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糊匠人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他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1847年,中進士。1853年,為鎮壓太平天國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1860年,曾國藩奏薦李鴻章「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1862年,率13營淮軍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
李鴻章因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有功,1867年被授為湖廣總督,1869年,兼署湖北巡撫。1870年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4年,李鴻章上奏朝廷,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1885年,清廷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會辦,成為實際執行人。李鴻章所題「海軍公所」
李鴻章利用這個機會,大力建設發展北洋水師,購進國外艦艇,建設旅順、威海衛海軍基地和陸岸防禦體系。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其實力曾有「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之說。李鴻章對此頗為自得,兩次向朝廷奏聞,北洋海軍已「堪備戰陣」,「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可是,李鴻章很快被打了臉,戶部以「部庫空虛,海疆無事」為由,否決北洋海軍添購新艦的請求,下文停購船械兩年。素有野心的日本,後來居上,大肆擴軍,很快就追上了北洋海軍。
甲午海戰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戰皆敗。李鴻章採取避戰保艦龜縮港內的錯誤方針。次年2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滅。1895年3月,被慈禧任命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談判中李鴻章盡全力維護中國利益,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後遭日本激進分子刺殺,面部受槍傷,世界輿論譁然,日方稍有收斂。不久,日方故態復萌。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狂妄地對李鴻章說,對日方的要求只能「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
春帆樓
據說李鴻章在籤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徵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也正因為馬關籤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李鴻章故居
據統計,李鴻章一生作為清政府代表,籤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包括許多不平等條約。1901年9月,李鴻章籤訂了《辛丑條約》,這是他代表清政府籤訂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籤字回來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1月7日,病逝北京,享年79歲。臨逝前,他力薦袁世凱:「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因而,李鴻章去世當天,袁世凱即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此舉對耶?錯耶?任由後人評說吧。
李鴻章夫人和女兒
宦海沉浮恭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弟,人稱「鬼子六」,晚清重臣,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曾任侍衛內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總理海軍大臣、督辦軍務大臣等要職。
恭親王奕訢(一)
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遵宣宗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次年四月,鹹豐帝降旨原慶郡王府給奕訢為府邸。此府原為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邸。這座府邸就是現在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恭王府。由於其主人地位特殊,因此有人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餘米,佔地面積約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佔地32260平方米,花園佔地28860平方米。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這個地方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奕訢幫助慈禧發動政變,將鹹豐顧命八大臣處決或流放。他提議建立各國事務衙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外交機構。他入軍機掌握權柄,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朝廷外交事務,總覽清朝內政外交。奕訢雖然貴為皇子,權力顯赫,但在清朝複雜的政治旋渦中,幾度宦海沉浮。奕訢對慈禧並不百依百順,他曾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對慈禧修建圓明園的做法,他採取了消極抗拒的態度。甲午戰爭爆發後,賦閒在家幾年的奕訢被重新啟用,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同時主持軍機處工作,內廷行走。其理由是奕訢與朝廷中勢如水火的南派、北派均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朝廷希望借奕訢再次出山,起到調和南、北兩派矛盾的作用。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奕訢顯然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 1894年11月2日,清廷為了扭轉甲午敗局,成立了「督辦軍務處」,意在讓軍務處起到中央軍事指揮司令部的作用。恭親王奕訢為督辦軍務處,慶親王奕劻為幫辦,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和禮部左侍郎長麟、步軍統領榮祿為會辦,負責督辦全國軍務與指揮全國軍隊。可是,由於上有太后、皇帝的幹預,下無可以直接調動的軍隊,軍務處形同虛設。甲午戰爭後,負責整頓京畿舊軍和改練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