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發展 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021-01-10 財富頭條網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之間的協同效應。請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意義?

黃潤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實現「一舉四得」:第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第二,有利於推動汙染源頭治理,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根子上還是高碳的能源結構及其支撐的高碳重化工產業結構問題,降碳可以與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第三,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第四,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

記者:您剛才談到降碳與汙染治理、環境改善可以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請問減汙與降碳的協同點在哪裡?如何推進這項工作?

黃潤秋:首先,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佔比達到約85%,其中煤的佔比達到57%。化石能源燃燒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同時燃燒產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當下大氣汙染物的主要來源。因此,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同時也可從根源上降低汙染物排放。

其次,我們已經具備較好的減汙降碳協同基礎。我們有法治基礎,2015年修訂的《大氣汙染防治法》增設專門條款,要求實施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我們有體制基礎,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把應對氣候變化職能調整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在體制機制上打通了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的管控。我們有行動基礎,近年來實施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汙染物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協同推動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積累了不少經驗。

下一步,我們將創新思路舉措,統籌推進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一是強化頂層設計。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扭住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統籌謀劃一批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

二是強化政策協同。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突出精準、科學、依法「三個治汙」。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把發展非化石能源、削減化石能源消費總量作為治本之策。加大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力度,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和多式聯運。

三是強化工作統籌。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為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提供支撐保障。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目前這項工作進展如何?

黃潤秋:目前,我們已經啟動了編制工作,並將進一步加快節奏。

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內在要求,需要不斷提高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意識,充分調動部門、地方、行業的力量,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首先,我們將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嚴格監督,明確地方、行業的達峰目標和實施方案,並做到積極而有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其次,我們將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行動,大力發展低碳交通,積極發展綠色建築,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另外,我們將進一步加快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逐步擴大覆蓋行業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切實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十四五」時期,如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黃潤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裡的「深入」我理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將層次更深、領域更寬,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更高,攻堅戰要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二是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要創新和探索攻堅戰新的思路和舉措。如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初步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整體治理和系統治理。要堅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結構等加快調整,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源頭治理。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理,加強協同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

二是更加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科學是基礎,精準是要求,依法是手段。要把握好環境治理的科學規律,提高治理的針對性有效性,做到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以法治的武器治理汙染,以法治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

三是推動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這方面,我們總的思路是「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

「提氣」就是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進一步降低PM2.5和臭氧濃度,提升空氣品質。「降碳」就是降低碳排放,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強生態」就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治理,強化生態監管體系,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增水」就是以水生態改善為核心,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繼續增加好水,增加生態水,提升水生態,大力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固土」就是以土壤安全利用、強化危險廢物監管與利用處置為重點,持續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防風險」就是牢固樹立底線意識、風險意識,緊盯「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等領域,有效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四是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大環保」格局,實現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歷史性轉變。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緊研究提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頂層設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關焦點

  • 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之間的協同效應。請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意義?
  • 生態環境部發布意見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
    到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提供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二、注重系統謀劃,推動戰略規劃統籌融合(四)加強宏觀戰略統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美麗中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期間要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這對生態保護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近年來,生態保護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取得顯著成效。各地推進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用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王夏暉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關於《大南昌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公示
    推進環境公共服務均等,以環境功能分區優化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以環境友好提升城市發展品質,以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助推城鄉一體發展,著力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為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提供堅實的環境基礎保障。
  • 把保護生態環境和服務「六穩」「六保」結合
    本報湖州12月11日電(全媒體記者閆晶晶 李春薇)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今天在浙江省湖州市召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副廳長呂洪濤在會上發布《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白皮書(2020)》(下稱《白皮書》),介紹了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成效。
  • 紅楓湖鎮實施「八大工程」全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大力實施湖濱生態修復工程,給生態環境「治治病」。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協調投入各類項目資金1370餘萬元,在紅楓湖飲用水水源取水口實施湖濱生態修復和在沿湖5個村寨建設人工溼地,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和建設人工溼地,恢復取水口附近區域的生態功能,增強沿湖環境的自我淨化功能,到達「治病祛疾」和「強身健體」的目的。
  • 王夏暉: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用生態環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王夏暉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王夏暉說,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在浙江...
    以更大力度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積極參與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以更實舉措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主動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在持續鞏固深化原有各項工作機制、工作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服務和保障工作做實、做深、做精。
  • 關於印發河南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
    特別是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城鎮開發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壓力將繼續加大,部分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生態服務功能呈現下降趨勢。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防範環境風險的壓力將繼續加大。「十三五」期間,我省生態環境保護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
  • 【今日頭條】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
    生態環境部直接調度處置84起突發環境事件。特別是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發生後,積極協調各方科學開展應急處置,累計處理汙水約47.58萬立方米,有效維護了周邊生態環境安全。(二)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出臺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生態環境部:重點部署六大任務 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水平
    12月22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包括環境管理的需求、面向基層的實際環境問題,重點部署六個方面的任務。三是開展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制度的研究,提升依法治汙水平。當前,部分環境基準的研究仍是薄弱環節,需要不斷加強。四是開展區域全過程汙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集成與應用示範的研究。
  • 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系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來自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的一份報告指出,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保障。農業生態系統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40%,20世紀以來,全球75%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已經喪失,亟須在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提高農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等相關重大科學問題上開展聯合攻關,這對落實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 徐世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9月29日,縣委書記、縣總河長、長江豐都段河長徐世國率隊巡查長江時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增強抓好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嚴格打表推進問題整改,保時間保質量完成項目建設,奮力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縣領導肖軍一同巡查。
  • 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十三五」以來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掠影
    肅州區花城湖「十三五」以來,我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著力夯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堅持把生態環保作為底線、紅線、高壓線,強化汙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有力措施,加快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推動綠色轉型發展,讓碧水藍天長存。
  • 生態環境保護,深圳將立法授權政府制定「特區標準」
    此外,為了更好地提升全市環境質量,《條例》變通了《大氣汙染防治法》的規定,授權市政府在條件具備時可以決定提前執行國家和省下一階段生態環境保護標準。(茅洲河治水成效多次獲新聞聯播「點讚」,圖源:市生態環境局)02 建立全方位的生態安全保障制度「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處於不受或者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既包括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健康和完整,也包括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能否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
  • 揚州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4日上午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繫,推進長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形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架構,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促進一體化示範區經濟社會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有效的制度示範和創新引領。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分步突破。
  • 「四嚴四基」開啟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
    規範執法行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兩法銜接」機制,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健全防止「一刀切」有關制度,防止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一刀切」。  嚴格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審批。落實「放管服」要求,全面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生態環境行政審批既要嚴格規範程序,又要努力實現「只跑一次」,既要把住第一關口,又要實現全流程監管。
  •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
    「兩山」理論打破了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的二元思維,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互促共進、加快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綠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怎樣更好順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新期待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