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看畫賞器靜心!「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

2020-12-18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文/

吃茶、看畫、賞器、靜心……11月27日下午,「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在深圳市東門步行街思月書院開幕。展覽分為「書畫篇·丹青事茗」「茶器篇·器以載道」「茶餅篇·一葉一世界」,共展出近百件(幅)作品,使觀眾領略中國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精緻的茶器。本次展覽由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羅湖區殘疾人聯合會主辦,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承辦,展期將持續至12月7日。深圳市羅湖區文聯主席戴素霞等出席活動。

▲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羅湖美術館負責人於延豐

開幕式上,深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羅湖區書法家協會主席、羅湖美術館負責人於延豐致辭表示,本次展覽圍繞茶文化主題展出的書畫、茶器、茶餅,與展覽空間思月書院相得益彰。「展覽不在大小,最主要是在於展品的內涵、文化的深度和參展藝術家的審美。這次展覽的策展別具用心,文化氣息濃厚,很接近我們的當代日常生活,讓我們在觀賞中得到藝術的薰陶和啟迪。」

▲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院長、書畫家張玲霞

「茶是中國的國飲。」談起本次展覽的茶文化主題,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院長、書畫家張玲霞介紹,從歷史傳承到地域民俗,每一個領域都有茶文化所蘊含的佛、儒、道諸派思想文化意味,蔚為大觀。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並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為儒、道、佛哲學思想生活化提供載體。人與茶交融,逐漸使茶藝進入高尚的精神領域。在一些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400餘首,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等。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圖》與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圖》等傳世之作,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茶道一事,細微精深,意味無窮,前人以「清、和、空、真」四字總括。茶禪的結合,如「吃茶去」「茶禪一味」「和敬清寂」等,已經成為禪茶文化的經典話語。一杯入口,禪意盎然,既是生活滋味,更有人生妙諦。

「花間渴想相如露,竹下閒參陸羽經」「穀雨深春近,茶煙永日香」……記者看到,一幅幅與茶相關的書畫作品亮相於「書畫篇·丹青事茗」之中。「這個板塊有35件作品,邀請了羅湖區書協的同道一起參展。」張玲霞告訴記者,其中她有30件書畫作品,這些參展作品都是她在今年為配合展覽主題創作的,有一些作品是專門臨摹唐寅等名家之作。

當天展覽吸引了不少深圳文藝人士和市民前來參觀。「大家在看畫、賞瓷、吃茶的同時,實際上正是在體驗一種深圳新人文生活。」張玲霞解釋說,所謂「深圳新人文生活」,就是「雅」和「慢」。深圳的文化樣態多姿多彩,其中「雅文化」和「慢文化」正在逐漸成為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追求,相信將會被更多的人所喜歡和接受。

據了解,張玲霞已經圍繞「深圳新人文生活」舉辦過兩次展覽。在她看來,目前,國家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掀起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熱潮。挖掘和整理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民俗變遷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更可能是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種茶,採茶,制茶,品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一種精神和智慧。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保護和繼承。茶,外國人稱為『東方樹葉』,銘刻了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更是嶺南生活的亮色,如今亦是深圳新人文生活的一個主題。所以,我們非常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能與眾人共同參悟茶事的內涵與智慧。」張玲霞說。

