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寫日記300天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曾國藩能成為聖人

2020-12-15 企鵝成長說

2020年已經剩最後的45天了,感覺自己這一年成長很多,尤其是自省能力強了很多。而這點成長和變化,和我在這一年養成的一個習慣有關係,那就是——寫日記。

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堅持寫日記32年不間斷

今年過年在家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曾國藩傳》。傳記中寫到,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幾乎不間斷,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

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到北京後,立下了做「聖人」的遠大志向,於是他向當時的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請教讀書學習之法。唐鑑告訴他,要想成為聖人,最關鍵的是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曾國藩相信唐鑑,於是從那一刻起,他就堅持每天寫日記。

他在日記中都寫些什麼呢?主要有每日的時間記錄,一日行為記錄,包括各種大小瑣事,可以說是無趣,甚至無聊。但就是在這日復一日的記錄和反省中,曾國藩成為了我們認識的聖人。

所以,在看完《曾國藩傳》之後,我決定,我要跟曾國藩一樣,重拾這個習慣(以前也寫過,但是經常把日記變成月記,甚至年記)。從那一天開始,我又恢復了這個習慣。

寫日記帶來的巨大收穫

從我決定開始寫日記的那一天起到現在,我做到了不斷更。然後,我發現,寫日記給我帶來的收穫太太太大了。

第一,通過日記,我治癒了內心的不快。

我可以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我的行為和想法。尤其是當我遇到了不開心或者生氣的時候,我坐在電腦前,用文字把內心所有的不悅一個字一個字輸出。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在慢慢平復,再怎麼生氣的事情也變得平靜。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因為被領導批評了,我的情緒異常低落。如果按照以前,這個情緒起碼會影響我一個星期的心情,甚至會波及我的家庭關係。但是那一天我花了三個小時,用7000多字把自己的心情全部梳理出來之後,內心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被排擠出來,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我的心情恢復了正常。

第二,通過日記,我看到了自己的問題。

我們不是聖人,做錯事總是難免,但是如果我們不反省可能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寫日記就是養成反省的好習慣。當我開始寫日記時,當天發生的事情就在我的腦海裡浮現,我會看到自己當時的那句話說得不好,或者哪件事做得不妥,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怎麼做。

有一次,在工作上和同事鬧了矛盾,一整天都很生氣。但是當我在日記中把它寫出來後,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後來,我發了個信息給同事向他道歉,兩個人的矛盾就此和解了,後來我們還成了好朋友。如果沒有寫日記,我或許永遠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通過這樣日復一日的反省,我感覺到自己在慢慢變好,能力也在不斷提高。而這種反省,其實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第三,通過日記,我提高了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

曾國藩的日記中大量記載著起床、見客、吃飯、小憩、練字、讀書等事務,對每一個事務都標明時間。這種簡單的記錄可以讓自己對時間的花費有了一個更精準的把握。日後回過頭來看,也能清楚地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時候我們事情很多,但一天忙碌下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啥。那當我們開始寫日記的時候,我們就是把白天的精力回顧了一遍,會發現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什麼地方了。這一方面可以發現自己是否浪費了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通過這樣的不斷訓練,時間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第四,通過日記,讓所有的經歷成為永恆。

人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記憶深刻的事情,時間久了就慢慢淡去。但是通過日記,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每一個經歷成為永恆。

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如果我們把處理方式記錄下來,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回頭翻閱以前的日記,我們可以避免犯重複的錯誤,做得比以前更好一點。

我現在還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隔段時間就去翻翻之前寫的日記,每一次看,都能有意外的收穫。

寫日記沒那麼難

很多人覺得自己寫不出來,沒那麼多內容寫。其實寫日記一點都不難。剛開始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寫得不好,只要每天堅持寫,哪怕兩三句話都是一種進步。寫得多了,想寫的內容自然就多了,我們的觀察力也在這過程中慢慢提高。而且日記是私密的東西,不為外人看的,所以也無須有心理負擔,只需要跟著你的情緒走即可。

等習慣養成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如何將日記寫得更好,或者說,在寫日記的同時又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那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給自己設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來寫,就不會只是枯燥的流水帳。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專門來寫一篇如何通過寫日記提高寫作能力。

