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歸來,
石窟佛首亮相春晚後,
太原天龍山火遍全國。
文博山西相關文章
▼
春晚現場發布!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回歸!
國寶回家!這樣的天龍山!
天龍山石窟,
主要分為兩個區域,
半山腰的洞窟主區,
以及山腳溪谷旁的千佛洞區。
經常被人們所提及的,
是洞窟主區,
也就是東西峰的25個石窟。
千佛洞區卻很少有人知道,
因其地處溝深林密的斷崖險境,
知道的人不多,
見過的人就更少了。
本期推出的是,
一篇探訪天龍山千佛洞石窟的文章。
天龍山千佛洞石窟,就是天龍山石窟吧?是也不是。此話怎講?咱們先看看下面喜訊。
牛年(2021年)央視春晚「國寶回家」特別節目播出: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主佛首回歸祖國。這一消息可謂「牛氣沖天」,一夜之間,天龍山石窟「火爆」全國,成為萬眾矚目的關注點。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柳子峪西端天龍山的北山東西兩峰山崖上,是始於東魏,歷經北齊、隋、唐、五代等不同時期開鑿的。現存石窟25個,造像500餘尊,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20年代,日本文物商販勾結天龍寺廟僧人,對天龍山石窟進行大規模盜鑿,使絕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
這次回歸祖國的這尊佛首,就是天龍山第8窟北壁主佛被盜走的佛首原物,是天龍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作品,其上承北齊端莊慈祥特徵與下啟唐代豐腴秀美之風格,是佛教文化逐漸本土化的重要實例,十分珍貴。這尊佛首回歸祖國後,現還在北京保存,我們盼望它早日物歸原處,讓慘遭劫難的這一尊天龍山千年佛像以完美之身笑迎八方來客。
其實,天龍山北山東西峰山崖上的這25個石窟,並非天龍山石窟的全部,而是其主要部分,人稱之為上洞;在天龍山北山與南山之間峽谷河灘山崖上還有幾個石窟,為天龍山石窟的下洞,人稱「千佛洞」,為天龍山石窟的一小部分。因其地處溝深林密的斷崖險境,知道的人不多,見過的人就更少了。也不知何因,我對這些被人遺忘的角落情有獨鍾,常記在心,並尋機探訪。
今天又是一個風和日暖的好天氣,我與老伴騎車專程去探訪天龍山千佛洞石窟。
天亮就出發,我倆騎車由晉源新城出發,上晉陽大道南行,經晉祠、王郭村,從牛家口村進入柳子峪,經下石村、天龍山隧道西口(還未通車)、窯頭村,把自行車放在村西新建的天龍山遊客中心大廳(還未營業)外,就順柳子峪峽谷步行前往。
關于天龍山千佛洞石窟,在清末民國時的晉陽名士劉大鵬的《晉祠誌·柳子峪誌》中是這樣記載的:「千佛洞一名下洞,在聖壽寺南,臨澗之西崖腰間。深可二丈,高可五丈,面向於東。中鑿佛像甚多,且就所鑿之石為碾為磨,資以避兵也。入洞之道,在崖由東而南之折處,緣崖巔而下五六步許,攀石踏磴,再行四五步始能入洞。其處甚為險絕,祇容一人,上下不得兩人並行,攀援偶疎,即隕墜崖下,斃於深澗矣。惟探險家敢入,常人不敢冒險而入者多。明代嘉靖二十五年高僧古潭(姓王法名淨深)之徒都鋼僧道冏創鑿。清季光緒二十九年,危崖大崩,洞遂斯滅。」
從劉老先生近百年前的記載可知,天龍山千佛洞石窟,在聖壽寺南面的峽谷河邊西崖絕壁之上,從天龍山寺廟南下可達(我們因專程去探訪千佛洞,並熟悉路徑,就走了從窯頭村經峽谷直達此處的捷近路)。洞窟內開鑿佛像很多,所以就叫成千佛洞吧。因進出石窟道窄路險,加之溝深林密,極其隱蔽,可避兵亂之患,並用所鑿之石做成石碾石磨。此處石窟的開鑿是在晚於上洞石窟的明代,可惜在清代已崩塌。劉老先生在此處對石窟的數量及窟內造像等未作具體敘述。近百年之後的天龍山千佛洞石窟現狀如何呢?這就是我們這次探訪之目的。
我們踏著新修的木板鋪築的通道,穿行在冰河、冰瀑已開始消融的柳子峪峽谷中曲折前行。從峽谷較寬處抬頭北望,可見天龍山北山東西峰石窟一線排列,漫山閣雄偉壯觀;轉頭南望,天龍山南山的瞭望塔(防火用)與插旗石聳立於松柏簇擁的山巔。我們在峽谷美景的伴隨下,經過柳子峪大冰瀑及旁的甕坑石門棧道,順峽谷冰河再上行不遠,就看到上下松柏密布的懸崖絕壁上有四個人工開鑿的長方形洞窟,就是天龍山千佛洞石窟!