相關焦點

  • 以茶入畫|唐伯虎、文徵明茶畫
    宋代點茶的浪漫主義是最為講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時代斷層造成了文化裂變,當今的中國宋代點茶技藝的方法與禮儀規範已不再為人所熟知。日本反而承傳了唐宋古禮並發展完善,中國宋代點茶被日本僧人帶回國,將禪學融入茶事,在15世紀演化成「和靜清寂"的茶道,晉升成一門生命美學,「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淬鍊出精純完美"。
  • 品茶、懂茶、悟茶,問茗軒讀茶文化
    在古代,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代稱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合稱為「開門七件事」。 別看茶排在最後就輕視了它的重要性,茶是非常有內涵的一種物品。柴米油鹽這些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醬醋是高級一點的調味品,加上它們將會讓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有滋有味。
  • 宋人茶事
    另一邊繪假山花木,其旁置桌,桌上擺著玳瑁茶筒、茶盞、盞託等。桌旁一具風爐,爐上坐著帶提梁的銚子。爐旁的碾茶者用脖頸上掛著的襻膊兒摟住衣袖,正在「危坐只手旋乾坤」。張元幹《浣溪沙》「棐幾明窗樂未央。燻爐茗碗是家常。客來長揖對胡床。 蟹眼湯深輕泛乳,龍涎灰暖細烘香。為君行草寫秋陽」。詞與畫適可對看。
  • 京秋茶韻,華茶飄香2020華巨臣北京茶博會盛大開幕!
    品牌集結,鑄國茶盛宴2020華巨臣北京茶博會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華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主辦,並得到了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優質茶葉分會、北京茶業企業商會的大力支持。
  • 「佳茗共享!茶,賞為樂!」
    胡老闆向我介紹和推薦的一款老茶,名為綠印普洱生茶7542,留存有26年了,是難得的好茶。經茶藝姑娘拂蘭纖指的衝泡,細細品嘗,一絲生澀之中透出醇味悠長,口中的感覺帶著思緒就像回到了幾十年前,茶農的細做和滿面風霜,仿佛就浮現在眼前。曲未終,茶將盡。小胡看我興猶未了,泡上幾遍後,又叫服務生取來一 款熟7562#。
  • 茶文化漫談(上)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鑑賞、環境領略等,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基礎,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是目的,重在道德性實踐;飲茶即道是根本,重在宗教哲理性。
  • (第一期)風雅•宋|雪湯生璣珠——茶事
    浙江圖書館攜手杭州上城區茶文化研究會開展宋代點茶系列展覽,從宋代各式點茶,到茶葉、茶器,再到點茶技藝、鬥茶、分茶,全方位展示了鼎盛時期的宋代點茶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披荊開路,讓點茶文化走進現代生活,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 「新年茶會」未來茶日子 等你來
    共同構建「茶家十職」這一始自匠人之心的大團體。本次茶會由各位習茶多年的茶產業業界同學擔綱事茶,新年之際,我們相聚在一起,共同感受他們對於一杯茶的理解,對於未來中國茶事的方向與期許。代麓汐  茗芸慢茶生活館館主倡導有茶的生活做個生活美學家,踐行分享申時茶,如何泡好一杯生活茶入門,以傳播傳統茶文化與推廣現代茶式生活美學為已任的愛茶人。
  • 從茶的「精淨清簡」到畫的「和禮靜怡」,漫談宋代茶中的畫藝筆酣
    茶畫藝術也就指的是一切和茶事和茶文化有關的繪畫藝術品,宋朝繪畫水平的進步使得茶畫藝術進入了一個新臺階。正是因為人們的這些喜愛,飲茶才能成為一種文化,簡單茶事才會變成意義非常的茶道。茶文化起源於中國傳統文化,茶葉一開始是作為藥品和食品出現在平民百姓的生活裡,但是隨著對茶葉功能的不斷發掘,同時人們的生活習性也不斷地變化,茶葉也從食用品成為了飲品,茶葉的喝法也最終變成了最為簡單的衝泡,更加貼合大眾的做法。
  • 古人的高雅茶生活果然不同凡響,學會一兩招,也能受益終身
    如何才能使茶事高雅脫俗呢?首先是茶室的安排,其次是烹飲的方式皆要不同凡響。朱權《茶譜序》云:「凡鸞儔鶴侶,騷人墨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皎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
  • 焚香設茗 茶香之事
    茶,自陸羽《茶經》著書,茶事天下遍知。禪宗以茶為禪定、悟道,文人雅士以茶會友,風雅相交,藉由茗飲,如明代文徵明云:「燕談之餘,焚香設茗,手發所藏,玉軸錦幖,爛然溢目。」隨著佛教的傳入,通過感官的鼻,香與眼、色,耳、聲,舌、味,身、觸,意、法,都是修道成佛的各種法門。香,有香嚴童子因聞香而證道,茶則有集眾飲茶擊茶鼓,香事與茶事的交會,從《百丈清規》中燒香行茶規儀可為明證。
