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文/圖
吃茶、看畫、賞器、靜心……11月27日下午,「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在深圳市東門步行街思月書院開幕。展覽分為「書畫篇·丹青事茗」「茶器篇·器以載道」「茶餅篇·一葉一世界」,共展出近百件(幅)作品,使觀眾領略中國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精緻的茶器。本次展覽由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羅湖區殘疾人聯合會主辦,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承辦,展期將持續至12月7日。深圳市羅湖區文聯主席戴素霞等出席活動。
▲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羅湖美術館負責人於延豐
開幕式上,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羅湖美術館負責人於延豐致辭表示,本次展覽圍繞茶文化主題展出的書畫、茶器、茶餅,與展覽空間思月書院相得益彰。「展覽不在大小,最主要是在於展品的內涵、文化的深度和參展藝術家的審美。這次展覽的策展別具用心,文化氣息濃厚,很接近我們的當代日常生活,讓我們在觀賞中得到藝術的薰陶和啟迪。」
▲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院長、書畫家張玲霞
「茶是中國的國飲。」談起本次展覽的茶文化主題,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院長、書畫家張玲霞介紹,從歷史傳承到地域民俗,每一個領域都有茶文化所蘊含的佛、儒、道諸派思想文化意味,蔚為大觀。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並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為儒、道、佛哲學思想生活化提供載體。人與茶交融,逐漸使茶藝進入高尚的精神領域。在一些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400餘首,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等。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圖》與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圖》等傳世之作,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茶道一事,細微精深,意味無窮,前人以「清、和、空、真」四字總括。茶禪的結合,如「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入口,禪意盎然,既是生活滋味,更有人生妙諦。
「花間渴想相如露,竹下閒參陸羽經」「穀雨深春近,茶煙永日香」……記者看到,一幅幅與茶相關的書畫作品亮相於「書畫篇·丹青事茗」之中。「這個板塊有35件作品,邀請了羅湖區書協的同道一起參展。」張玲霞告訴記者,其中她有30件書畫作品,這些參展作品都是她在今年為配合展覽主題創作的,有一些作品是專門臨摹唐寅等名家之作。
當天展覽吸引了不少深圳文藝人士和市民前來參觀。「大家在看畫、賞瓷、吃茶的同時,實際上正是在體驗一種深圳新人文生活。」張玲霞解釋說,所謂「深圳新人文生活」,就是「雅」和「慢」。深圳的文化樣態多姿多彩,其中「雅文化」和「慢文化」正在逐漸成為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追求,相信將會被更多的人所喜歡和接受。
據了解,張玲霞已經圍繞「深圳新人文生活」舉辦過兩次展覽。在她看來,目前,國家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掀起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熱潮。挖掘和整理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民俗變遷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更可能是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種茶,採茶,制茶,品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精神和智慧。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保護和繼承。茶,外國人稱為『東方樹葉』,銘刻了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更是嶺南生活的亮色,如今亦是深圳新人文生活的一個主題。所以,我們非常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與眾人共同參悟茶事的內涵與智慧。」張玲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