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曾說袁世凱是小人,但臨終前,卻又力薦他繼承自己「衣缽」

2020-12-16 三叔歷史觀

袁世凱初露崢嶸是在朝鮮期間,跟隨吳長慶的慶軍應朝鮮國王要求,前往朝鮮平復大局。在朝鮮期間,袁世凱先是平定了「壬午兵變」,後又鎮壓了開化派造反,並且還為朝鮮訓練出了新式軍隊,深得國王讚賞。

在外交上,袁世凱多次識破日本的侵略野心,據理力爭,延緩了日本侵略的步伐。在經濟、交通、財貿方面,他做了很多工作,保護了華裔在朝的利益,加強了中朝之間的貿易往來,維護了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

他在朝鮮所作所為得到清廷的大加讚賞,並許他加官進爵,將他升為朝鮮的「監國大員」,這其中離不開李鴻章的舉薦,可以說,正是李鴻章識人善用,才讓袁世凱能施展他的才華。

然而好景不長,甲午戰爭於1894年爆發,袁世凱被迫回國,其老領導李鴻章因為代表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被輿論所不容,而朝廷也有意讓他「背鍋」,於是將他手中大權收回,僅給他一個閒職掛名。

回國後的袁世凱想要另謀出路,但李鴻章已經「賦閒在家」,只能另求他人,這一求卻求到了李鴻章的政治死敵翁同酥門下,這在當時官場可是犯了大忌的,不過,為了升官,袁世凱也顧不了許多,由此,卻讓李鴻章對其愈加冷淡。

甲午戰爭後,清廷中改練新軍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袁世凱恰好對練兵頗有心得,他想要抓住這個機會,為此他上下奔走,向權貴大臣推銷他的練兵計劃,但收效甚微,最後還是在榮祿的舉薦下,袁世凱達成心願,前往小站練兵。

此時的李鴻章,門前冷落,再不復曾經門庭若市的景象,心態難免有些失衡,他在聽說袁世凱練新兵後,冷冷的說道:「我是敗軍之將,等著袁大少爺練成新軍後打一仗試試看。」這句話後來傳到袁世凱耳中,聽到曾一手提拔自己的領導如此話語,袁世凱十分難受。

除此之外,曾國藩的女婿吳永也說起了李鴻章對袁世凱不滿事件,李鴻章從日本回天津後,袁世凱已經被任命新軍負責人,當他向李鴻章匯報練兵事宜,說初步計劃已經部署,德國教習也已經聘請,很快就可以籤訂合同,正式開始訓練。

令眾人沒想到的是,一向有風度的李鴻章這次沒等袁世凱匯報完便勃然變色,他舉起手中手杖,「砰砰」敲著地面,厲聲說道:

「嗐!小孩子懂得什麼練兵?又訂的什麼合同?我治兵數十年,現在尚不敢說有什麼把握,兵是這麼容易練的嗎?你僱幾個洋人,抬上幾杆洋槍,喊幾個洋口令,便算是西式軍隊了麼?」

當時袁世凱已經36歲了,被李鴻章一頓訓斥,頓時滿臉通紅,但也不敢反駁,而周圍的同僚們也從來沒見過這架勢,大家都低著頭,既不敢看李鴻章,也不好意思看袁世凱,一時間場面十分尷尬。

其實李鴻章之所以對袁世凱發這麼大火,一方面因為李鴻章正處於個人政治生涯最低潮,另一方面他對於袁世凱奔走於政敵翁同酥門下始終耿耿於懷。

李鴻章並不止一次呵斥袁世凱,巧合的是,李鴻章第二次發怒時吳永也在場。

當時袁世凱前來拜見,寒暄幾句話,便為老上司遭遇鳴不平:中堂當年金戈鐵馬,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朝廷只給予內閣首輔空名,每日無所事事,這樣太不公平了,中堂大人不如暫時告假還鄉,等到朝廷再遇上難事了,勢必會讓您這位股肱之臣出山。

沒想到李鴻章聽完又急了:你這是給翁書平(翁同酥)做說客的嗎?一旦我請辭,那他就可以順次升到協辦大學士位置,他想到倒挺美,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是不會受你們愚弄的。

