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氣象的秘密,藏在龍門石窟裡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6034 字

閱       讀       需       要

                                                                            

16 min

她能聚金銀。由漢光武定都,至唐明皇中興,幾度繁華,與長安交相輝映,構成中國中古時期的經濟軸心。河南洛陽,老君山。傳說中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在此地歸隱修煉,唐太宗李世民特將該山賜名為「老君山」。圖/VCG她專吸刀兵。洛陽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對伊闕,背靠邙山,是四險之地,自古兵家必爭,自董卓焚城到安史之亂,古洛陽又在逐鹿中原中,幾經摧毀。城作砧板,我為魚肉,古人飽受勞累和憂患之苦,但又無力改變現實。為實現國運昌盛、平安長壽、往生極樂等美好願景,人們只能祈禱上天,渴望一睹神佛真容,對之匍匐膜拜。北魏,泥塑人面像,洛陽博物館藏。洛陽永寧寺建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遭雷擊焚毀,據研究,永寧寺木塔通高約147米,如果留存至今,應是世界最高的古代木結構佛塔,圖為永寧寺塔基附近出土的泥塑佛像,與同時期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相近。 攝影/動脈影
北魏孝文帝時期,洛陽城內已是寺院林立(佛寺共計1367所),僧尼十萬餘眾。北魏皇室崇尚佛教,一直秉持開鑿石窟寺的傳統,開工前的選址十分重要,關乎佛窟「法力」的強弱盛衰。龍門在洛陽城南,是一處河谷。唐代詩人許渾在《晚登龍門驛樓》中贊龍門美景:「青嶂遠分從地斷,洪流高瀉自天來。」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浮想聯翩,民間自古流傳大禹疏浚龍門的傳說,古人視龍門為溝通彼岸世界的風水寶地,因而選擇在此造像修窟。暮色四合的龍門石窟,遊客散去,有著別樣的寧靜與祥和。攝影/焦瀟翔隋代以前,龍門名「伊闕」,曾是「洛陽八關」之一,既是軍事要衝,又是交通咽喉。隋煬帝曾登邙山俯瞰,見伊闕巍峨,東西兩山拔地而起(西山今名龍門山,東山名香山),伊水中流,如遊龍歸闕,便喚為龍門,沿用至今。 圖1-2:伊闕,東西兩山拔地而起,伊水中流。圖1攝影/劉波;圖2/圖蟲·創意
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伊洛河水清,黃河水濁。這片山河也是」河出圖,洛出書「之地。攝影/李英傑龍門山體寬廣,任君開鑿;蜿蜒北去的潺潺伊水,不僅便利漕運,還為鑿窟工匠和寺內僧侶提供了生活水源。開窟造像,雖然看似漫海拾貝般自由隨意,其實,代價極為昂貴。斬平山壁、鑿洞開龕、琢磨佛像,每一道工序,在古時均非易事,甚至傾舉一國之力,朝廷設石窟署、營福署掌管造像工程。每一窟的創建,動輒耗時四、五年,或分數期完工,工匠的一錐一錘,以及石窟的後期維護,都開銷不菲。今日龍門共2345座石窟(主要分布於西山,佔石窟總數的87%),10萬餘尊造像。長達400餘年的營造史,耗費不知多少人力物力。龍門西山上的石窟,經由400多年的建造,才有了今天的樣子。如今已然成為龍門石窟「代言人」的盧舍那大佛,就位於唐朝時開鑿的奉先寺內。製圖/Paprika龍門最早開鑿的佛窟是古陽洞,創自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這一年,是孝文帝力排眾議,實施遷都和漢化政策的關鍵一年。據《魏書·高祖紀》載,孝文帝於太和十七年九月幸洛陽,定遷都之計,並把一些中央官吏留在洛陽營構新都,同時開始創建古陽洞。龍門石窟,古陽洞。圖1攝影/趙亮;圖2攝影/石耀臣
