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光緒應該對此負多少責任

2020-12-23 不沉的經遠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在多次敗給西方列強以後,這次清政府又敗在了曾經和自己一樣被列強欺壓、國小民寡的日本手上。甲午戰敗以後,洋務運動宣告徹底失敗,此後中國就走上了變革之路。

甲午戰敗的原因很多,比如晚清政治腐敗,洋務運動虛有其表,只是引進了一些西方設備和技術,並沒有真正學懂西方科學技術。雖然國家比日本大了很多,財政收入卻和日本差不多。軍隊也大多糜爛不堪,在戰爭中毫無用處等等。

由於光緒親政時間不長,把這些問題都歸咎在光緒頭上顯然不妥。不過光緒在甲午戰爭前後還是犯了不少錯誤。

首先來說,光緒為了樹立自己威信,有意推動了甲午戰爭的爆發。

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意識到此時日本國力已強,特別是軍事力量已經反超,因此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時主張和平解決,避免戰爭發生。然而光緒認為日本不過是一個小國,所以有意借對日戰爭樹立自己威信,鞏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光緒和擁護他的翁同龢等人一直鼓吹要對日強硬,批評主和的李鴻章過於軟弱,是賣國賊。李鴻章迫於輿論壓力戰和不定,失去了及時從漢城撤軍,防止戰爭全面爆發的機會。

其次,光緒有意借戰爭削弱李鴻章,因此多方掣肘,對戰局產生了不利影響。

由於對中日國力判斷有誤,即使是在戰爭爆發以後光緒也充滿了自信,認為清軍可以輕鬆獲勝,因此認為可以先借日本之手削弱朝中後黨力量,然後再由自己出來收拾殘局,這樣可以把慈禧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減到最低。

由於李鴻章深得慈禧重用,因此從一開始光緒就把他視為後黨的骨幹,在甲午戰爭期間對於李鴻章和他的淮系多次加以攻擊。

比如像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就多次遭到無端攻擊。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丁汝昌就率北洋水師出海尋找日本海軍決戰。由於缺少情報支援,始終沒有搜尋到日本海軍主力。帝黨於是攻擊丁汝昌是畏戰避敵。

而在日軍攻擊威海時,山東巡撫李秉衡將山東軍隊全部撤到威海以西,以保衛煙臺為名拒絕出兵,坐視北洋水師被殲滅。甚至在劉公島失陷,丁汝昌自殺以後,帝黨還攻擊丁汝昌已經畏罪潛逃,要求加以通緝。

可以說帝黨這一系列行為極大地打擊了前線將士的士氣,造成戰事越發不可收拾。

第三,光緒在戰爭期間多次越級指揮,影響了戰爭進程。

雖然光緒對於近代軍事一無所知,不過這不妨礙他在軍事問題上指手畫腳。

比如在北洋水師出海尋找日本海軍決戰時,日本海軍曾經襲擾威海,和威海各炮臺對射一番以後撤去。這本來只是戰爭時的一個小插曲,然而光緒卻誤認為日本會登陸攻擊京師,大為緊張,完全忘了剛罵完丁汝昌畏敵不敢出戰,下令丁汝昌立即趕回,並嚴守渤海口,不得讓日本軍艦再進入渤海灣一步。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的行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失去了主動權。

