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直系是指以直隸省(包括現在的河北和天津)人為首的北洋軍閥派系。
奉系主要就是張作霖為首,其他都是輔助性的人物。
皖系除了段祺瑞,還有一個徐樹錚是隱形的支柱,但也只以段祺瑞為首。
直系就稍微複雜點,簡單說就是為首頭領眾多,有四位,前後分別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
吳佩孚雖然以曹錕為首,但在曹錕退出政壇後他依然稱霸了一段時間,他和曹錕的關係與徐樹錚和段祺瑞的關係還是有所差異的。
下面以這四人為線,聊聊直系的歷史。
二、
馮國璋
1、馮國璋
1859年,清鹹豐九年,馮國璋出生於直隸河間(今屬河北。不熟悉歷史的國人可能對馮國璋不太聽聞,可他的曾孫是多年都出現在春晚舞臺上的名人,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馮鞏,這是後代。往前推,馮國璋五百年前的祖先是明朝的開國功臣馮勝,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排名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
馮家原本是大戶,但到馮國璋這一代已經衰落。
馮國璋七歲入私塾,十二歲進書院,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
1885年,馮國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武備學堂。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馮國璋當時是聶士成的幕僚。在清軍與日軍的作戰中,馮國璋是唯一一個成功阻擊打敗日軍的,雖然規模不大,馮國璋也在戰後得到清政府的提拔和重用。
馮國璋工作之餘喜歡研讀兵書,他編了一套兵書呈送聶士成,聶士成欣賞不了乾脆來一個漠視,馮國璋失望之餘只好另謀高就,這一謀,就謀成了袁世凱小戰練兵的「北洋三傑」之一,後期又成為直系的第一大佬。
袁世凱看了馮國璋的兵書後,大為讚賞,並評價馮國璋「軍界之學子無逾公者」。馮國璋為人低調、謙卑,凡事都不會爭先,而真論練兵,他卻是「北洋三傑」幹得最好的,這也是直係為什麼是北洋軍閥最能打的重要原因。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聽話的馮國璋帶兵反擊革命黨,把革命黨有「知兵」之名的黃興打得灰頭土臉,並且奪下了漢陽、漢口,急得暗中正與革命黨談判的袁世凱趕緊把他調離戰場。
馮國璋不擅長玩弄政治,他甚至沒有主動去拉攏別人促成派系,後來他的幾個部下成為一方督軍後自動以他為首才形成了所謂的直系。
馮國璋這人重感情,當袁世凱想要稱帝時,他極力反對,等袁世凱稱帝已成事實時,他又不好意思明著對抗,就消極的不作為,稱病躲起來修養。
但袁世凱稱帝前後智商已經判若兩人,竟然派人去策反馮國璋的手下大將,沒能成功還讓老馮知道了,這一來徹底激怒了馮國璋,本來只是消極過日子的老馮立馬站到反對帝制的激烈陣營中。
1916年,退位後依然罵聲四起的袁世凱在病痛中離世,馮國璋聽聞後「大慟」,悲傷難耐,但又對家裡人說是「一件大喜事」,其中複雜的感情恐怕外人難以體會。
1917年,先是「府院之爭」,後是張勳復闢,熙熙攘攘的北洋政府鬥得不亦樂乎,最後馮國璋頂替下臺的黎元洪成為民國的第三任總統。
可老馮打仗有一套,玩政治就差遠了,在總統位置上處處受制於段祺瑞的皖系,幹到1918年10月,馮國璋就撂攤子了。
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病逝於北京帽兒胡同私邸,享年六十二歲,臨終之際口授遺電,以不能目睹國家統一為最大憾事。
馮國璋去世後,段祺瑞親來弔唁,哭之甚哀,想當年小戰練兵私交老鐵的關係後來卻在權力之爭上鬥得咬牙切齒,如今斯人已去,老段哭老馮,想是真切。
曹錕
2、曹錕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今屬天津市)人,幼年曾入私塾讀了幾年書,十來歲時,他爹讓他學造木船,他不願意學,讓他學做農活,他也不願意賣力,只好讓他去販賣布匹。
