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打得天昏地黑,北京城多次易主,為何奉系軍閥笑到最後

2020-12-22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近代歷史上,北洋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些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至於北京政府城頭變幻大王旗。不過,最終是北洋軍閥笑到了最後。如果不是日本人把張作霖炸死,奉系軍閥如鳥獸散,奉系軍閥能夠走到哪一步,能不能實現中國的統一,還真的很難說。

(張作霖戎裝照)

那麼,為什麼是奉系軍閥能夠笑到最後呢?

一、一個領袖。

奉系軍閥能夠發展起來,作為奉系軍閥領袖的張作霖的作用是不可小瞧的。

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袁世凱接管中國以後,本來還能夠維護國家的表面統一。但是由於他的封建意識強烈,逆時代而行,演出了一出稱帝的鬧劇。使得他在全國人民的聲討聲中,精神壓力過大身死,中國也就此開始進入北洋軍閥最混亂的時代。大家互相攻打,亂成一鍋粥。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誰也沒有絕對的實力稱霸天下。那時候,誰要是能夠團結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資源,網羅更多的人才,誰就更有混戰的本錢。

本身出身底層,在三教九流都混過來的張作霖,就如同秦朝末年的劉邦。他本身最喜歡結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因此獲得了多方的支持。這些支持,既有來自清朝朝廷的,也有來自當地的大富豪大地主的,還有來自民間百姓的,甚至還有來自綠林土匪的,以及俄國與日本的。

張作霖為了獲取這些支持,連自己的子女,他都努力讓他們締結政治婚姻,可見他用心之深。

同時,張作霖這個人,又非常講義氣。這也讓他有非常多的朋友。比如他的結義生死兄弟就有七個,這些人對他的幫助是很大的。

當然了,張作霖這樣做,目的就是壯大自己的隊伍。因此,他也很不講原則。好的壞的,他都收容。連那些大奸大惡的土匪,只要他們能壯大他的隊伍,他也無原則地吸納。

甚至於俄國人和日本人,如果這些人對他有利,對壯大他的力量有幫助,他也可以不顧國家利益,不講民族氣節。張作霖和日本人的關係是最為複雜的。有人說他是一個漢奸,又有人說他是一個抗日誌士。其實,他既不算什麼漢奸,也不算什麼抗日誌士,他所做的那一切,都是為了壯大他自己。

(日俄戰爭)

二、一塊根據地。

奉系軍閥能夠笑到最後,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處在權力的中心,而是有一塊相對來說比較穩固的東北根據地。

無論是直系軍閥,還是皖系軍閥,由於他們佔據了權力中心,又處在中原核心區域。因此,他們和很多人都有極大的利益衝突,所以才有直皖大戰、北洋軍閥與革命黨的戰爭等等。

而奉系軍閥張作霖居於東北,這裡相對比較安靜,也比較平安。

而且,在清朝末年,由於俄國與日本的入侵,以及俄國和日本在東三省發動的日俄戰爭,東三省實際上已經不被清政府所控制。後來北洋政府成立後,東三省更是逐漸成為了獨立王國。

而恰恰是因為這樣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東三省在早期並沒有受到北洋政府及其它地方勢力的直接打擊,也讓張作霖等人能夠發展壯大起來。

後來的直奉大戰,也是張作霖看到了機會,試圖向中原發展,實現中原稱霸,統一全國的目標,才打起來的。而且,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奉系軍閥戰敗以後,張作霖還能夠捲土重來,發動第二次直奉大戰,並且打贏這場戰爭,入主北京。

(張作霖在天津 )

三、一個特殊的國際環境。

東三省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國際環境,是當時中國的其它地方不具備的。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俄國和日本在這裡的爭奪,誰都想在這裡站穩腳跟。

後來,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蘇聯成立,暫時沒有精力插手東三省的事務。但是日本卻反而趁虛而入,把勢力全面往東三省滲透。日本往東北滲透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以東北為跳板,向中原挺進,以期達到全面侵略中國,佔領中國的目的。

東北的這樣一種形式,讓直系、皖系等軍閥都望而生畏。如果不是根脈在本土,顯然是把這裡搞不定的。

反而是張作霖等人,卻充分利用這一點,要麼利用日本試圖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激起民眾的愛國心,從而擴充自己的隊伍。要麼暗中與日本眉來眼去,爭取日本人的支持。