袁世凱沒想到會這樣,只得唯唯諾諾,匆忙告退,事後,李鴻章對吳永說:

「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書平而來這裡做說客,嘴裡說得天花亂墜,想要騙我請假開缺,給翁書平讓出協辦大學士位置……哼!我偏不退」

其實,李鴻章真的多想了,袁世凱與翁同酥並不熟,以翁同酥的作風,他是不會隨便請一個人去做說客的,而李鴻章發火,主要原因還是自己失勢,而政敵翁同酥得勢,導致心理不平衡,而袁世凱又說了不中聽的話,於是,這把火就全發他身上了。

不過,袁世凱雖然學問不咋地,但做人還算可以,李鴻章失意之時,他仍然常去看望他,原因就是李鴻章對他有知遇之恩,相比一些趁此機會落井下石,抬高自己的朋友,袁世凱做的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對於李鴻章的呵斥,袁世凱並沒有任何不敬的言語的舉動,從這點看,他的官場涵養,甚至已經超過了李鴻章。

袁世凱之前沒有說錯,一旦朝廷遇到難事,勢必會啟用股肱老臣,庚子事變發生後,朝廷發現局勢已經失控,此時想到能平息事態的只有被貶到廣東做總督的李鴻章,可惜的是,李鴻章再次與列強籤訂完條約後,因悲憤交加而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西去。

不過,李鴻章在臨終前又辦了件大事,他再次向朝廷力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也就是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此時袁世凱不過四十出頭。

李鴻章不愧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看人眼光果然毒辣,袁世凱幼年,李鴻章就斷定他的成就在他叔叔的百倍以上,臨終時,仍然相信袁世凱會給這個殘破的朝廷帶來新的改變。

