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詳解】「​肩髎穴」 - 三焦經

2021-12-21 神逸三養堂

肩髎穴
Jiān liáo

歸經:三焦經

取穴方法:
肩髎穴位於人體的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肩髎穴 解析:
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肩髎穴意義: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稀少的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三焦經下行,水溼之氣吸熱後循三焦經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主治疾病:
臂痛,肩重不能舉。
〖人體穴位配伍〗配天宗穴、曲垣穴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穴、天池穴、養老穴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後動脈;布有腋神經的肌支。

取穴方法:
肩髎穴位於人體的肩部,肩髃穴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如何找準穴位–肩髎穴

這一篇來說說肩髎穴。古語說:肩,指肩髎穴所在之部位為肩部。髎,孔隙、凹陷,指肩髎穴在肩部凹陷處。可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肩髎穴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是三焦經在肩部關節負責轉動的穴位。主治肩周炎、肩痛不舉、上肢麻木、高血壓等。

精確定位:肩髎穴在三角肌區,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

取穴竅門:外展上臂,肩膀後下方呈現凹陷處即是肩髎穴。

一按就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鐘。不僅可以治療肩臂痛,還可以預防肩周炎、中風偏癱等病症。

小貼士:肩髎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既可疏風化溼,治療肩背部、上膠的疼痛、麻木等疾病,又能發揮經絡中聯絡調節三焦功能的作用,運化水谷、輸津送液、排洩廢物,來維持體內血壓的正常與平穩。

 

導讀:按摩肩髎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等,肩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肩髎穴位位置圖】

肩髎穴位位置圖

【圖解肩髎穴位的位置】

肩髎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肩髎穴位於人體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肩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按摩肩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等

按摩肩髎穴的功效:升清降濁。

 

【溫馨提示】

肩髎穴位配伍:肩髎穴配天池穴、肩井穴、養老穴緩解治療上肢不遂、肩周炎;肩髎穴配天宗穴、曲垣穴緩解治療肩背疼痛

針刺肩髎穴的方法:肩髎穴直刺0.5-1寸。

艾灸肩髎穴的方法:肩髎穴艾條灸5-10分鐘,肩髎穴艾柱灸3-5壯。

相關焦點

  • 肩部穴位——肩髎穴
    【導讀】肩髎穴是人體肩部的一處穴位名稱。
  • 回顧三焦經的七個穴位,開啟足少陽膽經的第一個穴位,瞳子髎
    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我們講了很多,前天講到絲竹空後就已經講完了,在開始了解下一條經脈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焦經的穴位,有關衝、中渚、陽池、外關、支溝、肩髎、翳風、耳門、絲竹空。三焦經行走於人體的側面,從手指走向外側眼角,特別是在頭面五官有很好的停留,所以三焦經的穴位多可以治療偏頭痛、眼疾、耳疾。
  • 【穴位】肩髎
    《針灸穴名解》:穴在肩後髎隙間,因名「肩髎」。治臂痛肩重,不能揚舉,取局部也。抬臂肩胛凹陷處是穴。圖片截取自|3Dbody圖來源於大家中醫app《腧穴學》楊甲三等主編肩髎【位置】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 每日一穴:肩髎
    肩髎為經穴名(Jiānliáo TE14)。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 每日一穴之手少陽三焦經 耳門穴
    分別為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三焦經養護時間為農曆十月,一天當中為亥時,也就是 21-23 點,為三焦經循行時間。中醫對疾病進行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和經絡辯證。望診:目赤、頰腫、皮膚粗糙、淋巴結腫大、炎症、關節紅腫等。
  • 天髎穴的功效與作用及其中醫按摩天髎穴的好處介紹!
    天髎穴,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
  • 每日一穴 • 肩髎穴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穴」。
  • 穴位密碼--下髎穴 、中髎穴 (連載七十九)
    下髎穴 按摩下髎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下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下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下髎穴位位置圖】【圖解下髎穴位的位置】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 【每日一穴】天髎穴—— 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周圍炎、胸部煩滿等
    導讀:按摩天髎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周圍炎、胸部煩滿等,天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天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穴名解說】    【天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位】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降濁去溼
    瞳子髎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腧穴釋義】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也。
  • 穴位分享--瞳子髎穴
    收錄於話題 #穴位分享
  • 每日一穴:顴髎
    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主治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口眼喎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穴名解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顴,指顴骨。《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
  • 肩部穴位——肩髃穴
    肩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肩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肩髃穴的名解】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陽蹻之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及腋神經和旋肱後動、靜脈。
  • 肩周炎:肩髃穴、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肩臑穴、肩髎穴、臑會穴
    肩髃:髃,髃骨,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肩髃穴。【取穴位置】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此穴;或者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
  • 【肩髎】上班族的好幫手
    >肩髎穴」,即可查詢自己想要的穴位~對他們來說,按摩肩髎穴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幫助長時間伏案工作患有不同肩部疾患的人,病情得到舒緩和改善。命名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肩」的意思是指三焦經經氣在此穴位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祛病療疾肩周炎、脅肋疼痛、中風、偏癱、蕁麻疹、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 每日一穴|臑會穴
    臑會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作用,臑會穴的位置: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見上臂外側上端有一個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下緣與肱骨的交點處,與腋後紋頭平齊,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每日一穴:耳和髎
    耳和髎為經穴名(ěrhéliáo TE22)。耳和髎即和髎。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
  • 顴髎穴:通經活絡,清熱消腫!
    《備急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權髎、兌端。屬手太陽小腸經。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腧穴釋義】兌骨穴:《針灸甲乙經》,權髎穴:《備急千金要方》,兌端穴:《針灸逢源》。顴髎。
  • 瞳子髎穴 | 人體穴位查詢
    瞳子髎穴(膽經) tónɡ zǐ liào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取穴方法:瞳子髎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釐米處(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穴位解析:(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溼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