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清政府坐擁幾十萬兵力,為何只指望袁世凱8萬北洋軍?

2021-01-10 關山硯

放著手中的幾十萬軍隊不用,反而將主動權交給並不放心的袁世凱,清政府到底打著什麼算盤?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下清政府的兵力構成。眾所周知,滿清子弟一路入關、問鼎中原靠的是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但八旗子弟中並不全是滿人。

八旗子弟主要是指「滿洲八旗」以及後來歸順的「蒙古八旗」,清軍入關的過程中,又收編了明朝遺留下來的漢族武裝,從而衍生出了「漢軍八旗」。這二十四旗也成為滿清王朝創立前期、以及拱衛京城的重要力量。

皇太極逝世後政治中心南移,順治將都城定在了北京,為了拱衛京師加強對都城的防防衛,清朝統治者又將二十四旗中的心腹部隊挑選出來,組成了「禁騎」守衛帝都。其他二十四旗的人員則分到了地方,劃分為「駐防八旗」,「禁騎」和「駐防八旗」就組成了清朝重要的武裝力量「騎營」,總兵力達28萬人。

清朝的官方武裝中除了「騎營」,還有之後成立的「綠營」。清朝統一天下之後規定,不論漢族還是滿族子弟,只要通過了科舉制,就能走上仕途擁有國家的正式編制,也就是「綠營」。「綠營」和「騎營」一樣,都屬於「經治兵」,也就是國家的正規武裝。

清朝到了乾隆時期,國家的正規軍達到了最多的90萬,其中綠營多達72萬,成為清王朝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乾隆之後,清朝歷經嘉慶、道光、鹹豐,國家衰落兵力也逐減弱。尤其到了清朝末期,這些「經治兵」內部極端腐化,政府也大力裁員。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於清軍戰鬥力低下,國家武裝力量無法抵抗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組合當地的人民創立了湘軍,加上之後李鴻章創立的淮軍,這兩支隊伍也成了鎮壓天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在此期間,清朝「經治兵」內部繼續腐化,地方武裝力量不斷強大, 直到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意識到有必要新建一支陸軍隊伍,於是袁世凱登上歷史舞臺,創立了中國近代化的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構成,其實也有一部分老湘軍淮軍,只不過與傳統兵相比,北洋新軍勝在了中西結合,它淘汰了湘軍淮軍中的老弱病殘,留下了其中的精壯隊伍。而且這些遺老當中,像馮國璋、段祺瑞,有很多是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他們接受了新式的軍事訓練,擁有老式兵的身體、新式軍的思想。

再加上袁世凱接任後,新軍採用德國軍事化的管理,聘請了德國軍官、引進了先進的儀器和設備,組建了步兵、騎兵、炮兵,再擴大編制招募了很多新鮮血液,最後擴編至一支新式陸軍,即北洋新軍。

到了辛亥革命時期,此時清朝的正規軍人數大約63萬,經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實戰後,清政府發現這些正規軍雖然人數居多,但內部紀律渙散,在國內地方力量面前都不堪一擊,又如何禁得住革命軍的誓死拼命。

