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怎麼不殺掉慈禧掌握大權?光緒表示:想多了,不可能

2020-12-22 騰訊網

都知道楊立新老師的代表作是《我愛我家》,但估計大家都沒想到,楊立新老師的電視劇出道角色,其實是1988年《末代皇帝》裡面飾演的光緒皇帝。有趣的是,楊立新老師在他的電影出道作《夜盜珍妃墓》裡,同樣也是扮演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的一生,一直和一個女人糾纏在一起,那便是慈禧太后,這兩人之間恩恩怨怨多不勝數,連死亡也只相隔了一天。

對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而言,死亡即是終結,但對後世之人來說,死亡只是開始。一直以來,出於對悲劇角色的同情,很多人不理解為何光緒帝不大權獨攬將慈禧太后扔到一邊,甚至有更激進的人認為光緒帝應該直接將慈禧處死。

然而歷史不是想當然,不是鍵盤敲幾個字那麼簡單。

光緒之死:帝後相殺

持殺掉慈禧這種想法的人,大約是出於光緒的死因,歷年來民間野史就不斷傳說光緒帝乃是被慈禧毒死的。在光緒帝死後100年的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清史研究》發表報告,證實了光緒帝死於砷中毒。在隨後出版的《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一書中,也有大量的舉證表明光緒帝確實是被慈禧毒死的。

這樣一來似乎的確坐實了光緒帝悲情天子的人設,但在這個時間點上,無論是慈禧毒殺光緒,還是不到一天後自己也一同去世,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兩人生命的終點,光緒帝作為一個被幽禁在瀛臺的人,在政治上已經靠邊站了,因此光緒帝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施展什麼手段來翻盤,更不用說處死慈禧如此激烈的行為了。

硬要討論光緒要不要殺慈禧這個問題,必須將時間點往前挪。

三重關係:互為一體

慈禧太后對光緒帝而言,並不是什麼七大姑八大姨之屬,他們之間還不止是親上加親,是還得再加上一親的親密關係。

慈禧太后閨名葉赫那拉·婉貞,她是鹹豐皇帝的貴妃。光緒帝載湉的父親醇親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鹹豐帝的弟弟,所以光緒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慈禧太后另外有一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她是奕譞的嫡福晉,光緒帝的生母,所以說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到了同治皇帝駕崩的時候,四歲的載湉被抱入宮中,以堂兄弟的身份繼承鹹豐皇帝入繼大統,這麼一來,在禮法上光緒帝便是慈禧太后的養子。

有這麼複雜的三重關係,光緒帝會那麼簡單地將慈禧太后一殺了之嗎?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想法完全就搞錯了對象。慈禧太后與光緒帝之間壓根就不是政敵的關係,而是互為一體的政治聯盟。

而且事實上光緒的帝位完全是慈禧指定的,根據翁同龢的日記,在聽見慈禧親口指定自己兒子繼承皇位時,作為父親的醇親王奕譞嚇得驚恐萬分,整個人癱倒在地上,周圍的大臣怎麼拉都扶不起來。而且慈禧太后明顯不僅僅是將光緒作為一個攬權的工具人,私下對光緒非常上心,史載慈禧太后還會抱著著年幼的光緒帝給他洗澡,證明慈禧一直比較注重和光緒的關係。

慈禧太后本人無甚過錯,如果光緒還敢將慈禧殺掉,他也不用想大權獨攬什麼的了,如此違反「倫理綱常」的大逆行為,連政權的合法性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胸懷大志,能力堪憂

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六歲的光緒帝開始親政,雖然慈禧太后還留了不少的「後門」,比如說讓大臣上書要求太后「訓政」,同時還安排自己的內侄女與光緒帝大婚,然而於情於理慈禧太后都是將面子上的功夫做足的,朝野上下也無可非議。值得一提的是,提議太后「訓政」的那位大臣,正是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