  • 「惠山茶會」與正德年間的吳門文人茶事
    [6]從特徵上說,明初的文化趣味連接著宋代,這固然與朱氏一朝的國家政策有關,但在江南,這種趣味其實並未因有元一代而阻隔,尤其在風雅生活的延續上,茶事與旅行、藝術的關係向來緊密,在這方面,明人並不是逸元紹宋,而是一脈相承(圖5)。
  • 茶事考
    王維有「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茗糜難御暑」。白居易有「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芽」。杜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和茶聖交好的皎然應該是其中的愛茗狂人了。「愛君高野意,烹茗釣淪漣」「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誰見柰園時節共,還持綠茗賞殘春」。「露茗猶芳邀重會,寒花落盡不成期」。「剡茗情來亦好斟,空門一別肯沾襟」。「茗園可交袂,藤澗好停錫」。
  • 打響華東茶行業復甦第一槍 第2屆上海國際茶產業博覽於8月27日盛大...
    2019年華巨臣在23個城市舉辦了27場茶博會,其中深圳茶博會系全球首個經過BPA認證茶展、農業農村部認證的唯一4A級專業茶展。2020深圳茶博會更通過了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組委會以專業化的運作方式,合理規劃展區分布,特設中華品牌區、白茶區、普洱茶/黑茶區、全國名茶區、紫砂區、茶器美學區、老茶一條街,全面呈現茶產業的文化特色與美學價值,為上海市民傳遞品茶的生活藝術、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以茶會友,以茶促旅。另外,現場還特設奢華工藝品區,珠寶、玉石、黃金類展品齊上陣,為本次展會帶來豐富的觀展體驗。
  • 賞文徵明《惠山茶會圖》一群文人如此奔波就為了喝口水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 明代 文徵明作 紙本設色 縱21.9cm,橫67cm 故宮博物院藏■《惠山茶會圖》寫明聚會目的:以煮茶法欲定水品據記載,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清明期間,文徵明偕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鄭鵬等遊覽無錫惠山
  • 茶事 |「邂逅」一次茶湯會
    待備好茶會所需物品,我們一路前行,目之所及皆是秋意,正應了蘇軾詩中描繪的景象。茶器選擇了深色系的手繪紫陶茶壺、柴燒公道杯、醒茶罐、盞託,而茶盞則選用白瓷質地,在莊重沉穩的氛圍下露出一抹亮色,更能較好地觀湯色,湯色是茶席色彩的一部分,也是布置茶席時容易忽略的。因在山野做茶會,放棄了攜帶大件花器,一隻老提籃不僅可以盛裝茶點,配上隨手撿來的山石即是最完美的花器。
  • 龍宇翔出席2020中國(深圳)國際秋季茶產業博覽會開幕式
    12月10日,2020中國(深圳)國際秋季茶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第23屆深圳秋季茶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開幕。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出席並致辭。展品包括傳統六大茶類茶品、再生茶、茶食、茶服、國際精品茶器、香器、花器、茶家具、茶機械、茶包裝設計等全產業鏈產品。
  • 茶,點綴生活的雅趣,歷來文人墨客情有獨鍾
    人生是多彩的——寫在前面百態人生,拉開帷幕,靜心體會,我們會發現許多難忘的境界,伴隨著我們生活的過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完美而多彩。陽春四月,江水如畫,蘇東坡和黃庭堅乘一葉扁舟,舟上一盞茶,兩人對飲。黃庭堅與蘇軾同被譽為北宋"蘇黃",「井寒茶鼎甘,竹密午蔭好」;「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這些都是黃庭堅茶詩中精闢雅致的佳句,反覆吟詠,韻味十足,更能體會竹林、田園、井泉的愜意。更重要的是,他的詞作中託物寄興,寄情以遠,體現了隱逸自我的個性特徵。
  • 唐人祥的茶與器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人墨客以茶為媒,記錄下眾多有關茶的故事。如今,茶依然滿足著大眾的味蕾,浸潤出芬芳甘醇。 唐人祥的茶茶器,飲茶之器。好的茶器既可以增加飲茶的儀式感,也可以提升茶湯的口感。自古以來,中國名窯眾多。劉小祥認為汝窯為魁,柴窯最貴,國之瑰寶,油滴天目。油滴天目,盞類中的極品。
  • 今夜我有好茶,你有故事嗎?
    最後一句點出了茶的最高理想境界,「洗盡」二字最能體現,茶能抹掉過去的不稱心事,又使人在忘卻中不疲倦。七碗茶歌(節選)唐·盧仝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