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人生低谷的時候,而且越是處於人生低谷,人的頭腦越清醒,能夠悔悟出很多道理,繼而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正所謂是「不破不立,破而後立」。
鹹豐7年到鹹豐8年,就是曾國藩的人生低谷時期。
鹹豐七年(1857年)2月20日,曾國藩在江西大營突然接到了父親病逝的消息,他悲痛萬分,迅速把所有軍務交給他人,給朝廷發去一道奏請開缺的奏摺後,還不等皇帝批覆,便馬上帶著六弟曾國華回籍奔喪去了。
7月,曾國藩兩次上疏,向皇帝訴苦,說自己沒有實權,請求在家終制,最終獲得了鹹豐帝的準許。
再看看湘軍前方戰況,形勢一片大好,接連打勝仗,曾國藩的手下將領都因功升官加爵。但是曾國藩只能呆在家裡,還被皇帝解除了兵權,自己一手創辦的湘軍成了他人嫁衣。曾國藩情緒失落、心情煩躁,陷入了人生低谷。
曾國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就像一個閉關的和尚,整日苦苦思索自己失敗的原因。他慢慢意識到,自己往日的辦事風格、處世手段過於剛強生硬,經常容易得罪人,所以處處碰壁、人事不通達,才淪落到如此下場。
鹹豐七年12月初六日,在家守孝的曾國藩給九弟曾國荃發去一封家信,說道:
在官場上,我們兄弟倆都是略知世態卻本身懷有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想法,既不能硬做自我主張,又不能軟去迎合世事,所以到處落落寡合。弟弟應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包容,決不顯露表現。將來性情修養純熟,身體也健壯旺盛,子孫也受用無窮。但是,也不要因此機變詭詐,恐怕在官場越久,德行就會越淺薄。
可見,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之前是「人至察則無徒」,過於剛強做人是弊大於利,以後應該「渾厚做人」,但又不能走另外一個極端——圓滑奸詐。
一個人,外表上假裝剛強,處處樹立仇敵,就像刺蝟一樣,其實不是真正的強大;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應該是外柔內剛,外圓內方,極高明而道中庸,寵辱不驚。
顯然,經過人生低谷期後,曾國藩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寫了一副儒道結合的對聯來自我勉勵——敬勝怠,義勝欲; 知其雄,守其雌。
在家書在,曾國藩還告誡弟弟千萬不要學自己這樣孤傲,要主動與官場上的人通信,該應酬要應酬,該維持人際交往的要維持,發展好人脈關係。
曾國藩說自己生平品德節操就像古時候的蕭望之、蓋寬饒這類人一樣,過於剛正不阿,一身傲氣,越是害怕禍害,最終越是撞上了禍機。
所以,曾國藩在家書結尾鄭重告誡弟弟:故教弟輩制行,早蹈中和一路,勿效我之偏激也!
即:因此教訓弟弟們的節行要儘早走「中和」的道路,千萬不要仿效我的偏激。
何為「中和」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