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口中的「同光中興」,究竟「中興」到什麼程度?

2021-01-10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馬俊武

在影視劇裡,時常看到慈禧太后訓斥皇帝大臣,擺功勞的時候,時常說「孤兒寡母,平長毛,剿捻子,辛辛苦苦,開創了同光中興」,可見同光中興對於慈禧太后實在是勵精圖治、成績斐然。歷史課本裡關於這一事實,卻很少提及。歷史上著名「光武中興」,實際上是漢光武帝重新建立漢王朝,實在談不上是一個朝代內的中興。同光中興卻的確是一個在王朝末期,甚至是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期的中興事件。

一、同光中興的背景

清朝在在同治朝前,是鹹豐朝,鹹豐朝可謂是內憂外患:江南有太平天國和清朝分庭抗禮,意圖改朝換代;中原腹地有捻軍為患;雲南一帶回教叛亂,割據云南;整個西北回回變亂,陝西、甘肅兩地人口屠滅殆盡;英法自海上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新疆被阿古柏佔據;東北被沙俄鯨吞蠶食。鹹豐皇帝每每欲圖恢復,終究被連續的打擊擊垮,在熱河去世,留下了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這也是慈禧太后常說的「孤兒寡母治國」。

二、同光中興的努力

第一,領土完整上。

兩宮皇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確保帝國西北部的安全,也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海防」「塞防」之爭是清朝同治光緒時期重大的國政,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堅決支持左宗棠收復了新疆,這是同光中興的第一標誌性事件。

第二,洋務運動。

在收復新疆後,兩宮皇太后立即著手辦理洋務,興辦了一批軍工企業,中國開始可以自行製造洋槍洋炮,創建了江南製造局、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天津電報局、輪船招商局等。建立了新式海軍——北洋艦隊,傲立亞洲,也實現了「海防」。使用洋槍洋炮裝備淮軍,對外戰爭中法戰爭,中國在武器裝備上就不再吃虧。

第三,平定內亂。

鹹豐皇帝臨死,清朝內亂中太平天國內亂、西北和雲南的回回亂、捻軍均沒有徹底剿滅。兩宮皇太后利用各種手段,逐步在同治年間平定了這些內亂,整頓了國內秩序,為國家的復甦提供了和平的環境。

第四,漸開外交。

鹹豐皇帝拒不換約,拒不籤約,拒絕外國大使駐北京,直接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身死熱河、國都淪陷。兩宮皇太后認清了現實,設立總理衙門、接受大使、派出外交使節、外派留學生,開始關注和認識世界、主動和洋人展開外交活動,雙方不再因為誤會導致巨大的戰爭,並為貿易的開展奠定基礎。

中法戰爭中中國的外交宣傳,就導致了國際上的輿論對法國極為不利;鎮南關大捷後,法國國內也爆發了反戰情緒,才直接導致了中法戰爭中中國的局部戰勝。收復伊犁的外交斡旋上,也迫使沙俄同意歸還伊犁城,這都是外交開展並取得成功的標誌性事件。

第五,帝國收入的變化。

清代自康熙帝宣布「永不加賦」、雍正帝「攤丁入畝」後,帝國收入很難得到顯著的提升。在同治光緒以前,主要的收入仍然是田畝稅收和鹽鐵稅,帝國不在乎對外關稅和對內的商業稅。後來,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準許湘淮諸將在戰區徵收「釐捐」,也就是商業稅,後來兩宮皇太后將「釐捐」正式改為國家徵收的商稅,這就增加了帝國的收入,也沒有違背「永不加賦」的祖訓,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引進英國的關稅制度,廢除行商,政府開始直接按照新式制度徵收關稅,使得關稅收入連年增加,最後超過鹽稅,成為帝國的主要收入。後來,甲午戰敗、庚子戰敗外國政府的賠款就主要是由關稅、鹽稅、商稅來支持,也從側面說明了政府收入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至甲午戰敗時,清政府的歲入在八千萬兩,比道光時期的三千萬兩多了很多,這多了的部分,主要就是關稅、商稅的增長。

