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之後,為何日本會同意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參觀學習?

2020-12-09 讀文增益

「如今,權謀術數的政略乃至侵略政策的時代已經完全結束了,外交在正義和平的道路上前進。」——日本外務大臣,「軟弱的」幣原喜重郎,1924年宣言。

1895年的時候,中國與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結果是北洋水師全滅,中日的關係開始正式陷入了緊張之中。而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以譚嗣同等代表的知識分子階級開始正式和清朝的中央朝廷決裂,康有為,梁啓超等最後的退路竟是流亡日本。

而在1990年左右,日本這個國家甚至成為了中國的反清派與變法派的避難所。而同時,許多的中國有志救國之士相應康有為等西學派的號召,為了學習現代的科學以及軍事的只是前往日本留學。

且這些人大多都是進入了日本的軍校之中學習,比如說日本的陸軍的軍官學校,當年就是大批接受晚清留學生的學校之一。那麼為何日本會允許接納中國的留學生呢?難到他們就不怕這些人回國之後給中國帶去生力軍嗎?

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即使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戰勝方,但西方可從來沒有承認過日本是「列強」。美國當時還公然將日本作為自己的保護國來看。他們那些高高在上的西方白人,是將日本看作為非白人國家裡面還算是較為文明的一種國家而已。一戰結束以後,膚色主義之上,他們認為白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人種。

所以說在二戰以前的日本,雖說表面上看起來親近白人。但實際上整個日本都是對白人的世界抱有一定的敵意的。所以當時日本內部還算有遠見的一些人士迫切的想要扶持其其他的非白人國家,為自己找來一個盟友,避免孤軍奮戰。

而這樣的態度,在當時的日本被稱為

「亞細亞主義」

。而最重要的是,後來那些已經失去了理智的瘋狂的軍國主義人員還未曾出生,這時候的日本還是保持了一些理智。在日本方面來說,與中國打好關係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而實際上打贏了甲午中日戰爭的領導者伊藤博文也是一個亞細亞主義的支持者,他在曾經就十分反對國內兼併朝鮮的動作。他們主張的日本要與周圍的黃種人國家越南,朝鮮,還有清朝等國抱團,與西方的白人世界對抗。

但那時候的朝鮮已經被攻佔,所以也就剩了中國。所以戰爭過後,伊藤博文等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他們就想要消除清朝因為戰爭而對日本的反感。所以在那一段時間之內,日本這的是舉國盡力的對清朝中國人士釋放善意,還想要把中國一起拉近英日同盟中。

而作為一個釋放善意的最好標誌就是歡迎清朝的留學生奔赴日本留學,他們還從國民經濟中專門撥款給中國留學生以補貼。而他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向留學生宣傳日本。將日本的影響力滲透進清朝的各個階層之中。

他們有一個口號叫做:

「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

所以自這裡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善意的日本,也從骨子裡透出來了侵略者的一面。而在二戰前後日本軍國主義那一幫子人長大後,發生了什麼已經不言而喻了吧。那十幾年的日本簡直已經瘋狂了。

在當時的情況是日本那一批腦子還清醒的執政黨已經是自身難保,而中日提攜以及大東亞共榮也就真的只剩下一張畫皮,以及他們掩蓋侵略本質的藉口了。直到日本昭和20年的時候,他們的才在重臣會議上恢復理智,開始正常思考問題。可是這時候中日的關係早已經僵化,中國永遠也不會忘記日侵略軍那醜惡的嘴臉。

而日本當時強大起來的根源就在與明治維新,這也是當年日本要提攜中國的根本所在。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正值清朝之同治中興,然明治維新之成功和同治中興之失敗,實乃近現代世界歷史之頭等大事,影響中日兩國之命運。

