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川軍閥史1: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的角鬥場

2020-12-11 地史館

前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卻沒有帶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後,中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的局面,而四川由於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誕生了眾多的大小軍閥。大軍閥與小軍閥,本省軍閥與外省軍閥就此展開了十數年的大亂鬥,軍閥混戰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範圍之廣堪稱全國之最。地史館將以時間為線索,詳細還原四川軍閥割據和混戰始末,由於時間跨度較長,涉及事件和人物眾多,因此將四川軍閥史分為三個部分敘述。如果大家覺得寫得還行,可以點讚關注,也不枉費心創作。

風雲變幻:軍閥勢力漸浮水面

1911年5月,清政府為了鎮壓愈演愈烈的革命黨起義挽救自己的封建統治,決定實施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收回湘、鄂、粵三省人民於1905年路權運動中收回的粵漢鐵路和四川人民自營籌建的川漢鐵路,由此引發了波及湖南、湖北、廣東、四川四省的保路運動

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9月,四川都督趙爾豐以到署衙看朝廷電報為由,誘捕了蒲殿俊、羅綸等九名四川保路同志會主要領導人,同志會組織民眾到署衙抗議,遭到趙爾豐鎮壓,三十餘人慘死,是為成都血案。

血案發生後,各地同志會聞訊起義,一時間四川局勢瀕於失控。9月10日,清政府罷免了趙爾豐四川都督的職位,由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代理,並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起義。

民國時期的西南諸省

10月10,革命黨趁新軍入川在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11月27日,入川湖北新軍在資中發生譁變,新任四川都督端方還沒到任便被人割了腦袋。孤立無援的趙爾豐被迫宣布四川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保路同志軍蒲殿俊為軍政府都督、羅綸為綏靖主任,四川武備學堂出生的尹昌衡為軍事主任。

羅綸(左)、蒲殿俊(中)、張瀾(右)

12月8日,不甘失敗的趙爾豐秘密調集四川巡防軍進入成都,隨後趁蒲殿俊閱兵之時以索響為名發動暴亂。兵變突然,蒲殿俊易服逃走,尹昌衡立即奔赴陸軍學堂召集周俊、彭光烈等帶軍入城平叛,保路同志軍亦加入戰鬥。

次日,趙爾豐主使的暴亂被平定,鑑於蒲殿俊臨陣脫逃,尹昌衡被推舉為四川軍政府都督,並在不久後公開處死了趙爾豐,四川軍閥武備系派也隨著尹昌衡而浮出水面。

(武備系主要頭目: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周道剛)

1912年2月,大漢四川軍政府與同盟會重慶地區領導人楊庶堪、謝持等建立的蜀軍政府合併,以謝持等為首的四川軍閥實業團系也走上舞臺。

(國民黨實業團系主要頭目:謝持、楊庶堪、黃復生、張培爵)

5月,尹昌衡改革軍制,整合清政府時期的各鎮、巡防軍和保路同志軍和重慶革命軍,改編為五個師:周俊為第一師師長、彭光烈為第二師師長,孫兆鸞為第三師師長、劉存厚為第四師師長、熊克武為第五師師長。五師師長,除熊克武外全部師出四川武備學堂,以尹昌衡為首的武備系軍閥基本控制了四川的軍政大權。

獨木難支:革命軍退出川渝

1912年4月6日,英國煽動西藏、川邊獨立份子叛亂,意欲控制藏區脫離中國。7月10日,袁世凱電令尹昌衡出川平叛,任命擁袁派胡景伊為新任四川都督,而有民盟背景的副都督張培爵卻被調任為民政部長。袁世凱通過排擠尹昌衡、扶持胡景伊、打壓同盟會,將四川掌握在自己手中。

1913年3月22日,國民黨(同盟會改組)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激化了本就尖銳的南北矛盾。6月,袁世凱罷免了國民黨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並調北洋軍南下。

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宣布獨立,江蘇、安徽、廣東、福建、湖南緊隨其後宣布獨立並成立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

8月4日,熊克武為響應革命宣布重慶獨立,聯合楊庶堪等四川同盟會成員成立四川討袁軍。然而這時南方各省討袁軍已經陷入頹勢,而四川只有熊克武一支革命軍,勢單力薄,失敗已成定局。

