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2020-12-23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其實這種中興局面只是一種假象。當然,對於滿清統治者而言,這種假象也算得上「中興」,因為清政府能維持住局面,能讓大清朝苟延殘喘已經非常難得。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可以說內憂外患。按照人們的預想,清政府這條破船應該沉了。但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清政府的日子反而越來越滋潤。雖然清政府輸掉了甲午戰爭,賠了日本2.3億兩白銀,但清政府的財政卻大大增加。原因是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辦實業的限制,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稅收因此大大增加。同時,由於日本人帶頭壓低了清政府的關稅,導致國外產品瘋狂湧入國內,使得關稅激增,大大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1901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中,海關關稅收入高達2380萬兩白銀,佔當時總收入的26.99%。到辛亥革命前,已經增至4300多萬兩,是清政府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直到民國,扣除賠款以後的關稅結餘,仍然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收入。

此外,清政府還動用了一切手段增加收入,如賣官鬻爵、貨幣貶值、舉借內外債、增加稅賦、開徵釐金等等。因此,清政府財政收入不斷激增,很快突破了一個億,並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財政已經增加到了3億兩。有錢了自然能辦更多的事,因為清政府從來沒有那麼富裕過。因此,清政府又是編練陸軍,又是重建海軍,還修築鐵路、分設槍炮廠等等。甲午戰爭後,短短幾年時間,清政府就從德國、英國、日本等國買了20多艘艦艇,其中有好幾艘都是大噸位軍艦。另外,陸軍規模也擴大了18萬,而且都是裝備精良的新編陸軍。各省新軍加北洋六鎮的開支總費用接近 6000 萬兩白銀,佔朝廷當年總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練兵買裝備沒錢可是玩不轉的。有了錢,有了兵,清政府自然底氣就足。所以清政府就動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心思。

太平天國運動後,漢人官僚尤其是地方督撫已經開始尾大不掉,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由於漢人官僚集團勢力越來越大,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漢人集團,以至於出現了「東南互保」的情況。隨著清政府實力的增強,清政府動了削弱漢人集團權力的心思,開始從漢人官僚手中收權。左宗棠和李鴻章去世後,碩果僅存的張之洞明升暗降,立憲運動的領袖、兩廣總督岑春煊被貶,直隸總督袁世凱被罷,晚晴的三大漢人重臣全都被拿下。如果不是張之洞力保,袁世凱很可能被清政府給幹掉了。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打著立憲改革的幌子,不斷加強滿清貴族的權力,沉重打擊了漢人官僚的勢力。改革之後,朝廷內身居高位的大臣多為滿清親貴,連北洋新軍的指揮官都換成了滿人。與此同時,清政府還向地方下手,試圖收回掌握在地方督撫手中的財政、軍事和外交權。可以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的努力頗有成效,起碼錶現上來看,清政府似乎正在走向中興。

