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負責練兵,將北洋軍變成了自己的私軍,為何清政府會容忍?

2020-12-14 蟈蟈愛亂侃

在我們看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時候,袁世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一個人物,他也確實是晚晴歷史當中的關鍵性的人物。在他練兵的場景裡,會出現士兵們整齊地排列在操場上,然後袁世凱給士兵們一個一個地發軍餉,在發完軍餉後,全軍會喊出響亮的口號「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為袁大帥效力」。不過這樣的場景其實是虛構的,當時的袁世凱也不至於如此囂張,明目張胆地這樣喊口號,估計他早就被清廷給捉拿斬首了。

雖然袁世凱的部隊是由清廷組建的,但是在當時來說,士兵們都忠於他們的長官是既定的事實,因為在當時都是這樣的,在中國古代時期,軍隊基本都是私人的,所以袁世凱把他的部隊私人化,清廷也沒什麼意見,對於清廷來說只要掌握了財政和人事,袁世凱就是再怎麼厲害,也始終可以攥在自己手裡,腦不出什麼事情來。

不過後來的局勢變化,卻讓袁世凱逐漸做大做強了起來。

最為關鍵的事件便是庚子事變。清朝的新軍本來有五軍 ,除袁世凱所部的武衛右軍,其他的部隊來還有聶士成的武衛前軍、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宋慶的武衛左軍以及榮祿的武衛中軍。在庚子事變,即八國聯軍戰爭中,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沒有參加戰爭,其他的四軍都參與了當時對八國聯軍的作戰,結果就是參戰的四支部隊都被打殘,戰後也就只有袁世凱一軍是完好無損的。

庚子事變以後,列強在我國的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尤其在關外,十多萬俄軍就是賴著不走了。要知道對於清廷來說,這十多萬俄軍隨時可以打過山海關,直接進攻北京,如果面對這種情況,那清廷又有什麼武裝能抵擋俄軍呢?

只拿著袁世凱手上的7000武衛右軍?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時候清廷便想擴練新軍,以保衛北京地區的安全。袁世凱也是瞅準了這個時機,上了摺子給西太后,表示應該擴練新軍,以拱衛北京的安全,這個摺子被西太后準許了。

之後袁世凱便成為了直隸總督府兼北洋大臣,全權負責新軍擴練事宜,之後鼎鼎大名的「北洋六鎮」便由此誕生了。

可以說袁世凱確實是個練兵方面的人才,他的練兵效率和效果是當時的最佳人員。在得到了慈禧的旨意後,袁世凱便很快把他的武衛右軍擴編為了1萬人,番號為「常備軍左鎮」,在這之後,袁世凱又擴招了「常備軍右鎮」,這兩支部隊就編成了北洋軍第一和第二鎮,在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正式成軍。清廷見袁世凱練兵效率很高,便讓他繼續練兵,袁世凱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很快就編練完成了北洋軍第三、四、五鎮。

只是到了這個時候,滿人開始不滿了,他們認為應當編練一支由滿人組成的部隊,不然漢人勢力太大,會動搖清朝的國本。對於慈禧也非常認同,便命令袁世凱編練一支由滿人組成的新軍,同時滿人認為新軍第一鎮的番號不能給漢人,便把新軍第一鎮的番號也搶了過來,之前袁世凱編練的一到五鎮也就改為了二到六鎮。

至此北洋六鎮算是編練完成,其中第二鎮是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時的班底,戰鬥力也是最強的,第一鎮由八旗子弟組成,在北洋六鎮中戰鬥力最弱。每鎮的人數大約在12000人左右,第一鎮統制是滿人鳳山,第二鎮統制是王英楷,第三鎮統制是段祺瑞,第四鎮統制是吳長純,第五鎮統制是張懷芝,第六鎮統制是王士珍。

在北洋六鎮編練完成後,滿人仍然認為旗人在新軍中的數量不夠,不過在晚晴時期,八旗子弟基本都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真正願意出來當兵的少之又少,即便是願意出來當兵,其訓練效率也不高,作戰意志也不強,雖然裝備了近代化的武器,其實也形成不了多少戰鬥力。在這個情況下,滿人還是編練出了一支新軍鎮,番號為「大清禁衛軍」。

▲大清禁衛軍

但即便如此,當時的新軍七個鎮中,仍然有五個鎮是漢人組成,更為要命的是滿人嚴重缺乏優秀的基層軍官,即便是在滿人的「禁衛軍」和新軍第一鎮,也充斥著大量的漢人軍官。雖然從庚子事變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間經歷了大約10年的時間,但是在這10年的時間裡,滿人仍然缺乏軍事人才。要兵,兵不強,要將,將沒有,面對著這樣的局面,當時的清廷也只能仰仗袁世凱了。

