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五,便到了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浴蘭節,女兒節,龍日,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從春秋時代伊始,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現已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併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伴隨著三天小長假,可以說是我們的「國寶級」節日。
端,始也,首也。端午本叫做端五,意為農曆五月的第五天,據說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皇帝李隆基生日是八月初五,而為了避諱「五」字,便將端五改為了同一讀音的端午,這個理由現在看起來挺好笑的,可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確是像名諱一樣比較被皇家所忌諱,決不容百姓隨意評頭論足。
端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通常會吃粽子和鹹蛋,喝黃酒,懸掛菖蒲艾葉,南方盛行在江河中比賽龍舟,北方則有架油鍋炸菜角的習俗,其實端午習俗特別多,不少以前盛行的帶有一些迷信色彩的過節習俗,比如掛鍾馗圖,迎鬼船,遊百病,小孩佩戴香囊等,因為現在社會生活環境和節奏的因素,不少人無暇顧及。
五月古時又被稱作毒月,惡月,意指酷暑降至,毒蟲多生,瘟病多行,身體抵抗力稍弱的孩子們,更是容易在這個季節裡生病。因此古人多會以五色絲線製作香囊,內盛硃砂、雄黃、蚌粉以及各種香料,更有者會在囊中放一枚求得的平安符,再以五色絲線做成扣索,繫於孩子腰際,為的是驅瘟闢邪,保孩子健康。到了漢代,出現了以五色絲線編制而成的五彩繩,繫於孩子手臂、手腕、脖頸處,簡便而不失寓意。
五彩繩又叫五色繩,五色不僅代表了五種顏色,更意味著古人對於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念。女媧以五色石補天,道家葛洪將五色紙應用到召喚鬼神的巫術之中,可見古人對於五色的崇尚。端午節為孩子佩戴一條五彩繩,千年不變的傳統,除了寓意避病除鬼,健健康康,更是一件好看的藝術飾品,滿滿包含了父母祖輩對於孩子們的殷殷之心。
端午佳節,孩子們都放假在家。除了吃粽子,看龍舟,我們還可以用五色絲線手工編織成一條五彩繩,一邊繫於孩子手腕或腳腕處,一邊為孩子講解端午節的風俗由來。炎炎夏日,您是怎麼和孩子一起度過這個傳統節日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