第六,整頓吏治。

大家提起清朝末年無不認為貪官橫行,其實這是課本的誤導。清末的「清流派」是唯一可以與東漢末年的「清流派」相媲美的一股官場清流。而且清末的清流派是真的在任在職官員,不像東漢末年的清流派更多是太學裡的太學生。這些「清流派」官員潔身自好,對貪官汙吏多有制約,最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是清流官員對湘淮官員的打擊。而清末在職「清流派」的形成,主要就是由於最高統治者兩宮皇太后和同治、光緒皇帝的支持。

第六,人口增長、經濟復甦。

鹹豐末年,全國的人口在三億左右,到庚子國變,全國人口變為四億五千萬人,也就三十年,期間還經歷了鎮壓內亂的過程,可見同光中興時期,人口還是得到增長的,而人口的增長正是中興的標誌。經濟上,飽受戰亂的江南得到恢復,陝西的三原縣、湖北的漢口鎮也逐步恢復經濟。

第七,文藝的復興。

京劇的形成和繁榮,就是在同治、光緒年間,這也算清朝為國粹提供的直接支持了。

總之,同光中興,並不是慈禧太后的一面之詞,的確在清末存在過同光中興。同光中興和後來的清末新政也體現了慈禧太后的治國才能和清朝國家機器並未完全腐爛,大清滅亡更多的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治國、經濟問題。

