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人物:李鴻章 . 奕訢

2021-02-13 海雜拌



              裱糊匠人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他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1847年,中進士。1853年,為鎮壓太平天國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1860年,曾國藩奏薦李鴻章「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1862年,率13營淮軍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               

李鴻章因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有功,1867年被授為湖廣總督,1869年,兼署湖北巡撫。1870年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4年,李鴻章上奏朝廷,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1885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會辦,成為實際執行人。


                李鴻章所題「海軍公所」

   

李鴻章利用這個機會,大力建設發展北洋水師,購進國外艦艇,建設旅順、威海衛海軍基地和陸岸防禦體系。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其實力曾有「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之說。李鴻章對此頗為自得,兩次向朝廷奏聞,北洋海軍已「堪備戰陣」,「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可是,李鴻章很快被打了臉,戶部以「部庫空虛,海疆無事」為由,否決北洋海軍添購新艦的請求,下文停購船械兩年。素有野心的日本,後來居上,大肆擴軍,很快就追上了北洋海軍。


                          甲午海戰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戰皆敗。李鴻章採取避戰保艦龜縮港內的錯誤方針。次年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滅。1895年3月,被慈禧任命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談判中李鴻章盡全力維護中國利益,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後遭日本激進分子刺殺,面部受槍傷,世界輿論譁然,日方稍有收斂。不久,日方故態復萌。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狂妄地對李鴻章說,對日方的要求只能「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


                             春帆樓

 

據說李鴻章在籤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徵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也正因為馬關籤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李鴻章故居

   

據統計,李鴻章一生作為清政府代表,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包括許多不平等條約。1901年9月,李鴻章籤訂了《辛丑條約》,這是他代表清政府籤訂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籤字回來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病逝北京,享年79歲。臨逝前,他力薦袁世凱:「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因而,李鴻章去世當天,袁世凱即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此舉對耶?錯耶?任由後人評說吧。

                  李鴻章夫人和女兒

  

         宦海沉浮恭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弟,人稱「鬼子六」,晚清重臣,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曾任侍衛內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總理海軍大臣、督辦軍務大臣等要職。

              恭親王奕訢(一)

   

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遵宣宗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次年四月,鹹豐帝降旨原慶郡王府給奕訢為府邸。此府原為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邸。這座府邸就是現在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恭王府。由於其主人地位特殊,因此有人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餘米,佔地面積約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佔地32260平方米,花園佔地28860平方米。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這個地方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奕訢幫助慈禧發動政變,將鹹豐顧命八大臣處決或流放。他提議建立各國事務衙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機構。他入軍機掌握權柄,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朝廷外交事務,總覽清朝內政外交。奕訢雖然貴為皇子,權力顯赫,但在清朝複雜的政治旋渦中,幾度宦海沉浮。奕訢對慈禧並不百依百順,他曾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對慈禧修建圓明園的做法,他採取了消極抗拒的態度。

甲午戰爭爆發後,賦閒在家幾年的奕訢被重新啟用,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同時主持軍機處工作,內廷行走。其理由是奕訢與朝廷中勢如水火的南派、北派均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朝廷希望借奕訢再次出山,起到調和南、北兩派矛盾的作用。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奕訢顯然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

 1894年11月2日,清廷為了扭轉甲午敗局,成立了「督辦軍務處」,意在讓軍務處起到中央軍事指揮司令部的作用。恭親王奕訢為督辦軍務處,慶親王奕劻為幫辦,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和禮部左侍郎長麟、步軍統領榮祿為會辦,負責督辦全國軍務與指揮全國軍隊。可是,由於上有太后、皇帝的幹預,下無可以直接調動的軍隊,軍務處形同虛設。甲午戰爭後,負責整頓京畿舊軍和改練新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奕訢病逝,諡「忠」,加恩進賢良祠,併入皇家太廟。

