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遺命攻克天京者封王 曾國藩攻克天京後為何只被封侯

2021-01-09 勇哥讀史

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建立太平天國政權。很快,太平軍就席捲廣西、江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於1853年定都金陵(今南京市),並將金陵改名為天京。

對於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鹹豐皇帝憂心忡忡。1861年,當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之前,還對進剿太平天國一事念念不忘。為了早日攻滅太平天國,鹹豐皇帝不惜拿出封王的承諾。據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稱:「曩聞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顯皇帝顧命,頗引為憾事,謂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

3年後的1864年7月,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克了太平軍據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那麼,要不要兌現當年鹹豐皇帝的遺命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將這件事交給大臣們進行廷議。廷議的結果是「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驟,且舊制所無」,沒有將曾國藩封王。

朝廷決定,將王爵一分為四,即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各一個,分別封給4個人。攻克天京功勞最大的曾國藩,封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封為一等威毅伯;湘軍提督李臣典錫封一等子爵;活捉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達的提督蕭孚泗封一等男爵。

清廷之所以沒有兌現封王的承諾,自然有其顧慮。

綜觀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清朝可能是對封王最為謹慎的王朝。清朝的王爵有兩種,一種是親王,一種是郡王。然而,哪怕是皇帝的兒子,也不是自然而然就會被封為親王和郡王。他們必須得為國家立下戰功或者其他功勞,才有可能封王。如康熙皇帝的第九子胤禟,終其一生也只是一個貝子爵位,連貝勒都不是。

對於異姓王,特別是漢人封王,清廷就更加慎重了。清朝在入關之初,出於剿滅南明政權,和對抗臺灣鄭氏政權的需要,曾經封了3個漢人為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當全國統一完成、統治趨於穩定後,清朝就著手限制3個漢人藩王的權力,削減他們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最終激發了「三藩之亂」。康熙皇帝用了8年時間,平息了「三藩之亂」。

此後,清廷收回了漢人的王爵,不再封王。

曾國藩的心裡,怕是會很鬱悶吧?

其實,後來還有一個比曾國藩更鬱悶的人。這個人就是左宗棠。左宗棠雖然三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但他在行軍作戰方面是一個天才,也自視甚高,自信比曾國藩強很多。

1876年,左宗棠揮師西徵,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收復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為中國圈回了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創造了近代史領土失而復得的奇蹟。照說,對於收復新疆的大功臣,怎麼獎賞都不過分。不說封王,至少也得封為一等公爵,「廷議援文襄公長齡平張格爾封公之例,擬封一等公爵。」長齡是道光時期的大臣,在擔任伊犁將軍時,主持平定了張格爾之亂,被封為一等威勇公。左宗棠的功勞比長齡大多了,封為公爵有理有據。

然而,慈禧太后發話說:「從前曾國藩克復金陵僅獲封侯,左宗棠系曾國藩所薦,其所用得力之老湘營亦系曾所遣,將領劉松山等又曾所舉也。若左宗棠封公,則前賞曾國藩為太薄矣。」

什麼意思呢?左宗棠是曾國藩舉薦上來的,他所仰仗的老湘營是曾國藩所派遣的,將領劉松山等也是曾國藩推薦的。假如左宗棠封為公爵,就會顯得當年封曾國藩為侯爵太薄了。

於是,清廷便將左宗棠封為二等恪靖侯。為什麼不乾脆封一等侯爵呢?朝廷覺得左宗棠的爵位一定要稍遜於曾國藩。

一向比較輕視曾國藩的左宗棠,如果知道了這些內幕,豈不是要氣得吐血?

