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等人發動了辛酉政變,掌控了朝廷大權。可恐怕令人沒想到的是慈禧能夠持續近半個世紀,屹立不倒。期間,慈禧經歷了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尤其是光緒,完全是慈禧一手扶持起來的,否則光緒根本不可能做皇帝。
但是長大後的光緒早已過膩了傀儡生活,堂堂正正的皇帝,卻沒有任何實權,心裡肯定憋屈。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光緒想依靠維新派奪得權力。結果反而和慈禧的矛盾越來越大,而改革也被慈禧叫停了,自己也被軟禁了起來。
慈禧也開始萌生了廢黜光緒的想法,還在宗室子弟中選了一個叫做溥儁的人,立了他為「大阿哥」,準備讓他隨時接替光緒的位置。
可沒想到,慈禧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國內外的反對,慈禧也因此放棄了這個想法。那麼掌握大清政權的慈禧,為什麼廢黜光緒遇到如此大的阻力?
按說,朝野上下的很多重臣都是慈禧提拔上來的,尤其是像李鴻章、張之洞等漢臣。還包括袁世凱,在關鍵時刻告密,還投靠了慈禧,要知道袁世凱手裡可是有槍的。
正是因為太多的力量支持慈禧,才導致光緒改革失敗,奪權失敗。可對於廢帝,李鴻章、張之洞等漢臣,甚至慈禧的絕對心腹,都是堅決反對的。
戊戌政變後,支持光緒皇帝的帝黨,基本上被清理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反對慈禧,這不是拿自己的仕途開玩笑嗎?可就算是這樣,兩廣總督劉坤一首先上書反對廢黜光緒,他言辭激烈:「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
其實這些大臣反對是有道理的,慈禧是一味地想到死都掌握著大權,既然光緒不聽話了,那麼選擇一個小孩子當傀儡,這是慈禧一貫地做派。
不過在這些漢臣看來,考慮的並非慈禧,而是大清。慈禧已經暮年,隨時有可能撒手人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皇帝是一個小孩子,那麼大清估計氣數也盡了。
雖然光緒能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但光緒支持變法這一條就讓這些大臣不怎麼討厭。尤其是漢臣,大部分都是搞洋務的一把好手。
除了朝中大臣反對外,列強也出面幹涉此事。其實和這些反對漢臣出發點雖然不一樣,但是觀點還是挺相同的。
雖然慈禧對洋人是百般低頭,聽話的很,但是這些洋人還是比較喜歡光緒的,也是源於光緒的改革。而慈禧是個頑固派,溥儁的父親載漪更是一個極端仇視西方的人,所以他們不想光緒被廢黜。
慈禧也是鬱悶到家了,朝中反對也就罷了,洋人也跟著來摻和,結果慈禧對洋人非常仇視,在載漪的躥騰下,開始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結果引發了庚子國難,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帶著光緒逃往了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