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頭陳三立:他曾大罵李鴻章,拒絕袁世凱,85歲為抗日絕食而死

2020-12-12 騰訊網

「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無傲骨」。自古以來,人們用「硬骨頭」來形容那些敢於抨擊現實的革命者,比如魯迅。然而,在民國也有一位硬骨頭,他曾經大聲罵過李鴻章,拒絕為袁世凱和蔣介石賣命,最後為了抗日,竟然絕食5天而死。

說起他的名字,你可能感覺有些陌生,但是他的兒子就比較具有知名度了,那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陳寅恪的父親,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他是當之無愧的革命者,他就是陳三立。

一、大罵李鴻章

陳三立是一名詩人,也是一位革命者。1853年,陳三立出生在江西義寧,因為家境較好,年少的時候看了很多書籍,不受封建禮教束縛。1882年,因出色的散文體被錄為舉人,後來,中了進士,但他生性灑脫,很快就辭官了。辭官以後,他投入到維新變法的運動中,旨在變革維新,喚醒沉睡的民眾,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譚嗣同、陶菊等人,受益匪淺。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署了《馬關條約》,引來國人痛罵。陳三立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很氣憤,他大罵李鴻章,並電告他說:「籲請誅合肥以謝天下!」因為李鴻章也稱李合肥,所以,敢於大罵當朝忠臣,可見陳三立天不怕地不怕!

二、拒絕同袁世凱合作

1900年,陳三立的父親被慈禧賜死,陳三立從此便退出仕途,做一個隱秘的革命者。後來,他在家鄉創辦了學校,還創辦鐵路公司,為當時的教育事業以及經濟發展做出了先驅性的貢獻。1907年,袁世凱稱帝,想讓陳三立擔任參政議員,被陳三立拒絕。因為在他看來,袁世凱不過是一個披著君主立憲制的偽皇帝,如果讓他上臺,吃苦的還是老百姓。

三、拒絕為蔣介石賣命

1922年,陳三立和兒子陳隆恪到廬山賞風景,不料當時蔣介石也在此避暑,他仰慕陳三立的大名,想拉攏來為之所用。但陳三立素聞當時的當權者統治已經背離民心,就堅決不肯替他賣命。陳三立對蔣介石的信使說:「我不在朝政已經很多年,現在是個不聞世事的人,即使我在你麾下任職,也江郎才盡了,不如不見面的好!」就這樣,他當面拒絕了蔣介石派來的信使,不留一點面子。

四、為抗日絕食而死

1932年,日軍佔領上海,陳三立對日軍的侵略行徑憤懣不已,他只恨自己年紀大了,要不然他一定上戰場殺敵。後來,他的一個朋友鄭孝胥投靠了日本,他憤然與之絕交。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逃命,北平的很多名人都紛紛逃命,但陳三立卻堅決不肯。後來,北平淪陷,日軍聽說了他的大名,想要拉攏過來以正其身,陳三立堅決不肯。日軍見他如此,就把陳三立關押起來,不給他吃喝,以此來逼迫他投降。

