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的由來,袁世凱牢牢控制北洋軍的原因

2020-12-22 騰訊網

北洋軍是清朝第一支近代化陸軍,雖然並非起於袁世凱,可袁世凱接手了之後的確依靠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北洋軍成長為了清朝末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北洋軍既可以說是支撐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袁世凱在1894年從朝鮮回國之後,為什麼能夠得到朝堂上各方勢力的認可,讓他去小站接手練兵之事?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袁世凱在朝鮮的時候,曾經為朝鮮國訓練了一支相對近代化的軍隊,這不僅讓他有了「知兵」之名,也讓他積累了練兵經驗。

很多人之所以會認為袁世凱在朝鮮之時等同於「太上皇」,實際上就是因為他訓練並控制了軍隊。

雖然清朝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發起了洋務運動,可是對於新軍之事卻仍然還是一竅不通。

袁世凱在朝鮮練兵的這份經歷,讓不少人都對他抱有一定的期待。

李大人當時已是古稀之年,又逢甲午失利,他根本沒有精力再去主持小站練兵之事。

況且淮軍又接連失利,李大人即便想讓自己的嫡繫心腹去主持練兵事宜,榮祿等人也未必會同意。

袁世凱這個人物在當時就很特殊,他在1881年加入了淮軍陣營,可是後來又一直待在朝鮮,和李大人牽扯不深。

李大人覺得袁世凱出身於淮軍,應該可以算是自己人。

榮祿等人則認為袁世凱和李大人牽扯不深,或許也可以將之拉為己用。

這樣一來,袁世凱就成了去小站接手練兵事宜的「香餑餑」。

於是,袁世凱就在1895年在各方勢力的共同舉薦之下,奔赴天津小站接手了編練新軍的差事。

倘若說袁世凱發跡於朝鮮的話,那麼小站練兵就為袁世凱後來的真正崛起積累了資本。

袁世凱小站練兵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不僅在於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在於他的識人用人。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在小站編練的新軍是以德軍為藍本,可是怎麼把理論落到實處?袁世凱並不懂。

所以,他想要把那些理論落到實處的話,他就不得不聘請更為專業的軍事人才。

袁世凱當時所找的軍事人才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直接花錢聘請德國軍官充當教官或顧問,另一個就是收攏留過學的軍事人才。

拿段祺瑞來說,他在1887年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隨後於1889年赴德國留學。

李大人對段祺瑞的評價也很高,稱讚段祺瑞「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才」。

袁世凱在接手了小站練兵之事以後,就特意招攬了一批像段祺瑞這樣的人才。

馮國璋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但是他也是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而天津武備學堂也聘請了不少德國教習。

王士珍也一樣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而且他在山海關任炮隊教習之時,就已經採用了西式教學模式。

袁世凱拉攏了一大批年輕的軍事人才,因為他們不僅接受過相對系統的教育,還更能夠接受新式練兵。

這些人後來就都成為了袁世凱的心腹,袁世凱對他們有知遇之恩,他們也幾乎都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袁世凱在小站所練出來的新軍,嚴格來說並不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北洋軍,或者說並非完整的北洋軍。

袁世凱在小站所練新軍為7000人左右的新建陸軍,後來被編入了武衛軍。

武衛軍一共由五支軍隊組成,聶士成武毅軍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編為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榮祿則親統武衛中軍。

這個武衛軍可以說是由當時清朝手上的五支最精銳的人馬所組成,堪稱清朝的最強戰力。

不過,經過1900年之役,前、後、左、中四支軍隊幾乎消耗殆盡,唯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得以保全。

因為當時袁世凱恰好奉命率領武衛右軍去了山東,後來又加入了「東南互保」,所以不僅沒有折損,反而得到了壯大。

武衛軍前、後、左、中四支軍隊幾乎消耗殆盡之後,清朝只好再一次想方設法編練一支強大的軍隊維系統治。

於是,清朝經過了一番商討之後,決定再一次編練新軍,而且是下令讓各省所有督撫「去舊練新」。

袁世凱當時已為直隸總督,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次機會,所以就以武衛右軍為底子弄出了北洋常備軍左、右二鎮。

1904年北洋常備軍左右二鎮正式成軍之後,袁世凱又上奏朝廷,將番號更為北洋第一鎮、第二鎮。

同時,袁世凱又在豫、魯、皖三省招募兵員,從而編練了北洋第三鎮。

1905年又以北洋第三鎮各標第三營及駐紮於南苑、宮禁之武衛右軍和自強軍編成了北洋第四鎮。

隨後,袁世凱再以留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十二營和第四鎮步炮六營,並在山東招募兵員,編成了北洋第五鎮。

而早在1902年朝廷看袁世凱編練新軍頗有成效,又將京旗常備軍交給他訓練,於1905年編成一鎮。

從「京旗」二字也能夠看出京旗常備軍的兵源,所以京旗常備軍成軍之後被改成了北洋第一鎮。

說到這裡,其實也就能夠看得出來袁世凱為什麼能夠對北洋軍擁有如此之大的控制力了,因為北洋六鎮就出自其手!

