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2020-12-12 上遊新聞

在近代中日關係錯綜複雜的歷史上,爆發於19世紀末的「留學日本熱」,堪稱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的一幕。

一場甲午戰爭,戰敗的大清先挨揍再割地賠款,理論上說,中日兩國算是結了「血仇」。但奇特的是,結下「血仇」的兩國,「教育交流」隨即就火熱起來。確切說,是大清的莘莘學子一撥撥往日本跑。189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留學日本」的熱潮這下成了開閘的洪水。從1896年至1911年,僅清政府向日本公派的留學生就有近萬人,自費生更是「公派生」的兩倍以上,甚至還有「步履維艱的纏足女子,老人和小孩……有全家全族同來留學的情景。」

為什麼如此狂熱?首先就是甲午戰爭的刺激,一場甲午戰爭,清王朝三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海戰陸戰全被打回了原型。「後起之秀」日本那迅速崛起的景象,自然深深震撼了清王朝的年輕一代。外加挨揍後的大清,練兵自強更成了當務之急,之前學西方學了這麼多年,越學越沒長進,還總覺得文化國情不同。身邊「國情相似」的日本取得了成功,這也自然叫多少晚清志士深受鼓舞,漂洋過海也要來學一學。

同樣重要的原因,還有「性價比」:比起價格昂貴的「留學歐美」來,「留學日本」的費用只有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且學時還短,比如在「速成班」裡一到兩年就能畢業。外加中日文字文化相近,學習交流的「門檻」也低了很多。特別是對於晚清官吏們來說,如果能以「官身」去日本走一趟,學成回來後更是仕途大好。種種便利,正如晚清名臣張之洞所說「路近省費,風俗相近,文字易通」。

而在這股持續數年的「留學日本熱」裡,最為熱門的專業,當屬軍事專業。由於甲午戰爭裡被打得太慘,所以很多為國家命運心急如焚的晚清年輕人,都急切想知道日軍為何這麼強,赴日時就果斷選擇了軍事專業。甚至還有很多原本選擇其他專業的晚清留學生,來到日本後受到震撼,也堅決「換專業」學軍事。以《雲南光復諸人事略》的形容說「非武功不足以立國,且足以立身」。僅1908年這一年,在日本學軍事的中國留學生,就有上千人之多。且遍布日本海軍陸軍各個專業院校,日本軍校裡,幾乎到處中國人。

那麼問題來了,和清王朝「結血仇」的日本,就真的願意張開懷抱,連最機密的軍事院校,都讓中國留學生敞開了學?其實,日本對待中國留學生的態度,背後有著精細的算盤。

首先,晚清「留學日本」能形成熱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當時的推動鼓勵: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許多政要就先後訪華,竭力鼓動清王朝「留學日本」,1898年時,日本駐華大使矢野文雄也宣布,日本將負擔二百名清朝公派留學生的學費。1902年起,為鼓勵中國留學生赴日,日本又推出了「速成班」,也就是只要你肯花錢來,別管公費自費,保證讓你「速成」畢業。就連那些半點底子沒有的「赴日官員」們,日本的學校還開設「特設班」,保證叫他們快速「鍍金」。

甚至就連最「敏感」的軍事教育,日本也夠「放得開」。雖說日本也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學習軍事,其戶山、炮工、陸軍大學等專業院校都對中國留學生緊閉大門。但經過清政府的交涉,他們最終還是同意清政府派專業軍官進入這些院校學習。至於普通留學生,從1903年起,日本建立了專門接受中國留學生的「振武學校」,學生在這裡受過訓練後,先分配到日軍各個聯隊做「士官候補生」,期滿後進入士官學校學習,隨後進入專業軍事院校深造。

如此「放開」的培養,目的也很明顯。那位宣布對中國留學生免單的日本駐華大使矢野文雄就曾說:「如果將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國新人才散布於古老帝國,是為日本樹立日本勢力於東亞大陸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說,日本如此政策,就是為其培養親日力量,給其未來的對華侵略鋪路。以這個意義說,他們有些目的確實達到了。

比如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軍事發展,就打上了太多「日本烙印」,大批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成了近代中國的軍事骨幹,晚清民國時代的軍隊訓練裝備乃至軍官培養,都一度嚴重依賴日本。比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等學校,都大量聘用日本教官。一位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的新中國元帥,也曾回憶起那時中國的教育特點:「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士官學校」。換句話說,藉助留學教育,晚清至1937年的幾十年裡,日本一直對中國軍界進行著滲透。

