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風歷

2021-02-23 遺失的哈拉帕

  伏羲女媧風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山海經·大荒東經》

 

伏羲女媧風歷被記錄在《山海經·大荒經》裡。我在《遺失的華夏·哈拉帕》裡面曾經推演過:《大荒經》是炎帝《連山易》卦象。由於炎帝叔均是伏羲之孫,只隔臺璽一世。因此炎帝的八卦《連山易》與伏羲八卦最為接近。炎帝叔均,雖改伏羲八卦,但伏羲時代的風歷以及測風官員的名字,還是得以保留,並沿襲發展,以致於炎帝的曾孫「鼓」和「延」,都被封在赤水(薩特萊傑河)西北方向的「鍾山」,也就是《穆天子傳》中的赤烏氏舂山,進行測風工作。這個歷史事件被記錄在《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yú)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是說炎帝的曾孫「鼓」和「延」,被封在赤水(薩特萊傑河)西北方向的「鍾山」,開始冶鍊金屬,製作測風金屬儀器「鍾」——風鈴,以聽取風鈴的節奏聲,判斷季風及氣候變化。變伏羲時代挺木牙交的觀風,而為炎帝時代的使用金屬風鈴聽風。這一風歷觀測儀器的變化過程,從文字變化上也可以看出來:伏羲時代的測風儀器「中」,甲骨文、金文畫作一根木桿繫著飄帶;而炎帝時代的測風儀器「鍾」,便已經加上「金」字旁了。

因觀測風歷儀器的變化,導致了測風工藝的變化,就是由伏羲時代的觀風,變為炎帝時代的聽風。正如此,在炎帝以後,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聽風官。比較出名的聽風官有「虞幕」和「瞽。」《國語·鄭語》說:「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國語·周語上》說:「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

炎帝的曾孫「鼓」和「延」開始使用風鈴,修正風歷,因為風鈴音樂美妙,故把「風歷」又稱作「樂風。」這裡的「樂風」並不是樂曲的名字,而是炎帝時期風歷的代名字。

作者之所以說「鼓」和「延」,是被炎帝封在「鍾山」觀測季風的,是因為《山海經》裡有明確記載。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鍾山之神名曰熾(古音zhì)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啟/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按作者的「夏三音」文字「切讀」理論:鍾山之神「熾陰(zhì yín)」是夏西音,而《山海經·海內經》「延」(古音 yín)是夏東音。「熾陰(zhì yín)」切讀就是「延(古音 yín)」,記載的都是同一個人。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熾九陰(zhì  jǐu  yín),是謂熾(古音zhì)龍。」

《海外北經》記載的「熾陰(zhì yín)」,和《大荒北經》記載的「熾九陰(zhì  jǐu  yín)」,都是當時夏朝西部的語言,切讀成夏朝東部語言,都是《海內經》中炎帝的曾孫的「延。」

夏朝西方的人也稱「熾九陰」為「熾龍」,「熾龍(zhì lóng)」切讀成夏東音,就是「鍾(zhōng)。」因此「鍾山」用夏西音表述,也可以叫做「熾龍山。」

《山海經·西次三經》,則直接使用「夏東音」記載了炎帝曾孫「鼓」的歷史。《山海經·西次三經》載:「又西北四百二十裡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瑤岸,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皴鳥-皮]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大旱。」

上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說:「鍾山之子,名字叫鼓,他的圖騰形狀是人面龍身。鼓和欽[丕鳥]在崑崙虛(哈拉帕古城)南面殺死了葆江(葆江,按字根分析是帝江的後裔,鳥圖騰)。炎帝把鼓和欽[丕鳥]問斬於鍾山之東,一個叫瑤岸的地方。罷黜他們的封號,責令欽[丕鳥]的殘部把圖騰轉換為大鶚,圖騰的形狀如雕,黑花紋白頭,赤色的喙,虎一樣的爪子。他們在黑暗裡、或深林中相互呼喚的聲音如晨鵠,他們生性嗜殺,見到他們就會有危險;又責令鼓的殘部也轉換圖騰為[皴鳥-皮]鳥,圖騰的形狀如鴟,赤色的腳,筆直的喙,黃色的花紋白頭。他們在黑暗裡、或深林中相互呼喚的聲音如鵠。見到他們,說明他們的城邑發生了旱災。」從這段話分析:炎帝責令鼓和欽[丕鳥]轉化成鳥圖騰,是對被殺的葆江部落人員損失的一種補償方式。轉變為鳥圖騰後的欽[丕鳥]部落崇兵,往來無常,明顯是遊牧部落;而轉變為鳥圖騰後鼓的部落,不逢大旱不遷徙,明顯是農耕部落。

