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初露崢嶸是在朝鮮期間,跟隨吳長慶的慶軍應朝鮮國王要求,前往朝鮮平復大局。在朝鮮期間,袁世凱先是平定了「壬午兵變」,後又鎮壓了開化派造反,並且還為朝鮮訓練出了新式軍隊,深得國王讚賞。
在外交上,袁世凱多次識破日本的侵略野心,據理力爭,延緩了日本侵略的步伐。在經濟、交通、財貿方面,他做了很多工作,保護了華裔在朝的利益,加強了中朝之間的貿易往來,維護了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
他在朝鮮所作所為得到清廷的大加讚賞,並許他加官進爵,將他升為朝鮮的「監國大員」,這其中離不開李鴻章的舉薦,可以說,正是李鴻章識人善用,才讓袁世凱能施展他的才華。
然而好景不長,甲午戰爭於1894年爆發,袁世凱被迫回國,其老領導李鴻章因為代表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被輿論所不容,而朝廷也有意讓他「背鍋」,於是將他手中大權收回,僅給他一個閒職掛名。
回國後的袁世凱想要另謀出路,但李鴻章已經「賦閒在家」,只能另求他人,這一求卻求到了李鴻章的政治死敵翁同酥門下,這在當時官場可是犯了大忌的,不過,為了升官,袁世凱也顧不了許多,由此,卻讓李鴻章對其愈加冷淡。
甲午戰爭後,清廷中改練新軍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袁世凱恰好對練兵頗有心得,他想要抓住這個機會,為此他上下奔走,向權貴大臣推銷他的練兵計劃,但收效甚微,最後還是在榮祿的舉薦下,袁世凱達成心願,前往小站練兵。
此時的李鴻章,門前冷落,再不復曾經門庭若市的景象,心態難免有些失衡,他在聽說袁世凱練新兵後,冷冷的說道:「我是敗軍之將,等著袁大少爺練成新軍後打一仗試試看。」這句話後來傳到袁世凱耳中,聽到曾一手提拔自己的領導如此話語,袁世凱十分難受。
除此之外,曾國藩的女婿吳永也說起了李鴻章對袁世凱不滿事件,李鴻章從日本回天津後,袁世凱已經被任命新軍負責人,當他向李鴻章匯報練兵事宜,說初步計劃已經部署,德國教習也已經聘請,很快就可以籤訂合同,正式開始訓練。
令眾人沒想到的是,一向有風度的李鴻章這次沒等袁世凱匯報完便勃然變色,他舉起手中手杖,「砰砰」敲著地面,厲聲說道:
「嗐!小孩子懂得什麼練兵?又訂的什麼合同?我治兵數十年,現在尚不敢說有什麼把握,兵是這麼容易練的嗎?你僱幾個洋人,抬上幾杆洋槍,喊幾個洋口令,便算是西式軍隊了麼?」
當時袁世凱已經36歲了,被李鴻章一頓訓斥,頓時滿臉通紅,但也不敢反駁,而周圍的同僚們也從來沒見過這架勢,大家都低著頭,既不敢看李鴻章,也不好意思看袁世凱,一時間場面十分尷尬。
其實李鴻章之所以對袁世凱發這麼大火,一方面因為李鴻章正處於個人政治生涯最低潮,另一方面他對於袁世凱奔走於政敵翁同酥門下始終耿耿於懷。
李鴻章並不止一次呵斥袁世凱,巧合的是,李鴻章第二次發怒時吳永也在場。
當時袁世凱前來拜見,寒暄幾句話,便為老上司遭遇鳴不平:中堂當年金戈鐵馬,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朝廷只給予內閣首輔空名,每日無所事事,這樣太不公平了,中堂大人不如暫時告假還鄉,等到朝廷再遇上難事了,勢必會讓您這位股肱之臣出山。
沒想到李鴻章聽完又急了:你這是給翁書平(翁同酥)做說客的嗎?一旦我請辭,那他就可以順次升到協辦大學士位置,他想到倒挺美,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是不會受你們愚弄的。
袁世凱沒想到會這樣,只得唯唯諾諾,匆忙告退,事後,李鴻章對吳永說:
「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書平而來這裡做說客,嘴裡說得天花亂墜,想要騙我請假開缺,給翁書平讓出協辦大學士位置……哼!我偏不退」
其實,李鴻章真的多想了,袁世凱與翁同酥並不熟,以翁同酥的作風,他是不會隨便請一個人去做說客的,而李鴻章發火,主要原因還是自己失勢,而政敵翁同酥得勢,導致心理不平衡,而袁世凱又說了不中聽的話,於是,這把火就全發他身上了。
不過,袁世凱雖然學問不咋地,但做人還算可以,李鴻章失意之時,他仍然常去看望他,原因就是李鴻章對他有知遇之恩,相比一些趁此機會落井下石,抬高自己的朋友,袁世凱做的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對於李鴻章的呵斥,袁世凱並沒有任何不敬的言語的舉動,從這點看,他的官場涵養,甚至已經超過了李鴻章。
袁世凱之前沒有說錯,一旦朝廷遇到難事,勢必會啟用股肱老臣,庚子事變發生後,朝廷發現局勢已經失控,此時想到能平息事態的只有被貶到廣東做總督的李鴻章,可惜的是,李鴻章再次與列強籤訂完條約後,因悲憤交加而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西去。
不過,李鴻章在臨終前又辦了件大事,他再次向朝廷力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也就是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此時袁世凱不過四十出頭。
李鴻章不愧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看人眼光果然毒辣,袁世凱幼年,李鴻章就斷定他的成就在他叔叔的百倍以上,臨終時,仍然相信袁世凱會給這個殘破的朝廷帶來新的改變。
事實的確如此,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在清末新政和立憲行動中表現突出,可以說為中國向近代化轉型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