當然了,不得不說的是,張作霖及其奉系軍閥與日本人的這種複雜關係,雖然讓他們做大做強了。但是日本人為了扶持一個完全的聽話的,由自己做主的傀儡政權,從而把東北變成他們侵華最踏實的跳板。最終,張作霖被炸死,奉系軍閥也因此分崩離析,基本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奉系軍閥大事記》等)

相關焦點

  • 北洋軍閥擁兵百萬,國軍只有25萬,為何北洋軍閥打不過國軍?
    最後,袁世凱逼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而他則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繼任民國總統。國家權力至此被北洋軍閥所掌握。袁世凱在追求復闢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各地紛紛開始加入到討袁的行列中,最後袁世凱在大家的聲討中鬱鬱而終。袁世凱雖然死了,但是北洋軍閥卻沒有消失,而是瓦解為了直系、皖系以及奉系三大軍閥。
  • 奉系軍閥的四位虎將,竟無一人活到五十歲!
    在北洋軍閥中,奉系軍閥作為北洋一脈的旁支,「扛纛人」張作霖頗具老頭子的遺風,收攬人才講究一個兼容並包。所以奉系軍閥中魚龍混雜,有草包張宗昌這樣的「三不知將軍」,也有「小諸葛」楊宇霆這樣能謀善斷的文武全才。不過奉系軍閥雖說形色人才眾多,卻有四位虎將,無一人活過五十歲。
  • 北洋軍閥時期,全國都有哪些主要的軍閥?主要的戰爭又有哪些?
    北洋軍閥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每個省的老百姓都過得非常慘,甚至還不如清末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嚴重倒退,各種矛盾集中爆發。袁世凱死後全國分為直、皖、奉三大軍閥體系,還有南的滇、桂、粵,西北三馬等,各級政府官員都由軍閥委任,貪汙腐敗橫行,抓丁派差頻繁,苛絹雜稅眾多。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北洋大臣最初是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擔任,李鴻章在直隸經營多年,各類洋務、海軍等無不打上「北洋」痕跡。袁世凱死後,這些人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成軍閥,遂統稱為北洋軍閥,主要由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及其後繼者組成。其餘地方軍閥也多為清末各省立憲派和新軍將領轉化而來,但一般不被歸入北洋軍閥行列。
  • 北洋軍閥割據時期,誰的實力最強?張作霖的奉系只能排第二
    隨著袁世凱去世,無人具備足夠的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北洋軍中各大掌權者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起各自的勢力範圍,北洋軍閥分裂為奉系、皖系、直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了皖、浙、閩、魯、陝等地;直系的馮國璋則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蘇、贛、鄂、直隸等地;奉系的張作霖則以日本人為靠山,控制了東三省。
  • 北洋軍閥風雲一時,最後是如何謝幕的?哪三位是死於他人之手?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全國各地崛起,掌權的都是軍閥。這幾個北洋軍閥控制了國家,他們割據稱雄,將大好河山一分為二。兩國均主張聯省自治,大軍閥勢力範圍內有幾個省,小軍閥也有一個省。就是這些風雲變幻的北洋軍閥控制了民國時期,同時也控制了別人的生死。
  • 北洋軍閥為何會被稱為北洋,而不是南洋?北洋軍閥怎樣退出歷史?
    談論北洋軍閥當從袁世凱病逝之後開始,因為袁世凱在世時期,至少幾乎所有人都還簇擁在北洋政府旗幟之下。可是袁世凱一死,各省督軍們就開始亂了,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是「王綱解鈕」,軍閥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各自為政。
  • 北洋軍閥大混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然而袁世凱死後十年,北洋政府多次易主、混戰不斷。而最後一任北洋元首張作霖起初是被招安的土匪,與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相距甚遠。袁世凱死後,大軍閥為了北京政府大打,小軍閥為了地盤小打,邊疆民族和雜牌派系更是如同獨立王國。其地方割據的流毒一直蔓延到國民黨被趕去臺灣。而北洋軍閥內訌之始便是直皖派系之爭。
  • 軍閥混戰時期,奉系軍閥有多少兵力,竟然控制了全國1/3區域?
    民國建立,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陸軍二十七師中將師長,正式成為北洋軍閥的一員。等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皖系以及張作霖經營多年的奉系,三個派系又開始了相互爭奪地盤。 先是直皖戰爭中,直系聯合奉系打跑了皖系。緊接著,直系與奉系又在爭奪江蘇和兩湖地區時,心生嫌隙。
  • 北洋軍閥為何叫做北洋軍閥?又輸在誰的手上?
    北洋軍閥是被南方的國民革命政府的國民革命軍打敗的。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以常凱申為總司令,進行了北伐,兵分三路擊潰了直系的吳佩孚、奉系的張作霖和直系出身的孫傳芳,使得北洋軍閥告別了歷史舞臺。