明治維新之絕大成功,最根本原因是武士道精神之激勵;同治中興之慘痛失敗,最根本原因是中華文明精神之衰落和喪失。這本《明治維新》清晰而完整地敘述了明治維新的震撼歷程。現價僅需8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何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軍校學習
    而在這股持續數年的「留學日本熱」裡,最為熱門的專業,當屬軍事專業。由於甲午戰爭裡被打得太慘,所以很多為國家命運心急如焚的晚清年輕人,都急切想知道日軍為何這麼強,赴日時就果斷選擇了軍事專業。甚至還有很多原本選擇其他專業的晚清留學生,來到日本後受到震撼,也堅決「換專業」學軍事。以《雲南光復諸人事略》的形容說「非武功不足以立國,且足以立身」。
  • 甲午戰爭前日本對中國臺灣的幾次間諜戰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對亞洲鄰國的侵略野心逐步顯露,他們不僅權衡了各種戰略,為佔領朝鮮、中國臺灣和中國東北周密地進行了理論上、思想上、技術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準備,而且花費很大的功夫,對中國持續進行間諜戰,包括幾次對中國臺灣的間諜戰。
  • 為什麼日本會發生甲午戰爭?
    今天我們開始講本歷史書名字呢叫做《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這本書呢解釋了日本近現代發動的幾場戰爭背後他們的思考邏輯本書的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加藤陽子書我們都知道日本在近代呢其實跟中國的遭遇是差不多的也是被西方列強強迫打開了國門然後呢他們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也就開始了認真學習西方的過程
  • 黃埔軍校與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區別與聯繫
    在民國各路軍隊中,各級軍官的基本來源分為四類:黃埔軍校畢業生、保定軍校生、日本軍校留學生、各地自辦的講武堂畢業生,其實在此之上,還有一個高級軍事人才的培訓機構「陸軍大學」。那麼,除去像四大講武堂之類的地方軍校之外,保定軍校、黃埔軍校、陸軍大學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制學科建設上,以及軍事專業傳承上,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 留學生在日本發現中國烈士墓,墓碑上刻有2個字,到如今都無人祭拜
    1894年,日本打響了侵略中國的炮聲,這讓清朝統治者非常吃驚,畢竟日本長時間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朝看來,日本只是個小小的海島國,一向以中國馬首是瞻。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因軍事上的巨大失敗,造成軍費上的巨大投入而無戰爭賠款回報,必然帶來財政上的巨大虧空,由此必然帶來經濟上的低迷,可能會終結「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打斷日本的發展崛起之路。同時甲午戰爭的失敗,將會摧毀日本因「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成果豐碩、國力大增,而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民族、個人的自信心。
  • 甲午戰爭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紀中國
    [摘要]甲午戰爭中國輸在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關於變革的目的,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的近代化國家,而中國自強的目的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編者按】「李鴻章是非常複雜的。7月20日,在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著名軍史作家薩蘇做客騰訊書院,暢談他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李鴻章及其領導的自強運動的失敗的認識。分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薩蘇認為中國變革自強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層權貴中都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慈禧太后將戰爭作為維護其皇權生活狀態的工具,當時中國老百姓無法享受戰爭紅利不予支持,是中國當時輸掉戰爭最主要的原因。」以下為部分實錄:
  • 日本足球的中國留學生,說出了日本足球強大的原因
    日本足球的中國留學生,說出了日本足球強大的原因 原標題:日本足球的中國留學生,說出了日本足球強大的原因2009年的時候,徐武,
  • 假如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發生在這場戰爭之前的中英「鴉片戰爭」,更是讓當時的中國看清了與西方強國之間的差距,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統治者更是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期間在軍事以及新科技領域積極地向西方進行學習,與此同時清政府還派出不少留學生前往國外學習先進技術。
  •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為什麼敗得那麼慘?
    李鴻章坐像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居在海軍起步的時間都差不多,為了打贏對方,都花了一大筆錢向英國買下了一批軍艦,但是僅僅在硬體上的培養還不夠,還得需要海軍人才的培養。「學成歸國」之後,留學生監督官員李鳳苞給出了考核成績第一組甲等 劉步蟾 林泰曾 嚴復 蔣超英第二組乙等 薩鎮冰 方伯謙 何心川 葉祖珪第三組 林永升 林穎啟 江懋祉 黃建勳實在無法理解李鳳苞李老師如何給出的畢業成績
  • 蔣介石什麼學歷,成績優異從浙江考到保定軍校,又被保送日本留學
    北洋很多的優秀將領都畢業於這所軍校。很多人都嚮往這所學校,蔣介石也不例外。蔣介石在年輕時也是革命青年。1907年,他在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學習,不過並沒有畢業。北洋陸軍速成學堂每年從全國招收1100多人,1907年的時候,朝廷給浙江的名額是40人,但是其中浙江保送的名額已經有26人,只剩下了14個名額需要從社會中選拔。
  • 假設中日甲午戰爭大清獲勝了,日本的結局會怎麼樣?
    假設中日甲午戰爭清朝贏了,日本的結局會怎樣呢?首先,清朝的這個勝利自然是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均付出高昂代價的。當然清朝也不會贏得很輕鬆,自然也是慘勝。那麼我們就繼續來看看日本在假定的甲午戰爭戰敗後的走向。
  • 中國因為日本的侵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本為何要侵略中國?
    隨著九一八事件拉開序幕,中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在無數中華兒女的奮起反抗下,我國以至少犧牲三千五百萬軍民為代價,將侵略者趕出了國土。一直以來,日本侵略中國被視為二戰中東方戰場的一場戰爭,但實際上,所謂的二戰只是一戰的延續。甚至再極端一點,整個抗日戰爭只是中國近代史中被日本侵略的延續。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最後到抗日戰爭,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就沒中斷過。
  • 日韓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日本人對那段歷史認識模糊
    日本保守派戰略學者谷口光德不久前出版了《從日清戰爭學習,思考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領有權問題》一書,認為需要通過一場類似甲午戰爭的勝利來解決釣魚島問題。他表示,「對於構築現代日本來說,日清戰爭作用大於日俄戰爭。」《環球時報》記者翻開近幾年日本較熱門的一個版本的「新歷史教科書」。
  • 甲午戰爭前,歐美也公認大清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也正是這場失敗,讓國人醒悟過來,才會出現變法派,出現義和團,出現革命派。
  • 日本外國人留學生最多的大學是……
    (下圖為18年統計排名)國立大學留學生人數最多的是東京大學,東京大學不用做過多解釋,大家都非常的了解。到2020年11月統計,東京大學的現有留學生是4512人。距離上圖18年統計的人數又增加了700多人。其中中國留學生就佔了64%。
  • 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結局如何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段歷史,它帶給中國人民的屈辱,無法用筆墨來形容,人員與物質的損失是一個方面,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人民最大的打擊,則是民族自信心與國家驕傲的喪失。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25日挑起豐島海戰開始,到1895年4月月17日以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完敗而結束。
  • 特別報導: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是這樣戰疫的
    真的,我有時候夜裡會為這件事情做噩夢的,醒來以後,又自己嘲笑自己,覺得自己太膽小了。現在,我每天都在這種狀況中生活,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疫情的最新訊息,那根每天不斷上升的紅線,真的讓我非常焦慮。」這位名叫吳傑的日語學校中國留學生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做了這樣的表述。在日語學校讀書中國留學生王永彬告訴記者:「我現在日語還不是很好,有些消息不能準確的掌握。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當時的日本,又對下一步侵略中國有何計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