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盜佛首疑現紐約拍賣行:龍門石窟,刻在巖石上的大唐夢

2021-02-10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在2018年紐約蘇富比秋拍上,「中國佛教造像」拍賣專場上出現了一件唐代佛首石雕,有文物愛好者發現,這尊佛首與民國期間洛陽龍門石窟1720窟被盜割的一尊佛首高度相似。就在拍賣前,蘇富比拍賣行經與該拍品委託人商量,撤拍了這尊佛首石雕。

雖然佛首不再拍賣,但大量網友發出評論,希望能根據國際法或國際公約追索回這件當年的被盜文物。但文物一旦流出,就脫離了源出地所在國的管轄範圍,處在文物新所在地國家的主權管轄下,追索十分困難。

為什麼龍門石窟的雕像有如此價值?這些文物和我們的歷史又有什麼關聯呢?

拍賣會上出現的佛首

也許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唐夢」。詩情畫意、氣象萬千的唐朝是中國古代真正的「盛世」,激發人內心無限的自豪和嚮往。

龍門石窟則是通往盛唐的媒介。龍門窟龕2340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60多座,數量均為我國之最。它斷斷續續營造了400多年,是我國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歷經數朝,其中80%的造像誕生於唐代。驅車至洛陽城南13公裡,即可遠眺龍門山和香山對峙於伊河之畔,恰似一道天闕,打開進入唐朝的大門;到龍門山下,仰望盧舍那大佛,目光與大佛慈悲柔和的俯視眼神交匯;沿香山而上,步入白居易陵園,在他的墓旁品讀千古詩篇……這一刻,今人便實現了與盛唐的精神溝通。

 龍門石窟地理位置

 

唐朝在歷代漢族王朝中顯得極為「出挑」,它的藝術、風俗甚至服飾,集合了多元文化精粹,開放而彪悍,令現代人都為之驚訝。當人們試圖追尋其源頭、破解其密碼,會發現北魏這個鮮卑族政權為唐朝注入了豪邁的基因。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即是鮮卑貴族之女。

鮮卑拓跋氏興起於大興安嶺,後遷入漠北。公元386年建國,定都於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國號為魏,表明承接三國魏氏政權進入中華正統,史稱北魏。10年之後,北魏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又過80多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從統治中心一路向南推進的過程,就可看出這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雄心。為了促進鮮卑迅速漢化,孝文帝禁止國人穿胡服說鮮卑語。如果官員在朝廷上不講漢語,立即降職處分。他還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

鮮卑皇室鍾情於剛傳入中國的佛教,將其定為國教,並把佛教視為一統中原的精神力量。常依據皇帝真容塑造佛像供人朝拜,認定「皇帝及當今如來」。北魏都城在大同時,開鑿了著名的雲岡石窟。隨著王朝向南擴張,佛像、寺院、壁畫、石窟也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傳播。一到洛陽,孝文帝就決定為紀念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他選中了伊河岸邊的龍門山,命人開鑿孝文洞,後人稱為古陽洞,又稱「龍門第一窟」。

龍門石窟中的佛像

龍門山確實是開窟造像的良址。首先,比起敦煌結構鬆散的礫巖、雲岡較粗糙易風化的砂巖,這裡的石灰巖堅硬細膩,尤其適於雕刻。其次,從風水學上看,兩山夾伊河,既是水口,又是「天門」,是難得的寶地。北魏時代,這裡被稱為「伊闕」,直到隋煬帝時代才改稱龍門。相傳,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並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人們習慣稱伊闕為龍門,並把伊河西岸的山峰稱為龍門山,東岸稱為香山。

孝文帝命人造了三尊巨像。兩側是二脅侍菩薩像,皆通高3.90米。主尊釋迦牟尼,坐於高方臺座,通高7.82米。佛像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說明當時北魏的審美已受中原深刻影響,不再崇尚健壯彪悍,而以「秀骨清相」為美;著褒衣博帶,這是典型的漢人服飾,可見當時北魏已在孝文帝命令下,全面推廣漢服。