【參考資料:《庸庵筆記》《清稗類鈔》等】

相關焦點

  • 鹹豐:滅長毛者可封王,慈禧回了七個字,曾國藩悟出一個道理
    清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剛剛登上大清帝國皇位,準備大幹一場的鹹豐立刻迎來了一個晴天霹靂,洪秀全在金田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並於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先後攻克武昌、漢口、南京等一大片地域,清朝的半壁江山幾乎淪陷。往昔戰無不勝的八旗子弟此時卻不堪一擊,太平軍所到之處幾乎無人能敵。
  • 鹹豐死前遺言「克復金陵者王」,慈禧為何不敢封曾國藩為王?
    而鹹豐皇帝一繼位,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差點滅亡了大清。整個鹹豐時代,都在絞殺太平天國,但是直到鹹豐皇帝駕崩,都沒有能夠完成心願。因此,鹹豐皇帝在死前,留下了遺言「克復金陵者王」。而最後曾國藩首先打進天京,收復了金陵,但是為何慈禧太后卻不敢封其為王呢?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當時英法聯軍已經打進北京。
  • 曾國藩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後,為何下令湘軍屠城,百姓都不放過
    有人則並不這麼認為,不管怎麼說,曾國藩都是晚晴最重要的重臣之一,其與左宗棠,李鴻章一道,為行將就木的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曾國藩的一個舉動,卻飽受學界詬病,那就是他率領的湘軍,在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後,大開殺戒,直接屠城,最終偌大的一個天京,活下來的人口只有三萬人,這種做法在清朝來說算是極為罕見的了,因為在清朝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中
  • 清朝平定太平天國後封了一個侯爵四個伯爵 分別是誰
    毫無疑問,曾國藩是攻滅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雖然他並沒有親自帶兵殺進天京。不過,他創建了湘軍——憑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3年前的1861年,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前,曾經許諾,將攻滅太平天國的功臣封為王:「曩聞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顯皇帝顧命,頗引為憾事,謂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
  • 曾國藩裁撤其辛辛苦苦創辦的湘勇,從中可見其大智慧!
    湘軍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且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營官又聽令於曾國藩,形成嚴明的上下級關係! 乃順長江,揮鞭東指,飲馬天京城下,大戰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於天京城外,並最終在圍城三年之後,即同治三年,攻克天京!
  • 克復金陵者王!為何鹹豐的這個遺言到了曾國藩這就不行了?
    曾國藩為什麼不稱王?這個問題在網上流傳很久了,雖然網友們也給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見解,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個「王」的稱呼原本就該屬於曾國藩,那是鹹豐皇帝臨終前的遺言1861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壓力下,鹹豐皇帝倒下了。
  • 鹹豐帝臨終留下遺詔,光復金陵者可封王,為何曾國藩卻只獲侯爵?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開始,大清王朝可謂是每況愈下。鹹豐皇帝一繼位,洋人的事還沒完全解決,又來了個太平天國運動,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避暑山莊主殿——澹泊敬誠殿在他死後不到三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並剿滅大批太平軍。講道理,作為鹹豐皇帝的妻子,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應當執行亡夫遺言,為何最終卻不肯封曾國藩為王呢?
  • 鹹豐遺詔攻下金陵城便封王,曾國藩攻下卻被封爵,這是什麼原因?
    而且太平軍的暴亂也讓鹹豐皇帝當年感覺到非常的頭痛,雖然他們都是一些基層的百姓使用的武器比較落後。不過因為人數之多,而且有很多的官員以及軍隊的加入,他們的戰鬥力也不算太差。鹹豐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將這場叛亂給鎮壓下去,而且他在生前留過一道命令,就是誰如果可以鎮壓太平軍起義的話就可以被封王。可是等到後來曾國藩真正搞定了這個農民叛亂之後,卻沒有得到封王的待遇,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李秀成到底在供詞中說了什麼,致使曾國藩火速將其處決?
    鹹豐皇帝內憂外患,一口氣沒上來,病死在熱河,遺命由八大臣輔政。結果,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八大臣拿下,慈禧自己走到了前臺。太平軍取得軍事大勝,清朝方面卻還在爭權奪利,按照一般的歷史劇本,清朝此時應該玩完了。
  • 曾國荃暴富傳說:攻克天京後,他掠奪到多少財富,為何還一再哭窮