甲午之戰:慘敗中的慘敗

光緒帝接過來的是一個中興的大清,經過二十年的洋務運動,清朝國力略有恢復,對外一收復新疆,二打敗了法國人,在國際上的認可度非常高。

在光緒十三年皇帝親政到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之間的這幾年,政局平穩,大清依舊在向前發展中,北洋水師成軍,北京附近的鐵路相繼開工。慈禧與光緒之間雖然偶有摩擦,但大方向上整體上一體的,然而甲午一戰,不但使得兩人關係走向破裂,還使得本來有望「中興」的大清徹底跌下神壇。

許多人將甲午戰敗的原因歸咎於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軍費修頤和園,然而客觀來看,甲午宣戰是由光緒帝親自下令的,整場戰役的指揮也基本上是有光緒帝和其老師翁同龢在指揮,然而他們卻沒有想到,這不是大清與日本之間的戰爭,而是兩種社會制度和理念的戰爭,做著中興美夢的清政府,怎麼可能比得過那邊勒緊褲頭都要開架的日本?

甲午戰爭是近代的戰爭,無論是指揮理念,軍事動員,武器技術乃是後勤調動上,清政府差得都不是一星半點。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這幅對聯中,光緒帝緬懷得可能並不僅僅是壯烈殉國的鄧世昌,還有自己未明的前途。在整場戰爭中,慈禧一直是打醬油的角色,她非常徹底地執行了「你行你上」的方針。結果到最後,反倒是光緒自己崩潰失去了戰意,慈禧太后倒覺得還能打下去。

戊戌變法:脫離現實的理想

真正造成光緒與慈禧決裂的其實是戊戌變法。

其實一開始慈禧是支持變法的,因為從歷史來看,她自己也是一個變革者。然而戊戌變法從一開始就脫離了現實,勉強來說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無論是康、梁等維新派都還沒有脫離儒家的桎梏,整一套變法就十分不倫不類。康有為甚至異想天開地想讓光緒遷都上海,甚至他覺得上海不夠大,在上海與蘇州之間畫了一塊區域要營建新都。真是好厲害的一個圈。

維新派這樣的所作所為,也難怪一向推崇漸進式改革的慈禧太后後來立場轉變得這麼快,索性發動政變幽禁光緒。恐怕在她看來,維新派這群人才是「特別不靠譜」吧。到後來維新派找袁世凱密謀刺殺慈禧營救光緒已經表明維新派在政治上已經淪落回那種舊式的會黨運動之中,戊戌六君子雖然壯烈,但也不過是一種政治上的「俠義與醉狂」罷了。

結語

某種意義上光緒帝和崇禎一樣,在政治上都是一個失敗者。相比之下,光緒帝是幸運的,他身後有慈禧太后這麼一座靠山,免去了他自縊煤山的結局;但光緒帝同時也是不幸的,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空有抱負缺乏手段的光緒帝明顯無法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國際形勢

只不過,光緒帝雖然是失敗者,但也是實踐者。他的經歷告訴了人們在晚清的環境之下,效法日俄實現自上而下的君主立憲制改革完全是不可能的。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先行者們開始拋棄合作的幻想,探索另外一條救國的道路。隨著光緒與慈禧相繼離去,歷史即將翻到新的一頁,辛亥群英們即將踏上歷史的舞臺。

