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之前是禮部右侍郎,可是一介書生的他是沒有任何的行軍打仗的經驗,自學成才的他在多次的失敗中吸取經驗,他以史為鑑、以戰爭為師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作戰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
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軍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憑著自己一腔的愛國之情建立湘軍。
袁世凱大家肯定是比較耳聞能熟,他用相對很溫和的方式把末代皇帝薄儀給請下臺,成為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1915年宣布自稱皇帝,但是遭到各方的的反對改為中華帝國。北洋軍閥是一種軍閥派系的統稱,袁世凱曾在天津編練新軍,天津原是北洋水師的防區,所以天津新軍又叫北洋軍。
湘軍是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建立的軍隊,或稱湘勇1853年湘軍建立後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受「大帥」直接統轄。湘軍有著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是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造福一方社會。
曾國藩發展湘軍的同時又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而李鴻章則是受曾國藩的提拔,進而一手創立淮軍,二人有師徒關係,所以可說李鴻章出自湘軍。
在李鴻章為滿清這條破船忙前忙後的組建軍隊,搞實業,搞外交的時候,在還是清朝附屬國的朝鮮,袁世凱在與日本的對抗中嶄露頭角,李鴻章也非常欣賞袁世凱,後來力排眾議提拔袁世凱,為袁世凱後來的發達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北洋軍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新編的「定武軍」。隨後由袁世凱訓練。北洋軍也就是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的。這支軍隊在作戰能力、軍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但因為長期被灌輸封建君主專制思想,成為軍閥混戰,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破壞作用。
袁世凱成為滿清的掘墓人嗎?但是以當時的政局,國弱讓一個國家滅國是早和晚的區別。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些都是私人軍隊,以當時的格局任何一個都有能力來讓滿清提前結束。他們都是深受清朝封建的影響,說得通俗易懂就是奴性吧,是絕對不會背叛。
袁世凱不止是有野心,在當時的軍力、武器和軍餉都是最好的、最先進的完全按照德國的普魯士訓練法。兒他掌握了北洋六鎮,實力又是最強的,很多大臣很是不滿卻也不怎把袁世凱怎麼樣。
所以如果曾國藩有袁的這樣的野心,後面就真的沒有袁什麼事了。但是也不是完全因為袁世凱想要坐上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就能輕易的成功,主要還是清朝的腐敗導致的直接原因,歷代有野心的人多的是也不是有誰都有這樣形式和人和的優勢的.
袁世凱積極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的改革,因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讓袁世凱幹涉朝鮮內政,他多番策劃廢除朝鮮國王李熙引來朝鮮大臣的不滿,在清朝更是有大臣彈劾袁世凱,要求李鴻章換人,在清朝和朝鮮的大臣和君王的壓迫下李鴻章還是頂住壓力讓袁世凱繼續任職。
在12年間袁世凱雖然行為過激和粗暴但是他卻阻止了朝鮮的獨立自由的傾向日俄等國的窺伺和滲透。袁世凱也是為清朝做出的自己貢獻,不過他也埋葬了自己。
袁世凱是李鴻章門生吳長慶的手下,從歷史淵源上看北洋軍閥組織上孕育於李鴻章的淮軍。綜上所述,淮軍和北洋軍可以說是「師徒和祖孫」的關係。湘軍亦成為開創近現代軍閥割據的源頭,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浙軍是區域初步崛起。
到了李鴻章時期,北洋南洋,軍事實業全國萌芽,到了袁世凱,滿清末路,北方是袁世凱的軍閥匪窩,南方革命軍,地方勢力如閻西山張作霖崛起,至袁世凱一去,最大的勢力分散成塊,於是造成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的局面,所以,關係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