《西次三經》記述炎帝的曾孫「鼓」夥同「欽[丕鳥]」,殺害了「帝江」的後裔葆江。在上古私殺帝胄,罪不可赦,因此炎帝便斬殺「鼓」與「欽[丕鳥]」頭顱,消其爵號,以告天下。

炎帝的曾孫「鼓」和「延」,一個是「鍾山之子」,一個是「鍾山之神」,他們都用一樣的圖騰,都是「人面龍身」,或說是「人面蛇身。他們都曾經被炎帝冊封到「鍾山」,進行季風觀測活動,做過炎帝時代的測風官,也就是做過「風伯」,在《山海經》裡叫「風神。」

「鼓」和「延」的測風工作,到了顓頊以後,又被「太子長琴」所沿襲發展,《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姖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姖山,始作樂風。」可見炎帝時代的「鍾山」,到顓頊時代就稱作「姖山」了。還是這一座山,在《穆天子傳》裡卻又稱作「赤烏氏舂山。」

華夏古代第一種曆法是伏羲女媧風歷。伏羲和女媧都是崑崙山燧人氏後裔,都是測風官之後,所以都姓「風」,這與《春秋世譜》記載一致,「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

上古的風歷,是以觀測四季風變化的規律來確定四季節氣的。最早的測風人,就是居住在崑崙山上的伏羲家族。在上古,誰掌握了天象曆法,誰就是神,就能調度天下萬民,就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可以振臂一呼而王天下。由於觀測風歷是一項神聖的職業,因此伏羲家族以風為姓。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山海經》記載的「東風神折丹;南風神因乎;西風神石夷;北風神鵷」,他們職責分工是:折丹,宅東極,司春風;因乎,宅南極,司夏風;石夷,宅西北極,司秋風;鵷,宅東北極,司冬風。鵷與石夷不僅觀測風歷,同時還觀測日月升落,這一點作者會在後面《古代中國的風歷、太陽曆、月亮歷合曆現象》中詳細講解。

四方風神的記載,還見於甲骨文:「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役。」

儘管「四方風神」所處地理位置不同,但他們都服務於同一個指揮中心,那就是居住在世界屋脊之上的,崑崙山燧人氏風姓家族。

提起燧人氏,作者不得不細說一番。

《三墳》雲:「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臺,有結繩之政。」

燧人氏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氏族,這個氏族極具神秘色彩,日後的華夏文明起源,就是繼承了燧人氏文明衣缽。風姓的伏羲家族,正是直接來源於燧人氏。相傳燧人氏共有十項發明,網上對這十項發明,是這樣總結的:

一、距今約五萬年時,發明了「鑽木取火」,繼而又發明「燧石取火」,自此稱作燧人氏。

二、距今約四萬年時始作大山扶木紀曆,在崑崙山頂觀察天象以明天道,始為山川百物命名。燧人氏在崑崙山立木觀察星象祭天,發現了「天道」;因得「天道」而受到啟發,燧人氏始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萬物,而人為萬物之尊。燧人氏以風為族姓,出現了原始的婚姻觀念和倫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而生人道,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道觀。天、地、人始於無名,成於有名。有名則天地開明,人乃文明。

三、距今約三萬年時燧人氏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

四、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

五、距今約一萬五千年時,燧人氏發明大山扶木太陽曆。

六、距今約一萬四千八百年時,燧人氏柯約耶勞創《河圖》,柯諾耶勞創《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

七、距今約一萬二千年時,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幹。」

八、距今約一萬一千年時,燧人氏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曆。

九、距今約一萬年時,燧人氏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約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總結天道大發現,建立遠古文明。

 

以上十項發明未必全部真是燧人氏的發明,但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人類文明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至繁的漸進過程。人類文明並不是突然出現的,也不是由神創造的。如果非要說是由神創造的,那這個神就是自然大道,而非某個物像的個體。