北魏時期的石造像 圖源:故宮博物院

古陽洞引來許多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及高僧、百姓聚集石窟啟龕造像。整個窟內造像達1350龕以上。龍門地處文化古都洛陽,人傑地靈,伴隨造像誕生的碑刻題記多為文學和書法精品。

公元493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雷霆手段完成鮮卑與漢族融合,刺激中原文明發生深刻變革;這一年古陽洞一錘定音,開啟綿延千百年的龍門石窟藝術先河,打通去往開放包容的盛唐之路。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其子元恪繼位。元恪遵循祖制,登基第二年即下詔,在龍門山為先帝開窟造像,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賓陽洞。主尊釋迦牟尼身材修長高大,皮膚潔白,嘴唇薄,下嘴唇向前突出,下巴略凸。這與文獻上記載的魏孝文帝外貌極為相似。

在孝文帝這位鐵腕帝王身後,北魏王朝政治動蕩、風雨飄搖。賓陽洞兩次變更窟址,三次更換工程主持人,歷時24年,用工80萬個,最終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只完成一所賓陽中洞。但它的藝術價值在中國佛教史和美術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賓陽中洞以浮雕精美著稱,尤以《帝後禮佛圖》為最。這幅作品原來雕刻在窟門的南北兩側,北為孝文帝禮佛隊列,南為文昭皇后禮佛隊列。圖中人物密集重疊,顧盼照應,既渾然一體,又有豐富變化。可惜《帝後禮佛圖》於1934年被美國人普愛倫勾結北京古玩商人嶽彬盜走,現分別陳列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普愛倫在哈佛大學師從華爾納。華爾納因用化學膠布盜取敦煌壁畫臭名昭著,而普愛倫當時就是華爾納盜畫隊伍的一員。1928年,普愛倫出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遠東部主任,他繼承老師衣缽,將目光瞄準龍門。當時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剛剛結束,龍門洞窟內遍棲乞丐難民,混亂不堪,正是下手時機,普愛倫便委託嶽彬僱土匪盜鑿。

上為現藏於大都會博物館的《皇帝禮佛圖》,下為現藏於納爾遜博物館的《皇后禮佛圖》

1953年,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家劉開渠等人到龍門考察,聽聞當年倒賣《帝後禮佛圖》的事,憤怒寫下聯名檢舉信刊登在《人民日報》,要求政府嚴懲奸商。北京市人民法院立即受理此案,查封嶽彬家,發現了一份合同,記載普愛倫出了1.4萬銀洋,得到《帝後禮佛圖》。據嶽彬交待,土匪連續幾個夜晚多次盜鑿,把禮佛圖鑿成碎片分批運出。有一天遭遇了巡邏隊,慌亂之中扔掉了一麻袋浮雕碎片。於是,有人認為今天陳列在美國的拼接完整的《帝後禮佛圖》為贗品。可是嶽彬在被捕後不滿一年就病死獄中,關於禮佛圖的真相也石沉大海。今天的賓陽中洞洞口,只留下兩個觸目驚心的傷疤。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崇佛成癖的北魏王朝逐漸走向窮途末路,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王朝取代。開窟造像運動也告一段落。直到隋唐時期,斧鑿聲才打破了龍門的沉默。

 

 

從唐太宗到武則天,這段近百年的歷史是影視劇的熱門題材。大多數人對唐太宗幾個兒子爭皇位的故事不陌生。太子李承乾荒淫無度,失去太宗歡心,四皇子李泰乘虛而入。貞觀十年(公元636),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對長孫氏感情深厚,至為悲痛。李泰瞅準機會,請求為母后在龍門山開窟造像,太宗果然欣慰準奏。李泰開窟,一為博「純孝」美名,二為積累政治資本,如此「面子工程」自然要快速、省錢地完成。他到龍門轉了一圈,看中了賓陽三洞,中洞已成型,只需清理打掃重新繪彩,南北二洞也初具雛形,偷工減料地雕刻幾尊佛像放置其中,就算大功告成。

