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各個角度來看,曾國藩到底是「聖人」,還是「屠夫」呢?

2020-12-14 騰訊網

對曾國藩到底是「聖人」還是「屠夫」的認知,要看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去看待,你若站在滿清統治者的立場上曾國藩就是「聖人」,你若站在破他殺掉的人的立場上,那就是「屠夫」。

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是兩面性的,關鍵在於他服務於誰,維護的是誰的利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從不同的方向去看待問題。就在幾十年前我國人民還都一致認為史達林是共產主義的先驅,反法西斯鬥爭的英雄,但近幾十年不斷受到歐美媒體的影響,史達林已經從我們過去的英雄變成積極實施大清洗,鎮壓不同政見的劊子手,是專制主義的大魔頭。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政壇的重要人物,他的主要功績就是在太平天國起義後,積極影響清廷的號召,回鄉辦起團練組建了湘軍,然後帶領湘軍同太平軍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剿滅了太平天國,恢復了清朝的統治,被譽為同治中興的名臣。

記在我們小時候在學歷史課時,那時候歷史書上對農民起義定位很高,認為是封建地主階級壓迫的結果,是官逼民反。因此在講到曾國藩鎮壓太平軍時把他講的很壞,認為他是漢奸,是替清廷賣命的走狗,在其母剛死守孝期未滿,便哭著向鹹豐皇帝上摺子,主動請纓回家練兵。說他在練兵過程中把不聽話的窮苦老百姓者殺了,他用的人都是此壞鄉紳,他的將領都是平時無惡不作的流氓。

在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心狠手辣,無惡不作,連幾歲的小孩都不放過。在剿滅太平天國後把大量財物搬到湖南,他的湘軍將領在湖南強購老百姓土地,把老百姓都趕到山溝溝裡,這使許多老百姓失去了土地,變成僱農貧農,因此在後來的北伐戰爭中湖南才會有那麼多窮苦百姓加入農會,迎接新民主主義革命。總之在那時曾國藩是個無惡不作的封建衛道士、偽君子,清廷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流氓。

不知何時市面上開始流傳曾國藩的書——《曾國藩家書》,慢慢的曾國藩的名聲好起來,太平天國反而壞起來,說洪秀全是邪教,滅人性、禁人慾,實行男女分治不讓人結婚,說太平天國起義造成江南死亡一億人,是中國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輿論宣傳也慢慢倒向曾國藩,說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完人,治學嚴謹,做人和藹,是孔孟之後的唯一「聖人」等。說曾國藩不僅救了清朝,而且救了中國,要沒有曾國藩中國必將陷入太平天國的邪教統治中。並且不斷引用蔣介石、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把曾國藩贊為中國近代第一人。

這兩種不同的評價也反映了中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事物的不斷認知,同時也是對古代王朝農民起義性質的認知。在革命年代我們強調的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歌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精。改革開放後我國進入了快速建設期,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增長,進入兩千年以來生活越來越幸福,所以人們十分珍惜現在的和平、穩定、安靜的社會局面,因此在思想上不願接受戰爭、接受動亂,所以才會讚譽平定動亂恢復國家秩序的曾國藩。

我國有句古話叫「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我國還有一句話叫「老百姓心中有桿秤」,「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至於曾國藩是「聖人」還是「屠夫」,每個人的認知都會不一樣。但總體上曾國藩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延續了清朝的壽命,恢復了當時的封建社會秩序。

