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姓蔡,袁世凱手握幾十萬重兵都懼怕!

2021-02-08 蔡氏總群

點上面「蔡氏總群」加入蔡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蔡」,先點上面藍字蔡氏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袁世凱稱帝意圖暴露後,輿論一片譁然。1915年12月25日,秘密潛回雲南的蔡鍔聯名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並組織護國軍討袁。隨即,蔡鍔、李烈鈞和唐繼堯分任護國軍第一、二、三軍總司令,從四川、貴州、廣西三路出兵,掀開護國戰爭序幕。
      1916年1月16日,蔡鍔帶領的第一軍3130人從昆明正式出發,分三路進攻四川南部的敘府、瀘州和綦江。第一軍是蔡鍔的舊部,不僅兵力少,軍餉不足兩月,彈藥配給僅夠一個月。當時,蔡鍔身患重病,不得不抱病作戰。出發之前,蔡鍔的致辭悲壯無比:「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

      他要反抗的對象,是擁有數十萬北洋軍隊的袁世凱。強弱之勢,人人皆知。之前的二次革命,國民黨幾乎擁有南方半壁江山,三個月不到就全面失敗。可以說,一開始蔡鍔領導的護國戰爭就處於螳螂擋車的絕對劣勢。
      然而,世間之事並非簡單的實力對比。因為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護國運動師出有名,最初,護國軍所向披靡。一路上,川軍僅象徵性抵抗就棄城而去。袁世凱久經戰陣,並不慌張。他派出三路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奔襲過來      第一、二路軍由曹錕統率。吳佩孚和馮玉祥入川進攻蔡鍔,馬繼增入湘進攻雲南的護國軍大本營。第三路由龍覲光帶領,從廣東借道廣西,夾擊雲南。      2月下旬,北洋軍陸續抵達四川前線,兵力達到4萬5千人,是護國軍的十倍有餘。朱德帶領護國軍先鋒與北洋軍遭遇,在棉花坡挫敗北洋軍。但由於兵力懸殊,護國軍後方支援不到位,孤軍深入,兵困馬乏,被迫轉入防守。取得優勢的曹錕卻不主動進攻,反而按兵不動。3月底,蔡鍔與四川都督陳宧達成局部停戰協議。四川、雲南局勢相繼進入相持階段。

      人們看到北洋軍並非不可戰勝,從初期的懾服轉為反抗。人心變化,引起局面發生重大改變。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紛紛宣布獨立。
      面對獨立浪潮,北洋軍請纓參戰者不乏其人,但都各懷鬼胎。這些軍閥要餉要槍,藉機擴充兵源。袁世凱先找張勳。張勳以「徐州防務吃緊」,一口回絕。袁世凱又電召駐紮奉天的27師張作霖,許諾封侯。張作霖先請袁世凱補充軍餉和槍械後,即刻指使奉天商會等團體「打電報挽留該軍維持東省秩序」。      滿朝北洋文武,竟然找不到一名大將為袁世凱所用。他想請段祺瑞出山,但是段祺瑞竟以「宿疾未愈」婉拒,與當年袁世凱欺負清政府一模一樣。他轉而調馮國璋進京任參謀總長兼徵滇軍總司令。馮國璋「稱病不出」,還聯絡四省督軍密電各省,請護國軍立即取消獨立,請袁世凱取消帝制,史稱「五將軍密電事件」。此事件,標誌北洋軍發生嚴重分裂。      袁世凱再打黎元洪的主意,以「副元帥」的名義統率徵滇軍務。黎元洪說自己已經辭去副總統,切不可再做「副元帥」。最後,袁世凱只得親力親為,在新華宮掛起「徵滇臨時軍務處」,親自出面主持應對雲南護國軍。到這時,袁世凱手下的數十萬大軍也成為烏合之眾。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面對眾叛親離的局面,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不得不宣布撤銷帝制。等到陝西、四川、湖南等省宣布獨立,袁世凱憂憤交加,於6月6日病逝。      所謂「德不孤,必有鄰」。一代軍魂蔡鍔以三千勁旅再造共和,取得護國戰爭的成功,阻止了封建復闢死灰復燃,演繹出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人間奇蹟,英明永載史冊。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他手裡兵馬不足三萬,何以北伐千裡擊敗袁世凱的幾十萬大軍?