同樣讓我們看到日本「目的」的,還有這些留學生裡的「敗類」們,僅看這些「軍事專業」的留學生,在民國時代裡,就出現了王揖唐、臧式毅、黃自強、張嵐峰、王永泉、李慧濟等臭名昭著的漢奸們,他們或是在淪陷區出任偽職為虎作倀,或是乾脆直接當帶路黨,還有人投靠汪偽政權「曲線救國」。這裡面的每一位,都是日本留學教育的「成果」,至今也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不過,別看日本如願收穫了這麼多敗類,但以他們「日本樹立日本勢力於東亞大陸的最佳策略」的目的來說,他們還是打錯了算盤。

以《劍橋中國晚清史》的評價說:「在二十世紀的最初十年中,中國留學生前往日本進行留學的活動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行動」。其帶來的影響,當然不是幾個敗類,而是對近代中國變革的推動。單是在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的兩三年內,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中國留學生,有三分之一都加入其中,李烈鈞、許崇智、蔡鍔、閻錫山等民國風雲人物,都是其中一員。滿懷報國心留學,卻看透清王朝腐朽的他們,毅然選擇了另一條九死一生的路,終於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為中國近代史翻開了新一頁。

而且,儘管這些「留學生」們,後來出了不少臭名昭著的叛徒,但是面對1931年起那場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大多數人都做出了正確抉擇,有人哪怕已垂垂老矣,卻是大節不虧,有人雖說屢戰屢敗,卻也屢敗屢戰。特別是在國民黨軍隊裡,「日本海歸」也是無比重要的力量。慘烈的抗日戰場上,多少「中日老同學」就是這樣鋼刀對刺刀,展開一場場浴血搏殺……

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重新回看那場晚清年間起的「留學日本潮」,我們除了有警鐘長鳴的感嘆,卻更有深深的敬意:一百多年前,那些滿懷熱血漂洋過海的年輕人,也許在「畢業」後走上了不同道路。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未曾忘記少年時代的理想。他們也許立場觀念不同,卻以一生見證:七尺之軀,不曾負國。