曹錕這個人,生性豪爽,喜歡舞槍弄棒和結交朋友,喜歡喝酒,喝醉了他找塊地方就睡,經常露宿街頭,每次醉倒,他揣在錢袋的錢就被偷去,等他醒來發現錢被偷了,也不生氣,只是一笑了之,所以天津大沽一帶的人給他起了個「曹三傻子」的綽號。
曹錕面憨,看著傻,實際可真沒幾個比他滑的。
天津小站招募新兵時應募入伍,後被送到天津武備學堂學習。他在袁世凱身邊畢恭畢敬,袁世凱對他也是最為假以辭色,將他引為自己的嫡系。
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了直系的代表人物,本來曹錕是聽從段祺瑞的,可受不了皖系利用自己的部隊當炮灰使就和奉系的張作霖聯合反皖。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打了五天,皖系戰敗,直系奪得北京政權。
權力這個東西,能讓一個糊塗人變聰明,也能讓一個聰明人變糊塗。袁世凱是,曹錕也是,本來虛假的傻子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傻子。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把奉系打回關外後的曹錕急不可耐的想做總統,「賄選總統」是他歷史上一個甩不開的笑柄。
手下第一大將吳佩孚極力反對也阻止不了曹錕想做總統的熱血勁頭。
1923年,靠賄賂議員當上第五任民國總統的曹錕卻受到舉國的譏諷和反抗。張作霖乘機帶兵入關,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曹錕趕緊調吳佩孚去前線抵擋奉軍,可吳佩孚前腳剛走,「倒戈將軍」馮玉祥就直接窩裡反,帶兵回到北京把曹錕軟禁了(馮玉祥是直系大將,受曹錕提拔重用,這不是他倒戈的第一次,也不是他倒戈的最後一次,他的人生充滿了精彩的「倒戈」。部分學者說他是為了共和而「倒戈」的「國士」,我就不評價了,但看到的史實是他有好多次都不是為了「共和」而倒戈的,為了自己的一時意氣或一時私益倒是比較多,另外他還殺了民族英雄、收復過「外蒙古」的徐樹錚,其次,如果多讀讀抗日戰爭的歷史,各位會看到當時做偽軍、漢奸的大將大多是他帶出來的西北軍)。
在軟禁的時間裡,曹錕受盡西北軍的苛待,他的兄弟曹銳和最忠心的部下李彥青都被馮玉祥殺了。
1926年,東山再起的吳佩孚聯合張作霖殺回北京,馮玉祥抵抗不住,逃亡蘇聯,曹錕被釋放。
萬念俱灰的曹錕自由後也無法再做非法總統,回到天津,住進了英租界,每日除了練習自己編的一套虎拳,經常打坐練氣功,還經常練習書法和繪畫。曹錕尤其擅長畫梅花、山石、螃蟹,與畫家齊白石的交情篤深。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於1935年邀請曹錕出山,遭到嚴詞拒絕。
1938年5月,曹錕因感冒轉成肺炎,經醫治無效,於17日在寓所內去世,終年76歲。
吳佩孚
3、吳佩孚
吳佩孚和後面的孫傳芳都是山東人,但因為都是直系出來的,所以也都稱為直系。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幼年在私塾讀書,曾高中登州府秀才,因家境貧寒,1898年投軍。
日俄戰爭時吳佩孚是北洋軍的偵探隊,被俄軍俘獲判處死刑,後逃跑撿回一條命,戰後得到晉升,加入曹錕的北洋第三鎮任管帶。
段祺瑞想要武力統一南方時,派出的大將就曹錕底下的吳佩孚能打,而且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從不擾民,對比其它北洋軍不能打還亂搶劫老百姓的行為,真是天差地別。
1920年的直皖戰爭,可以說是吳佩孚一手主導、取勝的,等到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也是吳佩孚功勞最大。
此時,曹錕身邊的人都說吳佩孚的壞話,曹錕面傻心不傻,知道自己的地位都是吳佩孚打出來的,並不聽信讒言,可就是想做總統的癮阻止不了。
吳佩孚有功高震主的名望,更有這個實力和能力頂替曹錕,但吳佩孚崇拜的是嶽飛、關羽等忠義名將,雖然極力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最終也沒能忍心甩掉這個老大。
打敗皖系、奉系的吳佩孚如日中天,1924年9月8日的美國《時代》周刊,便以這位讀書人出身的將軍作為封面人物,並冠以「中國最強者」的稱號,吳佩孚是第一個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可就在他登上《時代》周刊一周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揮師入關,「最強者」的神話在後半生迎來了輸多贏少的破滅。
