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7萬北洋軍就敢造反,曾國藩幾十萬大軍為何屁都不敢放

2020-12-22 無敵紫荊

曾國藩打下天京的時候,「三千裡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

自己的愛將胡林翼,戰友左宗棠、胞弟曾國荃和降將李秀成,都曾勸他推翻清朝取而代之,湘軍將領也摩拳擦掌、蠢蠢欲動。

但是曾國藩不但沒有不臣舉動,反而懇切上書朝廷、裁撤湘軍。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可曾國藩為什麼就能抵抗住誘惑呢?

袁世凱篡權的時候,有幾個有利條件,曾國藩都沒有。

大清失去政治精英的擁戴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的時候,大清不過是在鴉片戰爭中敗給了洋人,元氣沒有受損,架子還在,還有幾分威嚴,還有一些漢族大臣對它有敬畏之心,對它抱有幻想,把它當做正統,對它死心塌地。

辛亥革命時,大清在俄國人面前可勁賣國,在日本人面前割地賠款,在八國聯軍進攻時外強中乾,把大清僅有的一點威嚴都丟盡,讓所有的人都看出大清統治者無能、無德不配領導中國。

八國聯軍進京,九省軍政長官群推出了東南互保,這足以說明漢族大臣對大清政權已經徹底失望,不再對大清唯命是從。

大清失去知識精英的擁護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給日本,天下有識之士開始夢醒,他們向大清提出立憲和變法要求,大清政府殘酷鎮壓維新大臣,繼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絞盡腦汁抗拒變法,變著花樣忽悠百姓;讓天下知識分子對其徹底絕望。

1911年發生的南方保路運動,南方各省相繼發生萬人情願,群情激憤;人民已經覺醒,大清已經失去民心,只差臨門一腳。

曾國藩時期,知識分子還沒有那麼多人察覺到中國制度落後,體制改革呼聲沒有那麼高,士大夫對大清還是堅決擁護的。

軍事能力不同

袁世凱是天生的將才,從小喜歡看兵書,小時候就有雄心壯志,放言說「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袁世凱13歲時就寫下對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20歲那年,袁世凱寫詩曰:「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袁世凱科考失敗就從軍,在1882年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到朝鮮平亂,顯示出過人軍事才能,留下了「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美名。正是因為袁世凱過人的軍事才能,才被李鴻章保舉督練新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袁世凱已經有30年軍旅生涯,不說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也是一個對軍事非常內行的指揮官。

再看曾國藩在1849年才擔任兵部右侍郎,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曾國藩在1852年開始組建湘軍,取得過一些勝利,但靠的是運氣和湘軍子弟保衛家園的決心。

1855年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王安定的《湘軍記》記載,羞憤難當的曾國藩「自投水,左右救之。」

曾國藩也會治軍,但是實踐經驗和指揮能力就稍遜一籌,就差那麼一點就少了很多自信。

大環境地位和面臨對手不同

袁世凱復出的時候,已經是內閣總理大臣,朝廷裡面袁世凱有大清首任總理慶親王奕劻做內應,南方革命黨人遙相呼應,黃興、黎元洪、汪精衛也把袁世凱當做中國的華盛頓,希望他能帶領中國走向共和。

孫中山也表示,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就堅決支持袁世凱當選總統。

1912年,列強紛紛表態支持革命,駐外各使節電請清帝退位。

全國軍閥,除張作霖、張勳等極少數人,北洋軍47名將領全部要求清廷退位,擁護袁世凱。

總之,袁世凱取代大清是人心所向,水到渠成,沒有一點風險,也沒有一個人對他形成威脅,想不出頭都不行。

再看曾國藩當時面臨的對手:官文據長江上遊;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僧格林沁屯兵鄂皖之間;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各打算盤,被清政府拉攏,成為制衡湘軍兩股重要力量。

湘軍號稱30萬,他能調動的只有10餘萬。

湘軍將領,只有曾國荃、彭玉麟、鮑超等部是他的死黨,其他人都能難說。李秀成勸曾國藩當皇帝時,曾國藩曾經跟曾國荃有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嗎,曾國藩說:

「左宗棠一代梟雄,做師爺時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能俯首稱臣?我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個起兵討伐的人就是左宗棠;我若一帆風順,李鴻章永遠是我的學生,如若不順,李鴻章必然反戈一擊。現今,湘軍已呈老態,談不上什麼精銳!