最初,開窟活動由洛陽一帶的地方官僚主導,如洛州刺史之子比丘慧成、都綰闕口遊激校尉司馬解伯達、陸渾縣功曹巍靈藏、滎陽太守孫道務、穎川太守衛白犢、新城縣功曹孫秋生等人,他們捷足者先登,紛紛在古陽洞開龕造像,佔據位置顯著的壁面,仿佛優先進入了不對號入座的露天劇場,這錢花得挺值!隨時間推移,因北魏皇族陸續遷入洛陽居住,皇親國戚逐漸在取得優勢:北海王元詳、元詳生母高太妃、河南王元和、廣州王祖母侯太妃、安定王元燮、齊郡王元祜、司空長樂王穆亮、輔國將軍楊大眼等人,爭先恐後「搶購」古陽洞的黃金地段。之後的北魏宣武帝、孝明帝時期,權貴們又開鑿了賓陽中洞、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窟、彌勒洞等窟。 圖1:賓陽洞天井蓮花飛天圖。賓陽洞是龍門石窟,繼古陽洞之後開鑿的第二大石窟,僅中洞的開鑿就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富麗堂皇的賓陽洞,堪稱龍門眾石窟之冠。 製圖/Paprika;圖2:賓陽中洞。攝影/石耀臣
當人離開人間去另一個世界時,如果確實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心裡終歸要好受些,尤其是那些眷戀生前富貴的貴族們。他們僱請僧侶和工匠,依照現實生活描繪佛境仙居,以此獲得安詳與寬慰。此時的龍門,堪比琳琅滿目的珍寶商店,佛龕、碑刻、佛塔等佛教石雕藝術,不僅是撫慰人心的奢侈品,也反映出功德主的趣味,為龍門石窟打上時代烙印。圖1:蓮花洞局部。佛教石窟多以蓮花為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般精美碩大的蓮花,實屬少見。製圖/Paprika;圖2:蓮花洞全景。攝影/石耀臣
北魏遷都洛陽前,造像仍保留雲岡石窟的遺風,有古印度犍陀羅風格的原汁原味;北魏遷都洛陽後,造像受漢化改制和南朝士族文化影響,大多呈面相清秀、體態瘦削修長的「秀骨清像」,如賓陽中洞前壁窟門南側上層的維摩詰像,頭戴籠冠,身著寬鬆飄逸的褒衣博帶式漢風服飾,斜倚隱囊,側臥榻上,手揮麈尾,其滔滔奮髯,倨傲自負的神色栩栩如生。圖1:賓陽洞前壁浮雕全圖。 製圖/Paprika;圖2:來自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北魏大型浮雕《維摩變》中的維摩詰居士像片段。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歷經周折轉運至美國,浮雕從巖壁上盜鑿到漂洋過海,受到了極大的損壞。博物館非常努力地給予了最大程度的修復,才能使我們有幸一睹一千五百年前的這尊大型浮雕的一個局部片段。 圖/網絡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執政的盛唐時代,龍門造像活動達到巔峰。因天下相對太平,社會財富增長,龍門造像已非權貴專享之事,普羅大眾也廣泛參與其中。洛陽龍門石窟遊人如織。攝影/黃政委洛陽作為唐朝東都,商業繁榮,大量自由工匠在洛陽聚集,他們公開接受各類顧客的造像訂單。此時,龍門石窟由私人定製的奢華商店,變為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信仰集市」。此時,開窟已蔚然成風,前朝佛事遺蹟,成為「龍門集市」的最佳廣告。想像一下,在一個天朗氣清的好日子,伊河波光瀲灩,兩岸綠柳成蔭,僧人、信徒傍水前行,禮佛與遊賞之餘,仰望東西兩山,千巖競秀,萬木爭榮,漫山洞窟如蜂房蟻窩,令人一時恍惚,如入曼妙殊勝的佛國幻境。思緒萬千之餘,不禁心嚮往之:何不也為自己和家人造一佛龕祈福納祥呢?或許,做造像營生的商人工匠,如今天景區隨處可見的「攝影快充」商販,正打著幌子在附近招攬買賣。雪中的香山寺和伊水河。圖1/圖蟲·創意;圖2/VCG
同時,頻繁出沒龍門的社會名流,又增強了宣傳力度,大詩人白居易曾與僧人佛光同乘一葉扁舟,從洛陽城的建春門溯伊水悠悠而上,赴龍門香山寺遊玩,二人一路低吟長嘯,把酒論詩,引得岸上人們紛紛駐足,傳為一段佳話。實地展銷結合名人代言,對信徒們的吸引力自然不在話下。
