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北洋軍閥是被誰打敗的?北洋軍閥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如菊陪你聊歷史

袁世凱曾任清政府"北洋通商大臣」(亦稱辦理三口通商事務大臣),所以他訓練的部隊稱北洋軍,以他為首形成的政治派別統稱北洋系。

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方面李鴻章的淮軍、八旗軍、綠營兵等等紛紛戰敗。有鑑於此,清政府決定按照西方操典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稱「新建陸軍」,簡稱「新軍」。

清廷原計劃在全國編練36鎮(相當於師),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地編練的新軍為地方軍,到辛亥革命爆發時,全國共練成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裝備與訓練均高於各地編練的新軍,實力最強,遍布直隸、山東與東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除了上海、廣東、廣西起義是以民軍、商團為主,其餘的武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均是新軍起義為主。可以說辛亥革命是各地的新軍在革命黨的影響下的新軍大起義。

清廷派出北洋軍鎮壓起義,攻下了漢口、漢陽,然而,袁世凱看清了全國的形勢,於是,一方面進攻起義軍,一方面私下與南方民軍媾和,再以形勢不可收拾為由逼迫清廷退位,最後當上了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掌握中華民國行政大權,他們建立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

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北洋系的各將領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

從上可知,北洋軍閥主要就是出身「北洋新軍」的一批將領。袁世凱死後,其內部又主要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遊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最大的一股勢力,與之形成對應的是,辛亥革命後各省的督軍們也成為了各地的軍閥,如山西閻錫山、廣東的陸榮廷等。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各派系之間,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之間,地方各軍閥之間經常為了各自利益大打出手,中國陷入軍閥混戰。

1924年孫中山重組國民黨,奉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建立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

1926年開始北伐時,除第一軍主要是由黃埔學生軍擴編而來外,其餘六個軍則是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的地方軍閥部隊。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地方軍閥武裝投入國民政府,被冠以國民革命軍的稱號,而一些原北洋軍閥也倒戈投入國民政府。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奉軍被授予國民革命軍番號,宣告了「北洋軍閥」這個稱號成為歷史。

雖然北洋軍閥這個稱號成為歷史,但是軍閥武裝紛紛被國民黨收編,與國民黨軍和各地地方軍閥一起改頭換面成為新軍閥。因而,北洋軍閥表面上看可以說是被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打敗的,追根溯源的話也可以說是被原地方各省的新軍演變成的地方軍閥及國民黨這個新軍閥打敗。最終,到1949年,國民黨所代表的這些新軍閥被打敗,因而,真正完全打敗北洋新軍、地方新軍及國民黨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相關焦點