二次革命期間四川局勢

9月11日,四川討袁軍在川軍四個師和陝軍張鍅部、滇軍葉荃部、黔軍黃毓成部的聯合夾擊下以失敗告終,熊克武化名出川,逃亡日本。至此,四川的革命活動陷入低谷,周俊、劉存厚等通過鎮壓討袁軍成長為四川實力派,有了後來上臺表演的資本。

前線倒戈:北洋軍退出川渝

二次革命後,蘇浙皖贛,兩湖四川的革命勢力遭到袁世凱的打壓和報復,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基本控制了全國,只有兩廣和川滇黔尚由地方實力派控制。

胡景伊雖然擁袁,但他和尹昌衡一樣出生武備系,並不是北洋嫡系出身,為了強化對四川的控制以及收拾不聽話的西南軍閥,袁世凱調胡景伊則入京賦閒,改任北洋心腹陳宦為四川都督,同時調北洋軍第四混成旅伍祥禎部、第十三混成旅李炳之、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共三個旅入川。

陳宦到任後,將之前的川軍五個師縮編為兩個師和兩個混成旅,通過削藩和安插親信,加強北洋派對四川的控制。

1915年川軍編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並定於1916年元旦正式稱帝登基。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反動行為立即召開了全國人民的反對,唐繼堯、蔡鍔、李烈鈞、戴戡等在雲南宣布獨立,成立護國軍,並號召各省參加討袁。

1916年1月1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稱帝,與此同時雲南軍政府成立,唐繼堯為都督、蔡鍔為護國軍總司令,護國戰爭爆發。四川處於北洋軍和護國軍南上北下的前線,成為護國戰爭的主戰場。

1月5日,長江上遊總司令曹錕率第三師(後來的直系頭目段祺瑞在第三師中任旅長),張敬堯第七師、李長泰第八師入川,加上先前入川伍祥禎、李炳之、馮玉祥三個旅,北洋軍在川南一帶雲集了三萬六千餘人,是護國軍兵力的十倍有餘。

1月16日,蔡鍔率護國軍第一軍趙又新、顧品珍、劉雲峰三個團及朱德(咱們的朱老總)等六個支隊共三千人先行入川,之前敗逃出川的熊克武也在這個時候返回四川,召集原川軍第五師舊部在敘府(宜賓)成立討袁軍,響應蔡鍔之護國軍,然而在總兵力上,四川北洋軍仍佔有絕對優勢。

為了縮小護國軍與北洋軍軍事上的差距,蔡鍔秘密與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聯繫,成功策反劉存厚一致討袁。劉存厚在川南納溪反袁後,被任命為護國軍川軍總司令,聯合蔡鍔的護國軍在敘府、瀘州一帶與北洋軍展開拉鋸戰。

護國戰爭期間四川局勢

2月3日,戴戡率領護國軍黔軍入川,在川黔邊界一帶與北洋軍展開爭奪戰。與此同時,四川各地軍民或反對袁世凱逆行倒施,或響應護國軍號召,或意圖投機倒把,紛紛加入到反袁行列。

川軍第二混成旅鐘體道在南充宣布獨立,自稱川北軍總司令;前川軍第二師旅長劉成勳在雅安獨立,自稱川南北伐軍總司令;肖德明在大竹宣布獨立,自稱為護國軍川軍總司令;鄭啟和在廣安獨立,自稱護國軍川北司令鄭啟;盧師諦在自流井獨立,自稱急進司令;石青陽等在酉陽獨立,自稱復興中華軍;王靖澄在金堂獨立,自稱討袁軍總司令。

桂系軍閥頭目陸榮廷,粵系軍閥龍濟光分別於3月15日和4月3日宣布獨立,陸榮廷總領兩廣護國軍進攻湖南。5月22日和23日,在護國軍的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四川將軍陳宦、湖南將軍湯薌銘相繼宣布獨立。在全國的反對聲潮下,袁世凱於5月23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凱雖然取消的帝制,但四川的戰鬥卻沒有結束。陳宦宣布獨立後,袁世凱任命陸軍十五師(川軍第一師)師長周駿為崇武將軍都理四川軍務,王陵基為十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討伐叛袁的陳宦。

