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危機抑或迴光返照?客觀公正地重新評價「同治中興」

2020-12-22 騰訊網

同治中興,是清朝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並且度過了英法聯軍侵華戰爭危機之後,人們對政局的一種籠統說法,尤其為當時的統治者津津樂道。但是,同治朝之後不到40年,清朝就滅亡了,所以後來人們對同治中興有不同的解讀,覺得它完全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何來中興之說,這個問題,對於認識19世紀後半期的中國甚至直至清亡的中國政治格局都有極大的關係。統治危機是否真有緩解,中興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個氣泡,大清朝為什麼最終滅亡,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以求得深化對於中國近代歷史變革的認識。

同治朝建立之初,清政府解決了或者說至少暫時緩解了幾個對其生死攸關的問題。

國家重新統一

同治時期,曾胡左李領導的湘淮軍集團戰勝太平天國、捻軍,重新統一國家,至少暫時穩定了統治秩序。這是清王朝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的解決,無所謂「中興」。

不僅如此,湘軍多以儒生為將。嘉慶白蓮教造反時,也有鄉紳組織堡寨抵抗教軍,但像湘軍這麼多士人為維護清朝血戰,有清一代前所未有。所以,曾胡左李鎮壓太平天國,也意味漢族士大夫對清王朝統治的最終認可,這一認可對清王朝的統治具有重要的意義。須知清朝建立之初,曾有相當多漢族士大夫不願出仕清朝,也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康雍乾嚴酷的文字獄,固然是專制政治的必然產物,也是少數族群統治者的過度反應,但還是與有的漢族士大夫不合作乃至反抗意識有關。現在,這種情況最終改觀。

與此相應,同樣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由於找到徵收釐金這個辦法,彌補了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不足。釐金因為病商病民歷來受到抨擊,但對財政體系仍處傳統時代的

清政府確有一定好處。釐金加上海關關稅等收入的增加,從太平天國敗亡之後到甲午戰爭,清政府的財政緊張狀況有了相當程度的緩解。正是有這一緩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才有可能調動資金,創辦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建設新式海陸軍,並取得了收復新疆的勝利。

所有這些,都意味清朝統治的危機得以緩解。我們觀察,從19世紀70年代起,直到20世紀到來時,除了一些沿邊省份外,局勢是大體平靜的,可以作為「中興」的「佐證」。另外,孫中山、楊衢雲領導的興中會1895年發動反清起義,社會上少有同情者,即民心認可大清朝的統治,鄙棄反抗者。孫中山自己回憶,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處,「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也可以作為「佐證」。只是到辛亥革命的前幾年,各地民變、抗糧、抗捐、搶米之類的事情才多了起來。

建立新的、穩固的統治核心

同治朝建立了以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為新權力核心的政治聯盟。此後權力格局雖有變化,但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最高權力,是統治核心。

眾所周知,鹹豐帝去世後,清廷內部發生了劇烈的權力爭鬥,最後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勝出。面臨內憂外患的驚濤駭浪,沒有權力核心的政權是危險的,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都是在缺少強有力權力核心的情形下滅亡的。另一方面,權力鬥爭往往會削弱統治者的統治,但有時鬥爭結果為新的權力核心的勝出反倒可能加強其統治。唐朝李世民擊殺兄弟,建立起以他為首的統治核心,而後有貞觀之治和大唐延續近300年的統治。就在清初,康熙擒鰲拜,而後有康雍乾盛世。慈禧太后―奕訢這個新的權力核心,比起鹹豐皇帝,更有自信心,他們敢於重用湘淮軍集團官員,而不是像鹹豐帝那樣過于謹慎小心,因為慈禧太后和奕訢相信自己能夠控馭大局。沒有對湘淮軍官員的重用,就難以消滅太平天國,也就無法恢復統治秩序。對於「外夷」,經過一番曲折和衝突之後,實際上他們也比鹹豐帝更為了解外情,更會與「外夷」打交道,當然,這與奕訢的主持和李鴻章等的協助也是分不開的。

外患暫時緩解

同治朝不僅內憂暫時平息,外患也得到暫時緩解。1860年英法聯軍打破都門,火燒圓明園,鹹豐皇帝逃到熱河並且死在那裡。同時,清政府不得不同意列強派公使駐北京。如何面對這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課題,也是同治年間解決的。通過主持與英法等國的談判,恭親王奕訢發現這些「夷人」佔了北京以後還會撤走,而他們的要求也會以條約為根據,說明這些原以為「性同犬羊」的「夷人」也有講道理的一面,與以往中原王朝面對的蠻夷戎狄有些不同,可以學著與他們相處,公使駐京了天也不會塌下來(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一直拒絕公使駐京)。