據造像題記顯示,唐代龍門石窟的功德主身份十分多樣,如商業行會出資修建的北市絲行像龕、北市彩帛行淨土堂、北市香行社;街坊鄰裡合夥修造的思順坊老幼造像龕;僧尼營造的如西京法海寺寺主惠簡造惠簡洞、內道場沙門智運造萬佛洞;外國人開鑿的新羅人像龕、吐火羅僧寶隆像龕;奴婢修建的奉先寺家人造像龕等等。各類下層百姓的營造不可勝數,如《總章元年王合為妻患得差》,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開鑿的小佛龕題記,講述了唐代百姓王合之妻久病不愈,丈夫四處求醫無果,於是希望通過造像積功德,祈求佛祖保佑其妻痊癒。另如《儀鳳三年齊州山荏縣劉寶楂妻範為身娠》,刻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記錄了齊州山荏縣百姓劉寶楂之妻懷孕,劉寶楂對妻恩愛有加,希望母子平安,便出資開龕造像,為妻、子祈福。因財力不足,普通百姓所僱工匠修養和技藝大多不高,他們的造像普遍雕鑿粗糙,形制矮小,造像旁所刻發願文或題記,多修辭簡短粗率。不過,這些看來馬虎、粗劣的字跡,對於窟主和工匠,也都是盡心竭力之作,飽含了他們的智慧與虔誠。當然,唐代石窟中,雕造品質最精良,規模最龐大的,仍是皇家石窟。其中最知名的傑作,是盧舍那大像龕(奉先寺),其主尊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高1.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高大的造像(龍門最小的佛龕高1.9釐米,龕內坐佛高1.3釐米,位於古陽洞南壁下層)。奉先寺洞窟,位於最中間的是盧舍那大佛。 攝影/袁蓉蓀唐代《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像龕是唐高宗下令建造,當年皇后身份的武則天捐兩萬貫脂粉錢資助,有人計算,盛唐一文(枚)銅錢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0.5元,一貫錢是1000文,兩萬貫的購買力約等於今日1000萬元人民幣,堪稱一筆巨款,而這只是工費中的一筆而已。盧舍那大佛細節圖。似笑非笑的盧舍那大佛,在不同人的不同心境中,有著不同的模樣。 圖/VCG因盧舍那大佛法相慈祥典雅,面貌豐滿圓潤,民間傳說其是依據武則天面容雕鑿的。皇室成員所開石窟還有魏王李泰造賓陽南洞正壁大像,紀國太妃韋氏造敬善寺石像龕等。並非所有皇家石窟都臻於完美,因政局變幻,宏大的皇家造像也會被廢棄,如鑿造於武周時期的摩崖三佛龕,其內共七尊造像,均未完工。三大佛像並列而坐且彌勒居中,這種三佛題材在中國石窟造像中實屬罕見。工程規模宏大卻半途而廢,且無任何文字資料可以考證。 攝影/石耀臣另外,各類官員也紛紛開窟造像,以此邀寵皇帝者多。如位於龍門石窟西山中部的萬佛洞(因窟內南北兩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頂部蓮花藻井四周環刻造像發願文:「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龕,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卅日成。」據此可知萬佛洞的功德主之一,是二品女官大監(女官官名,掌宮內諸事)姚神表。在唐玄宗時,據盧舍那像龕《大唐內侍省功德碑》記載,內侍省高力士等百餘宦官,為皇帝造阿彌陀像,祝唐明皇萬壽無疆,祝大唐國運昌隆,萬萬沒想到,玄宗時代竟是盛唐絕唱,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每況愈下,龍門石窟也由此日益冷清了。萬佛洞觀世音菩薩像。雖面部殘損,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的優美身姿,梅蘭芳大師參觀龍門石窟時曾被他吸引,並在《洛神賦》的表演中得以引用。被稱為「東方維納斯」。 攝影/趙亮 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是為自己或家人祈福而開窟造像。有為長輩還願的,如三朝宰相姚崇,他本人並不信佛,但其母親劉氏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次經過龍門必行拜祭,還發願開窟造像,姚崇是孝子,為順應母親意願,選址龍門西山南端最高處,開鑿了極南洞。