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湘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有什麼區別?彼此又有何種關聯?

2020-12-18 東漢讀書

被稱作"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之前是禮部右侍郎,可是一介書生的他是沒有任何的行軍打仗的經驗,自學成才的他在多次的失敗中吸取經驗,他以史為鑑、以戰爭為師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作戰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

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軍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憑著自己一腔的愛國之情建立湘軍。

袁世凱大家肯定是比較耳聞能熟,他用相對很溫和的方式把末代皇帝薄儀給請下臺,成為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1915年宣布自稱皇帝,但是遭到各方的的反對改為中華帝國。北洋軍閥是一種軍閥派系的統稱,袁世凱曾在天津編練新軍,天津原是北洋水師的防區,所以天津新軍又叫北洋軍。

湘軍是曾國藩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建立的軍隊,或稱湘勇1853年湘軍建立後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受「大帥」直接統轄。湘軍有著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是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造福一方社會。

曾國藩發展湘軍的同時又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而李鴻章則是受曾國藩的提拔,進而一手創立淮軍,二人有師徒關係,所以可說李鴻章出自湘軍。

在李鴻章為滿清這條破船忙前忙後的組建軍隊,搞實業,搞外交的時候,在還是清朝附屬國的朝鮮,袁世凱在與日本的對抗中嶄露頭角,李鴻章也非常欣賞袁世凱,後來力排眾議提拔袁世凱,為袁世凱後來的發達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北洋軍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新編的「定武軍」。隨後由袁世凱訓練。北洋軍也就是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的。這支軍隊在作戰能力、軍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但因為長期被灌輸封建君主專制思想,成為軍閥混戰,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破壞作用。

袁世凱成為滿清的掘墓人嗎?但是以當時的政局,國弱讓一個國家滅國是早和晚的區別。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些都是私人軍隊,以當時的格局任何一個都有能力來讓滿清提前結束。他們都是深受清朝封建的影響,說得通俗易懂就是奴性吧,是絕對不會背叛。

袁世凱不止是有野心,在當時的軍力、武器和軍餉都是最好的、最先進的完全按照德國的普魯士訓練法。兒他掌握了北洋六鎮,實力又是最強的,很多大臣很是不滿卻也不怎把袁世凱怎麼樣。

所以如果曾國藩有袁的這樣的野心,後面就真的沒有袁什麼事了。但是也不是完全因為袁世凱想要坐上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就能輕易的成功,主要還是清朝的腐敗導致的直接原因,歷代有野心的人多的是也不是有誰都有這樣形式和人和的優勢的.

袁世凱積極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的改革,因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讓袁世凱幹涉朝鮮內政,他多番策劃廢除朝鮮國王李熙引來朝鮮大臣的不滿,在清朝更是有大臣彈劾袁世凱,要求李鴻章換人,在清朝和朝鮮的大臣和君王的壓迫下李鴻章還是頂住壓力讓袁世凱繼續任職。

在12年間袁世凱雖然行為過激和粗暴但是他卻阻止了朝鮮的獨立自由的傾向日俄等國的窺伺和滲透。袁世凱也是為清朝做出的自己貢獻,不過他也埋葬了自己。

袁世凱是李鴻章門生吳長慶的手下,從歷史淵源上看北洋軍閥組織上孕育於李鴻章的淮軍。綜上所述,淮軍和北洋軍可以說是「師徒和祖孫」的關係。湘軍亦成為開創近現代軍閥割據的源頭,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浙軍是區域初步崛起。

