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北洋軍不能完全地算作是袁世凱的私軍,北洋六鎮當時並沒有完全地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他在練兵之時更不可能明目張胆地向軍隊說「是袁宮保給的響」之類的話,不然別說清政府了,李鴻章、榮祿也饒不了他。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去天津小站練兵,是多虧了他總督朝鮮十年的積累。
他幫朝鮮練出了一支數千人的「新軍」,後來更是成了朝鮮軍隊的統帥,不僅維護了李氏朝鮮的統治,鞏固了中國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還幾次打破了日本試圖染指乃至是控制朝鮮的陰謀,袁世凱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朝鮮的「太上皇」也正是因為如此。
也正因為他總督朝鮮期間,控制了朝鮮軍隊,儼然成了朝鮮的「太上皇」,當時的清政府才有了將朝鮮納入版圖而設為郡縣的可能。
李鴻章也確實想過將朝鮮設為郡縣,只可惜終究因為不敢和日本鬧翻臉而放棄。
雖然袁世凱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悄然逃回了國,一度在前線負責後勤輜重之事,但因為他在朝鮮已經打出了「知兵」的名聲,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所以他的未來可期。
袁世凱是隨淮軍吳長慶赴朝鮮平叛的,所以他的身上也打下了淮軍的烙印,又因為在朝鮮幹得有聲有色,所以才獲得了李鴻章的推薦,去了小站練兵。
當時原是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小站負責練兵,已經練出了定武軍10營近五千人,但因為受到李鴻章以及甲午之戰的牽連而遭到彈劾,從而被調任別職。
胡燏棻如果被調走了,誰來接替他呢?當時清軍體系當中沒幾個懂得編練所謂的新軍,哪怕是小站練兵的創始人胡燏棻也是個半桶水。
這時候,曾經給朝鮮練過新軍、素有「知兵」名聲的袁世凱便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李鴻章的視野,李鴻章也不出意料地舉薦了袁世凱接替胡燏棻。
李鴻章的老對手榮祿也出人意料地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甚至是東南的張之洞、劉坤一也在力捧袁世凱,袁世凱便這樣成功地成為了胡燏棻的繼任者,奔赴天津小站繼續為新政府編練新軍,並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
袁世凱成了「小站練兵」的負責人之後,開始招攬各種人才,又以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最,被稱為「北洋三傑」,乃是袁世凱麾下的龍、虎、狗。
袁世凱所練出來的新建陸軍後來被編為武衛右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因武衛右軍成武衛軍碩果僅存之軍隊,他又奉命繼續以武衛右軍為「藍本」繼續擴充軍隊,遂有北洋六鎮之威名。
清政府吃了八國聯軍的虧之後,終於知道清軍和洋人軍隊的差距了,所以急忙下命令讓各省將軍、巡撫開始編練新軍。
當時袁世凱已是直隸總督,自然更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對於練兵,他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所以練起新軍來也是動作迅速。
北洋六鎮無不是經袁世凱之手練成,雖然說北洋第一鎮是原來的京旗常備軍,是由旗人組成,可也是袁世凱一手練出來的,他在軍中的威望仍然無人能及,更何況後來第一鎮的統制還換成了袁世凱的心腹何鳳蓮。
再看北洋第二鎮到第六鎮的統制,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和王士珍等人,哪個不是袁世凱的嫡系?拿段祺瑞來說,袁世凱死了之後,他為何一度被推為北洋系領袖?原因便在於他曾出任過北洋六鎮中的三鎮統制官,所以頗有威望。
也是因為北洋六鎮統制俱為袁世凱的嫡系,這才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但是說實在話,此時北洋六鎮已經練成,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威望也已經達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
載灃上臺掌權之後,為何迫不及待地罷免袁世凱的一切職務?原因便在於載灃已經看出來北洋軍有淪為袁家私軍的傾向,感受到了袁世凱對清政府的威脅。
載灃能夠輕而易舉地罷免袁世凱的職務,這也說明了袁世凱當時在北洋軍中很有威望,但還沒到能夠隨意指揮北洋軍,將北洋軍變成自己的私軍的地步。
倘若北洋軍真的已經成了袁世凱的私軍,憑藉這七八萬的精銳之師,又在京畿重地,載灃還真不敢對袁世凱下手。
即便後來載灃對袁世凱下手,也沒敢真要了他的命,只是罷免了他的職務而已。
不過,袁世凱雖然被罷免了職務,但是北洋六鎮統制仍然是他的嫡系,這也是他在回家釣魚之後仍然能夠繼續掌控北洋軍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