6月6日,袁世凱在北京憂憤離世,曹錕等北洋軍閥將領紛紛出川回京,爭奪袁世凱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帶。陳宦也因為叛袁失去了北洋軍的支持,迅速被周駿擊敗。蔡鍔趁北洋軍離川,川軍內訌的空檔,擊斃十五師旅長黃鵠舉,並於7月29日攻佔成都,周駿狼狽出逃,護國軍取得四川戰場的最終勝利。

護國軍攻克成都,戰後川滇黔軍駐防情況

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重新調整了川軍編制。任周道剛(武備系)為川軍第一師師長,駐合川;劉存厚(武備系)為第二師,駐成都;鐘體道(武備系)為第三師,駐川西北;陳澤霈(革命軍)為第四師,駐川西;熊克武(革命軍)第五師,駐重慶;趙又新為滇軍第一師和顧品珍滇軍第二師,駐上下川南;戴戡之黔軍駐重慶、萬縣。

權利的遊戲:成都城內的權謀鬥爭

蔡鍔病重卸職赴日本就醫,雲南軍閥羅佩金接任四川督軍。唐繼堯、羅佩金將四川視為自己領地,從雲南募兵調入川、私募錢款擴編軍隊,實行強滇弱川的政策,招來四川本地軍閥的不滿。

左起分別為羅佩金、戴戡、劉存厚

袁世凱死後,北洋派分為直皖兩系,內部矛盾愈演愈烈,進而爆發府院之爭。不甘寂寞的黔系軍閥戴戡,攀附上北洋皖系軍閥總理段祺瑞,從而出任四川省長兼會辦軍務,滇黔同盟因四川權益之爭開始瓦解。而劉存厚自認護國有功,理應出任省長,但只落得個四川陸軍軍長,心中不滿,再加上滇軍、黔軍在四川大搞擴軍、販煙、抽稅等壓榨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四川本地軍閥和滇黔軍閥之間的矛盾。

1917年2月,羅佩金主導針對川軍的「削藩」計劃。入川滇軍編為一師一旅、黔軍編為一旅一團,滇軍黔軍皆為為國軍,由中央承當錢響;川軍由蔡鍔時期的五個師縮編為三師二旅,全部列為暫編地方軍,削薪扣響。這樣明目張胆的削藩必然不為川軍所接受,羅佩金只好決定用武力威脅川軍改編。

羅佩金(左二)與蔡鍔(左三)

4月11日,羅佩金武力解除了實力較弱的陳澤霈第四師的武裝。劉存厚在成都起兵反羅佩金,鐘體道也在南充響應並阻止雲南滇軍入川,而戴戡不僅無意調和反而不斷挑唆川滇矛盾,意圖坐收漁翁之利。

4月20日,劉存厚和羅佩金在日英法駐成都領事館的調解下停火,北京政府通電免除羅佩金、劉存厚的職位,省長戴戡兼任四川督軍。劉存厚沒撈到好處,反而是戴戡身兼省長、督軍,大權獨攬,極為氣憤。

四川的三股勢力中,劉存厚和鐘體道等本土川軍最強,兩人合兵有兩萬餘人,羅佩金的滇軍次之,共有一師一旅萬餘人,戴戡的黔軍最弱,只有一旅兩營六千餘人。實力最弱的戴戡如今拿了最大的好處,不免擔心劉存厚轉頭報復自己,於是與羅佩金和解,聯合攻打劉存厚。

成都城內用於軍隊操練的校場

7月3日,戴戡以劉存厚擁護張勳復闢為由,調黔軍圍攻劉存厚部成都大營。由於黔軍兵力不足,一擊未中後遭到川軍猛烈反撲,而羅佩金因之前被戴戡算計而懷恨在心,假意聯合討劉實際上一兵不發,導致黔軍被劉存厚輕鬆擊敗,陷入絕境的戴戡自殺身亡。

劉存厚在驅逐羅佩金、逼殺戴戡後,招來滇系軍閥頭領唐繼堯、黔系軍閥頭領劉顯世的報復。滇軍黃毓成、葉荃等部,黔軍王文華(繼劉顯世後,黔系軍閥二代目)、袁祖銘(王文華後,黔系軍閥三代目)等紛紛入川,一時間四川滇黔軍雲集四萬之眾。

