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戰爭: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2021-02-07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馬勇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2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完敗而結束,先前幾十年增長頃刻間化為烏有。中國人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此後的中國,維新、變法、新政、憲政、革命、共和,直至1915年重回帝制。中國在短短二十年,模擬、實驗了人類歷史上幾個階段的體制,一波比一波更激進。中國人始終不解的一個疑團是: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不敵蕞爾小國。這種追問120年從未間斷,探究出許多不同的結果,其中一條最引人關注,那就是許多人認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並不反映中日兩國真實力量,而是李鴻章不敵伊藤博文。因此,許多人將中國之敗盡歸李鴻章一人。


  東西之異不是西方人先走幾步,而是東西兩種文明代表了兩個時代。如何基於現代工業文明重構日本政治制度,是伊藤博文此後政治生涯的全部使命,也是日本最後成功的關鍵。日本在1894年打敗中國,實際上就是伊藤博文那代人構建的制度戰勝了李鴻章那代人堅守的「中體西用」。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打了幾十年交道,只是將一場戰爭的輸贏完全歸於一兩個人,似乎太簡單。


  許多歷史研究者認為,在一定意義上,甲午戰爭失敗是李鴻章等人決策、指揮失誤,而日本的成功,就是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人的僥倖。歷史當然可以這樣書寫。只是將一場戰爭的輸贏完全歸於一兩個人,似乎太簡單。所以,梁啓超在為李鴻章作傳時強調: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


  梁啓超不同意將甲午戰敗的全部責任歸於李鴻章,引申強調,由於特殊條件,中日兩國間的戰爭,就中方而言,簡直就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


  李鴻章或許沒有西方論者、梁啓超所說的那樣高大,但李鴻章確實是一個令對手敬佩的人,幾十年與李鴻章數度交手的伊藤博文,不止一次表示,李鴻章是中國少有的有能耐與列強一爭長短的人。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打了幾十年交道。某種意義上,甲午之戰是中日兩國為朝鮮前途而戰,又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兩個人的戰爭」。


  甲午戰爭即便經過馬關議和認真算帳,大致了結,但在李鴻章、伊藤博文的感覺中,事情依然沒有完。第二年,李鴻章不管年邁路遠,也不管朝野風言風語,風塵僕僕前往俄、德等歐美國家,為晚清前途奔波。又過了兩年,辭去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的伊藤博文前往中國遊歷,抵達北京迅即前往賢良寺拜望李鴻章,除了表達自己對這位前輩對手的敬意,不忘順帶譏諷李中堂此次歐美之行為中國在北方「建造了一個偉大勢力的屏障」。(林權助:《戊戌政變的當時》,《戊戌變法》,570頁)


  李鴻章、伊藤博文均為十九世紀下半葉東亞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如果一定要說他們的差別,那麼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相比,還是因時代落差稍遜風騷,缺少了一點現代遠見。


  基於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被打敗後的被動覺醒,李鴻章在追隨曾國藩的時候,確實發自內心相信中國文明的永恆,相信中國文明並不會因為暫時落伍而退出。李鴻章那一代人不明白中西之異不是先進與落後,不是西方先走了一段,中國可以趕上來。


  伊藤博文在這一點上就比李鴻章高明些,畢竟伊藤是明治維新的重要參與者,青年時代又有機會留學英倫,目睹並真切體會了西方的富強,知道富強對西方來說只是表象,支撐富強的還是制度、文明因素。東西之異不是西方人先走幾步,而是東西兩種文明代表了兩個時代。如何基於現代工業文明重構日本政治制度,是伊藤博文此後政治生涯的全部使命,也是日本最後成功的關鍵。日本在1894年打敗中國,實際上就是伊藤博文那代人構建的制度戰勝了李鴻章那代人堅守的「中體西用」。


  基於「中國中心主義」,李鴻章無法容忍「宗藩解體」,只要還有可能,李鴻章那代人一定會繼續維護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體制。


