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興時代的三個國人

2021-02-07 文藝犯

 

同治中興時代的三個外國人

 

文|理釗

 

1861年8月21日,因躲避英法聯軍而逃到熱河的鹹豐皇帝,因過分地以酒色解憂,終於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詔命其6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8月23日,他的兩宮皇后被冊封為皇太后,其親信怡親王、鄭親王及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被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然而,不到三個月,鹹豐的這個安排,就被對權力有著極大興趣,而又「才智卓越」的慈禧和恭親王聯合打破了。1861年11月1日,恭親王奕的侍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拘拿了怡親王、鄭親王和肅順,兩位親王被賜死,肅順則於11月8日被砍頭,其他五位攝政王全被解職。這一場變故,史稱辛酉政變。

經過一番捉拿砍殺,一個新的領導核心成立了,即6歲的載淳為皇帝——年號為同治,27歲的東宮皇太后慈安和25歲的西宮皇太后慈禧共同垂簾聽政,而在政變中立下大功的28歲的恭親王,被任命為議政王、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和新設立的總理衙門大臣。不得不說,這個班子是很年輕的,平均年齡只有21歲半。這個年輕的領導集團核心,雖然從後來的發展看仍然各懷心腹事,但在當時,卻面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大清王朝今後怎麼辦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滿清統集團內以恭親王為首的「清醒派」,在與英、法等國談判的過程中,已經開始認識到「祖宗之法」再好,如果不作改變,不進行變革,自己的權力也難以維繫下去了。於是,當他們執掌了權力之後,便開始謀劃變革。可是,腦子清醒過來是一回事,但知道怎樣變革、變革什麼又是另一回事。恭親王雖然有「懂夷務」之稱,可他畢竟也只是在與洋人交往中「達禮」而已,腦子裡積累的還是「三綱五常」的東西,除了明白「我大清」絕不是器械精良的西方國家的對手之外,對於西方的政治體制、社會理論、哲學藝術等一無所知。而再看看朝廷內外,行走於朝堂的雖然都是經過科考,一路選拔上來的飽學之士,可都是在「經學」中浸泡出來的腦袋,只知道「自古以來,只有以華變夷,未聞以夷變華」的大道理。地方上的大員,此時正忙於和太平天國、捻軍等地方叛亂周旋,腦子裡雖有點兒了求變革的意識,但對於如何變,變什麼也只是一知半解。

而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與中國發生商貿往來的西方國家,已有英、法、美、俄、普等許多國家,來往於中國的外國人,也日漸增多,其中既有傳教士、商人、軍人,也有外交官等。在這些外國人中,特別是在那些傳教士、外交官中,絕大多數都是懷抱理想、知識淵博的精英人士,其中不乏看到大清帝國這樣龐大而又無知、民眾愚昧而又貧苦,想為這個國家做一點事情,幫助這個國家向文明邁進一點的人。在即將到來的,史稱「同治中興」時期,為此出力甚多的,就有英國人羅伯特·赫德,美國人丁韙良和蒲安臣。

 

(一)

 

羅伯特·赫德於1854年來到中國,1861年起在上海海關總稅務司任職。赫德於1863年,經清廷任命,正式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監督,直到離開中國。中國的史書上對中國的海關由外國人把持,有一種說法是:這是中國的恥辱,好像是外國人硬是把這個職位從清朝政府手裡奪了過去,以方便他們偷稅逃稅一樣。其實,這裡面有一番周折,而且是清政府樂意讓洋人來管的。

1853年8月,上海小刀會佔領了上海老城區,清朝官員為躲避戰亂,都逃了出來。當時清朝的海關監督吳健彰也不見了人影。「吳關長」原是廣州的行商,因為會與洋人打交道,又懂一點商務而得到了這一職務。因為當時正經科舉出身的官員,一則只懂經學而不懂洋務,二則都不願意做這種與洋人打交道的官,所以只好請行商出身的吳來管海關了。海關關長跑了,洋商很是高興,可當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認為,公民納稅乃是義務,就與美國駐華公使馬沙利聯合設計了一套制度,據此,兩領事就代中國政府從他們各自國家的公民那裡徵集關稅。後來,英、法、美三國領事擔心本國商人交稅,其他國家的商人不交,顯得不公平,就與清廷的兩江總督協商,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外國稅務司,幫助中國政府從所有洋商那裡公平地徵收海關關稅。誰知道,這個稅務司收的稅比中國官員自己管海關時收的還多,清廷便乾脆把整個海關交給外國人來管了。1861年,海關的稅收為496萬兩,赫德擔任總稅務司監督,到1887年,海關稅收就達到2000萬兩,佔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這一筆收入,成為清廷同治中興時代辦洋務的主要經費,也是後來甲午賠款、庚子賠款的主要擔保。