比起燧人氏十項發明,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發明,就是使燧人氏的文化能夠流傳下來的載體——結繩記事。古代美洲印加人把這種結繩記事的方法,叫做奇普(Quipu),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我把Quipu譯作為「其譜」,因為在《遺失的華夏·哈拉帕》一書中,我把「其」譯作「圖騰」,「譜」譯作「記事冊。」那麼「其譜」就是圖騰歷史記事冊。正是由於燧人氏發明了結繩記事,才使人類告別了蒙昧的黑暗時代,使人類文明有了得以前行的航船。

在使用「其譜」的漫長歷史時期,由於結繩材料的缺乏,有時無法結繩,掌管結繩的人,便用樹枝,仿照繩結的形狀,臨時畫在地上,這樣便行成了最初的文字,我稱之為「初字。」這種仿照繩結形狀寫成的文字,至今還保留在哈拉帕印章文字和甲骨文之中。

比如哈拉帕印章文字中的「玄、茲、索、冬」;以及甲骨文裡面的「玄、茲、索、冬」,見表11 《文字對比表》:

表11 文字對比表

現代漢字

哈 拉 帕

印章文字

 

 

 

 

殷    商

甲 骨 文

 

 

 

 

 

受仿寫繩結形狀的啟發,人類後來開始仿寫物器之形,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瑪雅文字、殷商甲骨文等象形文字。無論這些文字的使用及造字理論如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象形,以形表音。

燧人氏還有一項重要的發明,就是人工取火。火,作為來自於自然界的武器,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因此燧人氏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後來的火德之君炎帝也是燧人氏的直系後裔。有了火,使人類擴寬了生存空間,有了創造新世界的武器。據考古調查:用於打火的燧石,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印度河流域就有被開採的遺蹟。到了青銅時代的哈拉帕文明時期,更是出現了露天礦場,哈拉帕先民從大約1米深的礦坑裡開採出燧石,用來打火。這些燧石礦場遺址,似乎也可以為燧人氏起源於崑崙山腳下的印度河流域作為旁證。

此外,燧人氏在崑崙山挺木牙交,測風並觀察天象,初步得到季風的規律,這就是最初的風歷。歷史上所公認的燧人氏活動區域為崑崙山附近的雷澤。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

雷澤,亦作「靁澤」、雷夏澤。雷澤最早記載見於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中途記載見舜漁於雷澤,最晚記載見於《穆天子傳》周穆王在崑崙虛封豐隆之葬,注曰:「豐隆,筮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雷師。」「豐隆」,就是「雷師」,「雷師」所處之地,理所當然就是「雷澤。」

伏羲是華夏民族,乃至東南亞各民族共同的始祖;舜是三皇五帝中的有德之君;周穆王是西周著名的君主,他們的生活都與雷澤息息相關。雷澤,在華夏歷史上處於神聖地位,是養育華夏先民的生息之地。

《山海經·海內東經》中有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在前文我分析過《山海經·海內東經》與《海經》其它篇章的不同,但只有這句千真萬確。「在吳西」,寫成哈拉帕印章文字就是「在魚西」或「在虞西」,就是在有虞氏西面。有虞氏在朵拉維那,那雷澤就在現在的朵拉維那,夏朝的陽城以西。王夫之說:「雷淵,西海。」也把「雷澤」地理定位於極西的阿拉伯海岸。

《山海經·海內東經》中有記載的「雷澤中有雷神」,與《穆天子傳》記載的雷師應該是同一個人。換言之:「雷公」、「雷師」與「雷神」同為一人或同一種職務,也就是司掌雷電的官員。

多種典籍均載雷神為龍身人頭,說明遠古時期,司掌雷電的官員與伏羲是一樣的圖騰,也是伏羲一族。《尚書·洪範》說:「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日復出,出則萬物亦出。」 萬物生長與雷電密切相關,而賴以萬物為生的人類,自然對雷電產生敬畏,上升為精神世界和社會形態,就產生了雷電崇拜。而人類想知雷通雷,便把這些訴求寄託於司掌雷電的官員,就產生了雷神。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分布在崑崙山周圍,其中重要的族系有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等。主要分布在西起阿拉伯海的弇茲山;南至印度洋的恆河流域;東至長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北至現在的蒙古高原;中部腹地為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古稱冀州。燧人氏的直系後裔裡,後來真正一統天下的就是風姓伏羲家族。