這六鎮統制官為何鳳蓮、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和王士珍,可以說都是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心腹。

除了袁世凱之外,幾乎沒有人能夠指揮得動。

載灃在1908年罷免袁世凱,可是到了1911年底,卻仍然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替代這些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袁世凱明明已經離開了3年之久,卻仍然還能夠繼續掌控北洋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 袁世凱小站練兵,真的說「是袁宮保給的餉」?北洋軍的來龍去脈
    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他幫朝鮮練出了一支數千人的「新軍」,後來更是成了朝鮮軍隊的統帥,不僅維護了李氏朝鮮的統治,鞏固了中國和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還幾次打破了日本試圖染指乃至是控制朝鮮的陰謀,袁世凱之所以會被後人稱為朝鮮的「太上皇」也正是因為如此。
  • 辛亥革命武昌之戰,前線北洋軍大獲全勝,袁世凱為何卻怒火中燒?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一直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得以復出重掌北洋軍大權,然而此時的醇親王載灃並不清楚,袁世凱根本不打算在短時間內平息戰爭。袁世凱復出之後看似風光無限,而且在灤州兵諫之後還陰差陽錯的被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皇室內閣被迫解散,等待袁世凱組建新的北洋內閣。
  • 曾國藩的湘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有什麼區別?彼此又有何種關聯?
    袁世凱大家肯定是比較耳聞能熟,他用相對很溫和的方式把末代皇帝薄儀給請下臺,成為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1915年宣布自稱皇帝,但是遭到各方的的反對改為中華帝國。北洋軍閥是一種軍閥派系的統稱,袁世凱曾在天津編練新軍,天津原是北洋水師的防區,所以天津新軍又叫北洋軍。
  • 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 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
  • 「北洋軍」的由來,與各個時期的編制、兵力,巔峰時期達到120萬
    由於新軍主要由北洋大臣負責訓練和組建,因此清朝的新軍也被稱為「北洋軍」。至1901年,「北洋軍」逐步建立起來,不過在組建的過程中,北洋軍的編制最為複雜,因為與傳統的古代軍隊編制不同,又與現代軍隊編制也不一樣,同時又與西方列強的軍隊編制不同,而是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改革後的軍隊編制。
  •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北洋軍是新式陸軍裡面最精銳,最強悍者。除去第一鎮是八旗子弟外,其餘五鎮合計只有6萬出頭。為何清廷一定要北洋軍鎮壓?第一,武昌起義後,湖北新軍還在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廣總督等手上只有殘存的2000多舊軍、巡防隊、少數新軍,無力對抗武昌革命黨。第二,局勢發展很快。英國不想去幹涉,因為歐洲對峙局勢很嚴重。
  • 辛亥革命南方有11省獨立,北洋軍專打武漢三鎮?真實歷史並非如此
    待北洋軍抵達後,陸海兩路夾攻,一舉消滅湖北的革命黨。至於攝政王載灃為什麼要派北洋軍參戰,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湖北新軍的厲害,載灃心裡是清楚的,瑞澄給他連拍電報,渲染起義軍的威猛,只要載灃不傻,他都會毫不猶豫的派北洋軍平叛。並且載灃在擠走袁世凱後,他認為北洋軍已經被自己控制了,忠誠度槓槓的,不會出么蛾子。只不過載灃還是太年輕了,他忽略了北洋軍對袁世凱的忠誠度。
  • 人人都說北洋集團,北洋集團如何形成,僅是靠清政府的北洋軍?
    北洋軍右鎮是最早編練的北洋常備軍,即北洋軍一鎮,其後袁世凱又逐漸擴軍,共編練出北洋軍六鎮。袁世凱在編練北洋軍過程中,除了憑藉直隸總督的政治地位,更是積極利用手裡的槍桿子,成為清廷舉足輕重的力量。1903年北京設立練兵處,當時的中央王爺們不敢無視袁世凱,袁世凱得以躋身會辦大臣之位,對實際權力進一步強化。
