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是清朝第一支近代化陸軍,雖然並非起於袁世凱,可袁世凱接手了之後的確依靠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北洋軍成長為了清朝末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北洋軍既可以說是支撐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袁世凱在1894年從朝鮮回國之後,為什麼能夠得到朝堂上各方勢力的認可,讓他去小站接手練兵之事?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袁世凱在朝鮮的時候,曾經為朝鮮國訓練了一支相對近代化的軍隊,這不僅讓他有了「知兵」之名,也讓他積累了練兵經驗。
很多人之所以會認為袁世凱在朝鮮之時等同於「太上皇」,實際上就是因為他訓練並控制了軍隊。
雖然清朝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發起了洋務運動,可是對於新軍之事卻仍然還是一竅不通。
袁世凱在朝鮮練兵的這份經歷,讓不少人都對他抱有一定的期待。
李大人當時已是古稀之年,又逢甲午失利,他根本沒有精力再去主持小站練兵之事。
況且淮軍又接連失利,李大人即便想讓自己的嫡繫心腹去主持練兵事宜,榮祿等人也未必會同意。
袁世凱這個人物在當時就很特殊,他在1881年加入了淮軍陣營,可是後來又一直待在朝鮮,和李大人牽扯不深。
李大人覺得袁世凱出身於淮軍,應該可以算是自己人。
榮祿等人則認為袁世凱和李大人牽扯不深,或許也可以將之拉為己用。
這樣一來,袁世凱就成了去小站接手練兵事宜的「香餑餑」。
於是,袁世凱就在1895年在各方勢力的共同舉薦之下,奔赴天津小站接手了編練新軍的差事。
倘若說袁世凱發跡於朝鮮的話,那麼小站練兵就為袁世凱後來的真正崛起積累了資本。
袁世凱小站練兵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不僅在於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在於他的識人用人。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在小站編練的新軍是以德軍為藍本,可是怎麼把理論落到實處?袁世凱並不懂。
所以,他想要把那些理論落到實處的話,他就不得不聘請更為專業的軍事人才。
袁世凱當時所找的軍事人才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直接花錢聘請德國軍官充當教官或顧問,另一個就是收攏留過學的軍事人才。
拿段祺瑞來說,他在1887年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隨後於1889年赴德國留學。
李大人對段祺瑞的評價也很高,稱讚段祺瑞「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才」。
袁世凱在接手了小站練兵之事以後,就特意招攬了一批像段祺瑞這樣的人才。
馮國璋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但是他也是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而天津武備學堂也聘請了不少德國教習。
王士珍也一樣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而且他在山海關任炮隊教習之時,就已經採用了西式教學模式。
袁世凱拉攏了一大批年輕的軍事人才,因為他們不僅接受過相對系統的教育,還更能夠接受新式練兵。
這些人後來就都成為了袁世凱的心腹,袁世凱對他們有知遇之恩,他們也幾乎都唯袁世凱馬首是瞻。
袁世凱在小站所練出來的新軍,嚴格來說並不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北洋軍,或者說並非完整的北洋軍。
袁世凱在小站所練新軍為7000人左右的新建陸軍,後來被編入了武衛軍。
武衛軍一共由五支軍隊組成,聶士成武毅軍編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編為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編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榮祿則親統武衛中軍。
這個武衛軍可以說是由當時清朝手上的五支最精銳的人馬所組成,堪稱清朝的最強戰力。
不過,經過1900年之役,前、後、左、中四支軍隊幾乎消耗殆盡,唯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得以保全。
因為當時袁世凱恰好奉命率領武衛右軍去了山東,後來又加入了「東南互保」,所以不僅沒有折損,反而得到了壯大。
武衛軍前、後、左、中四支軍隊幾乎消耗殆盡之後,清朝只好再一次想方設法編練一支強大的軍隊維系統治。
於是,清朝經過了一番商討之後,決定再一次編練新軍,而且是下令讓各省所有督撫「去舊練新」。
袁世凱當時已為直隸總督,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次機會,所以就以武衛右軍為底子弄出了北洋常備軍左、右二鎮。
1904年北洋常備軍左右二鎮正式成軍之後,袁世凱又上奏朝廷,將番號更為北洋第一鎮、第二鎮。
同時,袁世凱又在豫、魯、皖三省招募兵員,從而編練了北洋第三鎮。
1905年又以北洋第三鎮各標第三營及駐紮於南苑、宮禁之武衛右軍和自強軍編成了北洋第四鎮。
隨後,袁世凱再以留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十二營和第四鎮步炮六營,並在山東招募兵員,編成了北洋第五鎮。
而早在1902年朝廷看袁世凱編練新軍頗有成效,又將京旗常備軍交給他訓練,於1905年編成一鎮。
從「京旗」二字也能夠看出京旗常備軍的兵源,所以京旗常備軍成軍之後被改成了北洋第一鎮。
說到這裡,其實也就能夠看得出來袁世凱為什麼能夠對北洋軍擁有如此之大的控制力了,因為北洋六鎮就出自其手!
這六鎮統制官為何鳳蓮、王英楷、段祺瑞、吳鳳嶺、吳長純和王士珍,可以說都是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心腹。
除了袁世凱之外,幾乎沒有人能夠指揮得動。
載灃在1908年罷免袁世凱,可是到了1911年底,卻仍然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替代這些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袁世凱明明已經離開了3年之久,卻仍然還能夠繼續掌控北洋軍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