當然,打輸了的大清朝也只能暫時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與外人相處,並乾脆成立辦理對外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樣,在今人常稱為「條約制度」的框架下,清政府開始了與列強更多更深的交往,對外關係的危機也暫時度過了。儘管「天朝上國」的架子不情願放下,1873年,清帝(同治)終於第一次不要求行跪拜禮會見了各國公使,標誌中國開始嘗試與列強正常交往。在對外關係上,從英法聯軍侵華到甲午戰爭之前,除了一度互有勝負的中法之戰外,有難得的30餘年較為「平靜」的時期。

所以,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是「中興」。如果是在傳統的時代、傳統的社會,同治時代可能是真的中興。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仍延續150年,如果沒有特別的變故,清王朝也可能如此。

湘淮軍崛起,滿漢共同治理國家

前面說過,湘淮軍集團的崛起和鎮壓太平天國,意味著漢族士大夫最終對清朝統治的認同。儘管湘軍崛起過程中遭受過種種歧視以及朝廷的不信任,但總的來說,在曾胡左李的眼裡,清朝與以往的漢唐宋明並沒有多少不同,所以湘軍將領多為儒生。但是湘淮軍崛起的結果,形成了新的統治框架,也就是漢族精英和滿族權貴共同領導國家,滿族權貴握有中央政權,漢族精英服從滿族權貴的領導,但要擁有一定的地方權力、一定的實力,或者說在政權中給予漢族精英一定的權力,實質的權力。從而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或權力格局。這種平衡和格局輕易不能打破,一旦破壞,社會心理就會發生變化,就可能引起嚴重的不可預見的後果。

同治朝以後,湘系官員長期擔任兩江總督,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他們實際起著號召漢族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員服從清廷中央命令的作用,或換個角度說湘淮系出身的官員的身居要職、位高權重是漢族權貴與滿族權貴合作的象徵。曾國藩死後有李鴻章,李鴻章死後還有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在宣統年間,當袁世凱被免職、張之洞去世後,無人再能成為擁護清廷統治的漢族官員的領袖,也無人能承擔滿漢權貴合作的象徵。當時雖有徐世昌任軍機大臣(1911年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協理大臣),陳夔龍任直隸總督,張人駿任兩江總督,盛宣懷出任皇族內閣郵傳大臣,但他們的威望、影響與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根本無法相比。

隨著袁世凱的被免職,以他為首的北洋系集團成為政府中的離心勢力。其他的漢族地方官員則因為清廷企圖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督撫權力,再加上對少壯親貴的失望,而離心離德。就是說,宣統年間,漢族地方官員與清中央朝廷之間有了難以彌合的裂痕。所以在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地方督撫大員對治下的起義或不聞不問,或一走了之,我們看不到多少地方官員出死力維護清政府;更有甚者,有些官員如江蘇巡撫程德全還乾脆加入革命陣營,這些都與太平天國造反時眾多的地方官員為清廷戰死(或自戕)形成鮮明對照。可以說,武昌起義以後清政府迅速垮臺與此有極大關係。

在宣統朝,不僅地方督撫為骨幹的漢族官員與滿族權貴關係近於破裂,更嚴重的是立憲派紳士們與清廷的關係。立憲派曾發動多次聲勢浩大的國會請願運動,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信任那些顢頇不通世界大勢的清廷權貴能夠帶領國家走出危機,尤其不信任少壯親貴。他們希望馬上召集國會,成立真正的責任內閣,由國會和一定程度上由國會控制的責任內閣領導國家,挽救危亡並走向富強。退一步,也起碼要有新的社會精英進入政府。然而不僅被視為漢族權貴代表性人物的袁世凱被罷免,張之洞去世,1911年5月清廷又成立了「皇族內閣」。「皇族內閣」標誌著同治朝以來漢族精英或權貴與滿族權貴合作的統治框架的解體,也令立憲派人士大部分斷絕了與清廷合作的最後希望。武昌起義以後,湖北立憲派人士當即表示支持,而後其他省立憲派人士大多直接加入革命陣營,大大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同治朝面臨著千古變局——列強東來