再說李秀成,他不投降可以振臂一呼,從者雲集,他投降了,就是一隻走狗,誰還聽他的?」曾國藩還說:養兵就是養狗,誰有骨頭跟誰走,別人扔一塊更大的骨頭,它就可能反咬你。

袁世凱取代大清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佔了,勝券在握,取代大清是零風險;曾國藩則一樣都沒有,取代大清不是沒有可能成功,而是成功率非常低,對曾國藩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老成持重的人來說,不會冒著滅九族的風險去進行一場豪賭。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造反,用一句老話表達的話就是:非不想也、實不能也。

相關焦點

  • 曾國藩50萬勁旅不敢造反,為何袁世凱7萬兵馬就敢取代大清?
    有意思的是,曾國藩在手握50萬兵馬之情況下,依然對大清忠心耿耿,甘願做一枚臣子;袁世凱手中只有北洋六鎮兵馬(一鎮12000人),就是這7萬餘兵力,他卻敢取代大清,乖乖讓隆裕太后宣布結束清朝,接受南北議和。其中之原因何在?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在怕什麼?
    曾國藩和袁世凱皆是這家上市公司的員工。 他們之間不同的是曾國藩在這個公司任期內的時候,這家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毫無疑問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八旗勳貴集團,他們控制著清朝這個集團內部90%以上的股份,並且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 他手裡兵馬不足三萬,何以北伐千裡擊敗袁世凱的幾十萬大軍?
    而後竟想不到的是,袁世凱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登基稱帝!此消息一出,群情激奮。蔡鍔將軍此時早已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但是奈何現在身在北京。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被袁世凱扣押,因此蔡鍔將軍強壓怒火,假意擁戴袁世凱稱帝,騙取袁世凱信任。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稱帝,為何曾國藩掌軍50萬,卻甘為人臣?
    袁世凱能稱帝,而曾國藩只為臣。手下勢力大小,兵力多寡不是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有兩大因素決定了這一結果:1、歷史時期不同,曾國藩掌權時期,大環境不允許他稱帝,也就是說,即使他想謀逆,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而袁世凱執政時,他已經是大總統了,實際上中國第一任,稱帝只不過是換個稱號罷了。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
    甲午戰敗後,清廷原來的八旗軍綠營軍早已經名存實亡,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湘軍淮軍楚軍,也基本上都被打殘了。
  • 曾國藩為什麼不敢造反?因為在這個人面前,他根本沒有勝算
    可如今,實力如此龐大的曾國藩為什麼就不造反呢?有人說,和宋江一樣,作為一個讀書人,曾國藩的骨子裡永遠是一套忠君愛國的思想。他讀的是聖賢書,奉的是孔孟道。他只會做一個順民,而絕不會當叛徒。那樣,會留下千秋萬代的罵名。讀書人嘛,最在乎的始終是一個名節。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曾國藩之所以不造反,首先,是因為,倘若造反,他根本就毫無勝算。
  • 因為他姓蔡,袁世凱手握幾十萬重兵都懼怕!
    他派出三路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奔襲過來      第一、二路軍由曹錕統率。吳佩孚和馮玉祥入川進攻蔡鍔,馬繼增入湘進攻雲南的護國軍大本營。第三路由龍覲光帶領,從廣東借道廣西,夾擊雲南。      2月下旬,北洋軍陸續抵達四川前線,兵力達到4萬5千人,是護國軍的十倍有餘。朱德帶領護國軍先鋒與北洋軍遭遇,在棉花坡挫敗北洋軍。但由於兵力懸殊,護國軍後方支援不到位,孤軍深入,兵困馬乏,被迫轉入防守。
  • 故宮龍椅為何一般人不敢坐?連退位的溥儀、復闢的袁世凱都不敢坐
    溥儀三歲登基,連話都不會說就座到了龍椅上,在整個歷史上也不多見,然而溥儀的悲催更是獨一份,1912年,在位僅僅三年的溥儀就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被拉下皇位。1917年,張勳復闢,再次將溥儀推到了皇位的位置上,結果僅僅幾天,再次被反對帝制的人推下皇位。
  • 從彭玉麟請求「誅殺」曾國荃看,為何曾國藩不敢起兵稱帝?
    手握重兵,卻沒有起兵稱帝,這是後人稱讚曾國藩之一大亮點,說他是儒家思想忠實的捍衛者,堪與孔孟媲美,號稱「千古第一完人」。那麼,曾國藩不起兵稱帝,真的是因為忠於儒家思想嗎?筆者認為,原因比較複雜,但主要還是實力不允許。在此,我們從彭玉麟請求「誅殺」曾國荃一事看,為何曾國藩不敢起兵稱帝?
  • 梟雄袁世凱,閻錫山和張作霖見了都要磕頭,卻不敢得罪章太炎
    據了解,閻錫山和張作霖都不敢得罪他,甚至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張作霖和閻錫山看到袁世凱要先磕頭。眾所周知,張作霖在東北很吃得開,過著土皇帝一般的生活,但是到了京城,他還是要收斂鋒芒。由此可見,當時那個社會,袁世凱是個不能惹的人。袁世凱這麼厲害,卻唯獨不敢得罪這個人,甚至對這個人畢恭畢敬,此人就是章太炎。
