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流失在海外的文物造像,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虛擬展示。
有沒有辦法能夠更好閱讀到那些流失在海外的佛頭像,更好感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
12月7日,山西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巡展項目在南京舉辦了推薦會,展示了通過現代技術復原、以網際網路呈現出來的南北朝至隋唐時代的「虛擬佛像」。
這是國家級「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點項目,2020年11月入選國家文物局——海外藏中國文物石窟寺類數字復原展示示範項目,也是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文物和科技融合的項目。其主要的方法是,透過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身處國外的佛頭像進行三維掃描,得到數據後,一方面使用本地的石材雕刻出來,另一方面再放到網際網路上,是為「數字復原。」
(通過掃描,獲得造物的三維數據。圖片由天龍山石窟博物提供。)
天龍山石窟位於太原的呂梁山脈,開鑿於東魏、北齊、隋唐時期,形成了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體現了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佛教石窟的卓越成就。
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館長於灝在推薦會上表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日本山中商會的驅動下,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的盜鑿,其中最有價值的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
(天龍山流失在海外的部分造像。圖片由天龍山石窟博物提供。)
「到天龍山,看到的都是殘損不全的造像和鑿毀的窟壁,無法想像石窟輝煌時期的原貌;在國外的博物館看到的天龍山造像則游離於石窟本體之外。」於灝表示,這些物理分割制約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傳播。
從2014年開始,通過與國外學術機構的深度合作,得以對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9個國家、近30個博物館收藏的100餘件天龍山流失的造像進行了三維掃描,實現了11座主要洞窯的數字復原。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是文物與科技相融合的典型範例,也是地方政府通過科技走出的一條文物保護與發掘新路。
「原來的想法是得到掃描數據後,用本地石材以現代化的技術雕刻出來,呈現實物模式,但因為疫情,我們就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進行了虛擬展示,收穫了千萬人次的點擊。」山西太原文物局黨委書記劉玉偉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文物保護一定要依靠科技。
(歷史上拍攝的天龍山石窟老照片。圖片由天龍山石窟博物提供。)
由於得到國家和省、市的支持,這些因歷史原因流失海外的造物是否有回歸的可能性?對此,劉玉偉對21世紀報導記者解釋,一般來說,只有在民間藏家手上的造物才可以通過市場化談判進行,但目前絕大部分是在海外的國家博物館收藏,因此回歸的可能性只存在於國家層面的溝通。
(作者:王海平 編輯:鍾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