本文由史家講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光緒帝怎麼不殺掉慈禧掌握大權?宣統皇帝:有3個後果他承擔不起
    光緒之死:帝後相殺持殺掉慈禧這種想法的人,大約是出於光緒的死因,歷年來民間野史就不斷傳說光緒帝乃是被慈禧毒死的。在光緒帝死後100年的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清史研究》發表報告,證實了光緒帝死於砷中毒。
  • 如果光緒殺掉慈禧,自己掌權的話,清朝還會走向滅亡嗎?
    真實的晚清歷史上,光緒皇帝確實自己親政過一段時間,或許是因為親政時間太短,所以我們並沒有看到晚清政府統治下地中國有哪些變化。眾所周知,晚清的覆滅或者說大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潮流向前發展的必然,就算光緒皇帝殺掉慈禧,自己掌握軍政大權於一手的話,那麼晚清還是擺脫不掉覆滅的結局。
  • 光緒一直被慈禧控制,為什麼不敢殺慈禧?因為後果承擔不起
    名義上是皇帝,可實際上卻是形同傀儡,尤其是光緒帝,他和慈禧在一起共事的時間最長,可是和慈禧的積怨也屬他最深,當時清朝積貧積弱,光緒皇帝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可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無法下定決心殺掉慈禧,同時我們要必須明確,光緒帝不是不想殺,但是對於光緒皇帝而言,殺掉慈禧有三個很嚴重的後果,而這個後果恰恰是光緒皇帝承擔不起的?
  • 庚子國難逃跑過程中,光緒帝為什麼不藉此機會取代慈禧呢?
    可是到了馬嵬坡的時候,發生了兵變。六軍將士實在不滿楊貴妃和楊國忠等人,除掉了這些禍害。這之後,唐玄宗和太子分開逃跑,可是李亨離開了唐玄宗後立刻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毫無還手之力。光緒我們都知道,他是被慈禧扶持起來的,如果沒有慈禧的話,光緒想做皇帝恐怕比登天還難。但是慈禧之所以選擇光緒,正是希望能夠繼續掌握大權。所以光緒做皇帝很多年,但至少一個傀儡。
  • 慈禧殺光緒皇帝之謎!
    光緒皇帝自打登基之日起在位總共有34年之久,雖然在位時間不算短,但在位期間卻沒有什麼實權,朝中大權基本上被慈禧太后所掌握,自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然而就是這個一生都活在慈禧陰影下的皇帝,其實心裡也是渴望自由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他親政後,也試圖想要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並且想通過變法來改變現狀,改變國家。
  • 光緒帝是怎麼死的?溥儀說出原因,與2個人有關,不是慈禧
    清朝的皇帝中,光緒皇帝雖然志向遠大,變法圖強,無奈在叛徒出賣和慈禧的高壓下,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而光緒帝也失去了實權,被變相軟禁,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在公元1908年,光緒突然就死了,死的時候年僅38歲。這就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光緒帝生前並無大病,38歲的年紀又是正當壯年,更為離奇的是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魂歸西天。
  • 光緒皇帝為何離奇死亡?在他去世一百年後,專家終於查出了真相
    當時的光緒帝只有38歲,正值壯年時期,儘管身體不算非常強壯,沒有習武的愛好,但也沒有致命的疾病。此時朝廷大權掌握在慈禧手中,那些心中存有疑慮的大臣,也不敢公開質疑皇帝的死因。直到一百年後,專家通過對光緒頭髮的分析,終於查出了他離奇死亡的原因。光緒帝,全名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
  • ...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那慈禧太后與溥儀的生母又是什麼關係呢?
    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1871年,父親是醇親王奕譞,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89年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光緒對珍妃的愛到底有多深?珍妃離世後,30歲的光緒八年不近女色
    慈禧皇后想要徹底的把持朝政,特選了自己親妹妹的次子愛新覺羅載湉登基為帝,他的父親深知這其中利害,可無能為力也無法改變什麼。光緒帝登基時實際年齡才三歲半,他是慈禧皇后為自己掌握政權,布下的一粒重要的棋子。光緒帝時期外有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又陸續完成了工業革命。
  • 是誰殺死了光緒帝?都說是慈禧,其實,這背後隱藏了一個巨大陰謀