相關焦點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甲午戰爭慘敗的原因有哪些?李鴻章有心救國,無力回天
    甲午戰爭的結果很慘是完敗,腐朽的清王朝對上剛剛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帝國實在是沒什麼勝算,但具體的失敗原因又有哪些呢?赫德雖然是清朝的海關負責人,但畢竟是一個英國人,可能也不是很靠譜,所以李鴻章第2次找的人是自己的同鄉龔照瑗,此時戰況緊急,在李鴻章在三催促的情況下,龔照瑗前後給了李鴻章幾次報價都差不多,獵雷艦,5萬英鎊一艘。咋回事?赫德之前不是跟李鴻章說2萬多英鎊就OK了嗎?
  • 甲午戰爭:李鴻章謀算訂購軍艦,為什麼一無所得?說出來別不信!
    甲午戰爭爆發,情況危急,但在採買過程中,李鴻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最終,這些巨額軍艦訂單全都胎死腹中······01甲午戰爭的序幕>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製造了「高升」號事件,甲午戰爭開始,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17日黃海海戰,10月24日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1895年4月17日迫於日方壓力,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後勒索了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 中日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什麼一直想跟日本求和?一個原因最致命
    在近代戰爭中,李鴻章和光緒帝是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兩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李鴻章在清政府中擔任著決策地位,並且,他手中掌握著一些軍隊。而光緒帝在剛開始還沒有被慈禧太后架空的時候,是擁有一定實權的,他曾經多次嘗試在指揮戰爭和掌握政權上能夠有所突破。
  • 甲午戰爭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紀中國
    [摘要]甲午戰爭中國輸在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關於變革的目的,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近代化國家,而中國自強的目的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編者按】「李鴻章是非常複雜的。我們現在還沒到可以寫李鴻章的時候。」7月20日,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著名軍史作家薩蘇做客騰訊書院,暢談他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及其領導的自強運動的失敗的認識。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薩蘇認為中國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慈禧太后將戰爭作為維護其皇權生活狀態的工具,當時中國老百姓無法享受戰爭紅利不予支持,是中國當時輸掉戰爭最主要的原因。」
  • 得位與失位:奕詝與奕訢到底誰贏得了機會?
    一天,內侍忽然來上書房傳旨,召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入對。奕詝和奕訢都認為這將是決定命運的時刻,趕忙分別去向自己的師傅問應付之方。奕訢師傅卓秉恬鑑於奕訢頭腦清晰、口齒伶俐、學識豐富等特點,確定了示才見長的方針,告訴奕訢:「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奕詝師傅杜受田則授以示孝藏拙的方針,說得很直接:「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
  • 為什麼光緒帝、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1861年,鹹豐死後,奕訢與慈禧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慈禧實現了垂簾聽政,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掌握了軍機處。所謂的同治,你可以理解為兩宮同治,母子同治,更可以理解為叔嫂同治。但所謂的叔嫂同治,頂多是表面上的和諧共處,實則暗流湧動。
  • 甲午戰爭失敗,光緒應該對此負多少責任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在多次敗給西方列強以後,這次清政府又敗在了曾經和自己一樣被列強欺壓、國小民寡的日本手上。甲午戰敗以後,洋務運動宣告徹底失敗,此後中國就走上了變革之路。不過光緒在甲午戰爭前後還是犯了不少錯誤。首先來說,光緒為了樹立自己威信,有意推動了甲午戰爭的爆發。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意識到此時日本國力已強,特別是軍事力量已經反超,因此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時主張和平解決,避免戰爭發生。然而光緒認為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國,所以有意借對日戰爭樹立自己威信,鞏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接連幾個赴日談判人選被日本否決後,只得派出了此時已經人人喊打的李鴻章赴日談判。