相關焦點

  • 同光中興都幹了些什麼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不過清王朝後期儘管有自救運動可是積貧積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後一位實權天子駕崩後四十年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變成了慈禧太后,一方面頑固不化不思進取,一方面進行改革圖治,一方面紙醉金迷,一方面勵精圖治,是一個反覆無常難以捉摸的人,慈禧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經歷同治光緒兩朝被歷史學家稱為「同光中興」那麼封建王朝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都有哪些成就呢?
  •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到底怎樣?
    在慈禧授權下,這場變法很快就成為歷史,一些倡導改革者也付出血的代價。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一下,這位清朝最得勢的女人到底與光緒皇帝的關係咋樣?從1868年到1898年這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始終如一的是大清帝國最高掌權者。之後就兩個皇帝,一個小皇帝同治,一個小皇帝光緒,叫做同光中興。同光中興給中國帶來工業化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這都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 工作坊︱帝國最後的餘暉:對「同光中興」的再思考
    「不須遠溯乾嘉盛,說著同光已惘然。」10月13、14日,第十一期「菊生學術論壇」之「中興惘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同光時代」多學科專題工作坊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召開。此次工作坊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商務印書館共同舉辦,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陸胤,歷史學系韓策,社會學系田耕、凌鵬四位青年學者召集,嘗試從多學科視野對「同光中興」做一次「再解讀」。說不盡的科舉討論的序幕在前一天已拉開。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 慈禧太后的「千秋家國」夢難圓,是因為她的私慾大於天
    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一,抵禦外侮 夢在家國大清國到了鹹豐一朝,可以說,已經是江河日下,國勢日漸頹廢,危機重重。慈禧太后在這個時期,從思想上來講,她也認識到了:外國列強一直都在挑釁生事,再不「強兵富國」,再不進行改革,恐怕這「千秋家國」,不會長遠了;從行動上,她前期時候,極力壓制保守頑固派,積極支持「洋務派」進行革新:大學士倭仁被開缺(頑固派代表之一)。奕,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張之洞等的已大展拳腳。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出現了「中興」,必然會帶來盛世,整個王朝將會由此往前延續很多年,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同治中興」,國家卻很快就滅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知史】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中興」之主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既有開國之君,也常常有中興之主。何謂「中興」?一般來說,指的是中途振興。《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這說的是周王室靠了選拔、任用人才,從而重新振興起來。南宋人王觀國在其《學林·中興》中,有更為詳細的解釋:「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那麼,究竟都有哪些中興之主呢?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晚清的同治中興真相是什麼,同治皇帝真的死於天花嗎?
    同治皇帝的名字叫載淳,他是鹹豐皇帝的兒子,同治皇帝的母親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堪稱清朝最頑固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前後,他幾乎沒有幹什麼大事,也沒有什麼值的記載的事跡。
  •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同治中興,為什麼國家反而迅速滅亡?
    清朝在最後階段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可是同治中興之後,清朝迅速就帶動滅亡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在走向滅亡之前,出現了一個迴光返照似的同治中興。一般來說一個中興的出現必然是帶來一場盛世,可是清朝這個情況剛好相反,同治中興出現以後,清朝迅速就敗落了,最終很快就滅亡了。
  • 晚清最輝煌的階段——同光中興,若能徹底變革,大清將成世界強國
    因為在清代還有一個時期不被太多人所注意,那就是「同光中興」。「中興」是指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在走下坡路的時候突然重新振作。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中興」是夏朝「太康中興」,其他還有「昭宣中興」、「光武中興」等。了解清代歷史的讀者都會發現,自從同治帝繼位到光緒二十年之前的這30年中,大清王朝似乎結束了多災多難的時代,政局突然之間就平靜了下來。
  • 「同光中興」漫談光緒時期瓷器鑑定特徵一
    光緒,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歷時34年,自葉那拉氏(慈禧)在1861年11月發動「辛酉政變」後,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聯合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社會局面相對穩定,腐朽的封建政權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得到暫時的鞏固,進入所謂「同光中興」的歷史時期,以慈禧為首的政治集團,一方面不斷出賣國家主權;另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 客觀公正地重新評價「同治中興」
    釐金加上海關關稅等收入的增加,從太平天國敗亡之後到甲午戰爭,清政府的財政緊張狀況有了相當程度的緩解。正是有這一緩解,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才有可能調動資金,創辦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建設新式海陸軍,並取得了收復新疆的勝利。 所有這些,都意味清朝統治的危機得以緩解。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清統治者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而這三個措施,基本上就是「同治中興」的基本內容。
  • 清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同治中興的「二五計劃」
    自同治四年(1865年)春慈禧太后藉故發動「罷黜恭王」事件,讓鹹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靠邊站後,清廷中樞的政治架構已由同治初年的「叔嫂共治」,一變而為「幼帝雙後」模式。同治皇帝繼位時年僅六歲,實為「虛君」,受挫的奕雖未被徹底清理出局,但畢竟失去了「議政王」頭銜,朝堂之上話語權大打折扣,兩宮太后尤其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逐漸掌控大權。
  • 除了慈禧太后,你可知道還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太后,她叫慈安
    除了慈禧太后,你可知道還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太后,她叫慈安在一部分影視作品中和個別清史研究員的眼中,慈安雖忠厚老實,卻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傀儡太后,是一個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一個人,這樣的看法未免太偏頗了。事實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 慈禧太后身為一介女流,也沒什麼文化,為何能掌控清朝47年?
    鹹豐十一年(1861),鹹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鹹豐帝獨子載淳繼位,慈禧、皇后、生母慈安並尊為皇太后,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年號為「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簾幕下聽政。為鞏固同治帝的絕對權力,保住後宮地位,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地奪取政權。
  • 中國歷史上那些「再創輝煌」的中興盛世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劉秀即位後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
  • 若慈禧能夠再多活15年,憑其一己之力便可償還馬關條約全部賠款!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同光中興之後,清王朝因為這一戰的失利徹底走向了末路。戰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並向日本賠償了2億兩白銀。這更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成為清政府滅亡的重要原因。
  • 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清朝末年,如果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清朝會滅亡得更快。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徑會更加瘋狂和猛烈。很多人把清朝的滅亡歸結在慈禧身上,認為她的專權、頑固、腐化、守舊、自私埋葬了滿清王朝,這是不符合歷史常識的。其實,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頑固派。她的頑固,在於她對權力的迷戀和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