風對人類的作用首先表現在人類通過它認識季節。風在不同的季節方向和溫度不同,風成為春、夏、秋、冬等節令的表徵,因此,古人從風神崇拜產生出曆法文化。古人說:「風者,天之使也」;「凡風者,天地之號令。」古人視風為天地的使者,以風確定四季節令,風成為原始曆法的重要依據。

曆法的「歷」字,繁體有三種寫法:厤、歷、曆。從「歷」字的書寫方式,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曆法更迭。「厤」,是指田間有禾苗;「歷」,是指人赤足在田裡侍弄禾苗;「暦」,是指田裡的禾苗要順從日,也就是要順從「太陽。」「厤」和「歷」字的時代曆法,應該是太陽曆還沒有出現,因為還有一個帶有「日」字的「暦」字,以示區別。但無論如何,這三個繁體的「歷」字,都表現的是農耕文明出現以後的事情。因此這三個繁體文字「歷」字,與我現在所講,指導牧業生產的伏羲女媧風歷不是一回事。

伏羲家族因為發現了四季風的規律,進而預測預報天氣,在上古遊牧時代,有效地指導了畜牧生產,因此被天下萬民擁戴為王,使其後裔也登上了華夏霸主的政治舞臺。在世界曆法發現與應用進程中,風歷遠比太陽曆和月亮歷古老的多。

上古伏羲觀測風歷的儀器叫「中」,見插圖46。這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都是一個象形文字,描畫的是一個立柱上繫著飄帶隨風飄擺,木桿中部穿有度盤,測風官根據觀測到的風向風況,對照前人總結出的經驗規律,準確地預報天時。這樣無疑測風儀器「中」,有佔卜天象的功能,作為測風家族的伏羲氏,自然成為天帝的代表。因為伏羲氏發明了測風儀器「中」,「中」就成為伏羲氏家族的社會符號,凡是有測風儀器「中」之處,皆為伏羲子孫,遂稱「中國。」

 

插圖46   甲骨文和金文「中」字

 

由上古測風儀器「中」而得名的「中國」,自然就產生了許多豐富多彩的風神文化。據《山海經》記載,風神起源可追溯至伏羲先祖,直到商代皆尊四方風神;周代增至八方風神,乃至十二方風神。風神崇拜產生了兩大社會效應:一是敬風神;二是風崇拜。

風是人類最早感知的自然現象。馬王堆帛書《稱》:「巢居者察風,穴處者知雨。」

風神起源很早,見於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合集》有一塊龜板上寫道(插圖47):「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役。」這裡的四方風神,和《山海經》記載的「東風神折丹、南風神因乎、西風神石夷、北風神鵷」大同小異。從這兩個出處不一,內容卻一致的四風神記載來看:《山海經》絕對不是偽書。除非是偽造《山海經》的那個戰國時代作者,見到了這塊龜板,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甲骨文晚在清朝末期才被發現,就算是那個偽造《山海經》的戰國高手,見到了這塊龜板,他也未必認出上面的甲骨文。

       

插圖47   記載著四方風神的殷商甲骨

《山海經》最早映入人們眼帘的時候,是在漢朝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他本意想要引用《山海經》,卻又無處下手,於是就說了那句令人震驚的話:「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 。」其實,在司馬遷說這番話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在他的腳下,還埋藏著一種叫甲骨文的龜板,在2000多年後,會跳出來挑戰他史學泰鬥的權威。

伏羲氏所創的風歷影響深遠,從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來看:殷商統治者有時還會使用測風儀器「中」,進行天氣預測和政治佔卜。

殷商統治者繼承了伏羲氏的傳統,把「風」當做天帝的使者。在出土甲骨卜辭裡,就有很多殷商統治者「立中測風」的記載: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辭(插圖48),上面有9個文字:「其立中,無風。無風,易日。」形象的記載了殷商統治者,命令測風官在朝歌前豎立起測風儀器「中」,旌旗飄帶絲毫沒動,也就是沒有風。沒有風,那就改天再測。

 

