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2020-12-14 你是不是想找打

清朝末年,如果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清朝會滅亡得更快。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徑會更加瘋狂和猛烈。很多人把清朝的滅亡歸結在慈禧身上,認為她的專權、頑固、腐化、守舊、自私埋葬了滿清王朝,這是不符合歷史常識的。其實,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頑固派。她的頑固,在於她對權力的迷戀和操控。而對於國家的發展,她並不是一個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之人。晚晴迴光返照的「同光中興」就能證明慈禧也有開明開放的一面。從1864年清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這30年,國內基本安定,國家也在求富求強,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國門由此而打開。

西方的技術、思想、資金和人才得以引進,新式海軍、陸軍開始編練,一大批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和新式學校得以創辦,大量的留學生被派往海外。這個時期的中國,呈現出一派中興的氣象。而這段時間,恰恰是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主宰中國。真正摧毀大清國運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中日甲午海戰。這一仗,不僅摧毀了清廷的北洋水師,更摧毀了中國人的自信。有著五千年輝煌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竟被東洋的彈丸小國擊敗,讓中華子民的精神脊梁為之崩潰,本來有望覺醒和自強的中國人再次沉淪苦海。經此厄運的中國底層民眾,開始變得自卑、麻木、頹廢,仿佛接受了技不如人、低人一等的現實。

這就是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最可怕最嚴重的的後果。那如果慈禧早點把權力交給光緒,會不會避免大清亡國的命運呢?光緒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他年輕有為、勤政愛民、勵志變法圖強,確實有救萬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事實上,光緒親政以後,慈禧也沒有過多的幹預朝政,光緒施展才能的空間,也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掣肘。相反,對日開戰就是光緒極力主張的,慈禧並沒有反對。光緒任用康有為、梁啓超變法,慈禧也沒有反對。所以,慈禧交不交權,並不是滿清亡國的決定性因素。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光緒作為皇帝,審時度勢的能力嚴重不足。

滿清積弱已久,需要休養生息,雖然經過30年的發展,但與完成工業現代化的西方列強有著巨大的差距,與日本也有很遠的距離。光緒如果把中國放在世界範圍內審視一下自己,就不應該貿然開戰,即使開戰,也需要充分做好戰前準備。國與國之爭,得失不在一時一刻,要有戰略韌性。把甲午海戰的失敗,情緒化地歸罪於慈禧祝壽挪用海軍軍費,是不尊重歷史事實的。另外,甲午海戰失敗後,慈禧並沒有怪罪和追責光緒,戊戌變法之初,慈禧也沒有反對和幹預。可是,光緒發動變法時,所倚重的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等人,都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變法團隊中除了他的老師翁同龢之外,沒有一個是高品階的實權人物。

而慈禧真正出手扼殺變法,是因為光緒對慈禧動了殺心。不管有沒有甲午海戰和戊戌變法,滿清覆滅都在所難免。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歷代王朝均沒有跳出興亡周期率。在光緒時期,滿清統治中國已經有260多年,正處於興亡周期率的尾聲階段,當然這個不能當成清朝滅亡的直接論據。事實上,鴉片戰爭就已經為滿清滅亡敲響了喪鐘,太平天國運動又動搖了滿清的根基,中日甲午戰爭直接宣判滿清為癌症晚期,剩餘的時光無非是在病床上苟延殘喘而已。還有一個現象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其他朝代的亡國,多數都因為內在的腐朽。而滿清卻不同,滿清處於一個世界潮流千年未有的大變革裡。

從176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中國已經遠遠落後世界了。世界的中心已不在中國,天朝上國只是滿清統治者意淫的表象。在隨後的100多年裡,中國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也來越遠,國家的生存,也遵循著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這也註定了滿清不可避免走向滅亡。總結:實際上,探討慈禧交權不交權一點意義都沒有,在一個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環境下,滿清的覆滅是歷史不可逆轉的趨勢。可是,在這種情形下,中國該怎麼辦?中國人民該怎麼辦?中華民族該怎麼辦?這才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回過頭來還得靠中國人自己,要靠中國人民的覺醒和自強。

幸運的是,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智慧、最有韌性的民族。短暫的沉淪後,中國人民覺醒了爆發了。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人民有了真正的領導者,它指引著中國人民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相關焦點