  李鴻章給晚清的貢獻在洋務新政,他與乃師曾國藩等人發起了一場異乎尋常的「體製革命」,從強兵到富國,開啟了「同光中興」。


  但是,李鴻章不知道中國問題的根本癥結究竟在哪裡。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很早就根據在歐洲的實地觀察提醒李鴻章,西方的富強並不是簡單的富國強兵,更不是那點堅船利炮,而是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中國必須拋棄「中心主義」錯覺,必須抱有欣賞的態度看待西方社會的進步,必須從制度層面、文化層面學習西方。無奈,李鴻章那代人沒有辦法從傳統中走出,他的理念還停留在「中國中心主義」,不願直面那個真實的世界。


  基於「中國中心主義」,李鴻章無法容忍「宗藩解體」,只要還有可能,李鴻章那代人一定會繼續維護以中國為中心的宗藩體制。所以,當日本吞併琉球,廢藩置縣時,中國沒有幫助,是因為力量不具備。當中國稍有力量,法國人試圖染指越南時,清政府出兵抗爭。因此,當日本試圖踏上朝鮮半島,李鴻章當然不會同意。他幾十年的外交生涯,除與西方列強打交道,就是對日交涉。


  與李鴻章情形相當,伊藤博文幾十年政治生涯,一方面引領日本走向世界,漸漸成為國際主流社會的一員;另一方面就是地緣政治,就是與朝鮮,與中國交涉。不過,日本畢竟經過「近代化」洗禮,日本對朝鮮的覬覦、染指,在近代早期,即在「日韓合邦」之前,也就是說,在伊藤博文被刺殺之前,說到底還是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勢力範圍」,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宗藩體制。


  像西方國家一樣,日本出於地緣政治考量,一直試圖打開朝鮮大門,通商貿易。但朝鮮是中國的屬國,日本像其他國家一樣,沒有中國的幫助不可能進入。而中國出於地緣政治考量,很難主動幫助各國進入朝鮮。所謂「藩國自主」,就是告訴各國不要這樣想。


  西方各國沒有順利進入朝鮮,只有日本既有迫切需要,又懂得「藩國自主」真切含義。日本利用1875年「雲陽號」事件,軟硬兼施讓朝鮮與日本達成通商協議,即《江華條約》。


  《江華條約》是朝日直接交往的開始,是中國外交的失敗。中國當然不會輕易接受日本的這種安排。此後幾年,中國絕地反擊,利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重新奪回了對朝鮮的控制權,讓朝鮮繼續留在中國的宗藩體制中,儘管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藩邦僅剩下朝鮮一個。


  為甲申政變善後,伊藤博文專程前往天津,與李鴻章會談。李鴻章此時正忙於越南問題善後,擔心日本借題發揮,讓中國兩面受困。特別是,李鴻章很清楚,甲申政變在最後關頭出現有利於中國的轉機,主要是因為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當機立斷,率兵衝進朝鮮王宮,趕走了日本公使。


  李鴻章擔心伊藤博文在這些細節上糾纏,不料伊藤博文出於更遠的考慮,大度接受了中方的解釋。


  伊藤博文的大度讓李鴻章感動。感動之餘,李鴻章做出一個令人詫異的自選動作,鄭重其事告訴伊藤:


  我有一大議論,預為言明,我知貴國現無侵佔朝鮮之意,嗣後若日本有此事,中國必派兵爭戰;中國有侵佔朝鮮之事,日本亦可派兵爭戰;若他國有侵佔朝鮮之事,中日兩國皆當派兵救護。緣朝鮮關係我兩國緊要藩籬,不得不加顧慮,目前無事,姑議撤兵可耳。(《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十六,37頁)


