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馬韞菲
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白馬族,是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人口較少,約2萬多。在甘肅文縣的白馬藏族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六千多人,但這已是白馬人最大的聚居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神奇民族的服飾吧。
羽毛搖曳著一個感恩的傳說
說起藏族服飾,大家應該都略有所知,就算沒有親眼看過,但也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過,白馬藏族與其他藏區的服裝也是大同小異的。白馬藏族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氈帽上的那根羽毛。帽子是白馬藏族服飾文化的標誌之一,白馬藏族一般男女都會戴氈帽,稱之為沙嘎帽,形狀如帶花邊的圓盤,淺底、帽簷為波折狀,帽子上插著錦雞頸羽或者雄雞白色尾羽。
為什麼白馬人氈帽上要插錦雞頸羽或者雄雞白色尾羽呢?這其中有一個知恩圖報的傳說,故事發生在吐蕃王朝與唐王朝交戰時期,白馬藏兵與唐兵交戰時,有一次唐兵在深夜裡準備突襲藏兵時,突然一群錦雞發出警鐘般的鳴叫聲,把藏兵們都驚醒了。於是避免了唐兵的突襲。從此以後,白馬人感激錦雞救了自己的命,祖祖輩輩以頭戴錦雞的羽毛以表紀念,也表示吉祥如意。
環境對服飾文化影響很大
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馬藏族的服飾因其所居住的特殊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決定了其質地、樣式等獨特的個性,形成了目前豐富多姿的白馬藏族服飾文化。隴南白馬藏族男子服飾結構相對簡單、裝飾簡潔、色彩樸素。主要包括帽子、長衫、短衫、褲子、番鞋、腰帶等。
過去白馬藏族男性在伐木、狩獵及耕種時常用的「聶幾(綁腿)」,「聶幾」既是一種裝飾品,也是一種生產工具。在農林區「聶幾」可以防止蟲、蛇的攻擊,所以,女性在必要時也纏「聶幾」。在生產活動中,(白馬)藏族為了方便還可以解下隨身系帶的「聶幾」背負東西。這都表現出環境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和文化主體根據自然環境進行的自我調適。
女裝結構相對複雜
與男裝相比,女裝結構相對複雜,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帽子、魚骨牌頭飾、百褶衣、短衫、坎肩、腰帶、繡花鞋以及荷包、首飾、胸牌等其他配飾。白馬女子的服飾主要以紅、黑、白等幾種顏色為主,與西藏有些地區的女子穿的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女式藏袍下擺寬鬆成折皺狀,便於跨步和從事農業生產。
女式藏袍通常還配有「邦支」,「邦支」在西藏地區比較常見,白馬藏族中老年婦女所系的「邦支」一般是黑色藍邊或純黑色,色調沉穩,顯得成熟穩重,符合中老年婦女的穿著習慣。年輕女性的「邦支」色調相對鮮豔亮麗,而又不失莊重。
服飾圖案象徵性很強
白馬藏族服飾圖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了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農耕崇拜的綜合文化特徵。白馬藏族婦女服飾中的常見圖案為「尼柔」、「匝柔」或「丐麥柔」,意思是太陽圖、月亮圖、星星圖。
服飾圖案中把太陽的光芒繪製成「米」字形射線,置於圓圈內或只用若干條簡易的射線表示光芒四射的太陽;星星則以實心小圓點表示,鑲嵌在象徵太陽光芒的射線之間;月亮用較大的實心圓圈表示,圓圈上根據個人喜好飾有不同的圖紋,通常是花卉圖案。月亮、星星被認為是光明、純潔的象徵。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其服飾中色彩豔麗的裝飾圖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