事實的確如此,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在清末新政和立憲行動中表現突出,可以說為中國向近代化轉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相關焦點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並非袁世凱而是李鴻章!
    一、馬三俊在劇中是虛擬的人物,但歷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其父馬瑞辰曾被太平軍殺害,臨死前大喊:「吾命二子團練鄉兵,今仲子死,少子從軍,吾豈降賊者耶?」可知馬三俊為少子,因太平軍和他有國讎家恨,所以憤而殺敵,但在周瑜城戰死,時三十五歲。在《走向共和》中,馬三俊搖身一變成了李鴻章身邊的貼身保鏢,也是李鴻章曾經淮軍部下,曾立下汗馬功勞。
  • 曾國藩臨終前要李鴻章「擁兵自重」,李鴻章沒聽懂,最終害慘中國
    不論是創建淮軍,還是興辦洋務,李鴻章都是按照曾國藩的治國理念在執行。但是,1872年曾國藩臨終前將李鴻章叫到跟前面授機宜,這番臨終話語李鴻章沒聽進去,直接導致了晚清朝廷的沒落。曾國藩臨死前對李鴻章說了什麼?
  • 與其說李鴻章是背鍋俠,倒不如說是他幫忙搞垮了清朝
    說起李鴻章,我們就會想起他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一生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先後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馬關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李鴻章推崇看重的一個人,袁世凱繼承了北洋的衣缽,幫助晚清政府編練北洋新軍,掌握了清末最強的軍事力量;辛亥革命爆發後,大清除了袁世凱,沒人能指揮北洋軍,藉此在老家養病的袁世凱重新掌握軍權,反戈一擊,逼迫滿清皇帝退位,大清就這樣完了。
  • 被孔子評價為「小人」的學生,卻繼承孔子衣缽興辦私學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樊遲,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記載,他曾經問孔子「學稼」和「學為圃」,受到老師的斥責。樊遲問孔子學農,大概與他自小貧窮有關。
  • 硬骨頭陳三立:他曾大罵李鴻章,拒絕袁世凱,85歲為抗日絕食而死
    然而,在民國也有一位硬骨頭,他曾經大聲罵過李鴻章,拒絕為袁世凱和蔣介石賣命,最後為了抗日,竟然絕食5天而死。說起他的名字,你可能感覺有些陌生,但是他的兒子就比較具有知名度了,那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陳寅恪的父親,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他是當之無愧的革命者,他就是陳三立。一、大罵李鴻章陳三立是一名詩人,也是一位革命者。
  • 袁世凱臨終立下遺囑,兒子:誰做繼承人,袁世凱一句話讓眾人驚訝
    在各大軍閥鬥爭中,袁世凱身為清朝官員,有著一系列的改革運動,也讓袁世凱在眾人眼中脫穎而出,本來的袁世凱只是一個地主家的孩子,卻能夠憑藉著自己的實力,一步步成為民國總統,其中的實力還是可以看的出來,他對封建王朝的一系列事情進行改革,創辦學校,開設工廠,還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創建的鐵路等等,讓我國的進程逐漸向近代化發展。
  • 甲午戰爭人物:李鴻章 . 奕訢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其實力曾有「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之說。李鴻章對此頗為自得,兩次向朝廷奏聞,北洋海軍已「堪備戰陣」,「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可是,李鴻章很快被打了臉,戶部以「部庫空虛,海疆無事」為由,否決北洋海軍添購新艦的請求,下文停購船械兩年。素有野心的日本,後來居上,大肆擴軍,很快就追上了北洋海軍。
  • 袁世凱的一套做法,有血有肉!
    黑哥曾有這樣一個朋友,三十歲前是個絕對的性情中人,為人仗義,好善樂施,路也走得特別順暢,一年總能上一個大臺階。那時候他總是對身邊的朋友說,事情越幹越大,最有意義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能讓人心胸開闊,懂得以仁善待人。那些認為這個社會到處是俗人、壞人的,歸根結底是自己有問題,不是心胸狹窄、滿身俗氣,就是本質上不咋地。
  • 李鴻章提攜,袁世凱器重:「窮小子」段祺瑞靠什麼躋身北洋二號人物...
    他的崛起,儘管原因眾多,但不管從什麼角度分析,都與大炮緊密相連,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因「炮」走紅的知名人物。 要在平時,遇上這樣的天氣,演練就取消了,然而李鴻章已經在山頂上臨時搭起的觀操棚內就座。學員們憚於天氣惡劣,嘀咕著要求改期。教習也感到沒有把握,於是一位管帶硬著頭皮見李鴻章,請求演練改期。 儘管風雨交加,李鴻章卻興致勃勃,他一手拿起望遠鏡,瞄準靶場,對管帶說:「一點小雨,何足掛齒?趕緊開始吧!」演練只好按時開始。
  • 沒有他的點讚,李鴻章能逆襲嗎?
    和老師曾國藩一樣,李鴻章也有過失意、落魄,終成清廷中流砥柱,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力挽狂瀾於既倒——或者說,減緩清廷的危機,延遲山雨欲來。回看李鴻章的人生事跡,與老師曾國藩的「點讚」(提點、讚賞、成全),密不可分。曾國藩力提李鴻章,是為一己權力之欲、保全自己的聲譽嗎?不是,是愛才惜才。也可以問,但凡曾國藩嫉妒李鴻章,懷著「阻我害我」之心,李鴻章能出頭嗎?
