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手中的幾十萬軍隊不用,反而將主動權交給並不放心的袁世凱,清政府到底打著什麼算盤?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下清政府的兵力構成。眾所周知,滿清子弟一路入關、問鼎中原靠的是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但八旗子弟中並不全是滿人。
八旗子弟主要是指「滿洲八旗」以及後來歸順的「蒙古八旗」,清軍入關的過程中,又收編了明朝遺留下來的漢族武裝,從而衍生出了「漢軍八旗」。這二十四旗也成為滿清王朝創立前期、以及拱衛京城的重要力量。
皇太極逝世後政治中心南移,順治將都城定在了北京,為了拱衛京師加強對都城的防防衛,清朝統治者又將二十四旗中的心腹部隊挑選出來,組成了「禁騎」守衛帝都。其他二十四旗的人員則分到了地方,劃分為「駐防八旗」,「禁騎」和「駐防八旗」就組成了清朝重要的武裝力量「騎營」,總兵力達28萬人。
清朝的官方武裝中除了「騎營」,還有之後成立的「綠營」。清朝統一天下之後規定,不論漢族還是滿族子弟,只要通過了科舉制,就能走上仕途擁有國家的正式編制,也就是「綠營」。「綠營」和「騎營」一樣,都屬於「經治兵」,也就是國家的正規武裝。
清朝到了乾隆時期,國家的正規軍達到了最多的90萬,其中綠營多達72萬,成為清王朝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乾隆之後,清朝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國家衰落兵力也逐減弱。尤其到了清朝末期,這些「經治兵」內部極端腐化,政府也大力裁員。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於清軍戰鬥力低下,國家武裝力量無法抵抗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組合當地的人民創立了湘軍,加上之後李鴻章創立的淮軍,這兩支隊伍也成了鎮壓天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在此期間,清朝「經治兵」內部繼續腐化,地方武裝力量不斷強大, 直到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意識到有必要新建一支陸軍隊伍,於是袁世凱登上歷史舞臺,創立了中國近代化的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構成,其實也有一部分老湘軍淮軍,只不過與傳統兵相比,北洋新軍勝在了中西結合,它淘汰了湘軍淮軍中的老弱病殘,留下了其中的精壯隊伍。而且這些遺老當中,像馮國璋、段祺瑞,有很多是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他們接受了新式的軍事訓練,擁有老式兵的身體、新式軍的思想。
再加上袁世凱接任後,新軍採用德國軍事化的管理,聘請了德國軍官、引進了先進的儀器和設備,組建了步兵、騎兵、炮兵,再擴大編制招募了很多新鮮血液,最後擴編至一支新式陸軍,即北洋新軍。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此時清朝的正規軍人數大約63萬,經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實戰後,清政府發現這些正規軍雖然人數居多,但內部紀律渙散,在國內地方力量面前都不堪一擊,又如何禁得住革命軍的誓死拼命。
反觀之前下重金培養的北洋新軍,雖然只練成了二十六鎮人數16萬,但他們實力最強,技術也最先進。尤其是袁世凱負責的北洋六鎮,人數佔了總兵力的一半8萬,而且還是新軍中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因此,當南方的革命軍突起,清政府不再指望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低下的正規軍,反而寄希望人數只有8萬,但裝備精良、接受過新式訓練的北洋新軍,至此袁世凱也有了自己的武裝資本,重新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