    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啓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蔡鍔將軍常常在深夜夜不能寐,為國家之前途夙夜興嘆。不久後,蔡鍔秘密離京赴津,一方面賄賂袁世凱的手下許以重利,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
  • 看看袁世凱的表現就明白了
    要說在「戊戌變法」中最大的輸家,我覺得非袁世凱莫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變法中站隊錯誤、組織錯誤,一點都不旗幟鮮明。其實早在康有為所領導的「強學會」成立之初,袁世凱就主動加入了這個變法組織,不僅在資金上對強學會予以支持,自己更是盡心盡力地為強學會跑前跑後。
  • 王者榮耀最強關係戶,父親手握重兵,稷下三賢都是他老師
    老夫子武道老師 老夫子作為稷下學院的院長,並且是稷下三賢之一,教導過很多著名的傑出學生,連諸葛亮都是他座下高徒,並且有教無類的理念讓他得到很多人的敬仰,而蒙犽來到稷下學院之後,也成為了老夫子的學生,雖然蒙犽非常叛逆,但是依舊沒有遭到老夫子的嫌棄。
  • 袁世凱死後,「北洋五虎」的最後歸宿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崩離析,各大軍閥開始割據,北伐戰爭爆發。這是一段對外屈辱、對內殘暴的黑暗歷史,然而當東北易幟後硝煙散盡,曾經的梟雄們都有著怎樣的歸宿呢? 1928年12月29日,遼寧瀋陽大帥府前的「五色旗」被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同日,張學良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
  • 袁世凱稱帝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什麼態度呢?
    那麼這些所謂袁世凱的北洋親信,對於袁世凱稱帝的,到底都是什麼態度?我們先看一下北洋三傑。對於袁世凱稱帝,段祺瑞是明確的反對態度。他還曾三番五次的上門親自勸阻袁世凱,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並沒有公開聲討,只是自己沒參與,所以他也沒有獲得任何封賞。
  • 隆美爾死前手握重兵,希特勒命令他自盡,為啥他不反抗?
    導語:隆美爾死前手握重兵,希特勒命令他自盡,為啥他不反抗?沙漠之狐隆美爾相信大夥都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職的是德國的陸軍元帥,具有很高的權利和地位。這位盡忠職守的將領,在戰爭後期因為被希特勒懷疑跟刺殺案有關係,所以被判了死刑,最終為了讓隆美爾體面點死,希特勒派遣蓋世太保送毒物給他自盡,隆美爾因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隆美爾死前,實際上他手握著義大利北部B集團軍群,戰鬥力尤為強悍,即便是隆美爾態度強硬一些,希特勒估計都得掂量掂量,那麼為啥他沒有選擇反抗而是妥協了呢?實際上希特勒早就做好了準備。
  • 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北洋軍,為何罷免袁世凱之後,卻指揮不動?
    不過,北洋六鎮也全是出自袁世凱之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李鴻章和榮祿一死,袁世凱成了清政府高層當中最為「知兵」的一個人,慈禧不倚重他還能倚重誰呢? 袁世凱當時雖說也有通過手握重兵來鞏固和提高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的想法,可他也同樣知道手握重兵不僅可能會讓他受到慈禧的猜忌,也會讓他受到滿族王公貴胄的排擠。
  • 曾經手握重兵的朱權,晚年卻為何鬱鬱不樂?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被封為寧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因為要加強皇權而推行削藩,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而朱權是寧王,同時寧王的大軍非常彪悍,所以朱棣就想得到寧王的支持來來協助自己。
  • 康熙駕崩,十四阿哥手握重兵,為什麼不和雍正拼死一戰?
    康熙,乃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在歷史上還挺出名的,不少清宮劇中都有他的身影,一提到康熙,很多人也都是讚不絕口。當初國內局勢嚴峻,就是他堅持用兵,才實現了國土的完整和統一。
  • 袁世凱識人、治人有多厲害?看他何如評斷、對付民國南方三巨頭!