其實,由洋人擔任中國政府的官職,在清廷初年便有,只不過那時給他們做的是管曆法的官。但赫德擔任了「海關關長」後,有些做法,在中國的歷史上是自古未有的。首先,他把原來條塊分割的海關,變成了垂直管理,使原來各自為政、隸屬混亂的海關全部由總稅務司領導,各級地方不再插手。這一個體制,直到今天仍在沿用。其次是按章徵稅、按律執法,改變了過去的隨意性。再次是他引進了「服務」和「公僕」等理念,他認為海關既是管理,也是為商人服務。1864年6月21日,他向所有海關僱員發布了一份通告,要求外籍僱員學習漢語,做事耐心「不帶優越感」,工作時「力爭說服他人而非發號施令」,勤於補救而不發脾氣,因為發脾氣「便會暴露缺點」,「故本司署外籍僱員與中國官員交流時亦應切記,爾等乃彼等之同僚,而與中國平民人等交往時應切記,爾等頗有義務及責任姑作彼等之同胞,懷此念者即可趨於待官吏以禮貌,待百姓以友善。」此外,赫德還面向全世界公開招考選拔僱員,實行高薪養廉,給予僱員退休金、回籍旅費、帶薪年假、醫藥費等,使海關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沒有腐敗的衙門

赫德是一個工作狂人,有「三不停」的外號,即「腦不停」,不住地思考問題;「手不停」,想出來的東西就記下來,很多公文都是他自己寫出來的;「腳不停」,他一生奔波不止,到各口岸巡查監督,為清廷調停糾紛等。

1865年,他依據自己對中國的觀察,向總理衙門遞交了題為《局外旁觀論》的奏摺,講述鐵路、輪船、電報、採礦和實行西方外交的好處。他寫道:「我認為,派遣駐外使節一事至關重要,其本身就是進步。我覺得它是中國保持自由和獨立的最無可反對的方式。同時,我也認為,它將構成使中國與西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並使中國義無反顧地從事改進事業。」第二年,英國駐中國公使威妥瑪,也向恭親王遞交了一份《新政略論》的摺子,除了與赫德觀點相同,強調實務外,還勸告清廷:「不要回顧過去以尋求指導,而要展望未來以尋求啟示。」

 

(二)

 

丁韙良出生於美國一個牧師家庭,1850年,23歲的丁韙良志願參加美國北長老會海外傳教使團,並被派往中國寧波。丁韙良由香港抵達廣州,剛一下船,當地平民就圍住他,邊看邊喊:「番鬼,番鬼!殺頭,殺頭!」他在日記中寫道:「這難道就是令人引為自豪的中國文明嗎?我難道就是為了這些人而背井離鄉?」繼而他自我安慰:「他們若不是異教徒,我又何必遠道而來到這裡呢?」丁韙良在寧波傳道十年,期間不僅學會了漢語,還用拉丁字母編纂出一種拼寫寧波話的拼音系統,這也是中文拼音的起源。

1862年夏天,丁韙良結束在美國的休假,與妻子一起帶著兩個最小的孩子,再次回到中國,經上海轉往北京,在那裡建立教會和開辦學校。1864年5月,他在赫德的協助下,開設了一所走讀學校,後來發展為崇實中學,自任校長達20年之久。該校即現今的北京第二十一中學。丁韙良於1864年加入同文館,三年後,他回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學習兩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回到了同文館,在同文館改學制、增學科,為大清培養人才。1873年,他在同文館開設了一個小型印刷廠,成為中國大學出版社的雛形,出版了17部國際法、政治經濟學、化學、物理和自然哲學等領域的重要著作。

