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攻佔了清朝的第二大城市南京。年輕的鹹豐皇帝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如果太平軍一路北上,打到北京城,可如何是好?惶惶不可終日的鹹豐帝,昭告天下:「誰能消滅太平天國,就封誰為王。」
1854年,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長江流域和太平天國展開血戰。經過十年的苦戰,1864年7月,曾國荃終於帶領湘軍攻下了被太平軍盤踞11年的南京。太平天國都城的淪陷,宣告了太平天國歷史的終結。苦命的鹹豐帝,沒能看到清軍收復南京,早在1861年就已經龍馭賓天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接下了大清朝的權杖。他們為何不封曾國藩為王呢?
清朝封漢人為王是極其罕見的事情
我們知道,傳統社會。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在滿清一朝近3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滿蒙貴族才可以封王。比如愛新覺羅弘曆被封為「寶親王」,晚清恭親王奕,蒙古僧格林沁是「僧王」。即使是皇子也不一定封王。清朝一共封了五個漢人為王:家喻戶曉的平西王吳三桂,還有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孫可望。
曾國藩經過長達十年的徵戰,歷經九死一生,多次死裡逃生。才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了不世之功。與清朝初年封的五個王相比,曾國藩的功業可以說是有過之而不不及。曾國藩是有苦勞,更有功勞,按理講,封王一點不為過。但是清廷高層,協商之後,多次權衡利弊,決定不封王。只封了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封王,對清廷是極為不利的
平定太平天國後的曾國藩如日中天,湘軍成為全國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巔峰時期的湘軍建制編員超過三十萬,已經成為尾大不掉之勢。這對於清廷來說,如果曾國藩振臂一呼,必定響者雲集。這時的清廷,想著如何防範曾國藩,如果再封其為王,其號召力和想像力,必將難以想像。平西王吳三桂造反的歷史,極有可能重演。這是清廷不得不顧慮的。
曾國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主動向清廷上奏,請求裁撤湘軍。正中清廷高層下懷,清廷也正好借坡下驢,裁掉了湘軍。這無疑是曾國藩最明智的選擇,湘軍已經是暮氣沉沉,戰鬥力也大打折扣。以理學大師自居,一心崇拜王陽明,要做聖賢的人,再也不能讓國內兵戎相向,生靈塗炭,大亂之後的國家需要休養生息,需要發展經濟。
後記:
有清一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遵行的是「聯蒙制漢」的政策。清朝以異族統治中原,對於漢人的防範心理,自始至終沒有停止。封漢人為王,更是違背祖制。更重要的是如果曾國藩封王,其在漢族士大夫心中的地位更上一層樓。誰也不敢保證,曾國藩會不會變成第二個吳三桂,如果造反,該如何是好。不封曾國藩為王,實乃清廷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