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權謀術數的政略乃至侵略政策的時代已經完全結束了,外交在正義和平的道路上前進。」——日本外務大臣,「軟弱的」幣原喜重郎,1924年宣言。
1895年的時候,中國與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結果是北洋水師全滅,中日的關係開始正式陷入了緊張之中。而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以譚嗣同等代表的知識分子階級開始正式和清朝的中央朝廷決裂,康有為,梁啓超等最後的退路竟是流亡日本。
而在1990年左右,日本這個國家甚至成為了中國的反清派與變法派的避難所。而同時,許多的中國有志救國之士相應康有為等西學派的號召,為了學習現代的科學以及軍事的只是前往日本留學。
且這些人大多都是進入了日本的軍校之中學習,比如說日本的陸軍的軍官學校,當年就是大批接受晚清留學生的學校之一。那麼為何日本會允許接納中國的留學生呢?難到他們就不怕這些人回國之後給中國帶去生力軍嗎?
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即使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戰勝方,但西方可從來沒有承認過日本是「列強」。美國當時還公然將日本作為自己的保護國來看。他們那些高高在上的西方白人,是將日本看作為非白人國家裡面還算是較為文明的一種國家而已。一戰結束以後,膚色主義之上,他們認為白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人種。
所以說在二戰以前的日本,雖說表面上看起來親近白人。但實際上整個日本都是對白人的世界抱有一定的敵意的。所以當時日本內部還算有遠見的一些人士迫切的想要扶持其其他的非白人國家,為自己找來一個盟友,避免孤軍奮戰。
而這樣的態度,在當時的日本被稱為
「亞細亞主義」
。而最重要的是,後來那些已經失去了理智的瘋狂的軍國主義人員還未曾出生,這時候的日本還是保持了一些理智。在日本方面來說,與中國打好關係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而實際上打贏了甲午中日戰爭的領導者伊藤博文也是一個亞細亞主義的支持者,他在曾經就十分反對國內兼併朝鮮的動作。他們主張的日本要與周圍的黃種人國家越南,朝鮮,還有清朝等國抱團,與西方的白人世界對抗。
但那時候的朝鮮已經被攻佔,所以也就剩了中國。所以戰爭過後,伊藤博文等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他們就想要消除清朝因為戰爭而對日本的反感。所以在那一段時間之內,日本這的是舉國盡力的對清朝中國人士釋放善意,還想要把中國一起拉近英日同盟中。
而作為一個釋放善意的最好標誌就是歡迎清朝的留學生奔赴日本留學,他們還從國民經濟中專門撥款給中國留學生以補貼。而他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向留學生宣傳日本。將日本的影響力滲透進清朝的各個階層之中。
他們有一個口號叫做:
「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
所以自這裡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善意的日本,也從骨子裡透出來了侵略者的一面。而在二戰前後日本軍國主義那一幫子人長大後,發生了什麼已經不言而喻了吧。那十幾年的日本簡直已經瘋狂了。
在當時的情況是日本那一批腦子還清醒的執政黨已經是自身難保,而中日提攜以及大東亞共榮也就真的只剩下一張畫皮,以及他們掩蓋侵略本質的藉口了。直到日本昭和20年的時候,他們的才在重臣會議上恢復理智,開始正常思考問題。可是這時候中日的關係早已經僵化,中國永遠也不會忘記日侵略軍那醜惡的嘴臉。
而日本當時強大起來的根源就在與明治維新,這也是當年日本要提攜中國的根本所在。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正值清朝之同治中興,然明治維新之成功和同治中興之失敗,實乃近現代世界歷史之頭等大事,影響中日兩國之命運。
明治維新之絕大成功,最根本原因是武士道精神之激勵;同治中興之慘痛失敗,最根本原因是中華文明精神之衰落和喪失。這本《明治維新》清晰而完整地敘述了明治維新的震撼歷程。現價僅需8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