插圖48  《甲骨文合集》7371卜辭

殷商統治者迷信鬼神,他們「立中測風」,無非是想通過測風儀器「中」的飄帶擺動速度、方向,來揣度上天的旨意。

殷商時代的四風,到周代發展為八風。何謂八風?《淮南子》說:「諸稽攝提,條(融)風之所生也;通視,明庶風之所生也;赤奮若,清明風之所生也;共工,景風之所生也;諸比,涼風之所生也;皋稽,閶闔風之所生也;隅強,不周風之所生也;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從文化系統上說,八風又與八卦相應,把風神納入無所不包的八卦系統中,使之更加深邃複雜,體現出周代風神崇拜的時代特徵。

在炎帝時代,測風工具的變化,由挺木牙交的「中」,變為金屬的「鍾」,也就是風鈴,聽風,就成為一種神秘而高尚的職業。

東方協風,是眾風之始。因此聽協風,就成為確定每年春始和歲首的首要工作。有虞氏虞幕就是察聽協風的高人。《國語·鄭語》:「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作為善於聽風鈴之聲,一定節氣的虞幕因此有功,而成為有虞氏的公推首領。才有了左丘明在《展禽論祀爰居》裡說:「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

古人把風動風鈴之聲視為天樂,於是產生了模仿它的欲望。聽風官,風伯自然成為模仿「樂風」的最初人士。《淮南子·天文訓》:「律之初生,寫風之音,音生於律,律生於風,此聲之宗也。」由最初觀風為了定節氣,到最後聽風產生了音樂,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故《叔苴子》卷三綜合論道:「故風者,天地之神氣也,一聲具六律之音,一氣備四時之變。」

《呂氏春秋·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原來帝顓頊祭祀上帝的《承雲》之樂,是模仿「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閶闔風、不周風、廣莫風」,這八種風在風鈴上反映出來的音律節奏譜寫而成。從顓頊作《承雲》之樂以後,「風」被重新賦予了另一種定義——音樂。

《山海經·大荒西經》:「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太子長琴時代創造「樂風」,還不是樂曲,而是風歷的另一種稱呼。由於人類摹仿「樂風」,產生了音樂,與音樂相關的歌謠和舞蹈,都被古人稱做「風」。如「風謠」、「風詩」,《詩經》之「國風」,也得名於此

具有知風功能的鳥也受到重視,鳳凰因其是「知時之神鳥」而備受崇拜。《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鵷即鳳凰,鵷雛。這個以鳥名「鵷」的風神,她管理著聽風和觀測日月運行的工作。因為北風神圖騰化為鳳凰鳥,故有「鳳鳥,歷正也」之說。

古籍上對風神的稱呼還有「風后」、「風伯」、「大風。」黃帝有臣名風後,「後」字「候」音,本義是「大諸侯」;《淮南子·本經訓》:堯使仁羿殺「大風於青邱之澤」,其中的「大風」,也是測風官的後裔。

 

 

 

 

