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在多次敗給西方列強以後,這次清政府又敗在了曾經和自己一樣被列強欺壓、國小民寡的日本手上。甲午戰敗以後,洋務運動宣告徹底失敗,此後中國就走上了變革之路。
甲午戰敗的原因很多,比如晚清政治腐敗,洋務運動虛有其表,只是引進了一些西方設備和技術,並沒有真正學懂西方科學技術。雖然國家比日本大了很多,財政收入卻和日本差不多。軍隊也大多糜爛不堪,在戰爭中毫無用處等等。
由於光緒親政時間不長,把這些問題都歸咎在光緒頭上顯然不妥。不過光緒在甲午戰爭前後還是犯了不少錯誤。
首先來說,光緒為了樹立自己威信,有意推動了甲午戰爭的爆發。
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意識到此時日本國力已強,特別是軍事力量已經反超,因此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時主張和平解決,避免戰爭發生。然而光緒認為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國,所以有意借對日戰爭樹立自己威信,鞏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光緒和擁護他的翁同龢等人一直鼓吹要對日強硬,批評主和的李鴻章過於軟弱,是賣國賊。李鴻章迫於輿論壓力戰和不定,失去了及時從漢城撤軍,防止戰爭全面爆發的機會。
其次,光緒有意借戰爭削弱李鴻章,因此多方掣肘,對戰局產生了不利影響。
由於對中日國力判斷有誤,即使是在戰爭爆發以後光緒也充滿了自信,認為清軍可以輕鬆獲勝,因此認為可以先借日本之手削弱朝中後黨力量,然後再由自己出來收拾殘局,這樣可以把慈禧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減到最低。
由於李鴻章深得慈禧重用,因此從一開始光緒就把他視為後黨的骨幹,在甲午戰爭期間對於李鴻章和他的淮系多次加以攻擊。
比如像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就多次遭到無端攻擊。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丁汝昌就率北洋水師出海尋找日本海軍決戰。由於缺少情報支援,始終沒有搜尋到日本海軍主力。帝黨於是攻擊丁汝昌是畏戰避敵。
而在日軍攻擊威海時,山東巡撫李秉衡將山東軍隊全部撤到威海以西,以保衛煙臺為名拒絕出兵,坐視北洋水師被殲滅。甚至在劉公島失陷,丁汝昌自殺以後,帝黨還攻擊丁汝昌已經畏罪潛逃,要求加以通緝。
可以說帝黨這一系列行為極大地打擊了前線將士的士氣,造成戰事越發不可收拾。
第三,光緒在戰爭期間多次越級指揮,影響了戰爭進程。
雖然光緒對於近代軍事一無所知,不過這不妨礙他在軍事問題上指手畫腳。
比如在北洋水師出海尋找日本海軍決戰時,日本海軍曾經襲擾威海,和威海各炮臺對射一番以後撤去。這本來只是戰爭時的一個小插曲,然而光緒卻誤認為日本會登陸攻擊京師,大為緊張,完全忘了剛罵完丁汝昌畏敵不敢出戰,下令丁汝昌立即趕回,並嚴守渤海口,不得讓日本軍艦再進入渤海灣一步。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的行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失去了主動權。
雖然說按照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即使沒有光緒搗亂也很難取勝,不過光緒的舉動還是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光緒在戰爭期間犯的錯誤不少。而且甲午戰爭時光緒畢竟已經親政,慈禧在戰爭期間也沒有加以幹涉,光緒作為皇帝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