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春晚,接近24時,一尊砂巖質地的隋代佛像出現在春晚大屏上,低眉,恬靜,自得,歡喜。瞬間,這失而復得的幸福刷爆手機。
在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流失海外的太原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回歸祖國,首次與公眾見面。
這尊佛首,離開家已經近一個世紀,是2020年回歸中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
笑著的佛首,在牛年伊始給太原人民一個大「彩蛋」,在春晚甫露真容,就「笑」遍太原人的朋友圈,「歡迎回家」是彼此的祝福。
這是2月12日拍攝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當日,「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開展,展覽將持續至3月14日。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經過多方努力,天龍山石窟佛首已重回祖國懷抱,成為2020年歸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這也是近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新華社 發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年至公元550年),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龍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盜鑿,超過240尊雕像被盜,幾乎所有造像頭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盜運境外,現收藏於日本、歐美博物館以及私人手中,破壞程度在中國石窟寺中最為慘烈。外村太治郎《天龍山石窟》相冊集圖版35(第8窟北壁龕內佛像)(左圖),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現狀(右圖) 國家文物局供圖此次回歸的佛首,是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歸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經實物鑑定、科技檢測,並與歷史照片比對,專家認為,該佛首源自天龍山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應為1924年前後被盜。第8窟為天龍山石窟唯一有明確開鑿紀年,且規模最大的石窟。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廢周自立,弘揚佛法。其次子楊廣封為晉王,鎮守晉陽,竭力倡導佛事,營建寺塔。根據天龍山第8窟前廊東壁《石室銘》記載,第8窟開鑿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窟形為天龍山唯一的前後室中心塔柱窟,形制為前廊後室窟。前廊為面闊三間的仿木構窟簷建築,高355釐米,寬426釐米,深170釐米。正壁鑿窟門,窟門形制同北齊洞窟一樣,為雙重式,外門圓拱形,內門長方形。窟門外兩側各刻一金剛力士像。後室平面略呈方形,覆鬥頂,三壁三龕式造像布局,高380釐米,寬480釐米,深432釐米。窟內設有中心柱,寬212釐米,深188釐米,外觀呈上寬下窄的倒山形,四壁各開一龕,造一佛二弟子。窟內正左右3壁各開一大龕,龕內各雕一尊佛像,龕外兩側刻脅侍弟子和菩薩像。第8窟窟內造像形式多變,雕刻細緻實用,具有時代寫實感,隋代造像延續北齊造像端莊慈祥風格,但線條刻畫趨於圓潤,是逐步形成唐代豐腴自如造像風格的重要過渡期。回歸的北壁佛首,具有明顯北朝晚期至隋初特徵,雕刻技術嫻熟、表現手法細膩、時代特徵鮮明。佛首肉髻低平,面相豐滿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立體感更強,承襲了「張得其肉」的風格。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國家文物局供圖 羅徵/攝該佛首,是研究天龍山石窟乃至我國古代石窟藝術的珍貴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佛首長33.7釐米,寬30.4釐米,高44.5釐米,重55.5公斤。科技檢測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構成,符合天龍山巖體特徵,內部一致性較好,無顯著裂隙發育。頂部和耳部發現彩繪痕跡,推斷佛像原始狀態應有彩繪。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機材料,推斷有修復經歷,與鼻翼修整情況相契合。此尊流失佛首的回歸,經多方努力,過程曲折,結果完美。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擬於東京拍賣一尊「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上流失的文物。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10月15日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10月16日,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張榮(旅日華僑,浙江杭州人)取得聯繫,鼓勵促成文物回歸。10月31日,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決定將佛首捐獻中國政府。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行文物移交儀式。12月12日12時,佛首安全運抵北京,當日點交入庫,佛首重回祖國懷抱。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行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先生(左)將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圖為駐日使館公使楊宇(中)見證,公使銜參贊石永菁(右)與張榮籤署捐贈文件。 國家文物局供圖12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展開實物鑑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進行文物測試分析與健康狀況評估。與1922年3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35和1923年10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跡,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徵,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兩者亦一致。文物測試分析中發現佛首鼻翼及鼻梁處螢光現象,推斷存在修復痕跡。 國家文物局供圖依石窟保留痕跡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後,其背面、鼻翼均經過修整。此尊佛首於2021年2月12日起,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中展覽展示。之後,國家文物局將踐行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國際共識,在具備安全條件前提下,將佛首送回天龍山石窟,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展示。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表示,國運興,則文化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流失文物寄託人民歷史情感和文化記憶,承載國運,牽連民心。今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回歸祖國,是文物人向建黨百年獻上的厚禮。天龍山石窟是國之瑰寶,太原文物人始終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天龍山石窟得到精心呵護,從石窟加固到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從流失海外文物探訪、研究到數字信息採集、回歸,從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項目海內外巡展再到第8窟佛首歸來、展示,彰顯了走向復興、走向強盛的中國力量,留下了太原文物人追索流失文物的奔忙印跡。今天,來天龍山參觀的遊客,看到的洞窟大多是殘損不全的造像和鑿毀的窟壁,無法想像石窟原貌,而在國外博物館看到的天龍山造像則游離於石窟本體之外,嚴重影響了天龍山石窟造像的審美效果和思想境界,制約其深厚文化底蘊和輝煌藝術的傳播。第8窟北壁佛首回歸原屬地,有利於公眾整體感受石窟造像的雕鑿技藝之美,從而了解石窟藝術、感受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天龍山石窟是國內石窟寺被人為盜鑿、破壞最嚴重的區域,此尊佛首回歸,有利於引導社會各界貢獻力量,主動有序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劉玉偉表示,今後,太原文物人仍將繼續追寶、護寶、傳寶,讓流失海外文物回歸祖國。太原人的春節,因佛首的笑臉,增添了很多感動和溫暖。太原市文旅局賀銳,為祝賀佛首回歸寫了首詩《國寶,回家》:「悄悄地,你走了,是你的無奈,也有你的不舍。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你都不曾改變,是你那令人陶醉的容顏,和回家的心願。其實,祖國人民沒有忘記,沒有忘記那段過去的歷史,也從沒有停止,沒有停止找尋你的腳步。在歷經歲月滄桑,你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辛丑牛年的春晚,與大家見面。那一刻,全國人民為你歡呼雀躍,三晉兒女為你欣喜若狂,并州家人更是喜極而泣。太原是你的家,天龍山是你的家,我們在等你,回家。」「春晚C位。」「歡迎回家,山西人民歡迎你,太原人民歡迎你。」「春晚亮相,天龍山石窟驚豔國人。」「佛首回歸,天佑吉祥。」「春晚最佳節目,老鄉歸家。」「向偉大祖國致敬。國運興,文化興。」「我家就在天龍山腳下,夢回天龍。」「百年漂泊,別來無恙,歡迎回家,今夜為你沸騰。」「歸來有福。」「淚奔,徵途漫漫,文物人惟有奮鬥。」2月12日大年初一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播出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專題報導,連線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長於灝。於灝表示,年三十晚興奮激動得徹夜未眠,「天龍山石窟造像精美,卻破壞嚴重。我在天龍山工作二十多年,對雕像回歸一直迫切渴望。此次佛首歸來,感謝所有為回歸努力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為他們對祖國文化與文物的情懷深表敬意。祖國強盛,國寶回歸,滿滿自豪感。」目前,太原市文物局已拿出初步方案,包括佛首的交接、展陳和宣介三部分:交接突出隆重、節儉、安全,展陳突出原真性、科技化,宣介突出政治性、社會性、藝術性,作為「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巡展」的提升延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