陳三立寧死不屈,5日以後,憤懣而死!陳三立的一生奔赴於救國救民的革命之路,最終為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人們為之歌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如果看完整部劇,我們會發現,盛宣懷就類似於李鴻章的私人秘書,馬三俊相當於李鴻章的兒子,侍女紅兒則相當於李鴻章的孫女。這麼一家子人住在直隸總督府上,也算是其樂融融,可是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這個溫馨的家庭被打破了。而標誌性事件,便是馬三俊的死……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袁世凱殺了李鴻章心腹,榮祿為何說彼中堂就是此中堂?
  • 李鴻章曾說袁世凱是小人,但臨終前,卻又力薦他繼承自己「衣缽」
    在經濟、交通、財貿方面,他做了很多工作,保護了華裔在朝的利益,加強了中朝之間的貿易往來,維護了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他在朝鮮所作所為得到清廷的大加讚賞,並許他加官進爵,將他升為朝鮮的「監國大員」,這其中離不開李鴻章的舉薦,可以說,正是李鴻章識人善用,才讓袁世凱能施展他的才華。
  • 詩人陳三立:生於憂患時代的名士,結局如何?
    文/徐永超回顧陳三立(1853——1937)的一生,時遇到太平天國之亂,臨終前又遭逢日本侵華,其間幾經沉浮起落,可謂生於憂患,死於憂患。1897年春夏間,陳三立前往上海,為籌辦學堂購置儀器,物色教學人才。逗留滬上期間,與梁啓超等人往來密切,最終將他請到湖南。因為這些支持維新事業的舉動,他得以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等人並稱為「維新四公子」。陳三立與譚嗣同結識於兩湖書院,因為志趣相投,關係一直融洽和諧。
  • 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圖3抬著袁世凱去祭天,圖5照片中出現一個不該...
    圖2【 李鴻章家族照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35歲中舉,39歲才考中進士,在刑部任郎中。李文安有六子,李瀚章居長,李鴻章居次,以下依次為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李昭慶。 這是李鴻章在出使歐美前,與大哥李翰章等家人在上海合影。
  • 李鴻章拒絕了袁世凱的建議,成就了現在的朝鮮
    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後世界的浪潮。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鑑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
  • 李鴻章提攜,袁世凱器重:「窮小子」段祺瑞靠什麼躋身北洋二號人物...
    14歲的段祺瑞失去了生活中的靠山,由於他是長子,下面還有一妹兩弟,生活甚為窘迫。1882年,他決心去威海投奔在軍中做管帶的族叔段從德,但車馬川資全無所出,於是僅帶了一元銀洋,步行2000餘裡,跋涉到了威海。段從德安排他在營中做司書,段祺瑞從此開始了佩劍戎裝的生涯。後來,他常對子女講起這段艱難往事,不無得意地自稱「一元錢起家」。
  •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因事發突然,社會上關於「袁世凱嗜君說」的流言甚囂塵上。一些媒體甚至表示,光緒死前曾留下誅殺袁世凱的遺言。眼看「君臣之間勢難融洽」,朝臣們便推舉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出面裁決。其實,早在1815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諸如李鴻章、曾國潘等漢人便已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
  • 陳三立的詩有哪些?陳三立的詩詞全集34首
    近現代詩人陳三立,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
  • 一代奸雄袁世凱,閻錫山和張作霖見了都得磕頭,竟不敢得罪這個人
    當時,章太炎辦報主張是「馳騁百家、引古鑑今」,他認為凡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長技,都可以被中國所借鑑。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章太炎曾上書晚清權臣李鴻章,勸諫他能把握世界的潮流實行改革。也曾專程跑到武昌,幫助洋務派代表張之洞辦《正學報》,幻想藉助他的實力推動維新變法。但隨著維新變法的失敗,章太炎被迫出逃流浪。
  • 袁世凱在朝鮮有多厲害?娶妻睡皇后,還被稱為是日軍剋星
    由於明成皇后初期主張開放政策,後期因奮起力抗日本並以身殉難,所以深受韓國後世人民擁護和愛戴。韓國的後世史家稱她為「偉大的鐵女子」。歷史上的朝鮮長期是中國的屬國。在制度上它效仿中國,一直自給自足,風平浪靜。1876年,日本以朝鮮拒絕邦交,蔑視日本為藉口,出動兵艦,脅迫朝鮮籤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
  • 有李鴻章的侄兒,也有復闢的張勳