相關焦點

  • 「三皇之二」伏羲女媧圖賞析
    目前高昌遺址發現這種伏羲女蝸圖總數達三十幅以上。這些圖一般都畫在抹布或絹上,用木釘釘在墓室頂部,畫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臉。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一。伏羲女媧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畫中左邊是女媧,右邊是伏羲。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女媧右手執規(拿「規」是用來研究天象的。中國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媧歷」,也就是用來立法的。女媧補天又有一種說法叫「女媧補天」,不是說天露了。
  • 伏羲女媧源自苗族的創世神話
    據此,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兄妹,遭遇洪水,人煙斷絕,僅此二人存。他們配為夫婦,綿延人類。」他說:從伏羲、女媧人首蛇身(或龍身)外表形象的神話來看,「不但是褒之二龍以及散見於古籍中的蛟龍、騰蛇、兩頭蛇等傳說的共同來源,同時它也是那人首蛇身的二黃——伏羲、女媧,和他們的化身——延維或委蛇的來源。第二,伏羲、女媧是葫蘆的化身。聞一多在引用了伏羲、女媧與葫蘆關係的各種傳說之後指出:「總觀以上各例,使我們想到伏羲、女媧莫不就是葫蘆的化身,或仿民間故事的術語說,是一對葫蘆精。
  • 女媧與伏羲,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總結一下就是:《天問》講了女媧造人,《淮南子·覽冥訓》講了女媧補天,《淮南子·說林訓》講了女媧「七十化」,王逸在註解《天問》的時候講女媧「人頭蛇身」,至此,伏羲和女媧發生過一次同框,但也只是在列舉上古氏族,並沒有提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到了西晉,女媧同伏羲開始靠近,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把女媧氏說成是伏羲的繼任者。
  • 在「伏羲女媧圖」中,伏羲和女媧為何手拿圓規和尺子,有何寓意?
    受到母系社會女性地位高於男性的影響,伏羲一直「默默無聞」,他本是遠古時期的部落酋長,從事狩獵打漁,並將這些技藝授予給部落民眾。1965年,在新疆的阿斯塔那出土了一件唐代的文物——《伏羲女媧圖絹畫》,畫中的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他們相擁在一起,連蛇尾都緊緊纏繞,這也證明了伏羲與女媧的夫妻關係。
  • 高昌伏羲女媧圖縱觀
    圖2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絹畫中,就有伏羲個人的人首鱗身像。伏羲女媧二像並立的圖樣最早記載於西漢武帝時期,魯恭王劉餘的靈光殿中,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二像並立的壁畫,語出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圖樣中伏羲之名有明確題記的,見於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的畫像磚,人身蛇尾相纏的圖像旁作題記曰:「伏戲(羲)倉(蒼)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
  •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非衣與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印章共同講述《山海經》中伏羲女媧之子三身國故事
    作者:亞布 伏羲女媧的故事在中國眾人皆知,但是究其真實性,就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得清楚!伏羲女媧真實存在,被記載在《山海經》中:《山海經》稱伏羲為「鳧傒」、「浮戲」、「帝俊」、「太昊」;稱女媧為「娥皇」、「女媧」。根據《山海經》記載:伏羲娶了三位天官為妻,分別是:信風歷天官女媧、月亮歷天官常羲、太陽曆天官羲和。伏羲與三位妻子共生有后稷、臺璽、黑齒、帝鴻、禺號、晏龍、中容、季釐、鹹鳥九個兒子。按八卦,伏羲分封了八個兒子,《山海經》記載此事說「帝俊有子八人。」
  • 女媧,伏羲的妹妹,還是妻子
    就像西方文明史冊上一提到亞當就要說起夏娃一樣,在中國,一提到伏羲,人們自然就要提到女媧。關於女媧,有史載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女媧祠內的女媧像可見,伏羲與女媧,乃兄妹也。但傳說中女媧的誕生之地,卻在甘肅天水的隴城古鎮一帶,而且,傳說中的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瑩」,能夠給這樣一個有板有眼的傳說平添史證意味的,除了一冊《水經注》裡關於「秦安縣城北面,山上有女媧祠」的簡短句子外,如今在隴城鎮以風姓命名的風溝、風臺、風瑩的地名以及媧皇、鳳尾、龍泉等為名的村名,似乎都在集體證實著這裡就是女媧的誕生之地。2009年的深秋,我踏訪此鎮,在鎮之南就遇到了巍峨的女媧祠。
  • 石朝江:苗族傳說裡的《伏羲與女媧》
    所不同的是,苗瑤等族說是上古時期因漲了一次大洪水,世上只有伏羲女媧兄妹二人了,兩兄妹無奈只好通過滾磨、點菸等形式而結成夫妻,再造人類,繁衍人煙。中國史籍記載伏羲女媧二人的關係,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兄妹,二是夫妻、三是中國「三皇五帝」中的二皇。《春秋世譜》:「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 伏羲、女媧的佛教藝術形象: 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窟頂東披,伏羲、女媧的形象出現在窟頂。伏羲女媧傳說來自民眾對日神信仰,伏羲與羲和、帝俊、帝嚳、黃帝是同一人;女媧與女蛾、常儀、嫦娥、嫘祖、西王母是同一個人或神。在摩尼寶珠的兩側,分別畫出伏羲和女媧的形象,他們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獸形。左側為伏羲,他一手持矩(折角尺子),一手持墨斗,身上有一圓輪,內有金烏,象徵太陽;右側為女媧手持規(圓規),身上圓輪內有蟾蜍,象徵月亮。