同時要指明的是,袁世凱能夠控制住軍隊,與他善於籠絡人也不無關係,袁世凱是個情商極高的人,在他編練新軍的過程中,早就把自己的親信安排在了新軍的各個要害部門,到最後可以說沒有袁世凱的號令,新軍是不會聽從清廷的任何命令的。

而北洋軍中的傑出人物,如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這些人也都是袁世凱逐步發掘,並慢慢培養起來的,可以說多年的朝夕相處,多年的共事,已經把袁世凱及其集團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也正因為此,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北洋六鎮中除了第一鎮以外的其他五鎮才會向清廷表示如果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會前往武漢鎮壓革命。在這個情況下清廷才不得不重新啟用了當時閒賦在家的袁世凱。

總的來說,在袁世凱剛開始起家,天津小站練兵的時候實力並不強,後來由於庚子事變以及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入侵的日益加深,再加上整個清廷的腐敗無能,清廷也只能組建一支新軍以保障北京的安全。

但是組建新軍就需要人才,而當時整個清廷也只有袁世凱能高效高質量地練出有戰鬥力的新軍,當時除了袁世凱,清廷還能用誰呢?本來想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一批滿人軍官和滿人組成的新軍,但是由於當時的八旗子弟早就沒了尚武的精神,整日文恬武嬉,提籠架鳥,即便是組成了新軍也沒什麼戰鬥力,這樣的軍隊平時擺看還可以,到了真的要打仗的時候,其實也沒什麼戰鬥力。