曹錕被軟禁後,抵抗奉軍的直軍隨之軍心渙散,全線潰敗,吳佩孚也獨木難支,只能南下躲避奉系的銳氣。
1926年,吳佩孚有過迴光返照的輝煌,重新帶兵聯合張作霖擊敗了馮玉祥,兵力一度達到數十萬。可在同一年,一直被北洋軍閥看不起的南方國民革命軍突然揮師北伐,短期內就把「最強者」的吳佩孚打得節節後退,最後老吳帶著殘兵跑到四川,沒多久剩下的幾千殘兵也讓四川軍閥繳了械。
1932年,在張學良的邀請下,吳佩孚決定離開四川回到北平(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後遷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張學良見到吳佩孚後以子侄之禮相待,吳佩孚卻沒給他面子,劈頭蓋臉就問九一八事變為什麼不抵抗。
吳佩孚到北平後,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多次登門造訪,想要拉攏吳佩孚,都被他嚴詞拒絕。(在愛國氣節這方面,北洋軍閥這幫大佬確實都夠硬朗、硬氣)
1939年,吳佩孚因為不屈服日本人,被日本人設計毒死,終年65歲。
孫傳芳
4、孫傳芳
孫傳芳,字馨遠,是山東歷城(今濟南)人,自幼家境貧寒,孫傳芳的三姐嫁給一位高官後,他隨讀於姐夫家,隨後孫傳芳被送入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被保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
1924年,吳佩孚令孫傳芳帶軍進入福建,同年,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戰敗,而同為直系的孫傳芳在這個時候卻在東南地帶崛起。
奉系的張作霖打入中原後,揮師南下,卻被孫傳芳阻擋住,尤其是奪得的江蘇、安徽等地盤還被孫傳芳奪走了。
可孫傳芳好景不長,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打敗吳佩孚後槍口就對準了他,沒多久,孫傳芳也被打得節節後退。後來他向張作霖低頭想借奉系的力量打敗北伐軍,可惜奉系也被北伐軍打得退回關外。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想拉攏孫傳芳,甚至派出了孫傳芳在日本讀書時的同窗好友岡村寧次登門造訪。孫傳芳做軍閥時想過利用日本人的關係東山再起,可他並不願當亡國奴,更不願意淪為賣國賊,於是嚴詞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放下屠刀後的孫傳芳皈依了佛門,做了一名虔誠的佛教徒。
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在位於天津的佛教禪院裡被槍殺身亡,終年51歲。據說殺手是他十年前殺死的一個軍閥的女兒。可該案疑霧重重,後世便有人推測是因為孫傳芳不屈從於日本人,日本人便派來殺手假冒仇人殺了他。
三、
奉系張作霖,皖系段祺瑞、徐樹錚,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共七人(當然北洋軍閥不僅僅這七人,但代表性都不如這七人強)。
雖然張作霖是鬍子(土匪),段祺瑞愛玩弄心眼,徐樹錚脾氣傲囂,馮國璋太聽話,曹錕賄賂選舉,吳佩孚也是脾氣太傲,孫傳芳缺少大局觀,但還都是一心想為國家出點力,青史留個好名聲的。
這些人不像後世不知歷史的國人想像的那樣是「一介武夫」,除了張作霖和曹錕,其他幾個都是讀書讀得極好的優等生,張作霖和曹錕雖然讀書不多卻也尊崇、重用人才,而徐樹錚和吳佩孚更是民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儒將。尤其是吳佩孚,除了政治手腕差點,其它的為人、為帥、為國,還真的很難挑到不好的。
這幫人也不像瞎串改歷史的某些影視劇拍出來的那麼單調乏味,或瞎說某個人是賣國賊什麼的,上面這些人幾乎都是愛國的硬氣人物,無非就是政治立場不一樣,不能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