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2021-01-10 品論社

文/品論社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的戰艦撞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城牆,中國迎來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外憂甫至,內患又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到十年,1851年,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發動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太平天國起義持續了十四年之久,在這期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鹹豐皇帝被迫逃亡承德。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

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

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

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在內,1864年湘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而活躍在長江以北的捻軍反清武裝也在幾年內被清軍剿滅,雖然各地反清民變並沒有被完全清剿乾淨,但就整個中國而言,影響統治根基的內亂總算是暫時平伏了。

對外,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籤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割地賠款取得了中外「暫時和好」。

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平的歷史時期。

而與此同時,為了挽救和鞏固清王朝的統治,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開始展開一次「自我拯救」行動,以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引進西式機械化生產和軍事設備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史稱洋務運動。

內憂平息,外患議和,統治者也有自救自強的決心,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中興」的主客觀因素都滿足了。

但實際上,清朝真的「中興」了嗎?

首先來看看歷史上有過哪些著名的王朝中興。

1,少康中興:歷史第一次「中興」

少康中興發生於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也是「中興」一詞的來源。

夏朝在經歷了太康失國之後,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分裂和混亂,東夷族有窮氏首領羿和他的家臣寒浞先後篡夏,直至太康四世孫少康誅滅寒浞,復國還朝,重建夏后氏的統治,並勵精圖治、廣施德政,中興夏朝。

史稱「少康中興」。

2,光武中興:再造漢室

新莽政權篡漢自立後,因朝令夕改和橫徵暴斂而激化社會矛盾,引發全國性的大規模起義。劉氏宗室、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亦乘勢而起,他本是宗室旁支,起義初期僅是眾多宗室將領中的普通一員,但時勢造英雄,文韜武略雙絕的劉秀在戰爭中一步步崛起,最終克成帝業,建立東漢王朝。

統一全國之後,劉秀以「柔道」治天下,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同時大力裁撤冗官,整頓吏治,改革兵制,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一系列的舉措之下,東漢一掃西漢末年種種弊病和社會危機,國家統一、動蕩平息、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復甦,社會重回安定繁榮局面,因劉秀諡號「光武」,史書便將他治下的時代稱為「光武中興」。

3,弘治中興:重振朱明朝綱

明王朝在明宣宗駕崩、英宗年幼繼位後,國力開始由盛轉衰,內有宦官專權,外有流民起伏,連年徵戰之下,明王朝軍隊疲憊、國庫虧空,而在邊境更有外患蒙古韃靼、瓦剌等部時常侵擾疆土,英宗貿然親徵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是明代由盛轉衰的標誌。

直至孝宗即位後,局面才有所改觀,他勵精圖治、勤於政事,著手改革弊政,整頓吏治,任人唯賢唯能,貶斥奸佞,限制宦官專權,一改英宗以來舞弊成風的官場和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同時進行軍事、經濟改革,減免賦稅,治理水患。在孝宗治下,明朝扭轉衰落頹勢,出現中興局面,「朝序清寧,民物康阜」,孝宗年號為「弘治」,史稱「弘治中興」。

少康中興、光武中興、弘治中興是中國歷史上認可度最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三次王朝中興,分析這三次中興的共同之處,不外乎三點,一是王朝陷入中衰(背景),二是扭轉衰落頹勢(行為),三是能夠較長期維持穩定復興局面(成效)。

而相對而言,歷史上的其他所謂「中興」,例如唐代「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南宋「乾淳中興」、明代「萬曆中興」等,都有幾分言過其實的意味或功敗垂成的可惜。

治標不治本和人亡政息是這些不合格「中興」的共同弊病。

而其中「同光中興」的爭議聲可謂最大。

仔細剖析「同光中興」時期清朝的國內外形勢,就可以輕易得出一個結論,在那三十餘年裡,所謂「中興」的和平穩定、欣欣向榮都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在國家內部,清廷雖然一度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等反清起義,但國內並沒有完全太平無事,雲南、山東、兩廣、陝甘、新疆等省仍時常有大大小小的反清民變爆發,為了平息民變,清廷在連年徵戰中疲於奔命。外患方面,割地賠款、委曲求全並不能徹底消弭外禍,反而讓西方列強更變本加厲,在這期間,清朝與列強先後籤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中法越南條約》、《中英緬甸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並發生了以天津教案為代表的多起宗教衝突和外交糾紛,國家主權進一步淪喪。