  • 北洋軍閥六個師影響近代政壇二十年,最後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
    很多同學對北洋軍閥的概念很模糊,不明白北洋軍閥是什麼意思,今天,縱橫就跟大家聊聊北洋軍閥的含義,以及它的發展簡史。從海岸線的長度來說,南洋的跨度更大,跨越浙江、福建、兩廣、海南等地,但是北洋是京畿的門戶,因此,清廷優先選擇發展北洋水師,從1875年到1894年建造起的北洋水師號稱世界前十的海軍。
  • 民國最強軍閥盤點
    1915年,袁大總統的皇帝夢破碎了之後,成為了當時各路人馬喊打喊殺的存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一命嗚呼了,在沒培植好繼承人的情況下,北洋政府鍋蓋內的矛盾被直接引爆,分裂成北洋軍閥、西南軍閥、西北軍閥割據全國各地,在這其中,以袁世凱起家的北洋軍閥的實力最為最大。
  • 張作霖是綠林起家,沒參加新軍也能稱為北洋軍閥?袁世凱:太大意了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政壇上十分有影響力的團體,從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開始,這支軍隊就被打上了北洋的烙印。 袁世凱掌權的時候,張嘴閉嘴喜歡稱「咱北洋團體」,以示北洋一家,但這也沒能阻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地分崩離析。
  • 歷史上的北洋軍閥是被誰打敗的?北洋軍閥是什麼意思?
    清廷派出北洋軍鎮壓起義,攻下了漢口、漢陽,然而,袁世凱看清了全國的形勢,於是,一方面進攻起義軍,一方面私下與南方民軍媾和,再以形勢不可收拾為由逼迫清廷退位,最後當上了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掌握中華民國行政大權,他們建立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
  •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紫禁城內的皇帝已經退位了九年,但是「城頭變換大王旗」,盤踞北京城的軍閥,走馬燈似地換人。帝王下臺,舊軍閥還在。因此孫中山先生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呼聲!不打倒北洋軍閥,就等於沒有推翻帝制,革命就前功盡棄了。 當年12月,孫中山先生在廣西會見了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馬林對中國革命提出了一些建議。
  • 民國初期各軍閥的代表人物及控制範圍和兵力
    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的這三十八年的時間裡,「民國政府」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形式上統治中國,實權則歸屬於控制中央政府的各軍閥。尤其在張學良將軍「東北易幟」前的十幾年時間裡(1912-1928),各大小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實力強勁的軍閥先後控制北京政府,成為民國政府的實際控制人。
  • 民國初年的軍閥,為什麼叫北洋軍閥?得從李鴻章說起
    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瀾,擔當重任的人,數來數去,也就李鴻章,於是乎,清廷索性將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務、外交、海防以及官辦軍事打了個包,統統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執掌北洋大權十五年後,清廷遭遇甲午戰敗,李鴻章名譽掃地,老淮軍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這時候,亂世梟雄袁世凱通過上下鑽營,拿到了小站練兵的差事。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北洋軍閥大混戰是怎樣開始的?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是中國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然而袁世凱死後十年,北洋政府多次易主、混戰不斷。而最後一任北洋元首張作霖起初是被招安的土匪,與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相距甚遠。袁世凱死後,大軍閥為了北京政府大打,小軍閥為了地盤小打,邊疆民族和雜牌派系更是如同獨立王國。其地方割據的流毒一直蔓延到國民黨被趕去臺灣。
  • 東北大學首任校長,奉系軍閥財神爺,王永江為何能與楊宇霆齊名?
    然而,真正了解奉系軍閥歷史的同學,應該知道當時張作霖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劉備是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得天下,張作霖是在王永江和楊宇霆的共同幫助下走向輝煌的。在奉系系統內,王永江以理財而聞名,被稱為奉系的財神爺,張作霖對其是言聽計從,那麼王永江到底有哪些能耐,為奉系做了哪些貢獻,能夠與楊宇霆齊名?王永江的祖上是關內人,在闖關東的移民浪潮中到了東北,其父親因為有點文化,在大連金州一家貨棧當帳房先生,這對王永江此後為奉系整理財政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