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2021-01-10 騰訊網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

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除了跟隨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外,還有大半兵力留在了灤州,而時任統制的張紹增和藍天蔚便決定發起兵諫,迫使清廷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

不久之後吳祿貞作為清廷的安撫特使前往灤州,結果沒想到吳祿貞的想法竟然更為激進,準備直接攻陷紫禁城,推翻清廷的統治。

然而袁世凱好不容易重掌軍政大權,本來已經制定好了一系列的掌權計劃,自然不希望吳祿貞等人跳出攪局,於是下令由段祺瑞出面平息灤州的兵諫。

段祺瑞在北洋初期曾負責籌辦軍官培訓一事,因此北洋軍中大半將領均為段祺瑞的學生,有段祺瑞出面,灤州北洋軍內部很快便開始產生裂縫。

首先是北洋第三鎮代理統制盧永祥,他本就是段祺瑞的舊部,一直認為段祺瑞對自己由知遇之恩,因而段祺瑞剛一發話,盧永祥便改旗易幟。

第三鎮是北洋軍中的精銳主力,盧永祥的轉變在灤州影響極大,就連張紹增第二十鎮所屬的兩個協統也全部暗中投靠了袁世凱。

在袁世凱的授意之下,清廷當即下令將灤州附近所有列車全部抽調到北京,斷絕吳祿貞北上的道路,其次下令吳祿貞率部到山西攻打已經宣布起義的閻錫山。

不過吳祿貞也不是易於之輩,馬上便看出來命令中調虎離山的暗招,當即決定聯合閻錫山的晉軍一同攻打紫禁城,同時謊報軍情對清廷稱自己已經大敗晉軍主力。

經過暗中聯絡,吳祿貞很快便和閻錫山約定在石家莊會盟,但事到臨頭閻錫山卻突然反悔,稱石家莊是吳祿貞的地盤,萬一吳祿貞圖謀不軌自己便是羊入虎口了。

吳祿貞對於閻錫山的膽小十分無奈,稱昔日同樣出身山西的名將關羽單刀赴會成為一段佳話,而閻錫山竟然毫無武聖之風。

最終經過商議,二人決定將會盟地點改為晉軍控制的娘子關,當日吳祿貞僅僅只帶了三名副官前往,倒是很有些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意思。

