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打下天京的時候,「三千裡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
自己的愛將胡林翼,戰友左宗棠、胞弟曾國荃和降將李秀成,都曾勸他推翻清朝取而代之,湘軍將領也摩拳擦掌、蠢蠢欲動。
但是曾國藩不但沒有不臣舉動,反而懇切上書朝廷、裁撤湘軍。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可曾國藩為什麼就能抵抗住誘惑呢?
袁世凱篡權的時候,有幾個有利條件,曾國藩都沒有。
大清失去政治精英的擁戴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的時候,大清不過是在鴉片戰爭中敗給了洋人,元氣沒有受損,架子還在,還有幾分威嚴,還有一些漢族大臣對它有敬畏之心,對它抱有幻想,把它當做正統,對它死心塌地。
辛亥革命時,大清在俄國人面前可勁賣國,在日本人面前割地賠款,在八國聯軍進攻時外強中乾,把大清僅有的一點威嚴都丟盡,讓所有的人都看出大清統治者無能、無德不配領導中國。
八國聯軍進京,九省軍政長官群推出了東南互保,這足以說明漢族大臣對大清政權已經徹底失望,不再對大清唯命是從。
大清失去知識精英的擁護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給日本,天下有識之士開始夢醒,他們向大清提出立憲和變法要求,大清政府殘酷鎮壓維新大臣,繼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絞盡腦汁抗拒變法,變著花樣忽悠百姓;讓天下知識分子對其徹底絕望。
1911年發生的南方保路運動,南方各省相繼發生萬人情願,群情激憤;人民已經覺醒,大清已經失去民心,只差臨門一腳。
曾國藩時期,知識分子還沒有那麼多人察覺到中國制度落後,體制改革呼聲沒有那麼高,士大夫對大清還是堅決擁護的。
軍事能力不同
袁世凱是天生的將才,從小喜歡看兵書,小時候就有雄心壯志,放言說「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袁世凱13歲時就寫下對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20歲那年,袁世凱寫詩曰:「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袁世凱科考失敗就從軍,在1882年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到朝鮮平亂,顯示出過人軍事才能,留下了「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美名。正是因為袁世凱過人的軍事才能,才被李鴻章保舉督練新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袁世凱已經有30年軍旅生涯,不說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也是一個對軍事非常內行的指揮官。
再看曾國藩在1849年才擔任兵部右侍郎,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曾國藩在1852年開始組建湘軍,取得過一些勝利,但靠的是運氣和湘軍子弟保衛家園的決心。
1855年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王安定的《湘軍記》記載,羞憤難當的曾國藩「自投水,左右救之。」
曾國藩也會治軍,但是實踐經驗和指揮能力就稍遜一籌,就差那麼一點就少了很多自信。
大環境地位和面臨對手不同
袁世凱復出的時候,已經是內閣總理大臣,朝廷裡面袁世凱有大清首任總理慶親王奕劻做內應,南方革命黨人遙相呼應,黃興、黎元洪、汪精衛也把袁世凱當做中國的華盛頓,希望他能帶領中國走向共和。
孫中山也表示,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就堅決支持袁世凱當選總統。
1912年,列強紛紛表態支持革命,駐外各使節電請清帝退位。
全國軍閥,除張作霖、張勳等極少數人,北洋軍47名將領全部要求清廷退位,擁護袁世凱。
總之,袁世凱取代大清是人心所向,水到渠成,沒有一點風險,也沒有一個人對他形成威脅,想不出頭都不行。
再看曾國藩當時面臨的對手:官文據長江上遊;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僧格林沁屯兵鄂皖之間;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各打算盤,被清政府拉攏,成為制衡湘軍兩股重要力量。
湘軍號稱30萬,他能調動的只有10餘萬。
湘軍將領,只有曾國荃、彭玉麟、鮑超等部是他的死黨,其他人都能難說。李秀成勸曾國藩當皇帝時,曾國藩曾經跟曾國荃有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嗎,曾國藩說:
「左宗棠一代梟雄,做師爺時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能俯首稱臣?我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個起兵討伐的人就是左宗棠;我若一帆風順,李鴻章永遠是我的學生,如若不順,李鴻章必然反戈一擊。現今,湘軍已呈老態,談不上什麼精銳!
再說李秀成,他不投降可以振臂一呼,從者雲集,他投降了,就是一隻走狗,誰還聽他的?」曾國藩還說:養兵就是養狗,誰有骨頭跟誰走,別人扔一塊更大的骨頭,它就可能反咬你。
袁世凱取代大清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佔了,勝券在握,取代大清是零風險;曾國藩則一樣都沒有,取代大清不是沒有可能成功,而是成功率非常低,對曾國藩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老成持重的人來說,不會冒著滅九族的風險去進行一場豪賭。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造反,用一句老話表達的話就是:非不想也、實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