如此應付了事的南北二洞,藝術價值自然和北魏建成的中洞不可同日而語,倒是工程完成後鐫刻的造像題記堪稱國寶。1800多言的題記,由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文採卓越,筆力雄勁。此碑通高約5米、寬1.9米,本是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李泰為節省費用,竟磨去原有碑文,直接在上面雕刻。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638年,被唐太宗視為師長的虞世南病逝,太宗傷心嘆息:「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名臣魏徵適時將後起之秀褚遂良引薦給唐太宗,太宗大悅,馬上封褚為「侍書」。褚遂良雖為李泰的政績工程題碑,可最終正是他聯合長孫無忌、魏徵等重臣破滅了李泰的皇帝夢。褚遂良曾進言,若李泰當了皇帝,陛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兇多吉少。太宗最終聽從勸諫,將李泰貶出長安,立「寬仁孝友」的九皇子李治為太子。

褚遂良看中李治忠厚老實,可萬萬不會想到,若干年後,老實成了唐高宗的致命弱點。褚遂良因反對李治立武媚娘為後,遭到未來女皇的清算,死於流放途中。

李泰處心積慮營造的賓陽南北二洞既沒為他贏得皇位,也沒在藝術史留得美名。褚遂良書寫的題記,卻流芳千古。這塊碑乾脆被後人稱為「褚遂良碑」,它的地位,從不因書法家的命運沉浮和朝代更迭而發生絲毫動搖。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可謂龍門石窟的女主人。公元650至704年,唐高宗與武則天執政期間,是龍門造像的全盛時期,空前絕後。出自這一時期的窟龕造像,佔龍門總數近三分之二,且技藝爐火純青,題材百花齊放。今天,在龍門景區的門票上印刷著盧舍那大佛,大佛慈悲柔和的微笑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這尊大佛,傳說是按照武則天真容塑造。

武則天與佛有緣。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視劇《一代女皇》在大陸熱播,幾乎人人都會唱那句「萬丈雄心難為尼」。作為先皇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在太宗駕崩之後和其他妃嬪一樣被迫落髮出家,直到昔日情人李治將她接回皇宮。也許在感業寺,武則天參悟了政治與宗教之間的微妙關係,她被立為皇后之後,立即大興工程,在龍門開窟造像。唐高宗後期,武則天掌握朝政實權,這一時期龍門開鑿的洞窟有一個顯著特點:主佛多為彌勒,如千佛洞、惠暕洞、極南洞、摩崖三佛龕等。按照佛法,主佛應供釋迦牟尼,因為釋迦牟尼是主宰現在世界的佛。而彌勒將在釋迦牟尼滅度之後,在未來世界裡成佛,降生人間接替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利用彌勒信仰發動起義和政變的案例屢見不鮮,武則天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她營造洞窟皆供彌勒為主佛,而且佛像面容具女性氣質,用意不言而喻。

電視劇《武則天》中武則天在感業寺為尼

萬佛洞是唐高宗與武則天時代開鑿的精品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工程主持者為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尼姑智運禪師,可見當時女性地位較高。在萬佛洞前室南壁的中層,有一尊通高85釐米的觀世音菩薩尤為精美。菩薩髮髻高束,長頸細腰,整個身體呈S狀造型,將女性體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編演《洛神》時,苦於找不到靈感,有一天他遊覽龍門石窟,看到這尊菩薩,眼前驟然一亮,大受啟發,洛神成為他一生最經典的角色之一。

公元675年,盧舍那大佛橫空出世。盧舍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理想化身,意為「諸惡皆除,眾德悉備,淨色遍照法界」。這是以武則天面容造像的巔峰之作,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佛像。大佛開工於672年,武則天為工程捐了兩萬貫脂粉錢。當時說是「二聖臨朝」,其實大權早已在武則天一人手中。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