1917年川軍驅滇黔軍戰爭形勢

面對來勢洶洶的滇黔聯軍,劉存厚提出「川人治川」的口號,聯合第一師周道剛、第三師鐘體道發起對入川的滇、黔軍閥的驅逐戰爭。到10月底,聯合起來的川軍擊退了入川滇黔聯軍最終勝利,段祺瑞任命劉存厚為崇威將軍、會辦四川軍務。至此,以劉存厚等武備係為核心四川軍閥獲得了完全的獨立。

然而,隨著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的南北之爭,以及北洋軍閥直系和皖系的內部分裂,一場更大的浩劫即將席捲四川。劉存厚等四川武備系軍閥也將迎來何種命運,三次入川的熊克武如何反敗為勝,四川又是為何陷入十幾年的內部混戰,後續的故事我們將放在下一篇中介紹。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民國最強軍閥盤點
    民國時代就是第二個加強版的五代十國的時代,各地的軍閥類似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割據政權,每個軍閥的首腦都說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但他們卻是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手段用盡,有的甚至是為了私人利益,竟然出賣國家利益以傍上外國勢力,打著救國的名義,進行著賣國的交易。
  • 民國軍閥割據時代的銀元解析。
    民國時期,軍閥迭起,先後出現過的大小軍閥足有數十個,有的在混戰中被消滅,有的則較長時間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縱觀這些軍閥,按照派系可分為北洋軍閥、西南軍閥和西北軍閥,勢力較大的有直系、皖系、奉系、晉綏系、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川軍和西北軍閥等,而這些軍閥中,勢力最強的無疑是脫身於北洋的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晚清被打開國門後,最初的五個通商口岸都在南方,即廣州、廈門、寧波、福州和上海五地。清政府為了便利管理,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耆英兼任;後來耆英改任兩廣總督,五口通商大臣又開始由兩廣總督兼任;再後來,何桂清任兩江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衙門隨之遷到上海。1860年清廷設總理衙門,三口通商大臣改名為南洋通商大臣,簡稱南洋大臣。
  • 民國初期各軍閥的代表人物及控制範圍和兵力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多個派系,南方軍閥混戰兼併,最終演變成以下幾個實力派:一、北洋軍閥1、直系軍閥代表人物: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控制範圍:江蘇、江西和湖北三省兵力:總計約有25萬直系軍閥由北洋軍閥分裂而來,由於其控制人馮國璋為直隸人,因此習慣稱之為「直系軍閥」,後在國民政府的「北伐戰爭」
  • 民國軍閥各派系實力排名:直系軍事第一,皖系政治能力第一
    民國軍閥是二十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他們名義上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實際上依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民國時大大小小的軍閥有數十個,有的在混戰中被消滅,有的長期活躍於歷史舞臺之上,主要的有十五個分支派系。縱觀這些軍閥,按照派系可分為北洋軍閥、西南軍閥和西北軍閥三股大的勢力。
  • 用地圖還原民國軍閥史,張作霖虎踞東北,龍虎狗中原內鬥
    袁世凱與其麾下北洋軍閥將領民國時期的軍閥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北洋舊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兩個時期,本文將為大家梳理北洋舊軍閥時期各軍閥之間的恩怨是非和國民革命的曲折歷史。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兩大派,開始了明爭暗鬥。在對待廣州軍政府的態度上,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藉此討好西南軍閥,保護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藉此擴張皖系勢力。10月3日,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正式開戰。
  • 民國初年的軍閥,為什麼叫北洋軍閥?得從李鴻章說起
    後來有人評價,袁世凱小站練兵,是雄主攬盡豪傑,小站舊人幾乎囊括了後來北洋軍閥中的所有重要角色。的確是這樣。袁世凱自不必說,做過民國大總統、總理的,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等,基本都是小站人傑。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北洋軍閥是一個整體,都聚在袁世凱這一桿大旗下;袁世凱死後,由於北洋內部缺乏絕對的權威,段祺瑞有那麼一些意思,但終究離袁世凱樹立的權威尚遠,北洋軍閥迅速走向分裂,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做北洋大哥。在樸素的歷史意識中,歷朝歷代都是如此,軍閥橫行,則意味著割據,意味著混戰。
  • 北洋軍閥時期,全國都有哪些主要的軍閥?主要的戰爭又有哪些?
    各省除了大小軍閥外還有很多土匪,「有槍就是草頭王」現象比比皆是。城市黑社會幫派充斥,鄉間流氓惡霸橫行,邪教門道會四處流毒,中國大地就是一幅人間地獄,北洋軍閥時期全國都有哪些主要軍閥北洋軍閥是指辛亥革命後,以袁世凱代表的北洋軍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食,逼清帝退位,在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北洋軍閥時期。