到了李鴻章時期,北洋南洋,軍事實業全國萌芽,到了袁世凱,滿清末路,北方是袁世凱的軍閥匪窩,南方革命軍,地方勢力如閻西山張作霖崛起,至袁世凱一去,最大的勢力分散成塊,於是造成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的局面,所以,關係還是很大的。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創辦湘軍,無不彰顯其反民族情懷
    從保甲團練以致編成正式軍隊,轉戰全國,這是由於當時滿洲反革命隊伍的腐敗無能,而一切反革命派——從滿清皇帝到各種大小漢奸——卻都要求有一個反革命經旅來和太平天國作戰所促成的。曾國藩之所以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反革命活動,就是因為湖南當時處於革命和反革命衝突的重地;同時曾國藩與滿人關係親密,善講滿清統治者所需要的程朱道學,有堅決反革命的決心和手腕,這幾個條件也幫助了他。
  • 曾國藩50萬勁旅不敢造反,為何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取代大清?
    曾國藩不敢造大清的反,與其信奉儒家思想不無關係,當然這不是絕對因素,可的確是絆腳石,他無法繞得開,尤其是在自身實力不是超強之時更是如此。剿滅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打著「捍衛傳統文化與綱常倫理」之旗號,此時若是造反,豈不是自己打臉了嗎?一造反,曾國藩就是典型的亂臣賊子,與吳三桂有得一拼。袁世凱則不一樣,從來就不是一個儒學信徒,他非常看重利益,而且帶有某種「賭徒」心理,敢於放手一搏,以獲取更多權力。
  • 袁世凱7萬北洋軍就敢造反,曾國藩幾十萬大軍為何屁都不敢放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可曾國藩為什麼就能抵抗住誘惑呢?袁世凱篡權的時候,有幾個有利條件,曾國藩都沒有。再看曾國藩在1849年才擔任兵部右侍郎,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曾國藩在1852年開始組建湘軍,取得過一些勝利,但靠的是運氣和湘軍子弟保衛家園的決心。1855年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王安定的《湘軍記》記載,羞憤難當的曾國藩「自投水,左右救之。」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北洋軍的由來,袁世凱牢牢控制北洋軍的原因
    北洋軍是清朝第一支近代化陸軍,雖然並非起於袁世凱,可袁世凱接手了之後的確依靠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北洋軍成長為了清朝末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北洋軍既可以說是支撐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 奪下金陵可以封王,而曾國藩只得到了侯爵,且裁撤了湘軍!
    曾國藩之所以可以能平定太平天國與大手下的這支湘軍部隊是分不開的,但為什麼他要把他解散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支部隊的體制,他不屬於國家編制的軍隊,清廷一直都沒承認他是國家軍隊。它屬於地方基礎私募軍隊,軍餉自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戰事緊張,清廷有不得不允許湘軍以釐金、票鹽等形式就地籌款且自行支配。這樣因為湘軍崛起的湖南地區精英,紛紛出任封疆大吏,以曾國藩的模式開始掌握地方大權,全國總督8人湘軍中佔3人,全國巡撫15人湘軍佔9人。全軍和七八個省的政權都在掌握之中,無論是軍事、財政、後勤、學校、兵工廠都在掌握之下。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稱帝,為何曾國藩掌軍50萬,卻甘為人臣?
    袁世凱能稱帝,而曾國藩只為臣。手下勢力大小,兵力多寡不是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有兩大因素決定了這一結果:1、歷史時期不同,曾國藩掌權時期,大環境不允許他稱帝,也就是說,即使他想謀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而袁世凱執政時,他已經是大總統了,實際上中國第一任,稱帝只不過是換個稱號罷了。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最終演變成了什麼,與其他軍閥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十分的出名,一般人只知道它和袁世凱有關係,可是他如何發展而來的,最終又演變成什麼樣子,與其他軍閥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人都知之甚少,下面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定義「北洋軍閥」是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後,一直到蔣介石建立新軍之前的老勢力。
  • 辛亥革命武昌之戰,前線北洋軍大獲全勝,袁世凱為何卻怒火中燒?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一直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得以復出重掌北洋軍大權,然而此時的醇親王載灃並不清楚,袁世凱根本不打算在短時間內平息戰爭。袁世凱復出之後看似風光無限,而且在灤州兵諫之後還陰差陽錯的被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皇室內閣被迫解散,等待袁世凱組建新的北洋內閣。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在怕什麼?
    曾國藩和袁世凱皆是這家上市公司的員工。 他們之間不同的是曾國藩在這個公司任期內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毫無疑問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八旗勳貴集團,他們控制著清朝這個集團內部90%以上的股份,並且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 袁世凱小站練兵,真的說「是袁宮保給的餉」?北洋軍的來龍去脈
    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北洋軍不能完全地算作是袁世凱的私軍,北洋六鎮當時並沒有完全地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他在練兵之時更不可能明目張胆地向軍隊說「是袁宮保給的響」之類的話,不然別說清政府了,李鴻章、榮祿也饒不了他。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湘軍幾大將帥相繼離去,1890年就走了3位巨將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奠基人之一,范文瀾先生則說:曾國藩是數千年封建中國,對外投降、對內屠殺的漢奸、劊子手。著名學者馮友蘭卻寫道:如果太平天國真的一統中國,那樣會讓中國退步幾個世紀。至於,曾國藩有沒有推動中國前進,則是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他確實阻止了中國倒退,這得算是他的一大功績。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但曾國藩在長沙訓練軍隊時候,因為召集軍隊練操的問題得罪了綠營兵和綠營頭目,以至於最後和湖南的官員關係不太好,被迫撤出長沙,從1853年9月曾國藩帶著部隊來到衡陽練兵起,到1854年2月25日曾國帶著湘軍北上期間湘軍正式成型,在衡陽的發展過程中,湘軍分別練出了水陸兩軍,軍隊中書有17000餘人,大小戰船361艘、洋炮500多尊、軍械數千件、子藥20餘萬斤,此後變成了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部隊。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北洋軍閥的產生有其原因和過程,這個還要從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談起。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地方家庭出身,時任禮部侍郎,因喪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於是,曾國藩便在湖南湘鄉一帶大力督辦團練,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湘軍。
  • 曾國藩裁撤湘軍為何不怕兔死狗烹?有此人在,朝廷不敢輕舉妄動
    打倒安慶之後,曾國藩就有「湘軍有暮氣」之說,那就是久經戰陣,打了近十年,原來的青年已步入中年,戰鬥力、士氣將受到考驗。而且一旦佔領了南京,朝廷又強迫他裁撤湘軍。但是內憂外患不會少,所以以後的路怎麼走,是要考慮的。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的12萬大軍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這和湘軍的起家有密切的關係。曾國藩的湘軍最開始只是一些民兵,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加上外強的侵擾,使得清政府根本無力應對。所以允許當地可以自行組建武裝力量,抵抗太平天國運動,也就有了民兵。而曾國藩的湘軍,就是民兵出身。
  • 統御江南,鄙視槍炮,稱霸晚清的湘軍到底有多強?清朝根本叫不動
    而要找到這種慢性死亡的源頭,就要追溯到30年前崛起的一支地主團練武裝,那就是太平天國之亂裡崛起的湘軍。1912年逼皇帝退位的袁世凱,他依仗的北洋軍隊就是脫胎自李鴻章的"淮軍",而"淮軍"則是模仿曾國藩的"湘軍"而建立的。
  • 曾國藩組建湘軍,為何要徵調一個滿人來當副將?曾國藩:一石二鳥
    而當時的曾國藩官至吏部左侍郎,在去江西任鄉試正考官時,途中因母喪歸家守孝丁喪。於是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借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後來的湘軍),並向清廷上書徵用了還只是都司的塔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