  • 伏羲女媧間常會出現第三者——那是誰?
    伏羲和女媧. 漢畫上不稀見伏羲與女媧成對出現的畫面,或者可以說這親密的一對是漢畫上的重要主題,在幾大主要漢畫出土區域都能見到相似的作品,儘管藝術風格並不完全相同。 傳說中的三皇,一般是指伏羲、女媧和神農,是我們的人文初祖。《風俗通義》引《春秋運鬥樞》說:「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
  • 女媧不是伏羲的妹妹,她是中國的「上帝耶和華」
    女媧神像女媧的傳說遠早於隧人與伏羲,先秦的記載表明,女媧不但是女媧的故事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產生的來源很好理解。據說最初的原始人由於自然界物質比較充裕,人類每天只需要拿出3個小時覓食就可以吃飽了。這個時代人類生活壓力不大,母親為部族繁衍生息的血緣傳承技能就很重要了。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能效忠於自己的母親,所以母親是一個部族的族長,而女媧的原型很可能是某個部族傑出的族長。所以,女媧所處的時代要遠遠早於伏羲所處的時代。
  • 伏羲女媧圖騰~龍的傳人是這麼來的,我們都是……
    《伏羲女媧圖》是唐代一位佚名作者所畫(公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釐米,橫長116.5釐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伏羲女媧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伏羲手裡拿的是尺子,稱「矩」,是用來丈量的。
  • 信仰的起步巫覡之說——女媧和 伏羲的故事
    ——源自《民俗學概論》鍾敬文女媧娘娘為巫媧皇,女媧氏,又稱女希氏、有蟜氏,是上古母系氏族時期聚落首領或部族首領。相傳是華胥氏之女,與伏羲是血親兼配偶。女媧被譽為「古神女而帝者」,是炎黃二帝的母族,位列「三皇」、「五氏」之一,是華夏族始母,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先始。
  •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捏泥造人,伏羲、女媧兄妹相婚是真的麼?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伏羲造人,只是古中國人為了解決世界從哪裡來,自己從哪裡來的疑問,編造的神話罷了。既然是編造的神話,當然是假的了。容奕天慢慢道來。科學進化論現代科學已經通過更為可靠的方法描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
  • 新疆博物館裡的《伏羲女媧圖》,藏著你不知道的文化密碼
    很多小朋友會問:伏羲女媧不是漢族的傳說嗎?為什麼遠在新疆的烏魯木齊會出土以伏羲與女媧為主角的圖呢?阿斯塔納古墓墓葬區02伏羲女媧畫裡的象徵:古人對生命、對宇宙的理解這幅圖的主角是伏羲和女媧。具體來看,女媧一手持規,一手摟住伏羲,同時捏著棍狀的碳筆。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拿著墨斗。伏羲的工具是用來畫直角和直線的,而女媧的工具是用來畫圓的。在「天圓地方」的傳統概念中,男為天,女為地,這裡卻正好相反,「天圓」由女媧來畫,「地方」由伏羲來畫。
  • 伏羲女媧都是蛇,華夏為何自稱「龍的傳人」?
    華夏民族最早的祖先並非女媧和伏羲,而是盤古。女媧與伏羲,不過是盤古後裔中的一支。  許多關於盤古開天的圖畫中,描畫的盤古都是一個「人」的樣子,這其實是錯誤的。盤古最初的形象其實是龍首蛇身。  盤古開天的記載最早出自東吳史學家徐整的《三五歷記》。在徐整的另一部巨著《五運歷年記》中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
  • 伏羲與女媧位什麼是人首蛇身?
    伏羲兄妹的母親生了他們12兄妹,王龍,王蛇,王雷,后羿(後蟻),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儺兄,儺妹(還有傳說是儺兄儺妹是老祖婆的孫子孫女
  • 女媧伏羲是親兄妹為何結為夫妻?原是因為這個理由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 莊浪和古華胥國、華胥氏、女媧、伏羲、古成紀的關係
    華胥(xū)氏,她是我國上古時期(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母系社會中一位民族部落的傑出女首領,是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女媧(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的生身之母。西北師範大學教授範三畏先生考證,今莊浪桃木山西麓(lù)朝那湫即雷澤,莊浪也是伏羲、女媧活動的主要地區。莊浪地處古成紀(即靜寧縣)和大地灣遺址(秦安縣)中間,相臨很近。可以肯定地說,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的關山天池。
  • 羅帶同心結已成,淺述《伏羲女媧圖》的由來和意蘊
    雷澤歸來十二年後,華胥氏產下了一雙兒女,名為伏羲和女媧。註:《後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伏羲女媧的神像起源伏羲與妹妹女媧降生之時,便是人首蛇身的樣貌,且都是天生神力,智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