奉先寺是一個南北寬30 - 40米,東西進深38~40米的露天大龕,供奉九尊大型雕像,均依山開鑿,與龍門山融為一體。主佛盧舍那,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僅耳朵的長度就有1.9米。它震撼人心絕不在於體積大,而在於作品整體的大氣和韻味。豐滿,雍容,恢宏,自信。這是只有盛唐才能孕育的巨作。

大佛雙眼如一泓秋水,深情而寧靜地俯視芸芸眾生。人在她腳下仰望,會迎上那穿越千年的慈悲目光,感到這巨佛既有神性的莊嚴,更有人性的溫度。她的服飾以簡潔的線條勾勒,樸素洗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使衣袂如行雲流水。她的小臂及腿部歷經1300多年滄桑已坍塌,這種缺憾美使她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武則天的才幹和政績早已使她具備成為優秀帝王的資格,但即使開放如盛唐,也不能坦然包容一介女流君臨天下,她不得不藉助宗教的力量。歷朝歷代多少帝王欲求「不朽」卻不得其法,武則天也許做到了。儘管她造佛像包含強烈的功利心,但她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了盛唐理想,在這個民族自豪的記憶中,她獲得了永生。

705年,當了15年皇帝的武則天退位病逝,龍門的彌勒造像日漸絕跡。半個世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公元845年,鍾情於道教的唐武宗下令:強迫僧尼還俗,沒收寺院田產。因為國庫無力支撐龐大的宗教開支,大量男丁出家為僧也使勞動力嚴重短缺。龍門石窟曾因李唐王朝達到絢爛頂峰,也因這個王朝的毀佛運動而歸於寂靜。

今天,北魏與盛唐的香火早已湮滅,造像人的欲望和抱負都已化作歷史的塵埃。只有那個時代的開放、包容與自信,銘刻在江山之上,透過龍門佛像的目光和衣袂,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綿延不絕,傳揚四方。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相關焦點