  • 鎮守邊關的將軍兵強將勇,為何不敢造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假如敵人的數量太多,也可以頂住壓力然後呼叫增援,所以守住邊關十分重要,絲毫都不能夠馬虎,如果這裡丟失國家就危險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既然這些將軍手握重兵且兵強將勇,為何不敢造反呢?原因其實有三點。首先第一次是家人很多時候都不在身邊,這並不是說將軍不想帶過去,而是皇帝不給帶過去,為的就是防止他們有異心。
  • 袁世凱逼宮,7萬清朝皇家衛隊為何不反抗?專家:你看他們聽誰的
    此言不假,辛亥革命確實給清政府倒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背後還不能忽視一個重要人物,便是袁世凱。要知道,當時起義的革命黨人武裝力量基本都很薄弱,而清軍則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部隊。而且,人數上也並不一定比革命軍少,光是守衛清廷皇室的皇家衛隊,就已經高達7萬多人。並且,他們所穿的裝備甚至讓列強軍隊都自愧不如,要是清軍硬剛到底,辛亥革命絕不止4個月這麼簡單。
  • 手握60萬大軍,威名遠揚的王翦,為什麼不敢造反呢?
    在攻打楚國前,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不滿意了,怎麼用這麼多啊,就在這時,李信卻認為20萬就可以,於是嬴政讓他去了,結果被打敗了。沒辦法,嬴政只能讓王翦帶60萬軍隊南下伐楚,結果卻勝利了。那麼問題來了,王翦父子當時手握秦兵60萬,為什麼卻不敢謀反呢?要知道,造反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以為有兵權就能謀反,這是錯誤的。
  • 辛亥革命,清政府坐擁幾十萬兵力,為何只指望袁世凱8萬北洋軍?
    放著手中的幾十萬軍隊不用,反而將主動權交給並不放心的袁世凱,清政府到底打著什麼算盤?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下清政府的兵力構成。眾所周知,滿清子弟一路入關、問鼎中原靠的是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但八旗子弟中並不全是滿人。
  • 海峽對岸現兩座高塔,F22敢挑釁就會被擊落,幾十萬大軍進入戰備
    圖為伊朗反隱身雷達最近,在荷姆茲海峽對岸突然出現兩座高塔,一旦美軍F22敢對這一地區發起挑釁就會被偵察到,進而被防空部隊擊落,這兩座高塔就是波斯灣遠程戰略雷達和莫拉克布中低空雷達,而它們周邊800公裡範圍內就成了美軍飛行員的生命禁區,使得美軍飛行員夜不能寐,看來這兩座出現在海峽對岸的高塔成了美軍的頭號對手,此外,伊朗幾十萬大軍也已經進入戰備狀態,以應對美軍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威脅。
  •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
    導語:袁世凱逼宮時,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沒有反抗?袁世凱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北洋軍閥領袖,在1915年時自稱為皇帝,逼宮原先的清朝統治者溥儀退位。袁世凱是一位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不過袁世凱這個皇帝之當了83天之後就退位了。畢竟袁世凱沒有順應民意,還因此引發出了護國運動。不過,此時大家心裡都會產生一種疑問,那就是竟然袁世凱已經都已經到了逼宮的份上,清朝的7萬皇家衛隊,為何不敢反抗?首先,應該來了解一些皇家衛隊,當時的皇家衛隊已經不再是清朝的八旗軍隊了,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這個軍隊已經由新軍構成。
  • 鹹豐死前遺言「克復金陵者王」,慈禧為何不敢封曾國藩為王?
    整個鹹豐時代,都在絞殺太平天國,但是直到鹹豐皇帝駕崩,都沒有能夠完成心願。因此,鹹豐皇帝在死前,留下了遺言「克復金陵者王」。而最後曾國藩首先打進天京,收復了金陵,但是為何慈禧太后卻不敢封其為王呢?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當時英法聯軍已經打進北京。而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在李秀成、陳玉成等領導下,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國勢十分衰弱。
  • 十四爺為何寧願被削兵權也不敢造反,只因此人的存在!
    十四爺也肯定知道自己軍權一旦被削,雍正的這個皇位算是坐實了,自己的下場雖不會太慘,但也好不了太多,畢竟對雍正有直接威脅。康熙曾評價過老十四:膽子太大,心胸狹隘。雖說雍正與他是一母同胞,十四爺曾以為自己已勝券在握,卻被雍正笑到了最後,這是他所不允許的。
  • 為拉攏袁世凱,年輕的隆裕皇后用的手段,搞得袁世凱都不好意思了
    那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清朝就要滅亡了,但是必須有人挺身而出,迫使皇室退出。孫中山的革命黨和省政權派別一致認為袁世凱應該當總統,但前提是逼退皇室,讓他來充當這一千古罪人。。小皇帝很年輕。隆裕太后除了整天哭泣外,希望能拉攏袁世凱為保全清朝。那麼她用了什麼手段,弄得袁世凱都不好意了?首先,所有的軍官都被提升了。
  •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為何沒有封王?是清廷摳門嗎?
    1854年,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長江流域和太平天國展開血戰。經過十年的苦戰,1864年7月,曾國荃終於帶領湘軍攻下了被太平軍盤踞11年的南京。太平天國都城的淪陷,宣告了太平天國歷史的終結。苦命的鹹豐帝,沒能看到清軍收復南京,早在1861年就已經龍馭賓天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接下了大清朝的權杖。他們為何不封曾國藩為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