此處石窟正如《晉祠誌》書中所載「臨澗之西崖腰間……面向於東」,書中描述的「甚為險絕的入洞之道」,由於「危崖大崩」,已無蹤跡。但洞窟還在絕壁腰間,並未全部「澌滅」,前部崩塌,洞窟後部尚存。我們隔著冰河觀望,依稀可見殘窟口處有石佛,就用手機拉近焦距拍下照片。
崩塌前的天龍山千佛洞石窟是什麼情形呢?對此《晉源寺廟》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千佛洞石窟,為明代石窟。分布面積103平方米,共有洞窟4窟,東西向排列,由東至西為1~4窟。洞窟坐北朝南,平面呈縱長方形,平頂,造像題材有佛教、道教人物。1窟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及十六羅漢像,2窟雕佛像7尊,3窟雕道教元始天尊及侍者像……」
看來從清光緒二十九年千佛洞石窟前部隨山崖崩塌後,就再沒有修繕,剩下的石窟後部懸置在半山崖而無人問津。現存的殘窟內部究竟情形如何呢?我有些不死心就這樣遠觀一下,就與老伴相扶持趟過冰河,發現並循著探訪者踩出的小路,攀爬到山崖底下,近距離抬頭仰視有好幾層樓高的懸崖峭壁,但反而更看不到山崖中部的石窟了。
我發現山崖東邊陡坡處有小路可以走近,就循跡而上,終於走進到一個殘窟口下一人高的地方,再上就上不去了,殘窟口下是近2米的絕壁。這時老伴也攀登到我身旁,我雙腳踩在旁邊的幾節木樁上,她用全力推住我的身體,我這才能空出雙手,一隻手高高舉起手機,另一隻手按拍照鍵,終於拍了幾張殘窟內部的照片。
我倆相扶持著下到山崖底下,我急忙打開手機看拍下的殘窟內部現狀照片,一下就辨別出這是天龍山千佛洞的第1窟。因照片上的情形與《晉源寺廟》一書中描述的基本吻合:「第1窟窟內設高壇,後壁佛壇上雕三身菩薩,中為觀音菩薩,頭戴冠,舒坐,下有坐騎犼。左為文殊菩薩,頭戴冠,身著雙領下垂袈裟,坐在獅子上。右為普賢菩薩,坐在象身上。洞窟兩側壇上雕刻有十六羅漢像。」再細看現狀點數一下,十六羅漢像因石窟前部崩塌缺少了3個外,其它壇臺、佛像、坐騎還都存在,除一尊羅漢較完整外,其它都殘缺不全,頭部或被盜鑿或已風化,慘不忍睹。
其它2、3、4窟的現狀呢?因我們未看到,只是在遠處看到殘窟口處還有佛像,估計與第1窟情形也差不多。在探訪回來一次環繞復建的古太原縣城外轉遊時,巧遇我曾教過的學生安俊文當保安值班。他也喜歡尋訪西山古蹟,正好有之前拍下的千佛洞石窟的第2.3窟的現狀照片:
對此再看看《晉源寺廟》一書中的描述:「第2窟窟內後方起高壇,雕有三身佛像,左右壁後部壇上各雕二身佛像,合為七佛。東西壁前部雕有千佛。第3窟窟內後方起高壇,壇上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像及侍者。左右壁各雕五身倚坐天尊像,天尊頭戴冠,身披道袍,足穿方頭履。左右壁前側還有二身立姿天尊像。」書中沒寫第4窟,因第四窟沒有佛像。
從上可知,天龍山千佛洞石窟的第2.3窟,也是前部分崩塌,後部分尚存,風化與盜鑿沒有第1窟嚴重。
第2窟東西壁前部雕有的千佛像,遺存部分風化較嚴重,使我們知道了此處的石窟稱為千佛洞,確是名副其實。
我們踏過冰河,站在木棧道上,回望這天龍山北山與南山之間、柳子峪峽谷河灘西山崖上的、早已崩塌的千佛洞石窟,心中百感交集。感到今天探訪目的已達到,基本了解了天龍山千佛洞石窟的現狀;對此處石窟的崩塌、風化感到可惜,對此處石窟佛像的盜鑿的行為深惡痛絕;期盼此處石窟在保護的同時進行開發,讓隱藏於溝深林密處的國寶重現異彩,成為天龍山景區的又一處旅遊景觀。
天龍山千佛洞石窟,再見!
據2021.2.14日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