  • 龍門石窟佛首現身美國拍賣會?
    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是2018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舉行的日子,但本次拍賣專場上出現的一件佛首石雕卻引發爭議,這件佛首與上世紀前半葉中國洛陽龍門石窟被盜的一座佛首高度相似
  • 佛首,歡迎回家!
    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會」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的頭部、有的甚至造像全身都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以下稱拍賣行)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23日,在位於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隨後,龍門石窟研究院和上海博物館合作,對這5件造像進行復位研究。出自奉先寺的這尊佛首便是楊超傑和焦建輝找到原處的第一件文物。這件高40釐米、寬30釐米的佛首,1957年被上海博物館在北京購得。
  • 一別近百年,太原天龍山佛首回來了!將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展示
    20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外村太治郎《天龍山石窟》相冊集圖版35(第8窟北壁龕內佛像)(左圖),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現狀(右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此次回歸的佛首,是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歸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
  • 壁上觀——龍門石窟的竊寶大案
    幾期前我們了解了龍門石窟的顏值擔當——奉先寺這一期,我們看看龍門石窟近代的坎坷命運!華爾納之所以了解龍門石窟並對其產生興趣,是因為他同樣有一位著名的老師,就是我們前期提到過的日本人——岡倉天心。史克曼後來還當上了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館長。
  • 上博藏龍門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數字復位」見成果
    澎湃新聞獲悉,前天(9月23日)在位於洛陽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斷面完全契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這件3D列印的唐代佛首造像原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除了這件唐代佛頭像,上海博物館還收藏有另外4件出自龍門石窟的佛造像。
  • 回歸佛首與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中是怎樣的風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經歷「滅頂之災」?澎湃新聞記者試圖從一系列史料中還原佛首與石窟的故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億萬觀眾的注目下,這尊佛首或將成為成為迄今已來最有名的佛首,它顯得那麼雍容又獨特,而它曾只是整個天龍山石窟中的滄海一粟,論年代,它不如東魏、北齊「入住」的幾尊時代早,也不如第9窟中的佛像那麼高大,而現在它需要承擔著整個天龍山石窟在上世紀20年代會毀於一旦的歷史來發人警醒,供人憑弔。而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中究竟是怎樣的風貌?
  • C位亮相的佛首今起展出!傳奇國寶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以下稱拍賣行)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唐 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經組織鑑定研究,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隋代),於1924年前後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
  •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優填王造像初唐(7世紀中後期)高114釐米 寬54釐米 厚41釐米1980年龍門石窟西山敬善寺洞附近發現龍門石窟研究院藏 優填王像相傳為古印度賞彌國的優填王因思慕釋迦佛而以旃檀造釋迦像,玄奘摹刻該旃檀像並帶回大唐,主要流行於初唐七世紀中後期,是初盛唐時期中西文藝交流的一個重要例證。
  • 世遺寶藏龍門石窟85件珍品亮相粵博
    龍門石窟分布在伊河兩岸的崖壁上,兩岸窟龕依峭壁而鑿,南北長達1千米。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佛塔70餘座。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天龍山佛首歸來特輯|大年初一,流失佛首亮相北京特展!第8窟全景展示來了!
    中國政府將密切追蹤流失海外文物動態,保留收回歷史上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權利。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山西有關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早日促成佛首回歸天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
  • 佛首歸來海內驚——從「國寶回家」看太原天龍山的藝術價值回歸之路
    肉髻低平,臉龐圓潤,眼睛上挑,笑容平靜……2月11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甫一亮相,就以其永恆平靜的美感震驚國人。佛首歸來海內驚。節目中亮相的回歸國寶,為天龍山第8窟北壁佛首。佛首長33.7釐米,寬30.4釐米,高44.5釐米,重55.5公斤。這尊佛首造像肉髻低平,素麵髮式,髮際線無分叉,臉龐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在燈光的照耀下,佛首散發著神秘、高貴的光芒。「這尊佛首是研究天龍山石窟乃至我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珍貴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 3D列印佛首與立佛殘像成功合體
    近日,在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一件按1:1比例3D列印複製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斷面完全吻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 此次合體的奉先寺等身立佛像是唐朝開元年間高力士等內侍宦官為唐玄宗祝壽所造。
  • 為何洛陽龍門石窟的許多佛像是爛的,有的甚至沒有佛頭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裡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 4件龍門石窟流散佛教造像「回歸」 首次實現國內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等身立佛「身首合一」李礪瑾攝河南日報訊(記者郭歌李宗寬通訊員李礪瑾)9月23日,在位於洛陽市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將3D列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代表著國內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 含笑佛首背後的「美」與「痛」——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記
    經研究,與1922年3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35和1923年10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跡,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徵,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兩者亦一致。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跡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後,其背面、鼻翼均經過修整。
  • 河北規模最大的石窟,可與雲岡石窟媲美,神武帝陵穴暗藏於此1400年
    談及石窟,眾人都會想到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殊不知河北也有座知名石窟-響堂山石窟。響堂山石窟位於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的石窟。石窟分南北兩處,相距15公裡,因石窟群在山腰,當周圍的人談笑,走動時會發現回聲,所以取名響堂山石窟。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龍門石窟在哪裡
    佛教自縱印度傳入我國後迅速發揚光大,其中較為明顯的代表就是建立了龍門石窟等等。今天就來一起看下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在哪裡?簡要回答位置: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 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回歸!
    雲岡石窟研究院經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已升格為副廳級。此尊回歸的佛首,高44.5釐米,寬33.7釐米,厚30.4釐米。肉髻低平,素麵髮式,髮際線無分叉,臉龐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右臉頰有明顯斑駁形成的風化面,保留部分頸部。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會的驅動下,太原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的盜鑿,絕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