雖然說按照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即使沒有光緒搗亂也很難取勝,不過光緒的舉動還是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光緒在戰爭期間犯的錯誤不少。而且甲午戰爭時光緒畢竟已經親政,慈禧在戰爭期間也沒有加以幹涉,光緒作為皇帝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賠款究竟有多少?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的賠款,儘管戰敗條約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清廷實際賠償的數據卻低於條約規定,唐德剛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寫到僅在《馬關條約》中就賠了兩萬萬六千萬兩。那麼實際當時清廷具體賠償了多少呢?
  •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到底怎樣?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一下,這位清朝最得勢的女人到底與光緒皇帝的關係咋樣?從1868年到1898年這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始終如一的是大清帝國最高掌權者。之後就兩個皇帝,一個小皇帝同治,一個小皇帝光緒,叫做同光中興。同光中興給中國帶來工業化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這都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 翁飛:李鴻章該為甲午慘敗負多大責任?
    朝鮮明明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有保護屬國的責任,面對屢屢稱之為「永為中土之患」的日本,李鴻章不去強調中國的宗主權,卻聲稱日本「亦可派兵救護」,這無異於表明中日兩國對朝鮮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是日本多年來一直謀求而不可得的。這應該說是李鴻章所犯的最糟糕的一次外交錯誤,為十年以後甲午戰爭的爆發種下了禍根。
  •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從1864年清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這30年,國內基本安定,國家也在求富求強,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國門由此而打開。西方的技術、思想、資金和人才得以引進,新式海軍、陸軍開始編練,一大批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和新式學校得以創辦,大量的留學生被派往海外。這個時期的中國,呈現出一派中興的氣象。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 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當時的清軍到底有無勝算?
  • 慈禧殺光緒皇帝之謎!
    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自己也被幽禁在瀛臺中,直到逝世都沒能在重獲自由。公元1908年11月14日傍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在瀛臺涵元殿與世長辭,結束了自己悲慘而又悽涼的一生。愛新覺羅·載湉無論是生前死後都備受冷落,孤苦悽涼至極。堂堂一國之君,臨終前竟無一名親屬及大臣在身旁,被人發現時早已死去,想像一下當時的場景該有多悲涼啊!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光緒是如何被豬隊友逼死的?
    而慈禧對光緒態度的轉變,還要從甲午戰爭說起。 一、清流派引發慈禧對光緒的防範 甲午戰爭是晚清政治史的一道分水嶺,引發了清廷政局的一系列變化。 後人所說的帝黨與後黨之爭,實際就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 甲午戰爭,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腹背受敵,同時面對著一明一暗兩個戰場。 8月16日,志銳再度上折,力言「立將孫毓汶罷斥,朝政必有起色,軍事必有轉機」。罷免軍機大臣非同小可,慈禧從中嗅到了危險信號,這可能是光緒及其背後的帝黨為瓦解慈禧所布的權力機制所做的準備。
  • 日本功敗垂成,甲午戰爭媒體策略的失敗
    1894年到189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為恥辱的歲月,就在這期間,由大清屬國李氏王朝的內亂引發,清朝與日本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甲午戰爭。基於這個原因,甲午戰爭中,這些國內報紙大多沒辦法派遣記者隨軍報導,這導致了上面的戰爭信息不僅不及時,而且有很多問題,甚至於很多戰爭的實情,反倒是在日本報紙在批評清朝報紙的問題後,才被國人了解。
  • 光緒皇帝為何離奇死亡?在他去世一百年後,專家終於查出了真相
    直到一百年後,專家通過對光緒頭髮的分析,終於查出了他離奇死亡的原因。光緒帝,全名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光緒是慈禧的親外甥,這關係雖然不比母子,但也是至親,不是一般人能比的。1875年,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駕崩,生前沒有留下子嗣,4歲的光緒就被慈安和慈禧立為皇帝。
  • 掌握大清政權的慈禧,為什麼廢黜光緒遇到如此大的阻力?
    期間,慈禧經歷了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尤其是光緒,完全是慈禧一手扶持起來的,否則光緒根本不可能做皇帝。 但是長大後的光緒早已過膩了傀儡生活,堂堂正正的皇帝,卻沒有任何實權,心裡肯定憋屈。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光緒想依靠維新派奪得權力。
  • 甲午戰爭,清朝輸在戰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慘敗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得徹徹底底,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華民族陷入更深的災難之中。大清朝泱泱大國,何以恥辱地敗給了蕞爾小邦日本?值得中華兒女永遠深思。從作戰的角度審視甲午戰爭,中日雙方從戰爭一開始到結束,對作戰重心的判斷和把握有著天壤之別,一定程度上說,清朝從一開始就輸了。
  • 假如在甲午戰爭中,清朝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清朝光緒二十年(西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以清朝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不過,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
  • 曾為兩代帝師的翁同龢,與光緒情同父子,卻評價他「令人恐懼」?
    在翁同龢的日記裡,就可以看到光緒皇帝在四個月之內就發了六次很大的脾氣。翁同龢也曾說過光緒皇帝「聖性如此,令人恐懼」的言語。 光緒皇帝十八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名義上把朝政大權歸還給了光緒皇帝,但是所謂已經「親政」的光緒皇帝,並沒有掌握實權,朝廷裡的事情仍是由慈禧太后拿主意。
  • 光緒皇帝怒殺一個60歲老將,只因他妻子一封信讓清朝顏面盡失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前夕,戰雲密布,清軍與日軍在朝鮮交戰。星夜調集重兵入朝的李鴻章,共有衛汝貴的盛軍、馬玉昆的毅軍、左寶貴的奉軍、豐生阿的豐軍四隊,以淮軍大將葉志超為大帥。那時候,清軍經過洋務運動的大舉改革,軍隊裝備已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入朝作戰的人數又超過了日軍,李鴻章暗暗思量,再一次也能打成半斤八兩的局面,絕對不會有什麼閃失。
  • 光緒表示:想多了,不可能
    一直以來,出於對悲劇角色的同情,很多人不理解為何光緒帝不大權獨攬將慈禧太后扔到一邊,甚至有更激進的人認為光緒帝應該直接將慈禧處死。 然而歷史不是想當然,不是鍵盤敲幾個字那麼簡單。
  •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危害有多大?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對此,何如璋向清政府匯報時說道:「日本眼光所注不在西洋,而在中國與琉球、朝鮮各國。」而後不久的公元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朝鮮人燒了日本公使館,引得日本派兵平亂。清朝政府也派兵來到朝鮮平定叛亂,並且在之後和日本共同駐軍。
  • 甲午戰爭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紀中國
    7月20日,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著名軍史作家薩蘇做客騰訊書院,暢談他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及其領導的自強運動的失敗的認識。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薩蘇認為中國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慈禧太后將戰爭作為維護其皇權生活狀態的工具,當時中國老百姓無法享受戰爭紅利不予支持,是中國當時輸掉戰爭最主要的原因。」以下為部分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