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在丹麥奧胡斯紀念公園舉辦了一場特殊的雕像揭幕儀式。
這座雕像為紀念丹麥人辛德貝格而設立,由尚榮、傅禮城和萊娜·德斯門蒂克三位中丹雕塑藝術家共同創作完成。
辛德貝格在1937-1938年的南京大屠殺中,將許多中國平民從生命危險中拯救出來。而那時,他只是一名26歲的水泥廠看守員。
photo by: Per Ryolf, City of Aarhus
出席揭幕儀式的有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奧胡斯市市長Jacob Bundsgaard,奧胡斯市議員Rabih Azad-Ahmad,中國駐丹麥大使馮鐵和南京城市代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彭振剛,瑪格麗特二世給親自為雕像揭幕。
辛德貝格的家人們
photo by: Per Ryolf, City of Aarhus
辛德貝格先生1911年2月19日出生於丹麥奧胡斯。
在戰爭之前,他完全是一個普通人。他身高172.5cm,這是20世紀30年代丹麥年輕男子的平均身高。在學校,他的成績中等。像當時的大多數丹麥人一樣,他沒有上高中。所以在各方面,他都是平均先生。
1937年7月24日,辛德貝格加入上海萬國商團,當了3個月的上海戰爭觀察員。過了些日子,他成為了大型丹麥水泥機械製造商FLSmith公司在南京的水泥廠看守員。
圖片來源:https://jyllands-posten.dk/aarhus/ECE11548205/Bronzestatue-af-krigshelt-indvies-af-dronningen-i-Mindeparken/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難民們四處奔逃,有些來到水泥廠和附近的棲霞寺,希望依靠外國人尋求避難。
此後幾周,上千難民聚集於此,從1937年12月14日到1938年1月27日,辛德貝格記錄了26起日軍暴行;同時,在他向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報告中還記錄了更多案件。他在屋頂畫上丹麥國旗,在底下埋上地雷。
他和德國工程師京特將工廠門匾換成了「德丹國合營江南水泥廠,受大使館保護」的牌子,從工廠到棲霞火車站一路用竹竿掛滿了丹麥和德國的國旗,並組織職工用石灰和木炭在地面上畫出巨大的丹德兩國標誌,以防日軍轟炸。
辛德貝格在中國
在 1937 年至 1938 年間難熬的 107 天中,辛德貝格守護著臨時難民營,在工廠內為受到日本人傷害的平民和士兵開了一家醫院。他在南京的外國社區了解外界消息,還走遍了南京周邊的鄉村,拍攝了中國受害者的照片,記錄了正在發生的罪行。
圖片來源:https://www.aakb.dk/arrangementer/udstillinger/aabning-af-sindberg-udstilling
期間,辛德貝格多次利用自己進出南京城較為自由的外國人優勢,接濟城內外難民。當時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日軍的一系列行動,但是從辛德貝格1938年3月6日發表在奧胡斯Stiftstidende 報上的信件看來,日軍罪行確立無疑。
辛德貝格說:「這種(在南京的)出差旅行中,可怕的破壞隨處可見。村民們飽受折磨,牛群家畜早被一搶而空,所見之處,儘是被害農民和中國士兵的屍體,都成了流浪狗和野生動物的口中餐。」辛德貝格終被遣返回丹麥,他後來移居美國,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直至1983年去世。
26歲的辛德貝格儘自己最大能力庇護拯救了成千上萬的難民,為南京大屠殺留下了珍貴詳實的史料。
2014年4月27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以紀念於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拯救了數千名中國公民的生命的丹麥公民辛德貝格。
中國方面估計,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在這場「被世界遺忘的大屠殺」期間挽救了至少6000人的生命。
辛德貝格成為了丹麥人道主義傳統的象徵,也成為了連結丹麥與中國的一條紐帶。
《辛德貝格 - 丹麥辛德勒與1937-38年的南京大屠殺》
圖片來源:https://bog.dk/bernhard-sindberg-anden-peter-harmsen-anden-verdenskrig/
講述辛德貝格生平和他在南京大屠殺中的善舉的《辛德貝格 - 丹麥辛德勒與1937-38年的南京大屠殺》一書即將出版,作者是丹麥學者皮特·哈穆森。
這是第一本全面、詳細講述辛德貝格這位中丹關係史上重要人物的書,作者將辛德貝格看作丹麥歷史上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之一。
寫書的過程中,作者不僅結合了中國已經出版的歷史文獻和目擊者證詞,還從丹麥國家檔案館、斯德哥爾摩和柏林的外交部尋找檔案,甚至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大學找到了辛德貝格的論文。
「我努力避免一個單方面的觀點。畢竟,歷史不是由一個人,而是由許多人製造的。因此,我從各種親歷者的角度來描述這段歷史,他們包括辛德貝格本人,他給丹麥家人寫了大量的信;以及他在上海的僱主;還包括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他們那時還只是兒童或少年。」
——皮特·哈穆森
皮特·哈穆森,丹麥人,出生於1968年。他主要撰寫關於中國和亞洲的作品,在東亞從事記者工作超過20年,文章刊載於法新社,彭博和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
他寫過兩本關於中國歷史的書:《上海1937:長江之畔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和《南京1937:爭奪一個註定失敗的城市》(Nanjing 1937: Battle for a Doomed City)
作者認為,辛德貝格的故事本身具有代表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人們歷史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我們回顧中丹關係的歷史時,傾向於關注經濟和外交關係。比如17世紀丹麥國王派往中國的第一批丹麥商船,或清朝時期兩國關係的逐步發展——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看待歷史的方法。」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忘記這種關係也是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成千上萬前往中國的丹麥人,和數千名前往丹麥的中國人造就了這段歷史。辛德貝格是這些普通人中的一員,儘管他的故事比大多數人都更具戲劇性,但他代表了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雙邊關係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交往,至今仍然很重要。」
——皮特·哈穆森
Website 官網: http://kina.um.dk
Wechat Official 微信公眾號: ambkina
Sina Weibo 新浪微博: 丹麥駐華大使館
LinkedIn 領英: DKinChina
Facebook: AmbKina
Twitter: DK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