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滅長毛者可封王,慈禧回了七個字,曾國藩悟出一個道理

2021-01-10 知史不聞

清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剛剛登上大清帝國皇位,準備大幹一場的鹹豐立刻迎來了一個晴天霹靂,洪秀全在金田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並於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先後攻克武昌、漢口、南京等一大片地域,清朝的半壁江山幾乎淪陷。往昔戰無不勝的八旗子弟此時卻不堪一擊,太平軍所到之處幾乎無人能敵。

不得已之下,鹹豐只能暫時放下滿漢偏見,詔令各地官紳舉辦團練,訓練地方武裝,抗擊長毛的「侵略」。然而,各地團練畢竟也是臨陣磨槍,一時之間也沒辦法完全擋住太平軍的進攻,太平天國將領甚至一度打到天津地區,這下可把鹹豐給嚇壞了。於是鹹丰情急之下祭出了殺手鐧,宣布滅長毛者可封王。

要知道清朝只有在開國之初封過幾個漢族王爺,後來還被康熙全部剿滅了,並且規定非滿清貴族不能封王。鹹豐也是急眼了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話一出口就後悔了,可世界上也沒有後悔藥,於是只能想辦法補救。怎麼補救呢?有一位親王想出了個妙計,就是讓曾國藩的湘軍等地方武裝去和太平軍硬拼,再委任滿族將領統帥大軍駐紮在南京附近,隨時準備摘桃子,也就是後來的江南、江北大營。

想法是好的,可惜綠營兵實在不爭氣,接連被太平軍殲滅,導致鹹豐帝手中再無可用之兵,只能指望曾國藩的湘軍。果然,經過十幾年的艱難戰鬥,曾國藩終於帶領湘軍攻陷天京,平定太平天國。雖然此時鹹豐皇帝已經去世三年多了,但想必皇帝說過的話還是算數的吧,曾國藩滿心歡喜的等待著朝廷的封王詔書。

然而沒想到,此時已經是慈禧掌權了,曾國藩在宮中的耳目告訴他,慈禧太后只回了七個字:「誰說的找誰要去」。這可把曾國藩嚇壞了,當即清醒了過來,太平天國被剿滅,那自己就首當其衝成為了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了。而受到儒家傳統忠君思想影響,外加湘軍的實力也沒強大到足以滅掉清朝,曾國藩只能選擇咽下這口氣。

經歷此事,曾國藩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打落牙和血吞」,於是很快做出決定,裁撤湘軍編制,並派出心腹進京,賄賂慈禧身邊心腹,向朝廷表忠心,他的一系列行動終於讓慈禧漸漸放下了戒備,並將他封為侯爵。從此之後,鹹豐曾經的承諾再也無人提起,曾國藩也只能當做沒發生過。