與龍門石窟結緣的文化名人眾多,名聲最大的,要數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晚年在洛陽任官,不僅出重金重修龍門香山寺,而且自號香山居士,結交一眾洛陽名士,包括136歲的李元爽和95歲的僧如滿,他們於會昌年間歡聚香山寺,白居易請來畫師,為每位老人畫像,並附上各自詩作,稱作「九老圖詩",為後世文人效仿。相傳龍門東山(香山)萬佛溝內的西方淨土變龕是白居易開鑿,其中的伎樂組圖,或許正是白居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詩意的真實寫照。龍門石窟看經寺,位於龍門東山萬佛溝北側,是唐武則天至玄宗時期開鑿的一座皇家洞窟。有世界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的29尊唐代石刻羅漢像。這是龍門石窟內文物極為珍貴、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的洞窟。 攝影/趙亮除了信眾營造的造像窟,還有一些洞窟,是供僧人起居的僧房窟,內部除石質禪床外,別無雕飾,唐代詩人劉滄《題龍門僧房》詩云:「靜室遙臨伊水東,寂寥誰與此身同。禹門山色度寒磬,蕭寺竹聲來晚風。僧宿石龕殘雪在,雁歸沙渚夕陽空。偶將心地問高士,坐指浮生一夢中。」描寫了禪窟中僧人修行的種種心境。生於斯,亦沒於斯,唐窟中有94處瘞窟,是存放僧人骨灰的所在,如東都景福寺威儀和尚靈覺、東都寧剎寺比丘尼惠燈等,均藏魂於此。唐以後,中國石窟開鑿的高峰期已過,但遊覽龍門者仍絡繹不絕,只是不再以禮佛祈福為主要目的。宋代文人如文彥博、歐陽修、梅堯臣、宋庠、蘇軾等,都曾創作有關龍門的詩歌,他們來到龍門,多寄宿於山中寺院,欣賞石窟之餘,還常泛舟伊河,拜謁白居易墓園,偶爾於香山石樓下垂釣,或在伊濱把酒言歡,極盡風雅。位於龍門石窟東山上的白園。作為龍門石窟行走的「代言人」,白居易在去世後也葬在了龍門石窟。圖1/圖蟲·創意;圖2、3攝影/石耀臣;圖4、5攝影/李平安元代以後的600餘年來,古都洛陽風光不再,龍門石窟也逐漸蕭條,自然剝蝕和人為盜損,讓大量造像被破壞,令人痛心。即便如此,也未阻礙後世的政要名流們流連此間,清乾隆帝曾巡幸龍門,御筆誇讚香山寺;庚子國難時,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難至洛陽,苦中作樂遊覽龍門。民國時期,在洛陽西工兵營擁兵十萬的大軍閥吳佩孚,以及權傾一時的河南省主席馮玉祥,都曾鼓勵軍民在龍門東西兩山植樹,兩位梟雄竟關注起環保綠化問題,可見龍門石窟的盛名;1936年,蔣介石攜宋美齡入住香山寺內的「蔣宋別墅」,借這座福地,度過了他的五十大壽。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現任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父親)遊賞龍門,對書法經典《龍門二十品》愛不釋手。龍門石窟,不僅承載了人們太多的信仰渴求,而且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龍門地聳雙闕,壁映千尋,加之佛龕雕飾蔚為奇觀,後世民間以為龍門勝境功於天成,非人工所為。曾流傳這樣一則神話:古時有一牧童,常在伊闕牧牛,每每聽到空中傳來「開不開?開不開?」的呼喊聲。牧童驚異,回家告訴母親,母親讓他聞聲作答「開!」。呼聲再起時,牧童照辦,話音未落,山體隨之崩裂,漫山皆現窟龕佛像,有的已成型,有的還眉目模糊。神話雖荒誕,卻也反映現實,沒有自然母親的恩賜,就沒有人為之美的雋永。經年累月中難以計數的財力付出,方營造出宏大的佛教殿堂。從貴族壟斷,到全民共享,信仰被擺上「龍門集市」的貨架,林林總總,待價而沽。龍門石窟賓陽北洞中的主尊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但由於拇指被破壞,所以如今呈現出來的手勢像極了人們現在拍照時伸出的「剪刀手」。圖1/VCG ;圖2攝影/袁蓉蓀在困難的年代,信仰令人欣慰,自人類誕生以來,發明了無數種與「神」溝通的方式(開窟造像是其中之一),對神聖的信念使生活具有意義,也給予人希望,至於這信念是否能被證實,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已不由自主地改觀了生活,改善了世風,改進了自我,這就足夠了。