丁韙良曾經於1858年作為美國公使列維廉的翻譯,參加過中美《天津條約》的談判。當時,他看到清政府的官員,在關稅自主、治外法權和最惠國待遇等一些重大問題上,輕易就作出了讓步,卻在諸如外交代表駐節和陛見皇帝時,行不行磕頭禮之類的事情上,拼死相爭,使覺得中國官員太需要了解一些國際法知識了。於是,就在助手的幫助下,於1862年開始翻譯惠頓的《萬國法原理》。1864年該書譯成後,在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幫助下,呈遞給恭親王。恭親王讀後,正巧遇到普魯士公使李福斯在中國大沽口捕捉了三艘丹麥商船事件,恭親王有意用一下在書中學到的知識,遂依據國際法向李福斯提出抗議,迫使普魯士公使釋放了商船,並支付了1500美元的賠償。恭親王就此發現了國際法的實用價值,將此書改名《萬國公法》,出資印刷了300本,給各省當局學習參閱。這是第一部完整譯介到中國的國際法,使中國官員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方的國際法制度

 

(三)

 

蒲安臣,1820年11月14日生於美國紐約州的新柏林,184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國內先後做過律師、議員,是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之一。1861年6月,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被任命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於1862年7月到達北京,任期6年。在任公使期間,蒲安臣積極執行美國政府提出的「對華合作」政策,「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佔領租界」,「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所以,他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與信任。

1867年11月27日,清廷總理衙門為任職到期,即將離職回國的蒲安臣舉辦餞行宴會。會上,清政府官員提出:「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當時,清政府準備第一次正式派使團出使各國,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外交人才,並對禮節問題十分地為難。因為朝廷內的官員在國內政壇上,講起經書來頭頭是道,可一聽說要出使西洋,就認為是一種恥辱。恭親王便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為中國第一個出使西洋的全權使節,代表中國出使美、英、法、俄等國,進行首次正式的外交活動。奏摺一上,皇帝也就批了下來。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個使團,一行十三人,在蒲安臣的帶領下,自上海出發,第一站是美國。當時,給蒲安臣配備了兩位副使,一位是滿族人志剛,另一位是漢人孫家谷。按說,這兩位隨蒲安臣出訪的中國官員,應該是藉此機會培養的外交人才,志剛還寫了一部《出使泰西記》,記錄了出訪見聞與心得,回國之後當得到重用。可是,他們的命運卻是:一個被派往西部擔任了一個小吏,另一個則在蒙古邊境了卻餘生,原因恰恰是,朝廷認為他們被出洋玷汙了。

蒲安臣到達美國後,以中國使團的名義發表演講,會見美國官員,並與當時的國務卿西華德籤訂了《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明確中美乃平等之國家,美國承諾不幹涉中國內政,兩國人民擁有在彼國內居住、宗教信仰、旅遊和入學的權力,條約規定了中國派駐領事和勞工到美國等。儘管這個條約事先未經清廷同意,但清政府還是承認了它。對這個條約,史家略有爭議。支持者以為,這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使得其後的英國、俄國等都受到了這一條約的影響,不得不聲明以平等身份對待中國;而反對者,譬如治中國近代史的徐中約先生,則認為它助長了中國的保守主義,使得滿族官員認為,洋人畢竟是可以花錢來應付的,使他們變得更加自滿,對外來刺激也更加麻木,從長遠觀點看,這個使團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產生。

可在蒲安臣看來,他是在盡力地幫助中國的,而且竟然因此而死。1869年2月,使團到達俄國,他不幸染上了肺炎,於2月25日在聖彼得堡突然死去,終年只有50歲。清廷授予其一品官銜,給了一萬兩銀子的撫恤金。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則評價蒲安臣是「一個偉大的世界公民」,因為「他對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和仁慈胸懷,已經超過了國界。」

 

(四)

 

不論我們承認與否,在同治中興的三十年間,一些外國人對於帶有中興氣象的「洋務運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儘管這個中興最後敗得一塌湖塗。外國人襄助中國,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原因。