  李鴻章顯然是對伊藤立場的善意回應,其作出的讓步遠遠超出伊藤預想。伊藤對這段話非常感動,希望兩國按照這個思路共同維護東北亞穩定。


  戰場上不如人,使李鴻章的外交處處吃緊;而戰場上不如人,又使李鴻章那一代人不知道像伊藤博文那樣改造體制


  李伊天津交涉,現在的討論眾說紛紜。不過,也必須承認,李鴻章的「大議論」讓中國先前一直不願承認的問題發生質變。朝鮮不再是中國一家的附屬國,朝鮮如再發生類似壬午、甲申之類事情,中國出兵時,一定會告訴日本。而日本也有類似權力。這遠出乎日本的期待。當然,這個共識為十年後的戰爭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1894年5月底,持續數月的東學黨抗爭讓世界各大國心煩意亂,各國在朝利益受到威脅,各國軍艦雲集朝鮮周邊。中日兩國由於地緣之便,利益最大。朝鮮政府沒有力量穩定秩序,中日兩國駐朝外交官格外焦慮。日本希望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出兵朝鮮。李鴻章礙於十年前的共識,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無奈,朝鮮局勢日趨惡化,朝鮮政府鄭重其事請求中國出兵。


  朝鮮的請求使中國找到了法理依據,日本的推動說明他們在這個時候承認中國與朝鮮具有特殊關係。對中國來說,這是《江華條約》後巨大外交收穫,因此,李鴻章稍事猶豫還是派兵援朝。


  李鴻章記得十年前的約定,他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本通報出兵消息。日本在獲悉消息後,迅即成立大本營予以應對,其規模、動機,不能不讓人憂慮。


  對於日本的動機,李鴻章沒有惡意猜測,但鑑於朝鮮局勢在清軍抵達後漸趨平靜,李鴻章建議中日共同撤軍。無奈,日本內部強硬派久欲扭轉在朝被動,節外生枝提議中日兩國「共同改革朝鮮內政」。


  日本的動議蘊含著對中國宗主權的否定,因而李鴻章不願答應。李鴻章沒有利用外交渠道與伊藤博文直接交涉,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列強調停上,更沒有與日本在朝鮮頑強對抗的預案,結果讓日本佔了上風。高升號事件、成歡驛之戰、平壤之戰,直至黃海大戰,中國一路潰敗。不得已,李鴻章在1895年春前往馬關,與伊藤博文談判。


  馬關談判關涉兩國利益,最後達成的協議也是中日兩國地位轉變的分水嶺。經過數輪艱難談判,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終於達成共識,並經兩國最高層同意。這不是李鴻章的私事,也不是他可以獨自作出決定的小事。但畢竟此次損失太大,李鴻章在4月15日下午最後一次會談時依然竭盡全力作了最後一次努力,近乎哀求伊藤博文儘量讓些賠款數額,哪怕作為一個老人回程旅費。李鴻章的哀鳴並沒有打動伊藤博文。


  戰場上不如人,使李鴻章的外交處處吃緊;而戰場上不如人,又使李鴻章那一代人不知道像伊藤博文那樣改造體制。吃一塹長一智。甲午戰爭的失敗即是近代中國前半段的結束,如果從資本主義發展,從政治體制改革而言,如果沒有甲午一戰,中國不可能在1895年轉身向東學習日本,開始維新。