二人見面後,吳祿貞便開始敘述他的作戰計劃,主張由他的第六鎮和張紹增的第二十鎮,聯合閻錫山的晉軍,組成燕晉聯軍,然後直搗黃龍推翻清廷。

閻錫山等一眾晉軍將領均認為吳祿貞計劃的可行性很高,而且此時清軍主力部隊普遍集結於武漢一帶,正是後方空虛之時,燕晉聯軍突然發難極有可能一舉功成。

於是閻錫山等人公推吳祿貞為燕晉聯軍總司令,閻錫山為副總司令,約定兵分三路,在十一月八日當天共同發難。

此時正好有一輛向前線運送槍械彈藥的列車經過石家莊,吳祿貞當即下令予以截留,隨後便致電載灃,要求清軍全面撤出漢口,否則他將徹底阻斷南北之間的交通。

載灃等皇室貴族人心惶惶,很快便答應了吳祿貞的要求,下令要求前線清軍暫時停止進攻,但是袁世凱對此卻不以為然,密電段祺瑞要其儘快除掉吳祿貞。

段祺瑞通過自己的人脈找打了與吳祿貞早有舊怨的周符麟,開始組織對吳祿貞的刺殺行動,在周符麟的舉薦之下,段祺瑞決定行動以馬隊管帶馬步周為首。

1911年11月10日,馬步周帶人闖入了吳祿貞的住處,猝不及防的吳祿貞被當場擊斃,燕晉聯軍之事也就此功虧一簣。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武昌之戰,前線北洋軍大獲全勝,袁世凱為何卻怒火中燒?
    清朝末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一直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得以復出重掌北洋軍大權,然而此時的醇親王載灃並不清楚,袁世凱根本不打算在短時間內平息戰爭。袁世凱復出之後看似風光無限,而且在灤州兵諫之後還陰差陽錯的被委任為內閣總理大臣,皇室內閣被迫解散,等待袁世凱組建新的北洋內閣。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袁世凱負責練兵,將北洋軍變成了自己的私軍,為何清政府會容忍?
    在庚子事變,即八國聯軍戰爭中,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沒有參加戰爭,其他的四軍都參與了當時對八國聯軍的作戰,結果就是參戰的四支部隊都被打殘,戰後也就只有袁世凱一軍是完好無損的。庚子事變以後,列強在我國的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尤其在關外,十多萬俄軍就是賴著不走了。
  • 袁世凱小站練兵,真的說「是袁宮保給的餉」?北洋軍的來龍去脈
    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袁世凱所練出來的新建陸軍後來被編為武衛右軍,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因武衛右軍成武衛軍碩果僅存之軍隊,他又奉命繼續以武衛右軍為「藍本」繼續擴充軍隊,遂有北洋六鎮之威名。
  • 辛亥革命南方有11省獨立,北洋軍專打武漢三鎮?真實歷史並非如此
    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決心花重金打造了一支新式軍隊。這其中以北方的北洋軍和南方的湖北新軍最為精銳。北洋軍選兵,只要老實巴交的農民,怕官、淳樸、四體發達者為上佳。有過市井混混經歷的二流子是堅決不要的、目的是要保證北洋官兵思想上的絕對淳樸和對領袖的絕對忠誠。
  • 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革命團體 在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真正能控制的就是八旗軍、綠營軍、新式陸軍中的禁衛軍和第一鎮。 新式陸軍中的其他各鎮和混成旅,大多不受清廷直接控制,由袁世凱和各地督撫等把持。 但八旗與綠營基本上沒有戰鬥力,禁衛軍主要任務是拱衛紫禁城。所以,清廷除了新軍第一鎮之外,已經沒有直接掌控的作戰部隊。
  •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廷手裡有多少可用之兵?為何非用北洋軍不可?
    而北洋軍就是仿效德日練兵之法練成的新式軍隊,在辛亥革命爆發時,大約有7-8萬人。清廷手裡有哪些軍隊?在清朝建立之初,清軍的主力部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順治初年,滿洲愛新覺羅氏在四處徵伐的過程中,將投降、俘獲的明軍及其它部隊,仿照明軍體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編,因其旗幟為綠色,故稱為綠營,也叫綠旗兵。據載,乾隆年間的綠營兵大概有65萬之多。而八旗軍是大清最早的軍隊編制,因其士兵全是旗人而得名。
  • 北洋軍的由來,袁世凱牢牢控制北洋軍的原因
    北洋軍是清朝第一支近代化陸軍,雖然並非起於袁世凱,可袁世凱接手了之後的確依靠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北洋軍成長為了清朝末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北洋軍既可以說是支撐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 為什麼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同年的袁世凱可謂喜憂參半,10月份還在彰德府舉行彰德秋操,自謂:「仿列邦之成規,創中國所未有」。 緊接著就被彈劾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
  • 閻錫山拳打曹吳,手抓張勳辮子軍,腳踢馮玉祥,為何只怕袁世凱
    正因如此,兩年後,閻錫山及另外19名學生被學校保送到日本留學。 在日本留學期間,閻錫山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於1905年10月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參與制訂了中國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中國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臺。 1909年3月,閻錫山畢業回國。
  • 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為何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後被榮祿編入了「武衛軍」序列,番號「武衛右軍」。這就是歷史的有名的「小站練兵」。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開始新政,以武衛右軍為基礎,練成了後來的北洋六鎮。
  • 孫中山擔任大總統,已經大權在握,為何還讓位給袁世凱?
    退卻和相持加一起也就是十天多,袁世凱到達後就變成了追著打了。袁世凱重新上臺後,革命黨根本打不過北洋軍,打是為了逼迫革命黨讓步,不打是為了逼迫清廷退位,反正都是老袁說了算。首先北洋軍打得過革命軍,北洋軍放棄鎮壓革命主要是因為清廷中央沒錢了,臨時總統的位置只是原因之一。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北洋軍是新式陸軍裡面最精銳,最強悍者。除去第一鎮是八旗子弟外,其餘五鎮合計只有6萬出頭。為何清廷一定要北洋軍鎮壓?第一,武昌起義後,湖北新軍還在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廣總督等手上只有殘存的2000多舊軍、巡防隊、少數新軍,無力對抗武昌革命黨。第二,局勢發展很快。英國不想去幹涉,因為歐洲對峙局勢很嚴重。
  • 辛亥革命為何是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北洋集團的上臺就是明證
    甲午戰敗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後,新政過程中興起了編練新軍的潮流,湘軍、淮軍最終被清政府編練的新軍取代。到了武昌起義爆發後,南方新軍紛紛參與革命,北方新軍實際上是以北洋軍為核心。清王朝崩潰前夕,近代軍閥的雛形已經形成。南北和談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
  • 江南自強軍系南方新軍翹楚,為何送上門去讓袁世凱北洋軍吞併
    清朝末年建立的西式新軍江南自強軍的訓練和資歷都超過北洋新軍論資歷,江南自強軍建軍時間與號稱中國陸軍鼻祖的北洋軍相比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這兩支部隊要麼駐防山東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袁世凱擁兵兩萬,仍要求增加兵力次年6月,清政府與入侵的各國列強籤訂喪權辱國的
  •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入了紫禁城,為什麼不瓜分中國?
    這一年八國聯軍進以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侵略者進北京後,無惡不作,還闖進了紫禁城。通過議和,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之後,八國聯軍撤兵了,慈禧又回到北京繼續滿清的統治。
  • 湖北新軍也是清軍頭等精銳,武昌起義後對戰北洋軍,為何連遭敗績
    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在武昌領導發動了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這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擁護革命的新軍兵力雖然發動起義綽綽有餘,但面對隨後從京畿地區南下前來鎮壓的北洋軍,就顯得力量單薄。為此,臨時成立的軍政府除臨時招募新兵別無他法。最初的招兵計劃僅步兵4協,馬隊1標,炮隊2標,工輜各1營,軍樂隊、憲兵隊各1隊,作為與滿清政府進行軍事對抗的準備。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