  • 袁世凱小站練兵,真的說「是袁宮保給的餉」?北洋軍的來龍去脈
    北洋軍不能完全地算作是袁世凱的私軍,北洋六鎮當時並沒有完全地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他在練兵之時更不可能明目張胆地向軍隊說「是袁宮保給的響」之類的話,不然別說清政府了,李鴻章、榮祿也饒不了他。
  • 薪盡火傳:曾國藩與李鴻章
    打那以後,李鴻章開始嚴格地約束自己,改了不少缺點。他的才能逐漸顯現出來,成為曾國藩的一個重要助手。  湘軍攻陷安慶以後,曾國藩讓李鴻章回合肥,再拉起一支隊伍,形成對太平軍的夾擊之勢。李鴻章說他有很多困難。曾國藩不僅給了他各種物資,還從湘軍中撥了九個營給他作為起家的班底。在老師的支持之下,李鴻章回到合肥,很快拉起了一支隊伍。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可以和湘軍齊名的淮軍。
  • 為何俞蓮舟說張三丰要張翠山繼承衣缽?絕非虛言,事實的確如此
    我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缽,唉,可惜他福薄,五年來存亡未卜,只怕是兇多吉少。』你說,師父是不是最喜歡五弟?」在這段話裡,俞蓮舟自承悟性不如張翠山,也直言張三丰希望張翠山繼承衣缽。但是這一段話,乍聽之下總覺得怪怪的,因為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產生什麼誤會呢?
  • 100多年前朝鮮差點成中國一省,李鴻章卻堅決不同意,理由很現實
    時年23歲的袁世凱還只是小角色,但在這次平叛的戰鬥中他發揮十分出色,單槍匹馬衝鋒在前,使得軍威大震,更因此擊破了兵變,鑑於他的堅毅勇敢,朝鮮軍民尊稱其為「袁司馬」,清廷聽聞此事亦大加讚賞。然而這還沒算完。1884年,在日本滲透勢力的支持下叛軍捲土重來,試圖推翻「事大黨」而親近日本,這一次又是袁世凱指揮清軍力挽狂瀾,贏下了勝利。
  •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的戎馬歲月
    袁世凱變成了這次事件的罪魁,大家都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他看到朝鮮局勢的任人宰割,非常痛心。原來他在朝鮮期間,曾多次上書給北洋大臣(朝鮮事務屬清北洋大臣管轄),他認為朝鮮終必有大亂,韓王庸懦無能,所以建議朝廷選派一個監國代朝鮮王執掌政柄。這時的北洋大臣是李鴻章,他雖然同意袁的意見,可是他正苦惱於中法和議未定,怕在朝鮮出亂子,所以把袁的建議擱置。
  • 得從李鴻章說起
    從某種意義上講,北洋大臣是為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專設的。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瀾,擔當重任的人,數來數去,也就李鴻章,於是乎,清廷索性將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務、外交、海防以及官辦軍事打了個包,統統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執掌北洋大權十五年後,清廷遭遇甲午戰敗,李鴻章名譽掃地,老淮軍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
  • 與霍光、諸葛亮、俾斯麥等中外名人相比,李鴻章有哪些優缺點?
    顯然,梁啓超的這個評價並非是板上釘釘,如果和古今中外人物比較起來,李鴻章未必都「無可疑」,下面就列舉一些和李鴻章地位、經歷相當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學家評價霍光說他「不學無術」,後人評價李鴻章亦為「不學無術」。然而李鴻章與霍光並非是一類人物。
  • 李鴻章老來得子,繼室生下親兒後,李鴻章怎麼對待繼子李經方的?
    但不知是老天在戲弄李經方,還是在垂憐李鴻章。就在李經方成為李家長子的第四年,李鴻章的繼夫人趙小蓮誕下了李家真正的嫡長子,即李經述。 隨著李經述的誕生,曾經被賦予繼承李鴻章衣缽重任的李經方,他的處境就開始變得尷尬了起來。
  • 【讀史】袁世凱的辛亥年:竊國大盜,還是眾望所歸?
    十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恰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袁世凱所面對的是比李鴻章時代更多的挑戰,李鴻章式的左支右絀已經毫無用處。連《辛丑條約》所定的天津20裡內及京津鐵路沿線不能駐軍,他也別出心裁,寓兵於警,閃轉騰挪般地創設出現代化警察部隊,維護了天津主權,其治安更曾享譽世界。1927年蔣介石定都南京,還要從北平、天津兩市借調數批警察,猶可見其餘蔭。可惜,即便是做了這麼多成績,隨著支持他的慈禧去世,袁世凱還是被「著即開缺,回籍養痾」的「雙規」了。
  • 袁世凱也曾霸氣過:來人,把朝鮮國王抓回中國去坐牢!
    1882年,朝鮮「壬午軍亂」爆發,清政府接到朝鮮國王李熙的求援信後派出了軍隊前往朝鮮平亂。看到「開化黨」這撮搞事的人和不安分的羅圈腿人,袁大人沒有跟他們布施仁義、宣講孔孟之道,而是揚鞭策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了「精日」的「開化黨」人和蠢蠢欲動的日本人,結果「開化黨」人和日本人被殺的人仰馬翻,反對派被肅清殆盡,朝鮮政局再次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