相關焦點

  • 為何千年來的聖人只有兩個半,而不是3個,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
    導語:由凡入聖,超凡脫俗,是為聖人。著名編年體史書《左傳》對聖人,定下了三個判定標準。需有品德,需有功績,需有思想,三元素缺一不可。三元素兼備的人,可謂之為聖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曾經出現過不少哲理大家,他們也留下了許多流芳百世的著作,那麼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聖人?
  • 王陽明為何有資格與孔子並稱為聖人?曾國藩夠資格稱半個聖人嗎?
    【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後,聖人隊伍為何又王陽明和曾國藩?】阿拉伯世界稱默罕默德為先知,漢文化圈稱孔子為聖人,聖人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個專有名詞。在漢文化圈,孔子是公認的第一位聖人,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擴編了聖人的隊伍,人們為孔子又找了兩個伴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為何能入列,曾國藩又為何稱為半個聖人?
    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前兩個我認了,曾國藩就達不到了,半個也不行,曾國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沒有貢獻什麼成就,說他立德,實際上不過是獨善其身總結出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想法,遠遠談不上聖人。對於王陽明,像曾國藩自己都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解讀《曾國藩傳》9、一個聖人的「清」與「濁」
    今天我想單獨用一期節目來聊聊曾國藩一生的財務狀況,他到底是一個清官還是貪官?他也收受「陋規」,也按照官場潛規則給別人送禮,這難道不是辱沒了聖人的名聲嗎?為什麼清朝官場貪墨成風,沒有一個人能做到獨善其身?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首先當然是老曾家的基因確實一般,上天並沒有給曾國藩一個與自己雄心相匹配的大腦。要解決其間的差距,只有通過自己超常的努力了。不過呢,也不能再重複老路用蠻力了,需要尋求改變,那主考官說我文理不通,怎麼個不通法呢?曾國藩把自己歷年來的考卷和那些範文放在一起逐一比對,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裡。
  • 讀論語談人生修行,聖人孔子曾子的人生哲學,竟與曾國藩不謀而合
    甚至被譽為末代儒家的曾國藩也靠著這個秘訣蛻變成了「聖人」。那麼究竟是什麼秘訣被儒家如此推崇,下面就跟書生來看一下,這些人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質。學習和自省與生活中的反例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孔子強調了學習和自省的重要性。學習和自省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品質,而在生活中,我們能夠做到時時向他人學習的人鳳毛麟角,而能夠做到反省自身的幾乎沒有。
  • 《曾國藩傳》:從笨人到聖人,曾國藩將這一個字,做到了極致
    他沒有聰明的天分、顯赫家世背景,卻一次次鍥而不捨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勤儉自持、極其自律,一直把當「聖人」作為心中的志向,最終名揚天下;他的曾氏家族兩百年間,人才輩出;他留下來的《曾國藩家訓》,直到今天,依然給很多人以啟發和收穫。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被稱「聖人」,為何曾國藩卻只能算半個?
    王陽明與曾國藩,雖然都稱「聖人」,但是曾國藩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按學歷,王陽明弘治12年二甲第七名進士,曾國藩道光18年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按帶兵,王陽明自備戰至平定寧王之亂用時43天,曾國藩練兵半年被石祥禎部擊敗,羞憤交加想要跳水自盡。
  • 梁啓超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有什麼依據?
    聖人其實也是如此,其精神和靈魂永垂不朽,永遠活在普通大眾心中。從中國5000年歷史來看,能被冠以聖人的人並不多,總共超不過50人,如,大聖老子,文聖孔子,武聖嶽飛和關羽,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醫聖張仲景,茶聖陸羽,史聖司馬遷,等等,都是各行各業的超級大咖。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這些被貼上「聖人」標籤的精英,身上具備以下特點。
  • 曾國藩:30歲立志學做聖人,一個習慣堅持30年,讓他脫胎換骨
    近代以來,中國大地上能與曾國藩相提並論的人物實在是少之又少,無論在做人治學方面,還是在治軍為官方面,他都堪稱「聖人」,對後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蔣介石學習他,梁啓超推崇他,李鴻章繼承他……關鍵在於,30歲之前曾國藩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普通的官僚
  • 堅持寫日記300天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曾國藩能成為聖人
    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堅持寫日記32年不間斷今年過年在家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曾國藩傳》。傳記中寫到,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幾乎不間斷,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到北京後,立下了做「聖人」的遠大志向,於是他向當時的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請教讀書學習之法。
  • 中國古代的「兩個半」聖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聖人,是超乎於普通人之上的人才。我們常說的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等,都是在某一個領域比較牛的人。但是能單獨稱作聖人的,在悠悠五千年文化中,其實很少。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這也成了許多後人平判聖人的標準。悠悠中華到底有過多少個聖人呢?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導語: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說到聖人,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聖人就是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而且聖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諸子百家之書籍。
  • 「半個聖人」曾國藩也不完美,自創心法戒色,簡單卻很有效
    2021-01-09 14:27:32 來源: 娛刺拌飯 舉報   「半個聖人
  • 從官場愣頭青成為「半個聖人」,曾國藩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兩個聖人是指孔夫子和王陽明,半個聖人即是清朝晚期的朝中重臣曾國藩。然而,45歲之前的曾國藩,卻是眾人皆知的「官場愣頭青」。曾國藩在北京做官的時候,有一次,一個朋友家裡生了孩子請滿月酒,請了很多人,曾國藩也去了。一看東邊角上有一個桌子上還有空位,桌上坐的呢,還都是自己認識的人。於是一屁股坐到那了。正想跟大家打招呼,結果他一坐下,這一桌人都紛紛站起來,一言不發,都跑到別的桌上去了。這桌就剩下曾國藩一個人。你說這飯還怎麼吃啊?曾國藩感覺非常難堪。
  • 梁啓超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為聖人的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也就是說他的貢獻、成就還不能與孔子和王陽明相比較。那麼,孔子和王陽明被稱為聖人,我們必定是心服口服的,可曾國藩做出的貢獻也不少,卻只能被稱為「半個聖人」?其實在古代,聖人的標準是根據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文化界的共識,那就是聖人必須做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 為何曾國藩寧可被罵屠夫,也要殺光他們?
    清朝為了穩住局勢,就派曾國藩負責剿滅太平軍,後來曾國藩為什麼對太平軍恨之入骨,寧願冒天下大不諱受百姓責罵都要殺光他們呢?天京是太平軍的國都,他們在跟清廷對抗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戰役,雙方互有勝負,但是在太平軍鼎盛時期就連曾國藩的湘軍都拿其沒有辦法。可惜太平天國歷經數年就瓦解了,有道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兩個是孔子和王陽明,那半個聖人是誰?
    能夠被稱之為聖人,自然是非同凡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宗師孔聖人,自不必說。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而那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江西做官時,到一個寺廟裡參觀。
  • 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晚年處理教會事件為何被稱為賣國賊?
    曾國藩一生建功無數,被稱為半個聖人,比如說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整頓吏治,興起洋務運動,還培養了無數可挑大梁的人才,比如李鴻章,左宗棠……可是他在大清朝建立了這麼多的功績,最後卻因「天津教案」一度從「清朝名臣」變為千夫所指的「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