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8期: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 兩個人的戰爭: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中國在短短二十年,模擬、實驗了人類歷史上幾個階段的體制,一波比一波更激進。中國人始終不解的一個疑團是: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不敵蕞爾小國。這種追問120年從未間斷,探究出許多不同的結果,其中一條最引人關注,那就是許多人認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並不反映中日兩國真實力量,而是李鴻章不敵伊藤博文。因此,許多人將中國之敗盡歸李鴻章一人。
  • 李鴻章逢人就愛問的三個怪問題是什麼?
    甲午戰爭中,實際有很多趣聞,比如李鴻章碰到陌生的外國人就愛問:你兒女幾個?你收入多少?你家產有多少? 一,甲午戰爭前,河南省巡撫曾經在德國訂做了一座一丈多高的李鴻章銅像,本來準備做好後安放在威海衛或者旅順的北洋艦隊軍港內,但等到銅像做好後,日軍已經佔領了這兩處軍港,本想把這銅像運回北京或者天津,李鴻章當時又因為打敗了仗權力根基動搖。結果這銅像一直丟在德國。
  • 中日談判時,李鴻章說錯一句話,讓日本人鑽了空子,清朝因此衰亡
    1885年2月,日本大使伊藤博文前往中國談判,而在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天津招待了他,這是當時兩國實權人物的首次交鋒。當伊藤博文到中國之後,跟李鴻章說:「我們的天皇向貴國大皇帝,寫了一封信,所以我要親自遞交國書給貴國皇帝」李鴻章當時有旨意,如果日本代表來,不要讓他們進京城,授權李鴻章全權代理談判,因為當時李鴻章在朝廷上炙手可熱。
  • 飽受爭議的李鴻章,為什麼會被稱為「東方俾斯麥」?
    這樣一位人物的名稱也經常被人借用,比如東方俾斯麥——李鴻章。 所以在幾次晚清割地議和的場合中,都少不了李鴻章這一的談判者角色。籤的是恥辱條約,背的是賣國賊的鍋,久而久之,李鴻章這一曾挨過一槍減一億賠款的清朝官方執行人,背負了太多罵名。
  • 別拿「弱國無外交」為李鴻章開脫
    如何評價李鴻章,分歧主要在其外交行為,尤其是籤訂《馬關條約》。由於此事,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大多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但最近20多年來,卻有論者特別指出李鴻章所處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弱的時代之一,在當時極為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李鴻章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誤國的人。
  •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眾所周知,在無能的晚清時期,清政府與日本打了一場仗。不幸的是,清政府敗了,而李鴻章作為代表去洽談。而他籤訂了《馬關條約》也定下了他的罵名。這大概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甲午戰爭,李鴻章去籤訂條約,只是留下了割地和戰爭賠款,實在是讓人氣憤不已。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他為清政府省去了1億的戰爭賠款。具體經過是什麼樣子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去聊一聊《馬關條約》籤訂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也就是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時。那時,慈禧太后手握大權,而且洋務運動已經卓有成效。
  • 「生逢亂世,落後就要挨打」,甲午戰爭的感想
    於此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意識到日本的崛起,對中國而言絕非好事,隨即擬定了預防東患添練海軍的奏章。李鴻章還曾斷言,中日必有一戰。雖然順利的組建了北洋水師,這支水軍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西式海軍,連日本都不敢小視,但好景不長,沒幾年之後,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夕, 朝廷大肆用度錢糧,光緒和慈禧昏庸愚昧,覺得北洋水師像是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了,於是把興造海軍之款,挪用來修建頤和園。李鴻章這個人,封建王朝的君臣思想是伴隨他一生的,所以李鴻章自始至終都在為大清鞍前馬後。
  • 與霍光、諸葛亮、俾斯麥等中外名人相比,李鴻章有哪些優缺點?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有一個總結性的評論:「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顯然,梁啓超的這個評價並非是板上釘釘,如果和古今中外人物比較起來,李鴻章未必都「無可疑」,下面就列舉一些和李鴻章地位、經歷相當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學家評價霍光說他「不學無術」,後人評價李鴻章亦為「不學無術」。然而李鴻章與霍光並非是一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