客觀上的原因是,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是一個剛剛被迫打開了國門,被迫走進了世界這個大家庭的古老帝國。可是,在這個國家裡,不說普通國民對於世界的了解,即便是知識精英們,除了極個別的思想解放者外,其他無不是被迫接受了「中國衰落了」這個事實,至於因何「衰落」,更是一臉的茫然。即使是一些「清醒派」的官員,認識到要學習西方,可對於如何學習,也是盲人摸象。而這個時候,外國人的幫助便顯得難能可貴,也十分地必要。從主觀上說,很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尤其是一些傳教士和受到過很好教育的外交官,看到中國文明的衰落,也懷有幫助中國人走向文明的理想力量。不說同治時代,就是後來的「維新時代」,也是許多外國人不斷地向中國傳播文明理念的結果,康有為、梁啓超等,最初無不是受到了外國傳教士,比如李摩提太等人的影響。

因為,隨著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的了解,他們也漸漸地把當初的傳教理念,從宗教轉到了世俗,由開始的「把異教徒從地獄的苦難中解救出來」,轉變為「把異教徒從現實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可惜,儘管這些人心懷仁慈,可統治著中國的滿清集團,想的並不是要解救苦難中的國民,而是只想著保住被各種危機衝擊得搖搖欲墜的權力大廈。

所以,最後只能眼看著他蓋高樓,眼看著他樓塌了。無數的平民,成為了這「高樓」的陪葬!

 