日記用什麼形式來寫?有些人喜歡用一些很好看的筆記本,配上自己的手繪,感覺每一次翻閱都有滿滿的幸福感。

而我因為經常出差,而且平時寫作就是用電腦,所以基本選擇用軟體來記錄,比如石墨文檔,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等等。這些雲文檔的最大好處就是,不論你去哪裡,只要你有一個帳號,你就可以隨時打開手機記錄書寫。甚至還可以用語音轉文字的方式去書寫。

總之,在重新養成寫日記的將近300天裡,我收穫了元認知能力的提升,收穫了一個個成為永恆的記憶,我的2020年因此而完整。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堅持這個習慣。

相關焦點

  • 曾國藩:30歲立志學做聖人,一個習慣堅持30年,讓他脫胎換骨
    近代以來,中國大地上能與曾國藩相提並論的人物實在是少之又少,無論在做人治學方面,還是在治軍為官方面,他都堪稱「聖人」,對後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蔣介石學習他,梁啓超推崇他,李鴻章繼承他……關鍵在於,30歲之前曾國藩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普通的官僚
  • 《曾國藩傳》:普通人的蛻變,從寫日記開始
    做聖人這個想法有了,就開始定目標寫日記,曾國藩是一個行動派。他也通過寫日記開始反思自己,一天又一天的反思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個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的人。最終,他的確稱得上半個聖人了,算是完成了人生的大目標。如今的我們雖然做不了聖人,倒是可以學習他如何寫日記。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不生不滅成為佛,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是解脫生死成為仙,儒家學說給自己的信徒的最高目標就是成聖。而且每個人都有聖人之質,人人皆可成為聖賢。所謂聖人就是完美的人,對社會可以安邦治國,造福於民,而自己也可以立德立功立言,萬世不朽。
  • 《曾國藩傳》:從笨人到聖人,曾國藩將這一個字,做到了極致
    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夢想的有志青年。曾國藩究竟為什麼這麼牛?從他的人生經歷裡,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這個故事雖然是民間傳說,無法辯證真偽,但是由此可見,曾國藩小時候的「笨拙」,那是在十裡八鄉出了名的。為什麼曾國藩學習這麼慢,還一直在堅持呢?這與他爺爺曾玉屏的教育,有著極大關係。曾玉屏年輕時候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但是到了35歲那年,突然發憤圖強,日夜苦幹,終於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 曾國藩:我一生,就是三個字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他在同治元年給季沅兩弟寫家書,勸其二人效法自己,謹記「廉、謙、勞」,這一為官之道,做人之本。而這三個字也是曾國藩一生的真實寫照。
  • 看下曾國藩是怎麼從凡夫俗子變成一代聖賢的
    2020年剛剛過去,去年一年立的Flag有沒有完成,又成了個熱門話題,估計95%的人都沒有完成,其實目標沒有完成也不要過於自責,因為普通人是很難堅持的。聖人曾國藩年輕時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但後來他一步步改變,克服不足,發揚長處,終成一代聖賢。
  • 《曾國藩傳》|天賦和努力哪個更重要?曾國藩告訴你答案
    但,如果你只是個普通人,也先別急著氣餒,愛迪生的名言也不是絕對的,曾國藩就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努力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宏傑的《曾國藩傳》,了解曾國藩平凡又偉大的一生,學習「最後一個聖人」的處世之道。曾國藩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就是勤奮。
  • 曾國藩:成全自己,必須堅持3件事
    人人都道曾國藩乃是「近代第一完人」,「半個聖人」的名號更是世人皆知。然而曾國藩實則並非天才一枚,不僅基因一般,且其年輕的時候還一身「臭毛病」,別說「完人」了,甚至與一般人都差著一段距離,考了7次科舉考試才中了秀才,就是一個明證。倘若按著這個「劇本」走下去,相信歷史的洪流中,定然不會有「曾國藩」這個名字。
  • 曾國藩31歲,破而後立,只因堅持2大法寶,看看你離成功還有多遠
    31歲,破而後立,堅持2大法寶31歲的曾國藩已經在京城發展了,當時的他面對「權貴滿地走,官員多如狗」的京城,可謂是眼花繚亂,還一度迷失了自我。吃喝玩樂、虛偽、圓滑,這是後來的曾國藩對31歲自己的形容詞。
  • 兩個半聖人,王陽明為何能入列,曾國藩又為何稱為半個聖人?
    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前兩個我認了,曾國藩就達不到了,半個也不行,曾國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沒有貢獻什麼成就,說他立德,實際上不過是獨善其身總結出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想法,遠遠談不上聖人。對於王陽明,像曾國藩自己都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 「半個聖人」曾國藩也不完美,自創心法戒色,簡單卻很有效