經公眾號「地道風物」(微信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

足不出戶學歷史

果粒歷史優惠加碼

只需9.9元,聽一個月的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專題歷史小課

最新圖書導讀……

老會員續訂可享優惠

長按下方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點擊下方圖片一樣優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盛唐氣象?去看龍門石窟啊!
    ▲ 龍門石窟,古陽洞。圖1攝影/趙亮;圖2攝影/石耀臣最初,開窟活動由洛陽一帶的地方官僚主導,如洛州刺史之子比丘慧成、都綰闕口遊激校尉司馬解伯達、陸渾縣功曹巍靈藏、滎陽太守孫道務、穎川太守衛白犢、新城縣功曹孫秋生等人,他們捷足者先登,紛紛在古陽洞開龕造像,佔據位置顯著的壁面,仿佛優先進入了不對號入座的露天劇場,這錢花得挺值!▲ 龍門二十品,局部。
  •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此次展覽分為「孝文革新」「東都政治」和「文物歸來」三個單元,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院藏的76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古陽洞原真3D列印窟龕、龍門石窟全景漫遊等,較為全面地描繪出龍門石窟魏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
  • 《龍門石窟》
    敦煌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琢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000米。經過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雕像11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數量之多位於我國各大石窟之首。
  • 龍門石窟在哪裡
    佛教自縱印度傳入我國後迅速發揚光大,其中較為明顯的代表就是建立了龍門石窟等等。今天就來一起看下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在哪裡?簡要回答位置: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裡,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23日,在位於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這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也是國內石質造像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回歸」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但在龍門的具體位置尚不得知。
  • 龍門石窟第二次大規模外展 76件(套)精美文物亮相深圳【視頻】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龍門石窟的第二次大規模外展,76件(套)來自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精美文物一亮相,便引發極大關注。  今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為慶祝兩地盛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區域間文化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圳博物館與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舉辦這一展覽。展覽將一直持續至明年5月23日。
  • 龍門石窟佛首現身美國拍賣會?
    蘇富比在圖錄中將該佛首石雕與包括龍門石窟所藏佛像在內的多座唐代佛像進行了對比,表示「本像嘴唇微噘,屬初唐風格」,並同時表示「至於其具體位於何處,目前尚未可知」。據蘇富比圖錄介紹,該拍品於1955年出現在法國通運公司的拍賣圖錄中,這是一家中國古董盜賣公司,該拍品後被美國著名收藏家史蒂芬·瓊肯收藏。
  • 龍門石窟遊玩攻略
    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1.龍門石窟遊覽路線和時間。龍門石窟位於洛陽西南約10千米,交通方便,乘坐公交車大約1小時左右,計程車十幾元。自駕可以直達景區停車場。龍門石窟景區由景區西北門入,依次經過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最後從東北門出。整個遊覽時長大約5個小時。門票90元。龍門石窟遊覽的最佳時間是上午進、下午出。上午陽光普照下的西山佛像如沐金光,下午東山又呈現出一片暖陽。2.龍門石窟概況。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以人文景觀為主。
  • 世遺寶藏龍門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粵博