反觀之前下重金培養的北洋新軍,雖然只練成了二十六鎮人數16萬,但他們實力最強,技術也最先進。尤其是袁世凱負責的北洋六鎮,人數佔了總兵力的一半8萬,而且還是新軍中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因此,當南方的革命軍突起,清政府不再指望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低下的正規軍,反而寄希望人數只有8萬,但裝備精良、接受過新式訓練的北洋新軍,至此袁世凱也有了自己的武裝資本,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他手裡兵馬不足三萬,何以北伐千裡擊敗袁世凱的幾十萬大軍?
    只可惜英年早逝,留下千古遺憾。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 ,漢族,湖南邵陽人。蔡鍔將軍年輕時師從梁啓超、譚嗣同。探求救國救民之道路。後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蔡鍔將軍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學成回國後致力於富國強兵的道路。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所以,他很識相地交出了北洋第一、三、五、六鎮的指揮權,由陸軍部直接統轄,他自己自己只保留第二鎮和第四鎮。 只可惜慈禧一死,當時只有25歲的載灃自知經驗不足,威望更不足,所以一來認為自己壓不住袁世凱,二來又認為袁世凱將來必成清政府的威脅,所以一紙詔令下來便罷免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 載灃當時一度想過殺了袁世凱以絕後患,但是在張之洞等朝中重臣的勸說之下,載灃只能放棄了這個想法。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東南互保」坐擁10省的兵力,為何不進京勤王?袁世凱:去就是送死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西逃,大清帝國來到了最屈辱的時刻。要知道當時他們坐擁十省兵力,為何就是見死不救呢?對於這一點,袁世凱最有發言權。
  •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擁有多少軍力,為何非得用僅7萬人的北洋軍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對於革命黨,清政府也是費心費力地去剿滅,為此還動用了當時國家最精銳的北洋系軍隊。可是轉念一想,清政府雖然打外國人不行,可是槍口對內,打國人難道也不行嗎?非得動用最強悍的北洋軍。其實當時清政府共擁有七十萬左右的軍事力量,而北洋軍僅有七萬人。
  • 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為何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後被榮祿編入了「武衛軍」序列,番號「武衛右軍」。這就是歷史的有名的「小站練兵」。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開始新政,以武衛右軍為基礎,練成了後來的北洋六鎮。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袁世凱為何能架空清政府,讓新軍誓死效忠他?專家:他心思太細膩
    袁世凱架空朝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事件就是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朝廷打算派六鎮新軍前去鎮壓,但朝廷發現指認的官員根本無法調動北洋新軍。為了鎮壓辛亥革命,朝廷不得不重新重用袁世凱。有人認為當時朝廷之所以調不動北洋新軍,是因為袁世凱在河南老家一直在遙控指揮的北洋新軍。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到了甲午戰爭時期,以湘軍、淮軍為代表的舊軍被日本的新軍打得體無完膚,這讓清政府開始意識到組建新軍的必要,於是在庚子戰爭之後,清朝就開始在全國大量地編練起了新軍。在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的新軍共有19個鎮、18個協(一個協相當於一個旅,兩個協相當於一鎮)。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其實這種中興局面只是一種假象。當然,對於滿清統治者而言,這種假象也算得上「中興」,因為清政府能維持住局面,能讓大清朝苟延殘喘已經非常難得。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可以說內憂外患。按照人們的預想,清政府這條破船應該沉了。但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的日子反而越來越滋潤。
  • 孫中山先生只當了3個月總統,就讓位給袁世凱,這是為何?
    作為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第一個舉起了「反帝反封建」大旗,決定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為此,他創建了中國同盟會,喚醒更多愛國人士投身革命,與自己一起戰鬥。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的努力,1912年初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清朝近300年的歷史。
  • 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 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
  • 近代中國的強人政治:慈禧、袁世凱、蔣介石
    滿清政府推行君主立憲為何會失敗?清政府為何會倒臺?說一說近代中國的強人政治。這是一個關於國家性質的問題。一:近代中國需要的是專制,而非民主這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依然存在長達70年的原因。在中央,權力逐漸落到了袁世凱手中。在地方上,清王朝中央對地方上已經失去了掌控,讓革命黨人抓住了機會,以一場辛亥革命這樣的小戰役就奪取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就是有了一個政治強人領導,這個人就是黃興。然而,黃興將權力交給了一個幻想派的孫中山。孫中山這個人,太軟,不適合當政治領袖。
  • 為什麼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此時的袁世凱還在煙蓑垂釣,但他的命運很快就要發生巨大的轉折。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獲勝。清政府要鎮壓革民黨人,卻發現只有一個可以與革命軍相抗衡的力量,那就是實際由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新內閣。
  • 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革命團體 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真正能控制的就是八旗軍、綠營軍、新式陸軍中的禁衛軍和第一鎮。 新式陸軍中的其他各鎮和混成旅,大多不受清廷直接控制,由袁世凱和各地督撫等把持。 但八旗與綠營基本上沒有戰鬥力,禁衛軍主要任務是拱衛紫禁城。所以,清廷除了新軍第一鎮之外,已經沒有直接掌控的作戰部隊。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地方家庭出身,時任禮部侍郎,因喪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於是,曾國藩便在湖南湘鄉一帶大力督辦團練,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湘軍。全軍有水師五千人,陸軍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計一萬七千人。湘軍的大小將領大多是曾國藩的親戚、朋友、學生和同鄉。湘軍士兵以營官自招為原則,每個營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一種濃厚的封建隸屬關係。
  • 辛亥革命為何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北洋集團的上臺就是明證
    武昌起義爆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短短一個月內,差不多整個南方以及北方的幾個省份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控制,清王朝的統治已經瀕臨崩潰。清政府急令北洋派領袖袁世凱出山,此前由於慈谿死後,滿清貴族爭權奪利將袁世凱排擠出朝廷,此時的袁世凱賦閒在家。
  • 袁世凱被罷官後,北洋新軍為何還誓死效忠他,他到底做了什麼
    載灃當了攝政王之後,立刻處置了袁世凱。由於戊戌變法的原因,載灃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回老家去了。不過袁世凱雖然走了,但北洋新軍卻還是誓死效忠於他,在武昌起義之後,只有袁世凱能掉的動這支部隊。那麼,這支部隊為何在袁世凱被罷官後還效忠他呢,袁世凱究竟做了什麼?先看一下北洋新軍的來源。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決定訓練新軍。
  • 推翻大清最強的推手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一直被人們痛罵的他
    許多人都會認為,是孫中山大總統領導民眾,發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現實卻並非如此。 1911年的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關係其實並不大。給予清朝最大打擊,推翻清朝的最大推手並不是孫中山,而是一個被後人一直稱為「漢奸、賣國賊」的袁世凱,袁大總統。
  • 辛亥革命武昌之戰,前線北洋軍大獲全勝,袁世凱為何卻怒火中燒?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一直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得以復出重掌北洋軍大權,然而此時的醇親王載灃並不清楚,袁世凱根本不打算在短時間內平息戰爭。袁世凱復出之後看似風光無限,而且在灤州兵諫之後還陰差陽錯的被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皇室內閣被迫解散,等待袁世凱組建新的北洋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