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十分的出名,一般人只知道它和袁世凱有關係,可是他如何發展而來的,最終又演變成什麼樣子,與其他軍閥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人都知之甚少,下面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
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定義「北洋軍閥」是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後,一直到蔣介石建立新軍之前的老勢力。
這一個時期,北洋軍閥完全就是一個反動勢力。因此我們說這個時期的軍閥統治,都是以北洋軍閥為主體,其他十幾個軍閥為輔助,殘害了中國十幾年。
袁世凱為主的北洋軍閥,我們就要追溯下「北洋」這兩個字的來歷。
這還要從1860年說起,英法聯軍開始入侵中國之後,中外的反革命勢力,勾結在一起,興起了中國的革命戰爭,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
軟弱的清政府,為了能夠消除入侵者的野心,採取妥協政策,就設立了一個專門處理外國事務的機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個賣國求榮的部門,他籤訂不平等條約,滿足侵略者的需要。還控制著全國的海關,保證入侵者的利益。
他們一方面保護侵略者的利益,一方面還把中國大量的勞工輸出,甚至勾結侵略者運輸艦隊、船炮鎮壓革命。當然除此之外,他還是培養一部分中國人,去到國外學習技術、自然科學、還有洋奴。
這個機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南洋大臣,掌管上海、長江各口岸,還有一部分北洋大臣,掌管大清的北方各個省份。
洋務運動開始之後,兩個部門被整編,直接被曾國藩、李鴻章分別接管。「北洋」這個詞語,就是出於的來源就是北洋大臣這個詞語。
清朝當時的軍營,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
可是到了十八世紀,這兩個隊伍,已經完全失去了保護封建統治的力量。乾隆最鼎盛的時期,鎮壓國內革命,都必須依靠另外召集部隊,完事之後立刻解散。
太平天國爆發之後,曾國藩、李鴻章建立湘軍,鎮壓革命,逐漸的成為維護清朝最為主要的力量。這個強大的反動勢力,和八旗、綠營不同,他是封建地主、國外洋槍所結合一種新型武裝。
就成為固定的重除,鞋蒸清朝統治的主要的反勤武裝。這些反勤重隙和過去八旗、象苦不同之處,就是淡人地主和外固洋棉相粘合的一種武裝。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這支軍隊也已經適應大勢,腐敗不堪,另一方面清政府已經決定投降侵略者,國防軍隊已經成為虛設。但是國內的革命戰爭,日益的高漲,清政府認為這支軍隊既然已經廢了,於是決定重新建立一支保衛封建統治的軍隊。
一種新型的陸軍產生了,由袁世凱為主,組織7000多人,這就是「北洋軍閥」的雛形。
從湘軍、淮軍開始,清朝的軍隊,就已經開始使用槍炮。後來李鴻章建立「水師學堂」,任命回國的留學生訓練軍隊。隨後又在天津設立「北洋武備學堂」,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都是出自於此,可以說「北洋軍閥」的首領,大多數都是出自於李鴻章的湘軍。
甲午戰爭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建立新軍,淮系胡橛芬,也組建新軍,被大清命名為「定武軍」。不久袁世凱接手「定武軍」,開始大張旗鼓地擴充,所用的教官全部出自於北洋武備學堂。
袁世凱表面上,支持維新變法,光緒皇帝也希望能夠憑藉,袁世凱的新軍抗衡慈禧。可是後來大家都知道,袁世凱最終投靠慈禧。
袁世凱重新組建軍隊「武衛右軍」,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為助手。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之後,用這支武裝力量,鎮壓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入天津之後,清政府的軍隊全軍覆沒,只有袁世凱的部隊保全了下來。
這個時期,袁世凱的軍隊,成為大清朝的最後支柱。袁世凱比大清政府,更會討好侵略者,直接充當帝國主義奴才。李鴻章去世之後,清政府直接任命他為「北洋大臣」。
隨後袁世凱有擴充軍隊,直接改名為「北洋常備軍」,經過幾年的籌備,可以說中國的兵權全部落到袁世凱的手中。
袁世凱的得勢,自然讓滿洲貴族不滿,慈禧死後,就被設計逐出了政府。可是北洋軍閥,還在他手中,滿洲貴族也無可奈克。為了能夠保住勢力,親近帝國主義就成為他唯一的道路,最終成為替帝國主義鎮壓革命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爆發,以袁世凱為首的武裝力量,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北洋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