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卻沒有帶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後,中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的局面,而四川由於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誕生了眾多的大小軍閥。大軍閥與小軍閥,本省軍閥與外省軍閥就此展開了十數年的大亂鬥,軍閥混戰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範圍之廣堪稱全國之最。地史館將以時間為線索,詳細還原四川軍閥割據和混戰始末,由於時間跨度較長,涉及事件和人物眾多,因此將四川軍閥史分為三個部分敘述。如果大家覺得寫得還行,可以點讚關注,也不枉費心創作。
風雲變幻:軍閥勢力漸浮水面
1911年5月,清政府為了鎮壓愈演愈烈的革命黨起義挽救自己的封建統治,決定實施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收回湘、鄂、粵三省人民於1905年路權運動中收回的粵漢鐵路和四川人民自營籌建的川漢鐵路,由此引發了波及湖南、湖北、廣東、四川四省的保路運動。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9月,四川都督趙爾豐以到署衙看朝廷電報為由,誘捕了蒲殿俊、羅綸等九名四川保路同志會主要領導人,同志會組織民眾到署衙抗議,遭到趙爾豐鎮壓,三十餘人慘死,是為成都血案。
血案發生後,各地同志會聞訊起義,一時間四川局勢瀕於失控。9月10日,清政府罷免了趙爾豐四川都督的職位,由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代理,並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起義。
10月10,革命黨趁新軍入川在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11月27日,入川湖北新軍在資中發生譁變,新任四川都督端方還沒到任便被人割了腦袋。孤立無援的趙爾豐被迫宣布四川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保路同志軍蒲殿俊為軍政府都督、羅綸為綏靖主任,四川武備學堂出生的尹昌衡為軍事主任。
12月8日,不甘失敗的趙爾豐秘密調集四川巡防軍進入成都,隨後趁蒲殿俊閱兵之時以索響為名發動暴亂。兵變突然,蒲殿俊易服逃走,尹昌衡立即奔赴陸軍學堂召集周俊、彭光烈等帶軍入城平叛,保路同志軍亦加入戰鬥。
次日,趙爾豐主使的暴亂被平定,鑑於蒲殿俊臨陣脫逃,尹昌衡被推舉為四川軍政府都督,並在不久後公開處死了趙爾豐,四川軍閥武備系派也隨著尹昌衡而浮出水面。
(武備系主要頭目: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周道剛)
1912年2月,大漢四川軍政府與同盟會重慶地區領導人楊庶堪、謝持等建立的蜀軍政府合併,以謝持等為首的四川軍閥實業團系也走上舞臺。
(國民黨實業團系主要頭目:謝持、楊庶堪、黃復生、張培爵)
5月,尹昌衡改革軍制,整合清政府時期的各鎮、巡防軍和保路同志軍和重慶革命軍,改編為五個師:周俊為第一師師長、彭光烈為第二師師長,孫兆鸞為第三師師長、劉存厚為第四師師長、熊克武為第五師師長。五師師長,除熊克武外全部師出四川武備學堂,以尹昌衡為首的武備系軍閥基本控制了四川的軍政大權。
獨木難支:革命軍退出川渝
1912年4月6日,英國煽動西藏、川邊獨立份子叛亂,意欲控制藏區脫離中國。7月10日,袁世凱電令尹昌衡出川平叛,任命擁袁派胡景伊為新任四川都督,而有民盟背景的副都督張培爵卻被調任為民政部長。袁世凱通過排擠尹昌衡、扶持胡景伊、打壓同盟會,將四川掌握在自己手中。
1913年3月22日,國民黨(同盟會改組)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激化了本就尖銳的南北矛盾。6月,袁世凱罷免了國民黨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並調北洋軍南下。