    「梵影歸來——流失海外回歸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藝術」、「蓮華莊嚴——唐代造像藝術」三個部分,匯集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龍門石窟、石刻圖片以及3D列印模型,較為全面地描繪出龍門石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巖石上的大唐夢
    為什麼龍門石窟的雕像有如此價值?這些文物和我們的歷史又有什麼關聯呢?拍賣會上出現的佛首也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唐夢」。詩情畫意、氣象萬千的唐朝是中國古代真正的「盛世」,激發人內心無限的自豪和嚮往。龍門石窟則是通往盛唐的媒介。龍門窟龕2340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60多座,數量均為我國之最。
  • 龍門石窟,洛陽的文化盛宴
    來到洛陽,你就不得不去龍門石窟。因為在這裡你不僅僅可以看到洛陽的歷史,還可以看到洛陽的美色。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裡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中期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其中最出名的石窟便是奉先寺。
  • 4件龍門石窟流散佛教造像「回歸」 首次實現國內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等身立佛「身首合一」李礪瑾攝河南日報訊(記者郭歌李宗寬通訊員李礪瑾)9月23日,在位於洛陽市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將3D列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代表著國內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圖)
    這是6月8日拍攝的龍門石窟景區夜色(無人機照片)。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讓遊客在晚間領略石窟造像的別樣風採。這是6月8日拍攝的龍門石窟景區奉先寺夜景。2020年4月起,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推出「夜遊龍門」活動,讓遊客在晚間領略石窟造像的別樣風採。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 壁上觀——龍門石窟的竊寶大案
    幾期前我們了解了龍門石窟的顏值擔當——奉先寺這一期,我們看看龍門石窟近代的坎坷命運!1909年在法國出版的《華北考古圖譜》扉此書是首次向西方學術界系統的展示了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珍貴照片,並於出版後,在歐美掀起了研究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熱潮,
  • 壁上觀——龍門石窟第一窟 · 古陽洞的前世今生
    ,又拉開了洛陽龍門石窟開鑿的大幕,以及後世1500多年的輝煌歷史。龍門雪霽龍門石窟開鑿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 龍門石窟地藏小龕洛陽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 【古都夜八點 相約洛陽城】龍門夜色 美文欣賞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龍門香山,他被這裡的景色所迷醉,感慨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的山水充滿了靈性,而龍門石窟則是山水的眼睛。它以10萬餘尊造像驚豔於世界,一座石刻藝術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就鑲嵌在伊河兩岸的西山和東山之上。龍門兩山之間的伊河,千百年來,見證著龍門石窟的滄桑與輝煌。
  • 王城公園、龍門石窟...不少地方還免費
    應天門3D燈光秀、九洲盛唐燈會持續上演。  「花燈賀歲,上元集會」上元節主題親子研學活動。在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投壺、射箭、飛花令等豐富多彩的古代傳統遊戲,帶孩子們了解唐朝上元節的歷史文化知識。  另外,還將舉辦著漢服免費遊隋唐、九洲池放河燈、漢服提燈遊、非遺展出、手工體驗、水幕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 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發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千年微笑,感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但你見過藏在龍門地下千年的佛像微笑嗎?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吸引了人們濃厚興趣。其中一些新出土的佛教造像通過圖片亮相時,拂去塵埃重見天日的面容和微笑,穿透千年時光,依舊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