參考資料

李鳳斌,王煒《清末中國學生留日原因初探》、虞曉波《清末留日軍事教育述論》、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屈辱的歲月,奮鬥的徵程》、《劍橋中國晚清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之後,為何日本會同意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參觀學習?
    而在1990年左右,日本這個國家甚至成為了中國的反清派與變法派的避難所。而同時,許多的中國有志救國之士相應康有為等西學派的號召,為了學習現代的科學以及軍事的只是前往日本留學。且這些人大多都是進入了日本的軍校之中學習,比如說日本的陸軍的軍官學校,當年就是大批接受晚清留學生的學校之一。那麼為何日本會允許接納中國的留學生呢?
  •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為什麼敗得那麼慘?
    李鴻章坐像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居在海軍起步的時間都差不多,為了打贏對方,都花了一大筆錢向英國買下了一批軍艦,但是僅僅在硬體上的培養還不夠,還得需要海軍人才的培養。兩國不約而同地派了一些留學生前往歐洲留學,1877年第一批留學生12人,原本打算就讀英國海軍名校 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但是人家是有規矩的,入學需要參加入學考試。
  • 甲午戰爭前日本對中國臺灣的幾次間諜戰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亞洲鄰國的侵略野心逐步顯露,他們不僅權衡了各種戰略,為佔領朝鮮、中國臺灣和中國東北周密地進行了理論上、思想上、技術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準備,而且花費很大的功夫,對中國持續進行間諜戰,包括幾次對中國臺灣的間諜戰。
  • 黃埔軍校與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區別與聯繫
    在民國各路軍隊中,各級軍官的基本來源分為四類:黃埔軍校畢業生、保定軍校生、日本軍校留學生、各地自辦的講武堂畢業生,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高級軍事人才的培訓機構「陸軍大學」。那麼,除去像四大講武堂之類的地方軍校之外,保定軍校、黃埔軍校、陸軍大學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制學科建設上,以及軍事專業傳承上,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 中國這座城市,不允許日本人進入,發現是日本人馬上請出去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歷史也由此進入屈辱的近代史。一直到二戰結束,中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殘忍的日本人更是在中國進行著殘酷的殺戮,曾經的日本人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太多的傷害,直到現在依然讓人無法忘記,更不能忘記。
  • 蔣介石什麼學歷,成績優異從浙江考到保定軍校,又被保送日本留學
    北洋很多的優秀將領都畢業於這所軍校。很多人都嚮往這所學校,蔣介石也不例外。蔣介石在年輕時也是革命青年。1907年,他在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學習,不過並沒有畢業。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每年從全國招收1100多人,1907年的時候,朝廷給浙江的名額是40人,但是其中浙江保送的名額已經有26人,只剩下了14個名額需要從社會中選拔。
  •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慘敗於蕞爾小國日本之手。清政府戰敗後,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等領土給日本,臺灣從此脫離中國懷抱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但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最初幾年,日本人曾一度打算放棄臺灣,特別是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不遺餘力地鼓吹賣掉臺灣,如果不是伊藤博文反對,他兜售臺灣的計劃很可能成功。那麼為何乃木希典一心想要賣掉臺灣?這事要從1905年說起。1905年,清政府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人對臺灣垂涎已久,因此迫不及待的派人前往臺灣進行接收。
  • 為什麼日本會發生甲午戰爭?
    今天我們開始講本歷史書名字呢叫做《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這本書呢解釋了日本近現代發動的幾場戰爭背後他們的思考邏輯本書的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加藤陽子書這當然得大致上說是不錯的但是呢這麼解釋啊畢竟的線條還是有點粗其實讓我們拿這個放大鏡啊看看當時的中國跟日本的話背後的原因要比這句話所揭示出來的內容豐富得多
  • 日本人的困惑: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自1937年開始,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痛苦回憶,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仇恨就此結下。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其他國家也曾侵略過中國,為什麼中國人民不像敵視日本那樣,對待其他國家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日本相比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傷害不同。其他國家,如英、法等,它們來中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攫取利益,而對中國的土地並不是那麼感興趣。他們大多通過經商、貿易來一步步侵奪中國的資源,相比日本,危害較輕。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其實這種中興局面只是一種假象。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8月5日起留學生等人員接受核酸檢測後可再次進入日本
    人民網東京7月30日電(李沐航)據NHK電視臺報導,作為允許外國人入境的特例,自8月5日起,日本政府以擁有在留資格、臨時回國的留學生、企業駐地人員等為對象,在接受PCR核酸檢測後,可以再次進入日本。
  • 日本外國人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是……
    (下圖為18年統計排名)國立大學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是東京大學,東京大學不用做過多解釋,大家都非常的了解。到2020年11月統計,東京大學的現有留學生是4512人。距離上圖18年統計的人數又增加了700多人。其中中國留學生就佔了64%。
  • 甲午戰爭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紀中國
    [摘要]甲午戰爭中國輸在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關於變革的目的,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近代化國家,而中國自強的目的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編者按】「李鴻章是非常複雜的。7月20日,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著名軍史作家薩蘇做客騰訊書院,暢談他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及其領導的自強運動的失敗的認識。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薩蘇認為中國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慈禧太后將戰爭作為維護其皇權生活狀態的工具,當時中國老百姓無法享受戰爭紅利不予支持,是中國當時輸掉戰爭最主要的原因。」以下為部分實錄:
  • 了解日本留學生的主要住宿方式
    對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來說,了解留學日本的主要住宿方式非常重要,日語考試不難對付,日式食品也能適應,但對租房問題卻一籌莫展。因此,住宿問題最好事先落實好,這樣才能做到在日本學習生活無憂。留學生在日本的住宿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學生宿舍(俗稱「寮」)——這是最通常的住宿方式。
  • 留學生在日本發現中國烈士墓,墓碑上刻有2個字,到如今都無人祭拜
    1894年,日本打響了侵略中國的炮聲,這讓清朝統治者非常吃驚,畢竟日本長時間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朝看來,日本只是個小小的海島國,一向以中國馬首是瞻。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 日本功敗垂成,甲午戰爭媒體策略的失敗
    1894年到189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為恥辱的歲月,就在這期間,由大清屬國李氏王朝的內亂引發,清朝與日本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甲午戰爭。基於這個原因,甲午戰爭中,這些國內報紙大多沒辦法派遣記者隨軍報導,這導致了上面的戰爭信息不僅不及時,而且有很多問題,甚至於很多戰爭的實情,反倒是在日本報紙在批評清朝報紙的問題後,才被國人了解。
  • 日本人有個疑問,那麼多國家侵略過中國,中國為何只記得日本
    但是,近代以來,日本擴大了侵略中國的步伐。自1937年開始,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痛苦回憶,可以說中國與日本的仇恨就此結下。而現在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這份沉痛的記憶依然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日本有人提出:「為什麼抗日戰爭過去了這麼久,中國人還是不能忘記仇恨?
  • 日本入境限制已全面解除,多國允許留學生入境!
    不過,如果在9月1日以後離開日本的話,想再次順利返回日本可是有條件的,需要提前獲得入管局發布的『受理書』,方可在出境後再次返回。計劃在9月以後離開日本,並打算再次返回日本的外國人。現所有入境英國的人都無需核酸檢測,但需要自我隔離14天。
  • 甲午戰爭前,歐美也公認大清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也正是這場失敗,讓國人醒悟過來,才會出現變法派,出現義和團,出現革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