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宣布獨立,江蘇、安徽、廣東、福建、湖南緊隨其後宣布獨立並成立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
8月4日,熊克武為響應革命宣布重慶獨立,聯合楊庶堪等四川同盟會成員成立四川討袁軍。然而這時南方各省討袁軍已經陷入頹勢,而四川只有熊克武一支革命軍,勢單力薄,失敗已成定局。
9月11日,四川討袁軍在川軍四個師和陝軍張鍅部、滇軍葉荃部、黔軍黃毓成部的聯合夾擊下以失敗告終,熊克武化名出川,逃亡日本。至此,四川的革命活動陷入低谷,周俊、劉存厚等通過鎮壓討袁軍成長為四川實力派,有了後來上臺表演的資本。
前線倒戈:北洋軍退出川渝
二次革命後,蘇浙皖贛,兩湖四川的革命勢力遭到袁世凱的打壓和報復,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基本控制了全國,只有兩廣和川滇黔尚由地方實力派控制。
胡景伊雖然擁袁,但他和尹昌衡一樣出生武備系,並不是北洋嫡系出身,為了強化對四川的控制以及收拾不聽話的西南軍閥,袁世凱調胡景伊則入京賦閒,改任北洋心腹陳宦為四川都督,同時調北洋軍第四混成旅伍祥禎部、第十三混成旅李炳之、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共三個旅入川。
陳宦到任後,將之前的川軍五個師縮編為兩個師和兩個混成旅,通過削藩和安插親信,加強北洋派對四川的控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並定於1916年元旦正式稱帝登基。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反動行為立即召開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唐繼堯、蔡鍔、李烈鈞、戴戡等在雲南宣布獨立,成立護國軍,並號召各省參加討袁。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稱帝,與此同時雲南軍政府成立,唐繼堯為都督、蔡鍔為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爆發。四川處於北洋軍和護國軍南上北下的前線,成為護國戰爭的主戰場。
1月5日,長江上遊總司令曹錕率第三師(後來的直系頭目段祺瑞在第三師中任旅長),張敬堯第七師、李長泰第八師入川,加上先前入川伍祥禎、李炳之、馮玉祥三個旅,北洋軍在川南一帶雲集了三萬六千餘人,是護國軍兵力的十倍有餘。
1月16日,蔡鍔率護國軍第一軍趙又新、顧品珍、劉雲峰三個團及朱德(咱們的朱老總)等六個支隊共三千人先行入川,之前敗逃出川的熊克武也在這個時候返回四川,召集原川軍第五師舊部在敘府(宜賓)成立討袁軍,響應蔡鍔之護國軍,然而在總兵力上,四川北洋軍仍佔有絕對優勢。
為了縮小護國軍與北洋軍軍事上的差距,蔡鍔秘密與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聯繫,成功策反劉存厚一致討袁。劉存厚在川南納溪反袁後,被任命為護國軍川軍總司令,聯合蔡鍔的護國軍在敘府、瀘州一帶與北洋軍展開拉鋸戰。
2月3日,戴戡率領護國軍黔軍入川,在川黔邊界一帶與北洋軍展開爭奪戰。與此同時,四川各地軍民或反對袁世凱逆行倒施,或響應護國軍號召,或意圖投機倒把,紛紛加入到反袁行列。
川軍第二混成旅鐘體道在南充宣布獨立,自稱川北軍總司令;前川軍第二師旅長劉成勳在雅安獨立,自稱川南北伐軍總司令;肖德明在大竹宣布獨立,自稱為護國軍川軍總司令;鄭啟和在廣安獨立,自稱護國軍川北司令鄭啟;盧師諦在自流井獨立,自稱急進司令;石青陽等在酉陽獨立,自稱復興中華軍;王靖澄在金堂獨立,自稱討袁軍總司令。
桂系軍閥頭目陸榮廷,粵系軍閥龍濟光分別於3月15日和4月3日宣布獨立,陸榮廷總領兩廣護國軍進攻湖南。5月22日和23日,在護國軍的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薌銘相繼宣布獨立。在全國的反對聲潮下,袁世凱於5月23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凱雖然取消的帝制,但四川的戰鬥卻沒有結束。陳宦宣布獨立後,袁世凱任命陸軍十五師(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駿為崇武將軍都理四川軍務,王陵基為十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討伐叛袁的陳宦。