相關焦點

  • 鹹豐死前遺言「克復金陵者王」,慈禧為何不敢封曾國藩為王?
    而鹹豐皇帝一繼位,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差點滅亡了大清。整個鹹豐時代,都在絞殺太平天國,但是直到鹹豐皇帝駕崩,都沒有能夠完成心願。因此,鹹豐皇帝在死前,留下了遺言「克復金陵者王」。而最後曾國藩首先打進天京,收復了金陵,但是為何慈禧太后卻不敢封其為王呢?鹹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當時英法聯軍已經打進北京。
  • 鹹豐遺命攻克天京者封王 曾國藩攻克天京後為何只被封侯
    對於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運動,鹹豐皇帝憂心忡忡。1861年,當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之前,還對進剿太平天國一事念念不忘。為了早日攻滅太平天國,鹹豐皇帝不惜拿出封王的承諾。據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稱:「曩聞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顯皇帝顧命,頗引為憾事,謂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3年後的1864年7月,曾國藩、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克了太平軍據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
  • 克復金陵者王!為何鹹豐的這個遺言到了曾國藩這就不行了?
    彌留之際,他不但任命了顧命八大臣、授予慈安和慈禧兩方大印,為了儘快平定困擾大清的太平天國,他還留下了「克復金陵者王」的承諾。許多人罵鹹豐平庸無能,其實,從臨終前的這些安排就能看出他的縝密,一個皇帝該考慮的,他全都考慮到了,這樣的人,咱們能說他無能、平庸嗎?鹹豐是1861年8月去世的,其實,從1856年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天京事變」之後,清廷對太平軍的局面就開始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 鹹豐帝臨終留下遺詔,光復金陵者可封王,為何曾國藩卻只獲侯爵?
    鹹豐皇帝一繼位,洋人的事還沒完全解決,又來了個太平天國運動,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太平軍,清廷可謂是焦頭爛額,而鹹豐皇帝在位的十一年裡,也幾乎都在忙著剿滅起義軍。然而直到彌留之際,鹹豐皇帝也沒能見到太平天國覆滅。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留下遺言「克復金陵者王」。
  •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為何不反清復漢,事情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石達開評價曾國藩: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天京事變發生後,曾國藩抓住了好時機進行進攻,鹹豐九年(1859年)11月,曾國藩擬四路進兵之策,曾國藩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
  • 為私吞太平天國財富,曾國藩寫了一3000字超長奏摺,忽悠用到極致
    不過戰後的情況是要向上奏報,曾國藩身為漢臣,他可不能在慈禧面前實話實說,不然就得不到如此多的好處了,因此他要對此次勝利進行一次不動聲色的復盤。當年慈禧以鹹豐皇帝之名,昭告群臣「先破天京者為王」,曾國藩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胡哲敷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正所謂亂世出豪傑,於是乎無數英雄兒女,才子佳人應運而生,其中便包括一個名叫曾國藩的人,此人乃宗聖曾子七十世孫,6歲入塾,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5歲中秀才,27歲入朝為官,並一步一步成為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湘軍的創立者,由他帶領的湘軍,不但攻滅了太平天國,甚至實力可與清廷抗衡,慈禧太后都要敬他三分
  • 清朝貴族不怪慈禧,卻怪這個王爺
    那麼奕劻的這個王是怎麼封出來呢?全靠中庸兩個字。到了她六十大壽的時候,就封了奕劻一個慶親王,再到了戊戌政變,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一開始壞在袁世凱告密上,而袁世凱告密的對象不是別人,就是奕劻。奕劻知道後轉告的慈禧。所以,這個事情一完, 奕劻的慶親王就加持成了鐵帽子王。
  •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鹹豐要曾國藩大軍勤王,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鬥中,鹹豐剛開始的時候是重用自己的滿族大臣,而曾國藩這些漢臣都是靠邊站,最多也就是協助他們抵抗而已。因為鹹豐是不會讓漢臣掌握軍權的,這也是滿清的傳統。後來曾國藩的湘軍受到了重用,那是因為太平天國實在太厲害,把鹹豐派去的那些滿族軍隊打的落花流水,到了最後鹹豐已經無人可用了,所以不得不用曾國藩。