相關焦點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豐島海戰爆發的同一天,日軍混成旅團3000餘人在大島少將率領下,兵分兩路向清軍的牙山駐地進犯,幾天後佔據了牙山。日本海陸軍在同一天不宣而戰,7月28日,清政府被迫宣布與日本決裂。8月1日,清帝下詔向日本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頒發宣戰詔書。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那麼,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的新軍,為何會突然集體倒戈相向呢?20世紀最初的10年,清政府對外連續遭遇對外戰爭的失敗,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被一向看不起的日本所擊敗,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毀於一旦;對內既有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動的變法維新活動,又有孫中山等革命者接二連三發動武裝起義,早已風雨飄搖。為了穩固其統治,儘快擺脫當前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清政府急於重新組建一支新的軍事力量,就像當年崛起的左宗棠湘軍那樣,挽狂瀾於既倒。
  • 葉志超以驍勇善戰著稱,甲午戰爭中為何要棄城而逃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威逼朝鮮,清軍統帥葉志超扔下部將和輜重不顧,棄城而逃,連夜狂奔五百裡,逃回中國境內,把朝鮮拱手讓給了日本。眾所周知,葉志超是淮軍名將,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曾被清政府賜號額圖渾巴圖魯(勇士的意思),是和劉銘傳齊名的淮軍悍將。那麼驍勇善戰的葉志超為何要棄城而逃?我們先從其發跡說起。葉志超安徽合肥(今肥西)人,和李鴻章、劉銘傳是老鄉。
  •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慘敗於蕞爾小國日本之手。清政府戰敗後,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等領土給日本,臺灣從此脫離中國懷抱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那麼為何乃木希典一心想要賣掉臺灣?這事要從1905年說起。1905年,清政府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人對臺灣垂涎已久,因此迫不及待的派人前往臺灣進行接收。1895年,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率領日本「御林軍」近衛師團在臺灣基隆附近登陸,試圖武力接收臺灣。駐守基隆的數千清軍一觸即潰,紛紛逃跑,臺灣巡撫唐景崧見勢不妙,倉皇乘坐德國商船逃往福建。
  •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稍有骨氣不投降,日本最終很可能會敗退
    當時的清政府年國民總收入高達30多億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日本根本無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總收入大約在5000多萬兩,而清政府每年總收入在7000多萬兩,這個數字看起來,日本確實很強,只是清政府還有其他收入3億多兩。
  •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確切說,是大清的莘莘學子一撥撥往日本跑。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留學日本」的熱潮這下成了開閘的洪水。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文/品論社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的戰艦撞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城牆,中國迎來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外憂甫至,內患又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到十年,1851年,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發動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 甲午戰爭明明結束了洋務運動,但為何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於甲午戰爭,歷史學家認為是近代最為慘痛的侵略戰爭,認為甲午戰爭在帝國主義侵犯中華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使中華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窘境,還使得中國五千年積累的名望毀之一旦。但在經濟學家眼中,甲午戰爭除了其歷史意義,在中國國經濟史上也是尤為重要的一篇,戰爭加速了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的解體,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戰爭的結局對中國近代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甲午戰爭之前,近代中國經濟形態一直是自然經濟,所謂自然經濟就是以農業為主體,手工業和商業作為補充的自給自足經濟。
  • 甲午戰爭後,重建的北洋海軍實力如何?
    不止如此,李鴻章為此還專門開辦了天津學堂以培養專業人才,甲午戰爭時期,很多畢業生已經開始擔任二副、水手等職位。 就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三十年的努力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然而甲午戰爭後,北洋海軍又重建了,那麼這支新建的海軍實力如何呢?
  • 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為何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月之後,清廷意識到需要編練一支近代化的新軍,遂以當時淮軍舊將、廣西按察使胡燏芬受命「駐津辦理糧臺」,在小站編練定武軍。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後被榮祿編入了「武衛軍」序列,番號「武衛右軍」。
  • 假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發生在這場戰爭之前的中英「鴉片戰爭」,更是讓當時的中國看清了與西方強國之間的差距,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統治者更是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期間在軍事以及新科技領域積極地向西方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清政府還派出不少留學生前往國外學習先進技術。
  • 客觀公正地重新評價「同治中興」
    但是,同治朝之後不到40年,清朝就滅亡了,所以後來人們對同治中興有不同的解讀,覺得它完全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何來中興之說,這個問題,對於認識19世紀後半期的中國甚至直至清亡的中國政治格局都有極大的關係。統治危機是否真有緩解,中興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個氣泡,大清朝為什麼最終滅亡,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以求得深化對於中國近代歷史變革的認識。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中日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什麼一直想跟日本求和?一個原因最致命
    李鴻章在清政府中擔任著決策地位,並且,他手中掌握著一些軍隊。而光緒帝在剛開始還沒有被慈禧太后架空的時候,是擁有一定實權的,他曾經多次嘗試在指揮戰爭和掌握政權上能夠有所突破。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景象。但是,經過30多年的努力,全國上下都沉浸在「同光中興」的氣象之中,並且,在大國崛起的幻覺中悠然自得。1888年,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了亞洲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是,清朝卻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的根本制度,因此,「中興」並沒有使中國走上真正的富國強兵的道路。
  • 為何清軍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92年洛杉磯騷亂中韓國人反應能看出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曾蓄意對中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要從清朝說起了,在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而當時的清政府還處於一個非常落後的狀態,可惜自己不知道。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彈丸之地,自己的國土面積非常小,為了能夠讓國家的實力得到擴充,日本就瞄準了其他的國家準備發動侵略戰爭,中國就是他們的首要目的。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北洋新軍的出現,本身就標誌著中國陸軍的近代化,是晚清時期,清政府為了自保進行的一次強有力的軍事變革。 清朝軍事改革其實挺頻繁的,入關之前完全仰仗八旗,入關之後為了控制龐大的國土,快速將明朝降軍改編為綠營,自此八旗和綠營成為清朝的兩根軍事支柱,但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無論是八旗和綠營都已經出現暮氣
  • 甲午戰爭,清朝輸在戰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慘敗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得徹徹底底,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中華民族陷入更深的災難之中。大清朝泱泱大國,何以恥辱地敗給了蕞爾小邦日本?值得中華兒女永遠深思。從作戰的角度審視甲午戰爭,中日雙方從戰爭一開始到結束,對作戰重心的判斷和把握有著天壤之別,一定程度上說,清朝從一開始就輸了。
  •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慘敗?從1992年洛杉磯騷亂中的韓國人就能看出來
    甲午戰爭是近代對中國影響最重大的戰爭之一,這一仗某種程度有「總體戰」的影子,此戰之前,清王朝表面上同光中興還顯得欣欣向榮,但這一戰算是徹底撕下來清王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清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由「地區大國」徹底淪為「不入流角色」,列強對中國掀起瓜分狂潮,中國的民族矛盾空前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