同治時期,比以往朝代的所謂中興,多了一個因素,一個重要的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西方列強的東來,也就是李鴻章反覆強調的「變局」。

前面說了,慈禧太后執政以後,中外矛盾暫時緩解,但只是緩解,而且是暫時。如果應對不好這個「變局」,也就是不能真正迅速自強,外患就會愈益嚴重,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清王朝自身的命運。所以,同治中興的真正破滅,清王朝的覆亡,主要都是因為因應「變局」的失誤。如何因應「變局」,以史學家「事後諸葛亮」式的觀察,只有改變自己,學習西方,從傳統王朝體製成功轉型為現代國家,才能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使清政府避免覆亡。但是實際的政治運行不是這樣,統治者的決策一再失誤,「老大帝國」的轉型極其艱難。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就立即改革,走上強國之路,清王朝完全可以避免以後列強的一再打擊,將它的統治延續下去。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進行全方位改革,清王朝延續的概率應該還有50%。洋務(自強)運動沒能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在現代化的競爭中落後於日本,於是有甲午戰敗。甲午敗後全面改革,清王朝還有生存的機會,可是不但戊戌變法改革夭折,清廷還貿然試圖將所有列強驅逐,回到閉關鎖國時代。1900年的慘敗,不但造成了更為深重的民族災難,也使清王朝延續的機會非常渺茫了。之後清政府雖努力進行新政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是回天乏力。

