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來,「逆來順受」是個貶義詞,給人一種懦弱、不敢擔當的感覺。
但是這四個字,卻成了曾國藩取得人生成就和輝煌的法寶和秘訣,而且他晚年練就強大內心,遇事寵辱不驚,全靠這個方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曾國藩所說的逆來順受在當時只是一個中心詞,表示要遇事忍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特別是指要控制好情緒,不受外界幹擾理性思考的意思。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曾國藩到底是如何通過「逆來順受」來轉敗為勝呢?下面我通過2個小例子來說明。
例子一:看曾國藩是如何勤王的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燒殺搶掠,同時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並焚燒。而鹹豐皇帝帶領文武大臣以及後宮妃子,都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鹹豐皇帝知道八旗兵已經腐敗得沒有戰鬥力了,於是命令湘軍統帥曾國藩派一支5000人的精兵來「勤王護駕」,還點名要讓湘軍猛將鮑超帶隊。
曾國藩接到聖旨後左右為難:一則是,此時處於與太平軍決戰的關鍵時刻,不宜調走大將鮑超;二則是,鮑超如果帶領「霆字營」去勤王了,就會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曾國藩非常焦慮,心情煩躁,便寫信與胡林翼商量。胡林翼從大局考量,力勸曾國藩不管怎麼都要出兵「勤王」,要不然就會被人抓住把柄,被天下百姓罵作是不忠不義、見死不救。看來已經沒有辦法了,他只能自認倒黴了。
但是,曾國藩無意中看人群當中的李鴻章表情很淡定,好像另有妙計,於是虛心向李鴻章請教。
李鴻章說:「洋人攻入京城,不是想要皇帝的命,他們要實實在在的好處。恭親王很快就會和洋人談好條件,然後洋人撤兵。大人何不寫奏摺細問勤王的具體事項,這樣一去一回,耗費不少時間,勤王自然沒有必要了」。
曾國藩聽完李鴻章的高論,豁然開朗,馬上依計行使。果然沒多久,朝廷就下令不必北上勤王了,因為恭親王和洋人已經和談成功。
此時過後,曾國藩感慨頗多,從他日記中記載也可以看出。他剛開始「心緒惡劣,不能做一事」,到後面「幸胸襟豁達,故不生煩惱耳」。
為什麼他後面可以練就寵辱不驚的強大內心?就是因為他學會了「逆來順受」的道理,控制好情緒,冷靜思考,理性抉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最終化險為夷。
生活中,壓垮我們的往往不是事情,而是我們先入為主的負面情緒。所以說,問題來了,我們首先不要被嚇倒,不能自亂陣腳,而是要控制好情緒,學會「順受」,畢竟「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故事二:看曾國藩是如何勸弟弟的
同治6年5月,曾國藩九弟曾國荃因為剿賊無功而被摘去了頂戴,不得已請病假開缺回家。
要知道,同治三年的時候,曾國荃是攻陷天京、剿滅太平軍的最大功臣,還因功被賞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賜雙眼花翎。如此大的心理落差,一般人都會受不了,更何況曾國荃把功名利祿看得很重。
於是乎,曾國藩以哥哥的身份好言相勸,家信中說道:弟弟現在處於這種百端拂逆之時,想你心緒很差。但事已如此,也只有逆來順受了,仍然不外是悔字訣、硬字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