  • 如果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的話,清朝還會滅亡嗎?
    首先在歷史進程上是沒有如果的;再就是光緒即使殺了慈禧自己大權在握甚至是勵精圖治,也已經改變不了大清朝必然覆滅的下場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病入膏肓、腐敗透頂、苟延殘喘和積重難返的將傾之大廈了。為時太晚了。別說老緒帝殺慈禧了,恐怕聖旨發不下來光緒就會屍首分離了。當光緒皇帝18歲時,慈禧是真的把權利交給了光緒帝,並且把改革派的幾位大臣就給了光緒帝,光緒帝當時確實年輕,急切盼望國家有所大發展;有大改革(這種心態也能理解,當時中華被西方國家欺負,作為一代君王也想被人看得起,後世留名)。這個過程中被康有為蠱惑煽動!
  • 如果光緒殺掉慈禧,自己掌權的話,清朝還會走向滅亡嗎?
    話說回來,如果光緒皇帝殺掉慈禧,那晚清覆滅的一天恐怕會遲早到來,畢竟光緒帝不具備慈禧的影響力和手腕。倘若在公車上書前後,光緒帝真的能夠通過袁世凱之手殺掉慈禧,那麼以他當時的能力也不足以完全的把控朝政,到頭來,慈禧太后一死,滿清將迎來更加混亂的局面。 "(光緒十五年)己卯,皇太后歸政"。
  • 為何清朝末年,連續三代皇帝絕後?道光與慈禧慚愧的低下了頭
    大家好,我是 昊童, 一個專注 中國古代史 的90後小編 清朝末年,同治,光緒,宣統連續三代皇帝絕後,到底是因為什麼,難道是老天爺給的報應嗎?
  • 清朝末年三位皇帝,根本不是父子傳承,關係為啥這麼亂
    清朝末年的三位皇帝而清朝似乎有些格外的不同,清朝雖然在一開始的百多年裡,同樣是奉行著一個家庭傳承的概念,皇帝死了不是兒子繼位就是孫子,總之同屬一顆樹的傳承,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似乎整個清朝混亂的讓父子傳承的模式都消失了。
  • 早就是死敵,慈禧死前讓光緒侄子做皇帝,是不懂斬草除根嗎?
    慈禧的心腹大臣榮祿,也制定了刺殺光緒的計劃,這個消息傳到了維新派的耳朵裡,他們不願坐以待斃,就決定煽動袁世凱以「兵諫」的形勢發動政變,軟禁慈禧。維新派力量很弱,以光緒為首的核心人物並沒有實權。光緒皇帝畫像這就是戊戌政變時兩人的關係,已經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照理說光緒家的醇王府會就此遭殃,誰料到等到慈禧在臨死前的一天,又讓醇王府的溥儀繼承了皇位,他是光緒的親侄子。
  • 倘若光緒皇帝殺掉了慈禧,那麼清朝是否會扭轉乾坤?
    正如之前一些歷史愛好者的討論,倘若光緒皇帝殺掉了慈禧,那麼清朝是否會扭轉乾坤?很多人對此十分贊同,認為清朝將會走向富強。 一、光緒的絕地反撲 據史書記載,在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鬧崩的時候,即是光緒皇帝毫無還手之力的。道理很簡單,在慈禧太后上交權力的時候,朝廷裡面四品上的官員基本上都在慈禧太后手中掌握,光緒皇帝能夠接觸到的最大權限也只有四品官。因此,朝堂的高官都是慈禧的人。
  • 為何光緒和慈禧死僅相隔一日,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清朝末年,那是一段屈辱的歲月,相信國人們都不會忘記。清朝歷史上有一件事到現在都無法證實,那就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亡之時相隔不足一日,究竟是巧合還是有預謀的。袁世凱殺害說有人說袁世凱殺害光緒以求自保,理由竟然是怕光緒帝重新登位後,對袁世凱秋後算帳。但是我們知道,光緒死之前是被慈禧軟禁起來了,袁世凱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不能視皇宮如無物,想進就進,想出就出,而且就算袁世凱殺害了光緒後,他怎麼脫身呢?既然慈禧軟禁了光緒,肯定會有人監視起來,見了誰或者吃了什麼都會把關,沒那麼容易被袁世凱得手。
  • 慈禧殺光緒皇帝之謎!
    光緒皇帝自打登基之日起在位總共有34年之久,雖然在位時間不算短,但在位期間卻沒有什麼實權,朝中大權基本上被慈禧太后所掌握,自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然而就是這個一生都活在慈禧陰影下的皇帝,其實心裡也是渴望自由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他親政後,也試圖想要擺脫慈禧太后的控制,並且想通過變法來改變現狀,改變國家。
  • 光緒一直被慈禧控制,為什麼不敢殺慈禧?因為後果承擔不起
    公元1861年,在經歷了英法戰爭之後的大敗之後,身心俱疲的鹹豐皇帝終於去世了,而伴隨著鹹豐皇帝的死有一個女人最終成功上位,那就是之後長達五十多年朝政的慈禧。在鹹豐帝即位之後,慈禧可以說將整個清朝玩弄於鼓掌之中,先後擁立同治、慈禧以及宣統皇帝登基,開啟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垂簾聽政。
  • 若光緒一直討好慈禧,等到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嗎?為什麼?
    然而,清朝的天下卻不是百姓做主的,乃是滿清權貴,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斷髮易服,這些政策如若實施,這就等於是在挖滿清的祖墳,就等於是在剝奪滿清權貴手中的權力。慈禧,身為這清朝天下最大的既得利者,她豈會眼睜睜地看著光緒破壞祖宗的基業,損害自己的利益呢?她不反對變革,但是她反對變革損害到她這些既得利者的利益。