    這點連曾國藩也沒料到,他在給朝廷的報告中說: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貸財,實出微臣意料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二曾言之鑿鑿,朝廷也並未追究此事,大度地表示:逆擄金銀,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實在情形。
  • 洪秀全是服毒身亡還是病死,曾國藩和李秀成的說法為何截然不同?
    太平天國起義動員了千百萬農民起來與清王朝進行了殊死搏鬥,其足跡遍及十餘省,先後攻克六百多個城鎮,建立革命政權達十一年之久。儘管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表現出了頑強的反抗精神,為中國近代史寫了了關輝的一頁。
  • 這個無恥的政權,9年封王2700個
    這才引起了清廷的注意,鹹豐皇帝命令各路軍隊夾擊太平軍。起初太平軍的局勢確實岌岌可危,不過太平軍內部還是有能人的,太平軍逐步穩住了陣腳。在剛剛佔領永安城之後,一場權力劃分的鬥爭就開始了。經過反覆的較量,最後確定了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王爵,其中以楊秀清的地位最高。要知道這是太平軍只剩下了幾千人,而且根本沒有什麼地盤可言。到了這個時候,還想著瘋狂,可見到了最後的瘋狂。
  • 當年打得曾國藩幾乎投水的石達開,出走天京後為何敗給了清軍?
    然而,在當年5月-8月的湖南寶慶之戰中,石達開部久攻不克,最後倉促撤退。這是他離開天京後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為尋找一塊喘息之地,只好率部進入清軍兵力單薄的廣西。曾國藩當時廣西州縣中興辦團練的有約三分之二。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被焚燒成灰燼,鹹豐皇帝直接從京城逃到了承德。曾國藩的12萬大軍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
  • 奪下金陵可以封王,而曾國藩只得到了侯爵,且裁撤了湘軍!
    曾國藩之所以可以能平定太平天國與大手下的這支湘軍部隊是分不開的,但為什麼他要把他解散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支部隊的體制,他不屬於國家編制的軍隊,清廷一直都沒承認他是國家軍隊。這樣因為湘軍崛起的湖南地區精英,紛紛出任封疆大吏,以曾國藩的模式開始掌握地方大權,全國總督8人湘軍中佔3人,全國巡撫15人湘軍佔9人。全軍和七八個省的政權都在掌握之中,無論是軍事、財政、後勤、學校、兵工廠都在掌握之下。慢慢的形成了「重地方,輕中央」的格局,加之湘軍當地的儒生和當地的農民組成,曾國藩同湘軍的將領之間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了,即是同鄉又是同學、老師。
  • 白起一人打服了趙魏韓楚四國,為何只被封為武安君?沒資格封侯嗎
    按照軍功封個侯問題不大,可為何只封為武安君呢?一、君和侯,在當時的秦國其實不論大小。侯爵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爵位,周天子將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其中侯爵排名第二算是比較高了,甚至可以成為地方諸侯。二、封侯是過去式,封君是流行式。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看看秦國有多少人被封為君,這些人又都是什麼身份,其實就能明白,為啥有人被封為君,而有人被封為侯了。
  • 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後自身難保,為何還要幫胡林翼?道行深不可測
    #曾國藩帶領湘軍進入江西,在湖口、九江被石達開打得大敗後,鹹豐皇帝對他並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依舊命令他迅速攻下九江,然後揮師東下,直搗太平天國總部金陵。湘軍水師遭到重創後,曾國藩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攻打九江的陸師身上,命令手下大將塔齊布和羅澤南率領本部人馬,繼續圍攻九江。但是,太平軍在湖口取得大捷後,士氣高漲,塔齊布和羅澤南的兩部人馬雖然晝夜攻打,不僅未能攻克,塔齊布還急火攻心,吐血而亡,另外,陷入鄱陽湖內湖的水師統領蕭捷三也被太平軍用大炮轟死。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但曾國藩兄弟五人,個個都頗有才能,這絕對算是罕見的;曾國藩是通過科舉考試踏足官場的,公元1838年時,曾國藩第二次參加會試,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可以說很不顯眼;但他卻在機緣巧合下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 乞活而不得活,看曾國藩違背上諭將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立刻處死
    太平天國內訌的天京事變後,李秀成率軍鎮守安徽桐城抵禦蜂擁反撲的清軍,被封為地官正丞相,李秀成在安徽戰績不錯,被封為合天侯。翼王石達開離京出走後,太平天國後繼乏人,洪秀全大力啟用李秀成和陳玉成,封李秀成為副掌率,合天義,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如一個新星冉冉升起。
  •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鹹豐要曾國藩大軍勤王,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當時滿清的皇帝鹹豐非常的驚慌失措,他除了命令當時滿清的重要將領僧格林沁和勝保率軍在北京到天津的沿途抵抗英法聯軍之外,還下旨給在江南和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派出大軍北上勤王。可是曾國藩當時坐擁十餘萬大軍,最後卻見死不救,根本就沒有派兵進入北京救援,所以鹹豐皇帝只好帶領著一些重要的朝臣和后妃,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