  • 北洋軍閥為何叫做北洋軍閥?又輸在誰的手上?
    北洋軍閥是被南方的國民革命政府的國民革命軍打敗的。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以常凱申為總司令,進行了北伐,兵分三路擊潰了直系的吳佩孚、奉系的張作霖和直系出身的孫傳芳,使得北洋軍閥告別了歷史舞臺。
  • 北洋軍閥為何會被稱為北洋,而不是南洋?北洋軍閥怎樣退出歷史?
    談論北洋軍閥當從袁世凱病逝之後開始,因為袁世凱在世時期,至少幾乎所有人都還簇擁在北洋政府旗幟之下。可是袁世凱一死,各省督軍們就開始亂了,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是「王綱解鈕」,軍閥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各自為政。
  • 北洋軍閥曾主宰中國,為何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從此再無蹤影
    北洋軍閥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曾經盛極一時,主宰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政治。但是後來很快就消失了,簡直就像曇花一現。那麼,本來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熱鬧非凡的北洋軍閥,為什麼最後很快就消失掉了呢?究竟是被誰打敗的呢?因此,完全說北洋軍閥被北伐軍給徹底消滅,是說不過去的。再一點,北洋軍閥與後世沒有承接關係。後世的新軍閥,並非是北洋軍閥延續下來的。這點也是不正常的。這說明什麼?說明北洋軍閥實際上自身並沒有往下延續。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其實是很少有的現象。也就是說北洋軍閥敗得非常徹底。那麼,為什麼北洋軍閥會敗得那麼徹底呢?
  • 北洋軍閥六個師影響近代政壇二十年,最後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
    很多同學對北洋軍閥的概念很模糊,不明白北洋軍閥是什麼意思,今天,縱橫就跟大家聊聊北洋軍閥的含義,以及它的發展簡史。在清朝被推翻前,北洋新軍一共編練六鎮(相當於六個師),這一階段可以算作是北洋草創階段,在清政府被推翻後,袁世凱徹底掌握了北洋軍閥,儘管袁世凱在不久後就去世了,但是北洋軍閥主宰中國政壇長達二十年,在1928年之前,一直算作是民國的中央政府。
  • 民國初年的軍閥,為什麼叫北洋軍閥?得從李鴻章說起
    從某種意義上講,北洋大臣是為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專設的。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瀾,擔當重任的人,數來數去,也就李鴻章,於是乎,清廷索性將直隸、山東、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務、外交、海防以及官辦軍事打了個包,統統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執掌北洋大權十五年後,清廷遭遇甲午戰敗,李鴻章名譽掃地,老淮軍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
  • 北洋軍閥真如教科書上評價的那麼不堪嗎?
    歷史是一段又一段令人傳頌的故事,我們聽到怎樣的歷史,並非全部取決於歷史事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於講述者的加工。在歷史書上對於北洋軍閥的評價過於偏激。那個時代是一個複雜的時代,所謂的善惡也是相對而言的,北洋軍閥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近代中國戰火紛飛。但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裡,他們中的很多人始終保持著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氣節。
  • 揭秘北洋軍閥,誰擔任了總統的位子!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練出來的是北洋軍閥,那太多後來的軍閥都是很小的小站練兵出來的,而袁世凱也是靠這些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北洋軍閥中的總統是誰?1.袁世凱這一位,當然是袁世凱。他也是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積極推動現代化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迫使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王朝,出任共和國臨時大總統。2.黎元洪黎元洪,湖北黃陂人,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總統。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從北洋軍閥史到北京政府時期的民國史
    軍閥的概念以及國民革命的合理性敘述架構為北伐的政治正當性做了很好的鋪墊,國民革命的幾大政治目標,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為國共兩黨一致主張。軍閥雖然不限於北洋,但主要就是指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為革命戰勝反動的必然結局。時代的因素和作品的影響交相作用,國共雙方異口同聲加以痛斥的北洋軍閥,通過北洋軍閥史的書寫被牢固釘在歷史的十字架上。
  • 歷史上的混成旅:是北洋時期的產物,隨著北洋軍閥的倒臺而消亡
    混成旅,是軍隊中的一種編制,最初,出現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中有所謂的「混成旅」,就是由若干個營或團的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甚至輜重兵等組成。最早時,清朝陸軍學的是德國,日本陸軍則先學法國,此後在後學德國,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對軍制改制時,就參考了日本陸軍的編制,以鎮(師)為基本作戰單位,鎮下面有兩個協,協下面有兩個標,標下面是營。1907年,清廷決定仿北洋6鎮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實際上即便到清庭滅亡前,全國也就編了14個鎮,以及18個混成協。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北洋大臣最初是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擔任,李鴻章在直隸經營多年,各類洋務、海軍等無不打上「北洋」痕跡。袁世凱死後,這些人各自為政,互相攻伐,自成軍閥,遂統稱為北洋軍閥,主要由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及其後繼者組成。其餘地方軍閥也多為清末各省立憲派和新軍將領轉化而來,但一般不被歸入北洋軍閥行列。
  • 北伐時國軍兵力如此懸殊,是靠什麼打贏的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結束了北洋軍閥長期對中國的統治,在很大程度上還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但是在整個被北伐戰爭中,北伐國軍初期的兵力僅有十萬餘人,只是北洋軍隊人數的七分之一,那北伐國軍是靠什麼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取得北伐戰爭
  •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最終演變成了什麼,與其他軍閥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十分的出名,一般人只知道它和袁世凱有關係,可是他如何發展而來的,最終又演變成什麼樣子,與其他軍閥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人都知之甚少,下面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定義「北洋軍閥」是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後,一直到蔣介石建立新軍之前的老勢力。
  • 北洋軍閥風雲一時,最後是如何謝幕的?哪三位是死於他人之手?
    和這些北洋軍閥一樣,在南方革命力量崛起後,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開始北伐。這一時期的國民革命軍,好似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這些曾在中華大地作威作福的北洋軍閥,如今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兩國交戰後,劣勢明顯,於是,昔日風雨飄搖的北洋軍閥,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風雲變幻的北洋軍閥們是如何謝幕的。
  • 直系「四大帥」都是誰?一文讀懂北洋軍閥「直系」史
    下面以這四人為線,聊聊直系的歷史。 二、 不熟悉歷史的國人可能對馮國璋不太聽聞,可他的曾孫是多年都出現在春晚舞臺上的名人,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馮鞏,這是後代。往前推,馮國璋五百年前的祖先是明朝的開國功臣馮勝,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排名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 馮家原本是大戶,但到馮國璋這一代已經衰落。 馮國璋七歲入私塾,十二歲進書院,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
  • 蘇俄「討好」中國當局,硬氣的北洋軍閥:外蒙古不撤軍,建交免談
    引言1922年的蘇聯剛剛成立,可以說是一個新生兒一樣,在國際社會上也是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簡單來講孤立無援,畢竟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歐洲找盟友這肯定是不現實的,於是為了尋求盟友,蘇聯開始了「送禮」求建交的活動。
  • 取代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國民政府,為什麼仍然是一盤散沙呢?
    而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更是混亂不堪,沒有人能夠掌握局勢了,總統之位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在這種情下,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開啟了北伐戰爭,並最終攻克北京,尤其是在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國再次實現了統一。
  • 北洋軍閥打得天昏地黑,北京城多次易主,為何奉系軍閥笑到最後
    中國近代歷史上,北洋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些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至於北京政府城頭變幻大王旗。不過,最終是北洋軍閥笑到了最後。如果不是日本人把張作霖炸死,奉系軍閥如鳥獸散,奉系軍閥能夠走到哪一步,能不能實現中國的統一,還真的很難說。
  • 亡於內鬥的北洋軍閥,在最後時刻還混戰不休
    所謂北洋軍閥,指的是辛亥革命以後,以清末編練的北洋六鎮新軍基礎上形成的軍事政治集團,所以以北洋命名。北洋軍閥嚴格的說只是一個利益集合體,彼此之間以師生、同僚、同鄉、好友等傳統方式結合在一起,其關係非常鬆散。袁世凱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 北洋軍閥時期,全國都有哪些主要的軍閥?主要的戰爭又有哪些?
    北洋軍閥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每個省的老百姓都過得非常慘,甚至還不如清末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嚴重倒退,各種矛盾集中爆發。袁世凱死後全國分為直、皖、奉三大軍閥體系,還有南的滇、桂、粵,西北三馬等,各級政府官員都由軍閥委任,貪汙腐敗橫行,抓丁派差頻繁,苛絹雜稅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