1900年的庚子事變,也加劇了清政府內部的分裂。這年北京的朝廷在慈禧太后操縱下貿然與所有列強開戰,而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大部分督撫卻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維持和平。中國大部分地方加入「東南互保」,用今天的語言,劉坤一、張之洞等於是另立中央。雖以後清廷承認「東南互保」的合法,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卻在加深,並進一步動搖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每次打擊,既削弱了大清朝的統治,又一再動搖士大夫及民眾對清政府的信心――在這樣一個顢頇又無能的政府的統治下,中國還有希望嗎,如果中國就此一直沉淪下去,清政府或能苟延殘喘。如果中國內部有一種力量,不僅要避免亡國危機,還要國家強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麼,沒有能力領導中國走出危機的清政府必然垮臺。於是,它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在這些人才的努力下,帝國的生命再度出現了復甦的轉機,而這一時代則被稱為「同治中興」。一、 破敗帝國,四面楚歌清帝國的衰落始於18世紀末葉,而衰敗的頹勢在19世紀中期時被徹底地彰顯了出來。這一現象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徵服了華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然而清政府這邊卻是已經拿不出錢餉發給前線將士,導致官軍鎮壓不力。
  • 清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同治中興的「二五計劃」
    早在同治六年,曾國藩對同僚素質即有洞若觀火之評價:「劉印渠(劉長佑)極長厚謙下,故做直督數年甚穩,其心地亦端正,性能下人,而非為保位之計。官秀峰(官文)城府甚深,當胡文忠(胡林翼)在時,面子極推讓,然有佔其地步處必力爭,彼此不過敷衍而已,非誠交也。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比較著名的有夏代的「少康中興」、漢代的「光武中興」、宋代的「高宗中興」等。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中興是否名副其實,確實不大好評價。而對於清代「同治中興」大致是有個評判結果的。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夏春濤 | 「同治中興」為何成為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這給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打了一劑強心針,幫助其最終躲過滅頂之災,迎來所謂「同治中興」。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因此被推許為「中興名臣」。曾國藩等人挽救了清政府,但無法根治社會病症。這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就已經顯現出來。一、官僚隊伍急遽膨脹隨著戰火四處蔓延,凡被兵省份被迫暫停舉行鄉試,通過科考選拔官吏之途壅塞。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同治中興時代的三個國人
    同治中興時代的三個外國人 文|理釗 1861年8月21日,因躲避英法聯軍而逃到熱河的鹹豐皇帝,因過分地以酒色解憂,終於一病不起。在即將到來的,史稱「同治中興」時期,為此出力甚多的,就有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美國人丁韙良和蒲安臣。 (一) 羅伯特·赫德於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海關總稅務司任職。赫德於1863年,經清廷任命,正式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監督,直到離開中國。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派遣留學生所謂「同治中興」的真相是什麼?「同治中興」,實際上是慈禧太后與恭親王這些人的自我吹捧。在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確實取得了很不少的成就於是就有人宣揚「同治中興」這個說法。「同治中興」四大名臣名為「同治中興」實為內外勾結同治皇帝利用李鴻章等漢族地主勢力,勾結外國勢力實行的是揭陽人士兵清剿國內造反勢力,所以
  • 面對同事互相評價的績效制度,如何做到客觀公正?
    2.讓咱們愉快地互相吹捧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既然領導讓我們互相評價,大家平日裡關係也不錯,沒必要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不給個100分也得給到95吧。你看既然別人投之以桃,自然就應該報之以李。然後所有的同事都不自覺地開啟了互相吹捧模式。我負責謙虛謹慎的自評,你幫我好好吹捧一番。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 同治皇帝最愛吃什麼?
    同治帝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位皇帝,其統治的時期被賦予中興之名,但他的名氣甚至沒有他手下的大臣名氣大。
  • 【知史】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既有開國之君,也常常有中興之主。何謂「中興」?一般來說,指的是中途振興。《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這說的是周王室靠了選拔、任用人才,從而重新振興起來。南宋人王觀國在其《學林·中興》中,有更為詳細的解釋:「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那麼,究竟都有哪些中興之主呢?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中興手機捲土重來
    頂級巨頭之間的重新排序,也讓一些有野心的手機品牌更加蠢蠢欲動,其中就包括曾經輝煌一時的中興。失意者中興近幾年,中興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存在感已經非常低。在供應鏈建設和品牌宣傳等方面對線上變化反應遲鈍,是過去幾年中興在國內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的根本原因。當「中華酷聯」面臨瓦解時,這四大巨頭中只有華為快速地適應了市場變化,全力向網際網路思維靠攏,其他三家包括中興的反應都慢了不只一拍。從外因來看,不能忽視「中興事件」的客觀影響。
  • 怎麼樣客觀地評價郎平?
    怎樣評價郎平教練,球迷其實是很清楚的。在內憂外患的年代裡,中國女排沉默寡言了將近十年,執教於郎平的那一年,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並重新獲得了奧運會冠軍!確切地說,沒有中國排協就沒有郎平女排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 如何公正地評價一本書?沒有讀懂,就不要妄下結論
    如何公正地評價一本書呢?《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出了答案。這本書好,還是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裡?如果不好,又應該如何改進?在說「我同意」或者「我不同意」之前,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所以,評價一本書的前提就是,你真正「讀懂了」。如此,我們的評斷才稱得上公正客觀。沒有一本書好到無懈可擊,也沒一本書壞到不值一提。
  • 淺析中興思想在中國史上的發展過程
    現政府恢復活力,它通過顯示軍事上的優勢,重新贏得知識界的支持,並穩定農業經濟,來支持其暫時重新獲得天命的企圖。這種重生的例外情況便被稱作中興。它不是一場武裝政變,也不是一場革命或一個新時代,而是一種晚期的興旺。在此期間,歷史上不可避免的衰落過程由於整個貴族官僚們的才幹和努力而被延緩了一段時期。
  • 中興手機捲土重來,有幾分勝算?
    而中興淪落至此的原因就比較複雜了。不過總的來看,一方面有中興自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從內因來看,主要就是缺乏網際網路思維。在供應鏈建設和品牌宣傳等方面對線上變化反應遲鈍,是過去幾年中興在國內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的根本原因。當「中華酷聯」面臨瓦解時,這四大巨頭中只有華為快速地適應了市場變化,全力向網際網路思維靠攏,其他三家包括中興的反應都慢了不只一拍。
  • 看了分析,天津球迷豁然開朗,原來孫玥評價李盈瑩是客觀公正的
    這幾天,女排白銀一代球員孫玥對現役中國女排的主攻手進行一番評價算是起了一點小波瀾。其中對李盈瑩的評價引起了天津女排球迷的不滿。且看孫玥對李盈瑩的評價:李盈瑩是一個後起之秀,她是左手攻,是有她本身特點的。她的進攻點比較散,有不足,後排小球和一些串聯上還是與兩位師姐有一定差距的。
  • 同光中興都幹了些什麼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不過清王朝後期儘管有自救運動可是積貧積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後一位實權天子駕崩後四十年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變成了慈禧太后,一方面頑固不化不思進取,一方面進行改革圖治,一方面紙醉金迷,一方面勵精圖治,是一個反覆無常難以捉摸的人,慈禧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經歷同治光緒兩朝被歷史學家稱為「同光中興」那麼封建王朝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都有哪些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