  • 世人皆知民國軍閥亂世,那麼軍閥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民國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歸屬「中央政府」領導,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
  • 民國時期的西南不僅包括廣西,還包括廣東和湖南
    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提到,中國的西南包含「中國本部最大且最富之省份」四川,「次之大省」雲南,「礦產最豐之地」廣西貴州,又有「廣東、湖南」兩省。這裡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筆下的西南包括了四川、雲南、貴州三個通常意義上的西南省份,還包括了廣東廣西和湖南。
  • 陳旭麓解析:軍閥割據在形成
    孫中山在護法運動失敗後說:「南與北如一丘之貉」,是就軍閥的本質而言,他們對近代社會的破壞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又各有其特點,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一)北洋軍閥始終操縱北京政府,打著「統一」的旗號,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
  • 盤踞西南的四大軍閥,是指哪四個省,軍閥頭目又是誰?
    其實除了這些,還有盤踞西南的四大軍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四位軍閥是指哪四個省?軍閥頭目又是誰?各地軍閥第一大軍閥集團;四川軍閥,四川是西南一個大省,總面積達到48.6萬平方千米,而且川中自古有天府之國之稱,物產豐富,人口也較多。
  • 民國六大軍閥戰鬥力排名:張作霖墊底,閻錫山第二,第一讓人不齒
    他戎馬一生,野心勃勃,懷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由一介草莽,受招安躍升民國新貴,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逐鹿中原,榮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寶座。「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因而他能統治中國東北達十三年,成為北洋軍閥中別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
    而在此之後,國民政府的研究方興未艾,並且借著蔣介石日記等等新出史料的問世,進_步推波助瀾,成為舉世關注的一大熱點。反觀二者之間的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分別由二次革命、袁氏篡國、護國運動、北洋軍閥、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國民革命的敘述脈絡所聯繫概括。這樣的脈絡實際上將相關歷史分成兩邊,一邊是延續辛亥革命的未竟之業邊是承繼專制統治的軍閥稱雄。
  • 一文讀懂民國軍閥混戰史
    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喚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革命後繼續留任,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 滇系軍閥首領唐繼堯是如何失去雲南王寶座,黯然下臺的?
    民國二年,即1913年,蔡鍔北上北京,唐繼堯繼任雲南都督一職。因此,年僅30歲之時,唐繼堯就已經成為了掌握雲南、貴州兩省的大軍閥。隨後,唐繼堯又利用北伐之機,將諾大的四川省納入了統治範圍,由此,唐繼堯成為統治西南三省的大軍閥,成為民國赫赫有名的西南王。成為西南諸省的統治者後,唐繼堯並沒有滿足,他開始整飭地方、大肆擴充軍隊。
  • 民國時期各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
    比如民國初期曾無比繁榮的天津麵粉業,由於不堪軍閥盤剝,到1928年「皆相繼停業」,1916年,上海菸酒聯合會也哀嘆「捐稅之繁苛,實為中外古今所僅見」。當時哪怕從上海運一壇燒酒到北京,一路就會被各種雁過拔毛,繳納的「過路費」竟是燒酒價格的三倍。這樣的時代,哪裡是什麼春天?更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裡有句不客氣評語:「民初之十年為黑暗時代。」
  • 民國最牛四位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都是誰嗎?
    民國最牛四位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都是誰嗎? 民國時期,中國各地湧現出大大小小几十位軍閥,勢力最大的有桂系軍閥、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等等,他們大多就用所在地區來命名。雖然這些派系軍閥的司令大多是國民政府的都督、省長。
  • 民國時期軍閥林立,為何只有廣西桂系撐起國民革命半邊天?
    今天,揭秘一段鮮為人知的「桂系軍閥」歷史。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一切行政職能。歷代以來大軍閥無數,但屬於清末到建國之初的軍閥最為著名。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前期著名的有北洋軍閥,後期強大的有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