  歷史的因果關聯很難一言以蔽之。十九世紀晚期東亞格局的轉變,如果不是李鴻章、伊藤博文兩人,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同為總理,但為何兩人之間的命運天差地別?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絕對是不得不說的人物。在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的總理級別的人物,其掌握的權柄甚至比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權力還要大。那麼為什麼兩人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其中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呢?下面小編給大家重點講講這兩人背後的故事。
  •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為何差距如此大?
    李鴻章為了少賠幾兩銀子,甚至對伊藤博文說出了甘居「養子」的可憐話(「譬如養子,既欲其長,又不餵乳,其子不死何待」),其苦苦哀求之狀,猶如老鼠見貓一般。曾經的對手,忽然間一方成為另一方的天敵,憑的是什麼?國家之道與首相的處世哲學決定了一物降一物。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前,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
  • 當年李鴻章警告伊藤博文的一段話,如今成現實,為何日本拒不承認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兩人雖然早在1885年就有過一面之交,但之後並沒有過多的交集,直到1895年,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節節敗退,他們再次碰面了。 李鴻章真的沒想到,曾經引以自豪的北洋水師遭到全軍覆沒,更沒想過「強大」的清國會輸給曾經的「徒弟」,這一敗也讓自己引領的洋務運動劃上了悲情的句號。
  • 《馬關條約》籤署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讓日本人暗自慶幸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授命為和談大臣前往讓日本進行談判,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面對日本地首相伊藤博文據理力爭,聲稱日本對中國的索賠是不理智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這樣做只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之心。在割讓臺灣的問題上,李鴻章厲聲質問伊藤博文:「如果執意要割讓臺灣島,那麼將來日本和中國就會結為世仇,不管何時都會洗刷今天的恥辱!」但無奈,清政府害怕日本繼續作戰進宮京師,於是,多次發電報催促李鴻章趕緊籤了,最終,李鴻章含著眼淚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 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李鴻章留下一段話,伊藤博文坦言:我不如他
    李鴻章的才華在當時一直是其他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公認的,當初在馬關條約籤署之後,他留下了一番話,當時日本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聽到之後就直接坦言自己不如李鴻章。甲午戰爭的失敗與李鴻章在軍事上的保守行為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這樣的政策使得清軍節節敗退日軍得以長驅直入。然而李鴻章在受命籤署條約過程中卻與日本據理力爭,他與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進行的的對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日兩國歷史的走向。
  • 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欲圖擴大甲午中日戰爭!日本首相:愚蠢至極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到來,很是高興。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派出的最有分量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認為,以李鴻章目前在清國的地位,完全有能力代表清政府籤下這一戰後條約。而日本自1894年,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也將在很快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眾所周知,在無能的晚清時期,清政府與日本打了一場仗。不幸的是,清政府敗了,而李鴻章作為代表去洽談。而他籤訂了《馬關條約》也定下了他的罵名。這大概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甲午戰爭,李鴻章去籤訂條約,只是留下了割地和戰爭賠款,實在是讓人氣憤不已。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他為清政府省去了1億的戰爭賠款。具體經過是什麼樣子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去聊一聊《馬關條約》籤訂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也就是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時。那時,慈禧太后手握大權,而且洋務運動已經卓有成效。
  • 《一刻志》第二季·⑦ |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一刻志》第二季·⑦ |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 《馬關條約》談判時,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的這些話,字字寒入骨髓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於次年到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議和,就籤訂《馬關條約》的事,進行了長達月餘的談判。