而當時最被推崇稱頌的洋務運動,雖在教育、科技、國防、軍事、工業、商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差強人意的成績,在實際上,統治階級頑固腐化,國家政治依舊腐敗不堪,人民生活依舊困苦維艱,國防軍事依舊廢弛敗壞,社會矛盾依舊尖銳沉重,衰落崩潰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則給這場「中興」徹底畫上了休止符,以一場慘敗作為「中興」的閉幕,同光中興的「名不符實」可見一斑。

從時間上來說,同光中興之後的清王朝,只維持了不到二十年的統治,就成效來看,堪稱史上最差。

19世紀中後期,在同樣面對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時,中日兩國均展開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相較於最後取得巨大成功的日本明治維新,清朝的洋務運動和同光中興最終以失敗告終,究其成敗的根本原因,既在統治階級改革的決心和徹底程度,也有歷史的偶然性。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點讚評論,您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同光中興都幹了些什麼
    清王朝是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封建王朝,也是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不過清王朝後期儘管有自救運動可是積貧積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後一位實權天子駕崩後四十年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變成了慈禧太后,一方面頑固不化不思進取,一方面進行改革圖治,一方面紙醉金迷,一方面勵精圖治,是一個反覆無常難以捉摸的人,慈禧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經歷同治光緒兩朝被歷史學家稱為「同光中興」那麼封建王朝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都有哪些成就呢?
  • 慈禧太后口中的「同光中興」,究竟「中興」到什麼程度?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馬俊武在影視劇裡,時常看到慈禧太后訓斥皇帝大臣,擺功勞的時候,時常說「孤兒寡母,平長毛,剿捻子,辛辛苦苦,開創了同光中興」,可見同光中興對於慈禧太后實在是勵精圖治、成績斐然。歷史課本裡關於這一事實,卻很少提及。
  • 晚清最輝煌的階段——同光中興,若能徹底變革,大清將成世界強國
    因為在清代還有一個時期不被太多人所注意,那就是「同光中興」。「中興」是指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在走下坡路的時候突然重新振作。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中興」是夏朝「太康中興」,其他還有「昭宣中興」、「光武中興」等。了解清代歷史的讀者都會發現,自從同治帝繼位到光緒二十年之前的這30年中,大清王朝似乎結束了多災多難的時代,政局突然之間就平靜了下來。
  • 工作坊︱帝國最後的餘暉:對「同光中興」的再思考
    「不須遠溯乾嘉盛,說著同光已惘然。」10月13、14日,第十一期「菊生學術論壇」之「中興惘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同光時代」多學科專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召開。此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共同舉辦,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胤,歷史學系韓策,社會學系田耕、凌鵬四位青年學者召集,嘗試從多學科視野對「同光中興」做一次「再解讀」。說不盡的科舉討論的序幕在前一天已拉開。
  • 「同光中興」漫談光緒時期瓷器鑑定特徵一
    光緒,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歷時34年,自葉那拉氏(慈禧)在1861年11月發動「辛酉政變」後,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聯合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社會局面相對穩定,腐朽的封建政權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得到暫時的鞏固,進入所謂「同光中興」的歷史時期,以慈禧為首的政治集團,一方面不斷出賣國家主權;另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 清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同治中興的「二五計劃」
    而此前他奉召北上督師圍剿捻軍時,也曾自詡「如捻賊得滅,朝廷中興,猶為不負此舉」,儼然以「中興重臣」自居了。無獨有偶,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他同樣因攻打太平軍立功),在第二年上報中央的奏摺裡又寫道,「數年來南徵北伐,所向有功,猛將謀臣,多有存者」,故列強「目睹中興氣象,亦未必有輕於一逞之計」。
  •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在這些人才的努力下,帝國的生命再度出現了復甦的轉機,而這一時代則被稱為「同治中興」。一、 破敗帝國,四面楚歌清帝國的衰落始於18世紀末葉,而衰敗的頹勢在19世紀中期時被徹底地彰顯了出來。這一現象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徵服了華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然而清政府這邊卻是已經拿不出錢餉發給前線將士,導致官軍鎮壓不力。
  • 緩解危機抑或迴光返照?客觀公正地重新評價「同治中興」
    但是,同治朝之後不到40年,清朝就滅亡了,所以後來人們對同治中興有不同的解讀,覺得它完全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何來中興之說,這個問題,對於認識19世紀後半期的中國甚至直至清亡的中國政治格局都有極大的關係。統治危機是否真有緩解,中興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個氣泡,大清朝為什麼最終滅亡,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以求得深化對於中國近代歷史變革的認識。
  • 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五次中興,一次回天無力,一次名不副實