  • 如果光緒皇上的遺言可以實現,那麼歷史是不是將會改變?
    若是說光緒皇帝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可能大家都知道的,他的生平被慈禧節制著,根柢沒方法施展本身,末了還死得不明不白的,他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昔時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很是沉痛,而這種沉痛後來轉化成對權利的願望,為了可以繼續節制權利,他把4歲的光緒立為了皇帝。
  • 隆裕皇后:光緒的原配,大清朝的終結者,為何只活了四十六歲?
    清朝從前滿足的皇親國戚們紛紛將滿姓改為漢族姓氏,以免招來禍患。慈禧的葉赫那拉氏一族多改為姓葉或者姓那。實力樂壇前輩那英的祖上就是葉赫那拉氏。還有很多知名的滿族人祖上都是名門望族。光緒的裕隆皇后在虛歲21的時候嫁到皇家,她也是慈禧弟弟的女兒,稱慈禧為姑姑,原名為葉赫那拉·靜芬。她沒有繼承到姑姑的性格以及對於權力的熱愛。為人性格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安靜又內向。
  • 光緒準備帶兵困住慈禧,慈禧先下手為強,為何還要留光緒一命?
    都說原理實際的變革終究是會失敗的,這個道理無論放在哪個領域都說得通。 如今的清朝已經走向了下坡路。西方新興的資本主義已經崛起,他們需要各種原料和資金,所以就需要向較為落後的封建國家進行掠奪。清政府不進則退,這個道理當時的統治者估計已經意識到了。只不過這百年的基業不說說變就變的,因為一旦動了根本,那整個體系終將會瓦解。到時候封建帝國也就不復存在了。
  • 慈禧臨死之際,殺死光緒還指派個小屁孩做皇帝,啥意思啊?
    慈禧,在清末史上,曾經是被很多人唾罵的歷史人物,但是這十餘年中,又有很多寫清史的人為她唱讚歌——但是,即便是這些唱讚歌的人,其實心裡也明白:自己這麼寫無非就是為了有新意,能賺錢出名而已。如果真把自己寫的謊話當了真,那他一定是痴呆了,搞不懂真話和假話的區別了。
  • 光緒喊「太后」,慈禧不滿,李蓮英教光緒個詞,慈禧眉開眼笑
    慈禧是我國清朝末期時的太后,她為人性格狠辣,絲毫不顧慮百姓安危,脾氣也非常陰晴不定,經常沒說幾句只要戳到了她的點,她就會大為震怒,身為帝王一定要心繫百姓,同為女性掌權者的武則天就做得很好,在位時國富民強,但是在慈禧的掌權下,清朝最後甚至國庫都變得空虛。
  • 慈禧為何要穿著龍袍?鳳在龍上的石刻是怎麼回事?慈禧是無冕之王
    慈禧太后也一樣,她這輩子最大的偶像,那就是宋朝的劉娥,為什麼?因為光緒不是慈禧親生的,而宋仁宗也不是劉娥親生的。 劉娥能夠執掌朝政到死,那慈禧以劉娥做榜樣,意思也就很明確了,她也要執掌朝政到死。這麼一來情況就有點意思了,那麼慈禧到底做過哪些挑戰皇權的事情呢?
  • 清朝末年的「紫禁城」成了什麼樣了?你可能想像不到,天安門更慘
    清朝末年,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國家破爛不堪,那個曾經金碧輝煌的京城,如今死氣沉沉,這一切又能怪誰呢?那麼清朝末年的紫禁城成什麼樣了?你可能想像不到,天安門最慘。
  • 光緒叫慈禧「親爸爸」,那他該稱呼他親爹什麼,這倆字真恰當
    光緒的親生父親是醇親王奕,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鹹豐(老四)和恭親王奕(老六)的弟弟。慈禧和鹹豐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由於沒有子嗣,當時僅三歲多的(光緒)被確立為了清朝的第十一皇帝。從之後光緒皇帝的遭遇來說,由宗室變天子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光緒雖輩分上跟同治皇帝是平輩,但他繼承卻不是同治的皇位。簡單說光緒能成為皇帝,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那樣的「兄終弟及」,而依舊是清朝歷來的「父死子繼」。
  • 同樣是被列強欺辱,為什麼清朝做不到像日本那樣變強?光緒有話說
    在歐洲列強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生產力暴增,本土市場遠遠不夠,如果不趕緊開闢傾銷市場的話,必將引發內部矛盾;有了之前大航海時代的經驗,他們將目標瞄準了海外,而傳說中富饒而神秘的東方世界,就是他們最心儀的目標。以往是科技水平低下,經驗不足;而經過數百年的時間發展,歐洲國家的航海技術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 ...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那慈禧太后與溥儀的生母又是什麼關係呢?
    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1871年,父親是醇親王奕譞,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89年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