  • 伊藤博文介入戊戌變法
    粉絲有間諜荒尾精、宗方小太郎,與軍部關係密切的黑社會「共主」頭山滿,軍部的實權人物山縣有朋、大山巖、東鄉平八郎,等等。這些人酷愛中華文化,沒事就讀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四書五經,東鄉平八郎甚至做了一塊崇拜王陽明的牌子掛在身上,時不時就翻出來展示一下。這些人都是和軍部有直接關係的人,而有一個人,他雖然不是軍方人士,屬於政界人士,卻對「大東亞共榮」深深迷戀,他就是伊藤博文。
  • 李鴻章告誡日本:如佔中國這一地區,兩國將成世仇
    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戰敗,我國割讓領土、賠款大量的白銀給日本。李鴻章因此在李鴻章有意壓低價錢的時候,日本死咬住2億白銀不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當時的光緒自己早早的就將這2億白銀的賠款放出去了。這次的戰敗不僅讓我國賠款大量的白銀,還讓我國失去了大量的領土。
  • 李鴻章籤馬關條約時說了狠話,讓日本人集體沉默,如今都實現
    他們四個人中,李鴻章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的人還說李鴻章就是一個賣國賊,中國和西方列強籤訂的一系列條約,幾乎都有著李鴻章的身影。 可以說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在他的手上割讓出去的,所以很多人就將這一切都怪罪在他的身上。
  • 中日談判時,李鴻章說錯一句話,讓日本人鑽了空子,清朝因此衰亡
    01清朝一次失敗的外交1884年12月4日,日本趁清政府忙於中法戰爭之際,與朝鮮親日勢力開化黨,密謀策動了助朝脫清的「甲申政變」,暗殺了七名朝鮮守舊大臣所以這次事件之後,李鴻章跟伊藤博文進行談判,籤署了一個條約,這個條約認定雙方同時從朝鮮撤軍,然後雙方如果哪一方要向朝鮮進軍,必須知會對方。而朝鮮歷史上一直是我們的藩屬國,如今日本通過發展壯大之後,居然可以在朝鮮問題上跟我們獲得平起平坐的地位,這就是清朝最大的一次外交失敗。
  • 日本評出了世界五大偉人:伊藤博文墊底,中國也有一人上榜
    五人排名如下: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林肯,清政府官員李鴻章,義大利加裡波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當這一排名傳到國內時,輿論一片譁然。很難相信,李鴻章竟然把伊藤博文壓在了兩個肩膀上。有人說過,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籤訂這麼多條約,喪權辱國,國民痛罵。那麼,李鴻章的能力為何壓倒伊藤博文呢?
  • 與霍光、諸葛亮、俾斯麥等中外名人相比,李鴻章有哪些優缺點?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有一個總結性的評論:「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顯然,梁啓超的這個評價並非是板上釘釘,如果和古今中外人物比較起來,李鴻章未必都「無可疑」,下面就列舉一些和李鴻章地位、經歷相當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學家評價霍光說他「不學無術」,後人評價李鴻章亦為「不學無術」。然而李鴻章與霍光並非是一類人物。
  •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
    "年少不知李鴻章,年老方真知中堂"?可拉倒吧!趁著還沒有老得太厲害,趕緊多看點書,補補歷史。吹捧李鴻章的人總是拿慈禧,伊藤博文,柯納德的話來說明李鴻章的牛,什麼再造玄黃之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東方俾斯麥等。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扯遠了,回到劇情,我們看一下,在《走向共和》中,李鴻章是怎麼跟伊藤博文談判的?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赴馬關與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代表團談判,首輪談判伊藤博文就講了:「請貴國割地賠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國看中的是遼東半島、臺灣全島,還有澎湖列島。
  • 籤《馬關條約》時,日本人給李鴻章吃河豚魚,是為了害他?
    1895年4月17日,日本馬關春帆樓,清帝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面對而坐,春帆樓的夥計端上了一盅魚肉,放在了李鴻章面前。「這是我的家鄉山口縣的特產河豚鍋,請品嘗。」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大人,河豚有毒。」李鴻章周圍的隨員緊張了起來。
  •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挨了一個日本憤青一槍,這一槍到底有多貴
    馬關條約籤訂甲午海戰失敗之後,日本索要賠款多少?三一兩白銀!談都不跟你談啊你想,最讓人無語的是,李鴻章可是當年青年時期伊藤博文的偶像,那會兒年輕的伊藤博文對號召洋務運動一系列改革的李鴻章崇拜的五體投地,但是時過境遷,兩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遇,真的太諷刺!伊藤博文當時原話是這樣的:中堂,我此次節略(外交文書的一種,用來說明事實,重要性僅僅次於照會),但有允和不允兩句話而已!意思是什麼呢?我這次和你談話,只有答應和不答應,你要是答應就好說,不答應那就接著打!
  • 東方俾斯麥、天朝塔列朗……哪個才是真正的李鴻章?
    拋開國運、成敗等因素,單以雄才和大略為標尺,論定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在我看來,論雄才,伊藤略遜於李鴻章,論大略,似乎勝出不止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