    一、別開天地的中興:光武中興(25年—57年) 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中興。之前少康中興、武丁中興由於年代久遠,缺少史料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他先消滅赤眉、銅馬,後徵隴西、蜀地,在軍事上取得完勝。
  • 清末新政,帝國最後的迴光返照
    歸根結底,還是害怕地方督撫勢大割據,可謂是典型的「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心態,如果能放權給孫傳庭等人,大明也不會在滿清入關後數年內就全盤崩潰。慈禧對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以團練起家的漢人督撫雖然也有猜忌,但是總體上還是放權的,形成了一種外重內輕的局面。當然,貿然放權地方還是有風險的,如東漢末年,為應對黃巾起義,朝廷放權地方,實行地方牧守負責制,結果黃巾平定後,地方上牧守割據一方。
  • 【知史】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既有開國之君,也常常有中興之主。何謂「中興」?一般來說,指的是中途振興。《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這說的是周王室靠了選拔、任用人才,從而重新振興起來。南宋人王觀國在其《學林·中興》中,有更為詳細的解釋:「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那麼,究竟都有哪些中興之主呢?
  • 同光十三絕:歷史深處的絕響
    當清帝國的晚霞漸次浮現時,湖北的漢劇演員進入京城,他們多搭徽班演出,促成了漢劇的西皮腔與二黃腔融合,在京師孕育出了「皮黃腔」。徽秦合流、徽漢合流正式搭建起京劇的筋骨。1840年,三慶班進京五十年後,大英帝國的堅船利炮叩開了南中國的大門,晚清在外侮的槍炮中千瘡百孔,漸成沉痾。
  • 中國歷史上那些「再創輝煌」的中興盛世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代社會中,出現的王朝有數十個,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則僅僅只有幾十年,但是不管時間的長短,他們都難逃盛極必衰的命運,只不過有的是一衰到底以至滅亡,而有的則是曲折的衰落,在不斷走低的過程中還能創造一些高峰出來,這些高峰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中興」。 1、少康中興
  • 大清王朝1860年:中興跡象出現,也是分裂與敗亡之開始
    建國、盛世、中興、滅亡,這是古代封建王朝無法擺脫之宿命,從秦漢到明清無不是如此。一個王朝之衰亡,總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如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安史之亂等,這是從宏觀角度去分析考察,強調重大事件對歷史發展之影響。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古代封建王朝,若國家承平、百姓安居也無內憂外患,那麼即為「盛世」;若國家經過變故、內亂或是外患,而最終又得到扭轉,則為「中興」。關於盛世這裡不想多說,在此只想談談中興。王朝「中興」,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多見,但也是有的。
  • 大清最後的希望,清末新軍,沒想到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者
    其中不乏軍事留學生,因而士兵相對質樸,將領比較開明,又加上有相對寬鬆的環境,湖北新軍在清末成為革命黨人開展宣傳與組織活動的良好舞臺,換言之,湖北新軍沒有「軍閥」習氣,容易為革命黨人所爭取,這也是湖北新軍成為最早覺悟的清朝進步軍人的原因。
  • 道光帝逝世前六個小時 宣布了大清王朝的新君主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個小時,他宣布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選。此時的道光帝已經不能說話,但由於迴光返照,神志還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儲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時需要的僅是揭曉謎底而已。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統的可能。說起來,道光帝選擇的餘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結果並非如此。在道光帝考慮繼承人選的時候,長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過繼給了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體質諸多方面均無從考察。可供選擇者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兩人。
  • 清末的維穩與民變——滿清王朝的最後十年
    清末10年,民變不僅從數量上較之以往有大幅上升,參與的人數也遠遠高於前期。更為重要的是,與以往太平天國、捻軍等單純的農民造反不同,清末民變參與者的身份已有重大變化,除了底層的破產農民、無業游民、手工業者、散兵遊勇、會黨等外,富商大賈、士紳文人、有抱負的中下級官員、革命黨人、留學生都加入進來,形成士農工商全民參與的反清浪潮。
  • 歷史驚人相似:清末權力鬥爭,袁世凱欺負孤兒寡母
    清帝退位,改變了中國歷史,預示著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雖然封建統治者迫於形勢選擇退位,談不上什麼進步,但能夠以和平方式避免了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也算是一個好的舉動。在清帝退位的過程中,袁世凱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恩威並施使得當時清廷的實際掌舵人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
  • 從盛世數量看一個王朝的強盛!
    因此,「盛世」的數量是衡量一個王朝,一個國家興盛程度的基本標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奴隸制社會雖然也有天下太平的時候,但由於社會本質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的落後性,以及人類發展水平比較低,因此奴隸制時期所謂的「盛世」和封建社會大一統的「盛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墨雨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因此文本只大致列舉封建社會的大一統「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