因此帶辛亥革命的時候,滿人組成的新軍其實是不能實現清廷鎮壓革命的目標的,在這個情況下,就只能再次啟用袁世凱了。只是這個時候,形勢已經變化,清廷也走向了末路了。

相關焦點

  • 袁世凱小站練兵,真的說「是袁宮保給的餉」?北洋軍的來龍去脈
    袁世凱在1911年再度出山之後,迅速仗著手裡的北洋軍迫使溥儀退位,這促使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北洋軍是袁世凱的私軍,實則不盡然。 北洋軍不能完全地算作是袁世凱的私軍,北洋六鎮當時並沒有完全地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他在練兵之時更不可能明目張胆地向軍隊說「是袁宮保給的響」之類的話,不然別說清政府了,李鴻章、榮祿也饒不了他。
  • 袁世凱練兵,將北洋新軍變成「袁家軍」,清政府為何不採取措施?
    許多人只把袁世凱視為陰謀家,卻忽略了他的練兵之才,能在滿清權貴的眼皮子底下把新式陸軍練成自己的私軍,絕對有很強的實力。袁世凱的第一招就是發軍餉,在清末腐敗的環境下,相對於其他軍隊的層層盤剝,袁世凱親自坐鎮發軍餉,親手把錢塞給士兵,直接獲得士兵的信任。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北洋軍的這三個階段的靈魂人物當然是袁世凱,他從接手了小站練兵事務之後便一直帶著北洋軍,哪怕是清政府讓他以武衛右軍擴編為北洋六鎮的時候,也有意將以旗人組成的京旗常備軍為北洋第一鎮,為的便是確保旗人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和對北洋軍的控制力。
  • 北洋軍的由來,袁世凱牢牢控制北洋軍的原因
    北洋軍是清朝第一支近代化陸軍,雖然並非起於袁世凱,可袁世凱接手了之後的確依靠他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北洋軍成長為了清朝末期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北洋軍既可以說是支撐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可以說是壓垮清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奪命稻草。
  • 人人都說北洋集團,北洋集團如何形成,僅是靠清政府的北洋軍?
    此時正是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八國軍隊擊潰了當時清政府中央軍(武衛軍)五分之四的兵力。袁世凱就任北洋大臣,只是光杆司令,手下僅有自己從山東帶了的武衛軍殘部,這些部隊不僅要維護京師等京畿地區治安,應對「亂民」,還要保護皇城,兵力可謂捉襟見肘。《辛丑條約》之後,舉國大恥,軍事上的失敗,使得朝野焦點又聚集在提高軍事水平上。
  • 袁世凱為何能讓北洋軍效忠於他,進而架空清政府?他的手段很高明
    作為晚清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最為人熟知的事就是開歷史倒車,當了83天皇帝。孫中山為何要在南北和談時,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成果拱手相讓?原因很簡單,袁世凱手裡有槍。 清朝末年,袁世凱統領著中國最強大的軍隊北洋新軍,爭執不斷的革命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有多少人,清政府為何一定要啟用北洋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只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眾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 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軍,為何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隊?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月之後,清廷意識到需要編練一支近代化的新軍,遂以當時淮軍舊將、廣西按察使胡燏芬受命「駐津辦理糧臺」,在小站編練定武軍。 一年之後,袁世凱經過多方活動,接收了這支新軍的「督率創辦」,建成了約7000人的新式陸軍,後被榮祿編入了「武衛軍」序列,番號「武衛右軍」。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清末建立的新軍,本來是慈禧太后等統治者用來維持其統治的利器,可惜其中的南北兩大翹楚——湖北新軍、北洋軍都完全失控,前者發動武昌起義,正式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後者則淪為袁世凱的私軍,幫助袁氏武力逼迫清帝退位,徹底終結了兩年多年的封建帝制。
  • 袁世凱如何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一、袁世凱的開局並不好此時此刻,滿清貴族層面已經拿不出什麼像樣的人才了,朝廷碩果僅存的重臣李鴻章也已經是垂垂老矣,這個時候朝中在軍事上唯一可用的只有袁世凱一人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任命袁世凱負責主持編練北洋六鎮新軍。接下來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天津小站練兵」了。
  • 辛亥革命武昌之戰,前線北洋軍大獲全勝,袁世凱為何卻怒火中燒?
    但是袁世凱心中十分清楚,滿清皇室對於自己並不放心,當年慈禧太后駕崩後,載灃等人如果不是忌憚北洋軍譁變,很有可能會將自己就地處決。袁世凱視察北洋軍即便是最終給了自己一個足疾未愈的藉口革除官職,載灃等人仍然派人暗中監視,如果此次出戰真的擊敗了武昌的起義軍,自己恐怕連再次回家養病的機會都沒有。
  •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北洋軍是新式陸軍裡面最精銳,最強悍者。除去第一鎮是八旗子弟外,其餘五鎮合計只有6萬出頭。為何清廷一定要北洋軍鎮壓?第一,武昌起義後,湖北新軍還在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廣總督等手上只有殘存的2000多舊軍、巡防隊、少數新軍,無力對抗武昌革命黨。第二,局勢發展很快。英國不想去幹涉,因為歐洲對峙局勢很嚴重。
  •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擁有多少軍力,為何非得用僅7萬人的北洋軍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對於革命黨,清政府也是費心費力地去剿滅,為此還動用了當時國家最精銳的北洋系軍隊。可是轉念一想,清政府雖然打外國人不行,可是槍口對內,打國人難道也不行嗎?非得動用最強悍的北洋軍。其實當時清政府共擁有七十萬左右的軍事力量,而北洋軍僅有七萬人。
  • 清末風雲袁氏崛起,北洋新軍人才濟濟,為何卻對袁世凱心服口服?
    《辛丑條約》籤訂之後,慈禧太后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開始實行新政,袁世凱極力擁護,因此受命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於保定編練北洋新軍。然而此時的袁世凱並沒有想到,新組建的北洋軍竟然會成為他日後崛起的最大助力,更令他在清末民初的大變局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 曾國藩的湘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有什麼區別?彼此又有何種關聯?
    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軍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曾國藩憑著自己一腔的愛國之情建立湘軍。袁世凱大家肯定是比較耳聞能熟,他用相對很溫和的方式把末代皇帝薄儀給請下臺,成為中華民族臨時大總統。1915年宣布自稱皇帝,但是遭到各方的的反對改為中華帝國。
  • 袁世凱練兵的小站並不小,看完如何練兵就知道北洋新軍為何強大
    清廷很快頒布上諭,將袁世凱調到軍務處,職位是「溫處道留京兼充軍務處」,意思就是溫州道員,但留在京城的督辦軍務處工作。這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職位安排——前者為虛職,是為了解決官員的實際待遇,後者才是實職。後來,袁世凱赴小站練兵,他的虛職是直隸按察使和工部右侍郎。袁世凱駐朝鮮期間,曾因協助朝鮮練兵,獲得「知兵」之美譽,軍務處會辦榮祿也聽到同僚們稱讚袁氏善帶兵。
  • 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決定「參酌中外兵制」,改練新軍,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體負責編練新軍。1895年底,胡燏棻調任蘆津鐵路督辦,小站練兵則由袁世凱接替。袁世凱其人,可說盡人皆知,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但是,他的出身經歷如何?
  • 為何非用北洋軍不可?
    而北洋軍就是仿效德日練兵之法練成的新式軍隊,在辛亥革命爆發時,大約有7-8萬人。清廷手裡有哪些軍隊?在清朝建立之初,清軍的主力部隊主要是八旗軍和綠營。根據負責創建新軍事宜的北洋大臣袁世凱的預算,如果依照在全國共建36鎮新軍、每鎮1.2萬人的編制,所需費用應當不少於1億兩白銀,而當時,清廷全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8000萬兩。國家財政吃緊,但又亟需軍隊來抵禦外侮和平定內亂。
  • 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 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