    他6歲進私塾,考秀才都考了7次才成功,可以說他年輕時候都是平平無奇,雖然很平淡,卻因為他後半生的成就,讓後人對這個「半個聖人」的前半生的事跡更有好奇心的去發掘。  大名鼎鼎的晚清 「第一完人」曾國藩年輕時也有諸多壞毛病。年輕時候的曾國藩風流、好色成性,但最終在他自我克制以及讓自己「忙起來」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來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 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四月份「留館」之後,他「本要用功」,但「日日玩憩,不覺過了四十餘天」。他總結自己四十多天內,除了給家裡寫過幾封信,給人作了一首壽文之外,「餘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
  • 曾國藩半天背不了課文,等在外面的盜賊急了:你太笨,我都會背了
    為了羞辱曾國藩,這個盜賊果真將文章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屋子裡的曾國藩只感到臉上火辣辣的,由此可見曾國藩的天賦實在堪憂,竟連一位落草為寇的盜賊都比不上,但就是這樣一個笨蛋,後來卻成為聖人,這其中有什麼訣竅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超人的毅力。
  • 靜夜思丨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四月份「留館」之後,他「本要用功」,但「日日玩憩,不覺過了四十餘天」。他總結自己四十多天內,除了給家裡寫過幾封信,給人作了一首壽文之外,「餘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因此,他在日記中給自己立了日課,每天都要早起,寫大字一百,溫習經書,閱讀史籍,還要寫詩作文。
  • 從官場愣頭青成為「半個聖人」,曾國藩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但是曾國藩卻沒有被挫折打垮,他在與世界的一次次衝突中斬關奪隘,終於伸縮如意,本領大長。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兩個聖人是指孔夫子和王陽明,半個聖人即是清朝晚期的朝中重臣曾國藩。然而,45歲之前的曾國藩,卻是眾人皆知的「官場愣頭青」。
  • 曾國藩:30歲了依舊平庸無為?掌握這3點,可以跟我一樣成功逆襲
    改變發生在30歲那年,曾國藩突然醒悟,立志學王陽明「做聖賢」。而後,他堅持做這三件事,最終成為了一個讓政敵都敬佩、去世後清王朝停朝三天的一代名臣。曾國藩的自省精神,很少有人與之比肩。剛進入官場的曾國藩,仍未脫掉年少時的稚氣和輕狂,得罪不少官員不說,還經常粗枝大葉,很多的分內的事都做不好。於是,他向父親學「寫日記」,用寫日記的方式進行自我反省。
  • 男人負債纍纍,建議讀讀曾國藩的2句話,或許能走出低谷
    但是這個時候,為什麼有的人就能夠東山再起,但是有的誰就只能一蹶不振呢?其實這就是因為你在跌倒後,是選擇積蓄力量再次爬起,還消極頹廢,只會抱怨卻不努力改變的原因。一個人身處低谷,就算負債纍纍,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努力,不去堅持,最後就會更難站起。
  • 在父親壽宴上,多年好友竟拂袖而去,曾國藩:為補過我花了30年
    父親壽宴上,多年好友竟拂袖而去,曾國藩:為補過我花了30年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被譽為「近代第一完人」,因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成為孔子、王陽明之後的唯一「半聖」,然而真實歷史上的曾國藩自幼愚笨,長相也一般,年輕時還一堆諸如好色、愛抽菸、脾氣暴躁的臭毛病,接連六次科舉不中,連未婚妻都對他失望透頂而悔婚不嫁……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道: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事情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只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常的德行修為好,那麼他們就能夠成就大的功業了。企業家董明珠曾經在採訪中也表示:「企業家不是管大事,我一直認為企業家是管小事,你把小事管好了,合起來有什麼大事嗎?」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導語: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但是在中國,其實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學造詣高深者都稱之為「聖人」。但是想要成為聖人,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像是古書中描述的,所謂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