    首先,來看第一種說法,也就是慈禧謀殺光緒說。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可謂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兩人在多年時間裡處處唱反調,仇恨相當深。況且,慈禧在宮中權勢滔天,有「主場作案」的優勢。不過,如果她想要除掉光緒帝,早就先下手為強了,何必要一直等下去呢?有人說,因為慈禧意識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想拉皇帝當墊背。
  • 掌握大清政權的慈禧,為什麼廢黜光緒遇到如此大的阻力?
    鹹豐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等人發動了辛酉政變,掌控了朝廷大權。可恐怕令人沒想到的是慈禧能夠持續近半個世紀,屹立不倒。期間,慈禧經歷了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尤其是光緒,完全是慈禧一手扶持起來的,否則光緒根本不可能做皇帝。
  • 倘若光緒皇帝殺掉了慈禧,那麼清朝是否會扭轉乾坤?
    一、光緒的絕地反撲 據史書記載,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鬧崩的時候,即是光緒皇帝毫無還手之力的。道理很簡單,在慈禧太后上交權力的時候,朝廷裡面四品上的官員基本上都在慈禧太后手中掌握,光緒皇帝能夠接觸到的最大權限也只有四品官。因此,朝堂的高官都是慈禧的人。
  • 光緒皇帝真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嗎?有什麼證據?
    ,因為李蓮英是慈禧的親信,一直欺負光緒帝,他怕光緒帝日後饒不了他,所以先下手為強,就毒死了光緒皇帝。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致命的問題:慈禧太后在臨死前毒死了光緒帝,然後死前立了光緒帝的親侄子溥儀為皇帝、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為攝政王。慈禧太后是老糊塗了嗎?她不怕她死後載灃為光緒帝報仇嗎?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在慈禧太后死後,葬禮辦的極其隆重,載灃沒有任何報復慈禧太后的舉動,熟悉宮廷秘密的溥儀,也從來沒有對慈禧太后有仇恨言論。
  • 光緒帝搞戊戌變法,慈禧為什麼不認同,卻自己搞新政?
    慈禧倒是無所謂,只要牢牢把控著朝政就可以。但光緒坐不住了,隨著康有為等人主張變法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光緒在1898年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
  • 光緒臨死前,得知下一個皇帝是親侄兒溥儀,沉默半天就說了一句話
    說到光緒皇帝,歷史迷們對他應該都不陌生。作為被慈禧太后壓制了三十多年的皇帝,過得十分悲慘。所以朝政大權就一直掌握在慈禧手裡 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
  • 慈禧為何要處死珍妃?光緒帝寵愛是一方面,她自己也犯了個大錯
    慈禧太后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手握大權的女性,1861年政變一直到1908年去世,一共把持了朝局長達47年。 60大壽;也有人認為慈禧沒有帝王的胸襟,具體就體現在對光緒皇帝和珍妃的態度上。
  • 記錄大清光緒皇帝一生的老照片
    光緒皇帝。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親妹妹,這種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在同治皇帝駕崩後被慈禧太后指定為皇帝。1880年,兒時的光緒帝在皇家護衛看照下騎馬。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不聽奕言,吃虧在眼前:盤點戊戌變法中光緒所犯的致命錯誤
    但是與剛毅、孫毓汶等「守舊派」不同,他明顯開明得多,甚至可以說是比較「關心」變法的。再如,唐才常等人發動自立軍起義時,康有為竟然私自吞併了海外華僑捐款60餘萬,如此品性之人怎麼能擔當起救民富國之重任呢?奕對光緒的勸阻我認為是非常有建設性的,也是及時的。事實也證明光緒啟用的這些人不僅不能變法圖強,反而使本已暗波湧動的政治鬥爭更加激烈,最終以政變「收場」。光緒不聽奕言,吃虧在眼前,令人痛心。
  • 為何光緒和慈禧死僅相隔一日,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清朝歷史上有一件事到現在都無法證實,那就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亡之時相隔不足一日,究竟是巧合還是有預謀的。官方記載說光緒帝是病死的,但是也架不住人們對光緒帝死因的諸多揣測,有人說是被慈禧殺害的,有的說是被袁世凱殺害的,更有人說是宦官李蓮英殺害的。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光緒帝為什麼要叫慈禧「親爸爸」?你知道真正原因嗎?
    據說當時光緒帝就讓她整治的很慘。 雖然光緒帝是皇帝,但是當時整個大清國的實權是落在慈禧手裡的,光緒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慈禧的一個玩偶,一個傀儡而已。光緒自己當然也知道,為了討得慈禧開心,他甚至發明了一個對慈禧新的稱呼「親爸爸」,這讓慈禧十分的開心。 至於「親爸爸」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