    袁世凱從二十來歲起,風雲之路,一路騰升而起,他留下的識人佳話就從未中斷過,從尚是失意世家子弟時一眼鎖定後來號稱「水晶狐狸」的徐世昌,到後來小站練兵時眼力大開,將還未顯形的北洋龍虎豹王世珍、段祺瑞、馮國璋攏入麾下,將一大批本是無名草莽的小人物栽培成神州各地的後來強人——有人說,整個北洋大時代,豪傑強人十之八九都是從袁世凱的法眼中走出來的。
  • 袁世凱是不學無術的武夫?其書法功力之深,堪比大家手筆
    袁世凱書法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即便如此,袁世凱也很遺憾連秀才都沒做過。清末民間有傳言,說「張之洞有學無術,袁世凱不學有術」,所以世人便認為袁世凱是一介武夫。袁世凱書法但遺憾的是,作為一個長期的「反面人物」,他被人為地屏蔽太久了。很少有書法集選收他的作品。他的書法只是近些年才陸續看得到。凡看過他書法的人,幾乎沒有不感到吃驚的。
  • 袁世凱練兵,將北洋新軍變成「袁家軍」,清政府為何不採取措施?
    北洋新軍大規模招收新兵,從招收士兵到一切的章程制度的制定,全部都是袁世凱親力親為。同時袁世凱也懂得掩人耳目,主動請滿洲權貴共同練兵,而這些權貴都帶著清末的腐敗氣息,對比之下袁世凱在軍中的威望就更大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可以說是大清帝國的主力軍,也是是清朝最堅韌的頂梁柱軍隊。
  • 他功高至偉,手握重兵!皇帝卻在背後刨他的祖墳!他為什麼不造反?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他不是不懂的,文種和韓信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郭子儀在一邊為國家效力,還要一邊尋思怎樣讓皇帝沒有疑心。 公元767年,他率軍和吐蕃打仗的時候,朝中有一個叫魚朝恩的太監,居然把郭子儀家的祖墳給刨了。郭子儀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氣得兩眼放火,怒氣中燒。
  • 辛亥革命,清政府坐擁幾十萬兵力,為何只指望袁世凱8萬北洋軍?
    放著手中的幾十萬軍隊不用,反而將主動權交給並不放心的袁世凱,清政府到底打著什麼算盤?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下清政府的兵力構成。眾所周知,滿清子弟一路入關、問鼎中原靠的是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但八旗子弟中並不全是滿人。
  • 大明寧王朱權15歲就手握重兵駐守邊鎮,為何最後成了文學家?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因為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重用,年紀輕輕就成為了手握重兵的邊鎮藩王。聰慧英勇,少年英豪公元1378年,朱權生於國都南京。所以朱權雖然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但朱元璋一直都十分器重喜愛他。洪武年間,朱元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開始屢屢製造大案,著手開始清理身邊一些「圖謀不軌」的開國大臣。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四大案案發後,一眾人才和官員被牽連處理,朱元璋身邊的人才是用無可用。
  • 朱權15歲就手握重兵駐守邊鎮,為何最後成了文學家?被朱棣逼的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因為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重用,年紀輕輕就成為了手握重兵的邊鎮藩王。聰慧英勇,少年英豪公元1378年,朱權生於國都南京。在母妃楊氏的引導下,自幼便聰明好學,史書中也稱其「天性口實,孝友謙恭,樂道好文,循理守法」。所以朱權雖然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但朱元璋一直都十分器重喜愛他。
  • 古代將軍大都手握重兵,又遠離皇宮,為何很少有將軍選擇造反?
    天下戰亂,諸侯紛爭的事在歷史上不足為奇,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原本處在地方上的諸侯在自身實力得到擴展以後便不再甘心臣服於君王,都想成為皇帝,坐擁無上權力和大好河山,因此起兵謀反。但是縱觀歷史,雖然將軍手握兵馬大權,但是真正由他們起兵謀反的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 袁世凱7萬北洋軍就敢造反,曾國藩幾十萬大軍為何屁都不敢放
    自己的愛將胡林翼,戰友左宗棠、胞弟曾國荃和降將李秀成,都曾勸他推翻清朝取而代之,湘軍將領也摩拳擦掌、蠢蠢欲動。但是曾國藩不但沒有不臣舉動,反而懇切上書朝廷、裁撤湘軍。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可曾國藩為什麼就能抵抗住誘惑呢?
  • 孫中山為什麼讓位給袁世凱當總統?其實孫中山很高明
    1912年,擔任了中華民國45天大總統的孫中山突然宣布辭職,讓位給清朝重臣袁世凱。是什麼原因讓孫中山願意讓位給袁世凱呢?對於這個問題成為許多人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