  • 袁世凱負責練兵,將北洋軍變成了自己的私軍,為何清政府會容忍?
    雖然袁世凱的部隊是由清廷組建的,但是在當時來說,士兵們都忠於他們的長官是既定的事實,因為在當時都是這樣的,在中國古代時期,軍隊基本都是私人的,所以袁世凱把他的部隊私人化,清廷也沒什麼意見,對於清廷來說只要掌握了財政和人事,袁世凱就是再怎麼厲害,也始終可以攥在自己手裡,腦不出什麼事情來。
  • 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軍最強大的時候共有多少部隊
    一般來說,我們把在晚清的北洋六鎮基礎上衍生出來軍隊和此後陸續被他們收編、控制的部隊統稱為北洋軍。而那些一度服從北洋政府,但是事實上一直沒有接受北洋政府控制的則不在此列。以這個標準算,那麼北洋軍的鼎盛時期,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前,總兵力達到了大約87萬之眾。具體分布如下:一、曹錕的直系直系是這一時期國內最大的一個軍事集團,其直接控制的省份有直隸、河南、山東、湖北、熱河、察哈爾、綏遠四個省、三個特別區。
  • 清廷危殆之際,為何指揮不動自己重金組建的北洋軍?軍心不向君!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解釋清政府組建新軍(包括北洋新軍)的背景,離開北洋軍成立的背景去談這個問題,都無法剖析其真正原因。 清政府並非一個新成立的政權,它已經存在了兩個多世紀,原來有自己一套自己的軍隊系統。那它為什麼要放著自己原有的軍隊不用,非要另起爐灶,再搞一支新軍——北洋軍呢?
  • 晚清有一支超級王牌部隊,戰鬥力遠勝北洋軍,結局卻很可笑
    因此,清政府決定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創建了一支全新的部隊:定武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洋軍。北洋軍正式的名稱為新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因此也稱北洋六鎮。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總計7萬多人。北洋軍主要駐紮在京、津、魯一帶,負責保衛京師安全。
  • 晚清有一支超級王牌部隊,戰鬥力遠勝北洋軍,可結局卻很可笑
    對清末民初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在晚清時期,北洋軍已成了滿清朝廷的中堅力量。可很多人卻不知道,當時朝廷手中還有一支超級王牌部隊,其戰鬥力遠勝北洋軍,那就是禁衛軍。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湖北新軍也是清軍頭等精銳,武昌起義後對戰北洋軍,為何連遭敗績
    擁護革命的新軍兵力雖然發動起義綽綽有餘,但面對隨後從京畿地區南下前來鎮壓的北洋軍,就顯得力量單薄。為此,臨時成立的軍政府除臨時招募新兵別無他法。最初的招兵計劃僅步兵4協,馬隊1標,炮隊2標,工輜各1營,軍樂隊、憲兵隊各1隊,作為與滿清政府進行軍事對抗的準備。
  • 江南自強軍系南方新軍翹楚,為何送上門去讓袁世凱北洋軍吞併
    清朝末年建立的西式新軍江南自強軍的訓練和資歷都超過北洋新軍論資歷,江南自強軍建軍時間與號稱中國陸軍鼻祖的北洋軍相比江南自強軍一度與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新式陸軍的希望和核心。」清政府更是把自強軍與北洋新軍一起,視為編練新軍的樣板,發出旨意要南方各省向自強軍學習,要北方諸省向北洋新軍學習。
  • 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革命團體 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真正能控制的就是八旗軍、綠營軍、新式陸軍中的禁衛軍和第一鎮。 新式陸軍中的其他各鎮和混成旅,大多不受清廷直接控制,由袁世凱和各地督撫等把持。 但八旗與綠營基本上沒有戰鬥力,禁衛軍主要任務是拱衛紫禁城。所以,清廷除了新軍第一鎮之外,已經沒有直接掌控的作戰部隊。
  • 袁世凱練兵,將北洋新軍變成「袁家軍」,清政府為何不採取措施?
    北洋新軍大規模招收新兵,從招收士兵到一切的章程制度的制定,全部都是袁世凱親力親為。同時袁世凱也懂得掩人耳目,主動請滿洲權貴共同練兵,而這些權貴都帶著清末的腐敗氣息,對比之下袁世凱在軍中的威望就更大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可以說是大清帝國的主力軍,也是是清朝最堅韌的頂梁柱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