    李鴻章一死,袁世凱便升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作為親戚的張鎮芳自然也開始沾光,逐漸升官發財,一路做到了二品京堂。但是在1907年,袁世凱被明升暗降,兵權也被載灃他們奪走了。這麼一來直隸總督的大位也就這麼讓了出來,讓張鎮芳來擔任,所以他就成了清朝最後一任直隸總督。
  • 老照片,「回籍養痾」的袁世凱策杖弄舟,18歲的溥儀在御花園迎客
    這張中國人觀看馬克沁射擊大樹的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有人說那站著的白鬍子老頭就是李鴻章。實際上他是龔照瑗,也是李鴻章的同鄉,曾在其手下任職。這正是李鴻章的舉薦,一度出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公使。他身後站著的就是這挺殺人機器的發明者馬克沁,史料記載李鴻章觀看馬克沁機槍射擊之處在英國肯特郡的恩斯福德。對於這款武器,李鴻章觀看後大讚其火力迅猛。至於網上流傳李鴻章說「機槍發射太貴,大清買不起」也就是玩笑罷了。實際上李鴻章在買武器方面並不是有多小氣。慈禧太后的妹夫奕譞,1850年他被封為醇郡王,1872年晉封親王。他的兒子載湉、孫子溥儀先後被立為大清皇帝。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說起李鴻章,我們就會想起他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一生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先後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馬關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李鴻章推崇看重的一個人,袁世凱繼承了北洋的衣缽,幫助晚清政府編練北洋新軍,掌握了清末最強的軍事力量;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除了袁世凱,沒人能指揮北洋軍,藉此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重新掌握軍權,反戈一擊,逼迫滿清皇帝退位,大清就這樣完了。
  • 沒有他的點讚,李鴻章能逆襲嗎?
    上述感受,在閱讀岡本隆司《李鴻章·袁世凱》一書後,更是加深疑問。同時,也在岡本隆司言簡意賅的解惑之下,多次感慨長嘆。清廷山雨欲來的故事,由李鴻章當時欣賞的青年才俊袁世凱接續。也即《李鴻章·袁世凱》此書下冊。不在今天文章中再說,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瀏覽延伸閱讀。
  • 最小抗日英雄:犧牲時年僅5歲,死前對媽媽說:我不害怕,抱抱我
    於是中國革命烈士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之上,在這些戰士當中,不僅有軍人,還有婦女,甚至還有小孩,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一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現在五歲的小孩子們在做些什麼?白天上著幼兒園,回家之後在父母的懷抱裡無憂無憂地撒嬌,然而在上世紀抗戰時期的5歲孩子,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時間回到七十多年前,許多革命戰士參與到了抗日運動當中,王鳳閣也不例外。
  • 袁世凱也曾霸氣過:來人,把朝鮮國王抓回中國去坐牢!
    1882年,朝鮮「壬午軍亂」爆發,清政府接到朝鮮國王李熙的求援信後派出了軍隊前往朝鮮平亂。看到「開化黨」這撮搞事的人和不安分的羅圈腿人,袁大人沒有跟他們布施仁義、宣講孔孟之道,而是揚鞭策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了「精日」的「開化黨」人和蠢蠢欲動的日本人,結果「開化黨」人和日本人被殺的人仰馬翻,反對派被肅清殆盡,朝鮮政局再次穩定了下來。
  • 為栽培袁世凱,袁氏家族是怎麼做的?有人傳授絕學,有人苦心領路
    晚清時節,湖南湘鄉的曾國藩家族,安徽合肥的李鴻章家族,河南項城的袁世凱家族,均呈現過這樣一幅家族發跡的盛景。曾國藩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是曾氏祖父星岡公一生堅守耕讀信念。李鴻章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李氏家父李文安為子孫鋪路的良苦用心。
  • 袁世凱一路青雲直上,靠山慈禧去世後,他又是如何自保的
    說起袁世凱,他從小就被過繼給了叔父袁保慶,由於袁保慶職位調派,袁世凱就跟著他輾轉各地。袁世凱從小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加上受到袁保慶的影響,對官場之事也略知一二。長大後,袁世凱便去參加了科舉考試,可惜參加了兩次都名落孫山。一氣之下,他決定棄文從武,於是投靠了淮軍統領吳長慶。
  •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的戎馬歲月
    他有文武兩大幕僚,武的就是袁世凱,這時袁的年紀不過24歲,可是吳長慶所有的軍事事務莫不由袁作主,等於是今天的參謀長地位;文的事務則由南通狀元張謇(季直)作主,等於今天的秘書長地位。朝鮮壬午之亂後,朝鮮王李熙懲前毖後,立意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