  • 鹹豐遺詔攻下金陵城便封王,曾國藩攻下卻被封爵,這是什麼原因?
    而且太平軍的暴亂也讓鹹豐皇帝當年感覺到非常的頭痛,雖然他們都是一些基層的百姓使用的武器比較落後。不過因為人數之多,而且有很多的官員以及軍隊的加入,他們的戰鬥力也不算太差。鹹豐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將這場叛亂給鎮壓下去,而且他在生前留過一道命令,就是誰如果可以鎮壓太平軍起義的話就可以被封王。可是等到後來曾國藩真正搞定了這個農民叛亂之後,卻沒有得到封王的待遇,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帶領的山字營和魁字營的鬥爭,就是對民兵和編制軍的真實還原。長此以往,湘軍和編制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曾國藩的湘軍也在一場又一場的惡戰中,實力越來越強大,名聲越來越響亮,發展到12萬人之多。
  • 清朝平定太平天國後封了一個侯爵四個伯爵 分別是誰
    1864年,隨著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入天京(今南京市),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結束。
  • 武將曾國荃無腦鬥文臣,被玩弄於股掌,曾國藩一出手連慈禧都低頭
    武將曾國荃無腦鬥文臣,被玩弄於股掌,曾國藩一出手慈禧都得低頭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在統帥曾國荃帶領下攻陷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曾國荃縱兵血洗全城,將城中太平天國餘孽捕殺一空。然而,功成之後,鹹豐生前「攻下金陵者封王」的許諾不負提起,滿清朝廷封首功者曾國藩一等侯爵,曾國荃更可憐,僅被封為一等威毅伯。
  • 鹹豐二年,慈禧作為一個17歲的少女,在選秀時,為什麼會被留牌子呢?
    慈禧在男尊女卑的時代,依靠自己的手段和政治能力野心,在男人統治的世界裡奪得了最高權力,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因為她被選秀進入皇宮,因為成為鹹豐的妃子,而通往了權力的道路,鹹豐二年,
  • 李秀成到底在供詞中說了什麼,致使曾國藩火速將其處決?
    鹹豐皇帝內憂外患,一口氣沒上來,病死在熱河,遺命由八大臣輔政。結果,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八大臣拿下,慈禧自己走到了前臺。太平軍取得軍事大勝,清朝方面卻還在爭權奪利,按照一般的歷史劇本,清朝此時應該玩完了。
  • 這個無恥的政權,9年封王2700個
    這才引起了清廷的注意,鹹豐皇帝命令各路軍隊夾擊太平軍。起初太平軍的局勢確實岌岌可危,不過太平軍內部還是有能人的,太平軍逐步穩住了陣腳。在剛剛佔領永安城之後,一場權力劃分的鬥爭就開始了。經過反覆的較量,最後確定了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王爵,其中以楊秀清的地位最高。要知道這是太平軍只剩下了幾千人,而且根本沒有什麼地盤可言。到了這個時候,還想著瘋狂,可見到了最後的瘋狂。
  • 年輕時的慈禧有多美?如何勾住鹹豐皇帝的魂?
    選秀入宮心計獲寵在鹹豐皇帝選秀過程中,蘭兒榮幸獲選,並且當場被封為蘭貴人。進入後宮只是得到皇帝寵愛的第一步,因為後宮妃嬪眾多,如果不夠突出,很難得到皇帝垂愛。慈禧雖然容貌姣好,但並未引起鹹豐皇帝的寵幸,慈禧決定主動出擊。
  • 慈禧不斷給曾國藩加封,他卻心驚膽跳,甚至寫信給弟弟:可悚可畏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都以慎為規,慎行慎思。曾國藩在鎮壓太平軍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他的勢力日益壯大,官職日益顯赫,為了使太平軍能遊刃有餘,曾國藩就更加謹慎,儘量把事情辦得周全,不留任何缺點和漏洞,免得別人責怪他或抓到他的把柄。
  • 曾國藩晚年,全靠這四個字,練就一顆強大內心
    在一般人看來,「逆來順受」是個貶義詞,給人一種懦弱、不敢擔當的感覺。但是這四個字,卻成了曾國藩取得人生成就和輝煌的法寶和秘訣,而且他晚年練就強大內心,遇事寵辱不驚,全靠這個方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曾國藩所說的逆來順受在當時只是一個中心詞,表示要遇事忍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特別是指要控制好情緒,不受外界幹擾理性思考的意思。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到底是如何通過「逆來順受」來轉敗為勝呢?下面我通過2個小例子來說明。
  • 清朝四大奇案之刺馬案:看慈禧和曾國藩如何鬥法?
    馬新貽說出這三個字,似乎證明他和張汶祥是認識的,難道他們是舊相識,有什麼恩怨嗎?作為平定太平天國的功臣,曾國藩在戰後被封為一等毅勇侯,以兩江總督身份坐鎮江寧,江南從此成了湘軍的地盤。湘軍官官相護,自行任命地方官員和軍隊將領,幾乎壟斷了江南所有的重要官位。雖然曾國藩深諳「兔死狗烹」的道理,下令裁撤湘軍,但是湘軍的大小頭目仍然佔據江南,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