6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憂憤離世,曹錕等北洋軍閥將領紛紛出川回京,爭奪袁世凱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帶。陳宦也因為叛袁失去了北洋軍的支持,迅速被周駿擊敗。蔡鍔趁北洋軍離川,川軍內訌的空檔,擊斃十五師旅長黃鵠舉,並於7月29日攻佔成都,周駿狼狽出逃,護國軍取得四川戰場的最終勝利。
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重新調整了川軍編制。任周道剛(武備系)為川軍第一師師長,駐合川;劉存厚(武備系)為第二師,駐成都;鐘體道(武備系)為第三師,駐川西北;陳澤霈(革命軍)為第四師,駐川西;熊克武(革命軍)第五師,駐重慶;趙又新為滇軍第一師和顧品珍滇軍第二師,駐上下川南;戴戡之黔軍駐重慶、萬縣。
權利的遊戲:成都城內的權謀鬥爭
蔡鍔病重卸職赴日本就醫,雲南軍閥羅佩金接任四川督軍。唐繼堯、羅佩金將四川視為自己領地,從雲南募兵調入川、私募錢款擴編軍隊,實行強滇弱川的政策,招來四川本地軍閥的不滿。
袁世凱死後,北洋派分為直皖兩系,內部矛盾愈演愈烈,進而爆發府院之爭。不甘寂寞的黔系軍閥戴戡,攀附上北洋皖系軍閥總理段祺瑞,從而出任四川省長兼會辦軍務,滇黔同盟因四川權益之爭開始瓦解。而劉存厚自認護國有功,理應出任省長,但只落得個四川陸軍軍長,心中不滿,再加上滇軍、黔軍在四川大搞擴軍、販煙、抽稅等壓榨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四川本地軍閥和滇黔軍閥之間的矛盾。
1917年2月,羅佩金主導針對川軍的「削藩」計劃。入川滇軍編為一師一旅、黔軍編為一旅一團,滇軍黔軍皆為為國軍,由中央承當錢響;川軍由蔡鍔時期的五個師縮編為三師二旅,全部列為暫編地方軍,削薪扣響。這樣明目張胆的削藩必然不為川軍所接受,羅佩金只好決定用武力威脅川軍改編。
4月11日,羅佩金武力解除了實力較弱的陳澤霈第四師的武裝。劉存厚在成都起兵反羅佩金,鐘體道也在南充響應並阻止雲南滇軍入川,而戴戡不僅無意調和反而不斷挑唆川滇矛盾,意圖坐收漁翁之利。
4月20日,劉存厚和羅佩金在日英法駐成都領事館的調解下停火,北京政府通電免除羅佩金、劉存厚的職位,省長戴戡兼任四川督軍。劉存厚沒撈到好處,反而是戴戡身兼省長、督軍,大權獨攬,極為氣憤。
四川的三股勢力中,劉存厚和鐘體道等本土川軍最強,兩人合兵有兩萬餘人,羅佩金的滇軍次之,共有一師一旅萬餘人,戴戡的黔軍最弱,只有一旅兩營六千餘人。實力最弱的戴戡如今拿了最大的好處,不免擔心劉存厚轉頭報復自己,於是與羅佩金和解,聯合攻打劉存厚。
7月3日,戴戡以劉存厚擁護張勳復闢為由,調黔軍圍攻劉存厚部成都大營。由於黔軍兵力不足,一擊未中後遭到川軍猛烈反撲,而羅佩金因之前被戴戡算計而懷恨在心,假意聯合討劉實際上一兵不發,導致黔軍被劉存厚輕鬆擊敗,陷入絕境的戴戡自殺身亡。
劉存厚在驅逐羅佩金、逼殺戴戡後,招來滇系軍閥頭領唐繼堯、黔系軍閥頭領劉顯世的報復。滇軍黃毓成、葉荃等部,黔軍王文華(繼劉顯世後,黔系軍閥二代目)、袁祖銘(王文華後,黔系軍閥三代目)等紛紛入川,一時間四川滇黔軍雲集四萬之眾。
面對來勢洶洶的滇黔聯軍,劉存厚提出「川人治川」的口號,聯合第一師周道剛、第三師鐘體道發起對入川的滇、黔軍閥的驅逐戰爭。到10月底,聯合起來的川軍擊退了入川滇黔聯軍最終勝利,段祺瑞任命劉存厚為崇威將軍、會辦四川軍務。至此,以劉存厚等武備係為核心四川軍閥獲得了完全的獨立。
然而,隨著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的南北之爭,以及北洋軍閥直系和皖系的內部分裂,一場更大的浩劫即將席捲四川。劉存厚等四川武備系軍閥也將迎來何種命運,三次入川的熊克武如何反敗為勝,四川又是為何陷入十幾年的內部混戰,後續的故事我們將放在下一篇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