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世界被小小的新冠病毒攪得天翻地覆。
當下,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緩解,但是縱觀整個世界,確診和死亡人數仍然在節節攀升,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疫情,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問題。
7月3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主持,邀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祁海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教授等專家大咖開展直播節目,線上共同討論國內外新冠疫情的形勢,分析國際疫情的走向與未來。
新冠後遺症是話題,不是問題
新冠的後遺症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目前,國內針對新冠肺炎輕中症和重症患者的後遺症報導並不多。直播中,張文宏表示新冠後遺症是話題,而不是問題,目前判斷新冠後遺症還為時尚早。
張文宏表示,全國疫情真正結束是在今年3月份,湖北省外大體結束;4月份全國基本結束。第二輪都是輸入性的,我們第一波350個病人,3月份就結束了,第二波現在沒有結束。這麼短的時間內還很難評估它的後遺症。
包括英國王子查爾斯在內,很多人的新冠康復後遺症是嗅覺、味覺的缺失(資料圖)
什麼叫明顯的後遺症?有些功能突然沒有了,比如呼吸功能大幅度降低,或者出現心率失常、明顯的蛋白尿、明顯的腎功能不行了,等等。前一段時間還流傳性功能會受影響,你說生重病的人誰會覺得自己各方面功能都很好呢?還有問會不會影響生育的,我說10個月都沒到,怎麼判斷生育情況?至少出院以後一年多才能判斷吧。
我自己比較了一下,新冠的後遺症和SARS比起來非常輕。我有個病人重症插管ECMO的,出去兩三個禮拜居然就送個錦旗到我的病房裡來了。從這一點來看,它跟當時的SARS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遠期怎麼樣還不好講。也有很多人說,出院後跑步跑不動了,才兩三個月,怎麼算它的後遺症?說句實話,一個健康人在床上躺兩個月什麼也不做,體能也會下降,更何況生了一場重病。現在討論後遺症我認為為時過早。
抗體水平下降,還具有保護性嗎?
6月22日,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癒後體內抗體水平會迅速下降。而國內的專家也表明,疫苗或許無法提供終身免疫,需要定時進行疫苗注射。
那麼抗體水平下降還具有保護性嗎?張文宏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張文宏表示,抗體水平下降在臨床上並不代表免疫力下降。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有半衰期,如果我們長期不和病原體接觸,勢必會觀察到抗體水平下降,這是免疫的自然現象。
問題的關鍵是,免疫記憶細胞二次接觸病毒以後,會不會迅速啟動我們的抗體反應。
例如,很多人打了B肝疫苗以後,抗體水平也是下降的,但是從來沒有叫你不斷地重複打疫苗。
現在媒體解讀成「抗體水平下降就不能提供保護了」,引起大家的擔心,導致大家以為打疫苗以後免疫力不能保護,其實這是兩碼事。將來疫苗在什麼時間要打,打了是不是提供永久性的保護,這些需要再進一步的觀察。
要驗證抗體是不是具有保護性,要看有沒有出現重複感染的病例。
出現重複性感染的病例才有意義。所以我現在寄希望於美國醫生能夠持續觀察,因為美國還是高發地區,有機會觀察,中國沒有條件觀察重複感染的現象。
針對美媒6月16日報導的新聞,德州一女子在4個月時間被兩次確診為新冠肺炎,張文宏認為個例完全無法確認重複感染,並且該報導並未出現在學術期刊上,容易出現誤導。
張文宏認為,我們僅僅通過大眾媒體來認識科學道理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現在的報導都不足以證明「現在的抗體不具有保護性」。
傳統滅活疫苗希望更大,疫苗開發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中美都在加速研究疫苗,但疫苗似乎還是遙遙無期。從研發到製藥,疫苗卡在哪一關了?病毒毒株變異是否會影響疫苗開發?對此,張文宏認為開發疫苗只是時間問題,仍需保持希望。
張文宏認為,國內研發的滅活疫苗成功希望更大。目前國內疫苗產能充足,這也是中國本次突出研發滅活疫苗的主要原因,滅活疫苗裡最大的是ADE(抗體依賴性增強)的問題,所以具體還要等三期臨床研究出來。
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等多個團隊的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資料圖)
美國進入三期臨床研究的是mRNA疫苗。所有的分子疫苗、核酸疫苗到現在為止確實沒有成功過,但是核酸疫苗的產能可以擴得特別大。現在疫苗基本上是進入三期臨床,從這個結果來看,如果沒有什麼特別意外,相信今年年底初步會有結果出來的。
如果結果不好,才輪到亞單位疫苗。而亞單位疫苗如果要做,就會碰到毒株突變造成疫苗失效的問題。即便如此,亞單位疫苗技術也是非常成熟的,副作用也非常小。流感病毒的變異度很大,但是新冠病毒是正鏈的RNA,病毒變異的影響可能要小一些。
張文宏表示,現在世界上A肝已經控制得很好了,公共衛生和疫苗接種都做得很好。所以針對疫苗的變異問題,哪怕今年年底不成功,明年亞單位疫苗也可以再嘗試解決問題。因此疫苗的開發就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現在大家日子還是比較難過的,事實上整個世界如果保持現在這個狀態是非常危險的。現在才幾個月,全球經濟受到的打擊如此之大。如果樂觀一點,疫苗研製非常成功,今年年底出來,再擴大產能,全世界也得明年年中才能用上,那麼就還有9個月到1年的時間,如果經濟不能有效地啟動,風險是極高的。
從北京疫情談未來抗疫趨勢和挑戰
北京6月初暴發的小規模疫情讓所有人為首都捏了一把汗。目前北京疫情態勢已經完全可控。而北京真正面臨的挑戰,不是能不能控制住,而是用多少代價控制住。對此,張文宏在直播中談了談未來的抗疫趨勢。
張文宏表示,目前,現在很多國家都是把自己國家的門鎖了,別人進不來。但西歐控制的比較好,它第一個先打開,對美國打開,對其他國家也打開,開放得越來越充分。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將來會面臨不斷的、動態的少量輸入,這對於整個東亞都是極大的挑戰。
而如果追求零病例,我們的壓力會非常大。除非我們再也不打開國門。國門一打開,零病例就不可能。避免人群聚集、加強食物的交流防範、保持社區隔離、戴好口罩,這些點如果都做到的話,我個人覺得將來國內要逐步進入到動態防疫中,而不是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
北京本地案例發現與新發地關聯後,新發地迅速被封鎖
北京這次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典範。農貿市場暴發,首先我們知道這樣的地方是非常危險的,在什麼情況下會導致暴發,這是第一點需要學習的。第二,我們如何進行精準防控?採取精準防控以後,我們檢測要做到什麼程度?是只對高風險區域進行全面檢測,還是擴大檢測量?
將來各個城市一旦出現散發病例,我們的精準防控是放在一個街區的還是放到更大的區域?這次北京精準防控的模式將來全國可以學習,但不見得全國都採取一模一樣的防控方式。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它整體採取偏嚴的防控態勢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全國都偏嚴,下一階段經濟重啟和國家邊境的重啟都會遇到一些困難。而秋冬季來臨以後,我們國家怎麼走,政策制定者還面臨挑戰。
【來源:搜狐健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