2016年10月31日


相關焦點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比較著名的有夏代的「少康中興」、漢代的「光武中興」、宋代的「高宗中興」等。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中興是否名副其實,確實不大好評價。而對於清代「同治中興」大致是有個評判結果的。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雖然在經濟上採用的是洋務派的措施,用的是「自強」與「求富」,開辦了一些近代工業,訓練新式陸軍,組件了三隻近代化海軍分別是「北洋艦隊」、「南陽艦隊」、「福建艦隊」以此來加強政權的統治。派遣留學生所謂「同治中興」的真相是什麼?「同治中興」,實際上是慈禧太后與恭親王這些人的自我吹捧。
  • 清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同治中興的「二五計劃」
    同治朝(1862~1874年)剛剛進入第二個五年,「中興」二字便成為官場上頻繁出現的「熱詞」。這次為本已搖搖欲墜的清廷續命半個世紀的「中興」,到底成色幾何?看似否極泰來的時運背後,又湧動著多少政爭的暗流呢?
  •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在這些人才的努力下,帝國的生命再度出現了復甦的轉機,而這一時代則被稱為「同治中興」。一、 破敗帝國,四面楚歌清帝國的衰落始於18世紀末葉,而衰敗的頹勢在19世紀中期時被徹底地彰顯了出來。這一現象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徵服了華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然而清政府這邊卻是已經拿不出錢餉發給前線將士,導致官軍鎮壓不力。
  • 客觀公正地重新評價「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是清朝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並且度過了英法聯軍侵華戰爭危機之後,人們對政局的一種籠統說法,尤其為當時的統治者津津樂道。但是,同治朝之後不到40年,清朝就滅亡了,所以後來人們對同治中興有不同的解讀,覺得它完全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何來中興之說,這個問題,對於認識19世紀後半期的中國甚至直至清亡的中國政治格局都有極大的關係。統治危機是否真有緩解,中興是否存在抑或只是個氣泡,大清朝為什麼最終滅亡,本文試對此加以分析,以求得深化對於中國近代歷史變革的認識。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夏春濤 | 「同治中興」為何成為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這給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打了一劑強心針,幫助其最終躲過滅頂之災,迎來所謂「同治中興」。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因此被推許為「中興名臣」。曾國藩等人挽救了清政府,但無法根治社會病症。這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就已經顯現出來。一、官僚隊伍急遽膨脹隨著戰火四處蔓延,凡被兵省份被迫暫停舉行鄉試,通過科考選拔官吏之途壅塞。
  • 慈禧太后口中的「同光中興」,究竟「中興」到什麼程度?
    歷史上著名「光武中興」,實際上是漢光武帝重新建立漢王朝,實在談不上是一個朝代內的中興。同光中興卻的確是一個在王朝末期,甚至是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期的中興事件。一、同光中興的背景清朝在在同治朝前,是鹹豐朝,鹹豐朝可謂是內憂外患:江南有太平天國和清朝分庭抗禮,意圖改朝換代;中原腹地有捻軍為患;雲南一帶回教叛亂,割據云南;整個西北回回變亂,陝西、甘肅兩地人口屠滅殆盡;英法自海上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新疆被阿古柏佔據;東北被沙俄鯨吞蠶食。鹹豐皇帝每每欲圖恢復,終究被連續的打擊擊垮,在熱河去世,留下了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
  • 淺析中興思想在中國史上的發展過程
    有關此問題的這種變化是由兩種並存的情況引起的:任何起義的領導者都不能採取使起義成功所必需的三個步驟。現政府恢復活力,它通過顯示軍事上的優勢,重新贏得知識界的支持,並穩定農業經濟,來支持其暫時重新獲得天命的企圖。這種重生的例外情況便被稱作中興。它不是一場武裝政變,也不是一場革命或一個新時代,而是一種晚期的興旺。
  • 同治皇帝最愛吃什麼?
    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他19歲就駕崩,親政只有1年,不過,他在位的13年,因平息內亂、與西方列強維持和平、發展洋務運動,而被稱為「同治中興」。當然,對同治帝來說,「同治中興」除了掛上「同治」之名,他真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母慈禧和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名氣,遠比這位皇帝要大的多。後人談起同治帝,爭論的往往是他究竟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抑或是死於疥瘡。
  • 中國歷史上那些「再創輝煌」的中興盛世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代社會中,出現的王朝有數十個,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則僅僅只有幾十年,但是不管時間的長短,他們都難逃盛極必衰的命運,只不過有的是一衰到底以至滅亡,而有的則是曲折的衰落,在不斷走低的過程中還能創造一些高峰出來,這些高峰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中興」。 1、少康中興
  • 同治皇帝小傳
    同治皇帝小傳同治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載淳(zǎi chún),生於1856年卒於1875年,是清王朝的第十個皇帝。
  • 清朝十二帝中壽命最短,是誰將梅毒傳給了同治皇帝?_煙花
    第二天鹹豐帝去世,6歲的同治載淳即位。同治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捻的作亂。並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然而就在同治親政一年後,就於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在位13年。同治的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關於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其一、梅毒說。
  • 中興手機回歸國內2C市場,保持中興、努比亞、紅魔三個品牌
    中興手機回歸國內2C市場,保持中興、努比亞、紅魔三個品牌 澎湃新聞記者 周玲 2020-11-30 21:04 來源:
  • 工作坊︱帝國最後的餘暉:對「同光中興」的再思考
    10月13、14日,第十一期「菊生學術論壇」之「中興惘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同光時代」多學科專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召開。此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共同舉辦,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胤,歷史學系韓策,社會學系田耕、凌鵬四位青年學者召集,嘗試從多學科視野對「同光中興」做一次「再解讀」。
  • 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五次中興,一次回天無力,一次名不副實
    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國家統一,順應了時代潮流。戰爭結束後,針對西漢末年和王莽時代的弊政,劉秀內政上輕徭簿賦,與民休息,抑制豪強。社會秩序恢復,人口逐漸增長,國力得以迅速恢復。劉秀另一個特點是善於用人,而且能夠厚待功臣,雲臺二十八將在歷史上與唐代凌煙閣齊名。總之,劉秀的一系列決策為東漢二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 中興天機Axon 11 SE評測 開啟全民5G視頻時代
    今年三月,中興發布了5G時代下的新一代視頻拍攝利器——中興天機Axon 11,輕薄機身、出色的拍攝體驗及5G性能,收穫了許多網友們的芳心。現在,中興又將高水準視頻拍攝技術下放到了更低的價位,發布價格親民的中興天機Axon 11 SE 5G,試圖用這款手機,開啟全民5G視頻時代。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內憂平息,外患議和,統治者也有自救自強的決心,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中興」的主客觀因素都滿足了。但實際上,清朝真的「中興」了嗎?首先來看看歷史上有過哪些著名的王朝中興。1,少康中興:歷史第一次「中興」少康中興發生於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也是「中興」一詞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