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山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創建紀實
「實施遼河幹流治理綜合整治和『西部三鎮街』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提升農田灌溉能力。」這是寫在盤錦市盤山縣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報告和縣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的全縣重點工作。
這一被簡稱為「水系連通」的工程,是盤山縣從今年起實施的為期五年的「水韻盤山——遼河第一水鄉總體規劃」中的一部分。從這個時點回溯,早在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之後,「水利」「生態」兩個關鍵詞就已經貫穿到盤山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行動當中。
2019年,盤山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第三批)殊榮,正是對其生態建設成就的充分肯定。
遼寧是一個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的省份,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3左右,除位於東部地區的本溪、丹東、撫順3市外,其他各市均面臨嚴重缺水或極度缺水的情況。缺水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大瓶頸。
記者日前獲悉,作為遼寧省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試點縣,盤山縣的水系連通工作得到了遼寧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並已申報國家試點縣。作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連續31屆蟬聯遼寧省農業基礎建設「大禹杯」先進單位的盤山縣,正以自身的實踐摸索出一套突破缺水瓶頸的「盤山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各市縣的水利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資借鑑的樣板。
水系連通讓血脈暢通動力十足
地處遼河入海口的盤山縣,歷來被稱為「九河下梢」之地,接納了遼河、大遼河、繞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以及眾多中小河流,它們或直接入海,或匯入大河後順流入海。縱橫交錯的水網上,形成了80萬畝浩瀚的蘆葦自然溼地和71.7萬畝稻田人工溼地,是中國最美溼地,也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蘆葦溼地,河蟹、稻米和丹頂鶴、黑嘴鷗、斑海豹等40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都是盤山的閃亮名片。
可是,在用所有這些與水有關的事物來描述盤山縣的時候,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盤山同時又是缺水嚴重之地。盤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時間上,水量大多分布在汛期雨季,春季灌溉時節往往沒水可用;空間上,縣境西部幾條河的基流不足,已成季節性河流,東部相對充沛,卻因水系不通而無法西濟。與此同時,全縣的地下水資源不僅量少,且大多屬鹹水或微鹹水而無從利用。
缺水更為嚴重的盤山西部地區,不僅總量缺乏,而且因為閘、泵等河流配套設施的老化以及河道淤積而雪上加霜。80萬畝葦田年均缺水1480萬立方米,導致葦田逐年退化。農業種植缺水,只能超採地下水,由此帶來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等問題,出現了水田退化、土壤鹽漬化的趨勢,當地百姓的收入與東部鄉鎮拉開了數千元的差距。
可以說,近水、靠水、親水、盼水成為每日縈繞在盤山人腦中的大問題。
問題該如何解決?靠的就是「水系連通」的治水之策,顧名思義,就是用擴挖河道、溝通涵管、新建和改造配套設施等方式,一方面通過幾大水系之間的互聯互通及豐欠互補讓水順暢流通,另一方面依靠蓄水工程的有效運行提升河道和水庫的儲水能力。
將有限的水資源在最適宜的時機應用於最適宜的區域,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思考,一個帶有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舉措。但是,再美好的設想,都是靠硬碰硬的實幹完成的,正如盤山一位水利幹部所說,「天助自助者,盤山之所以得到省裡和國家的支持,靠的就是我們以往的紮實工作」。
水系連通的「日記」很長:對豐屯河、錦盤河、大羊河、西鴨子河、月牙河、東升乾渠這6條存在明顯淤積問題的河渠進行清淤疏浚;對多條河流存在的水體淤滯、引排水河道卡扣段、斷頭河等問題的河段,通過拓寬河道卡扣段、增大過水涵洞、新增引排河道、溝通斷頭河等措施,促進水體流動;對部分攔蓄工程、泵站增建或改造,以保障提水揚程和灌溉能力;對計劃中兩相通連的河道進行底高程找齊,以便於彼此銜接;對承載量不足的河道進行擴挖……
這個結結實實的大工程,從盤山西部開始進而擴展到全縣,相當於對縣內所有河流進行了一次大體檢、大疏浚,所有河渠的水動力由此變得前所未有的充沛,從而在連通的水系中自由地湧動。
生態水利的盤山模式
河流對一個地區而言,儼然人體的血脈。血脈暢通,機體自然充滿蓬勃生機。
但對於盤山人來說,這還只是開始。水系連通只是工程性的治水之策,而他們要做的是生態治水。水系連通工程完成後,每年可以儲水5000萬立方米以上,不僅解決了「生存」問題,使葦田和農業用水充足,居民家庭收入有了基本保障和較大提升,同時還有條件籌劃「發展」問題,讓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有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
於是,就有了「水系連通」與「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項目的同步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逐步恢復河湖水系的完整性,改善或恢復江河湖庫之間的連通性,整體提高水資源的統籌調配能力、防洪除澇減災能力,最終實現從傳統工程水利向現代水利的徹底轉變,進而使河渠周邊都成為水清流暢又設施完善的生態景觀帶、區域聯動又產業興旺的經濟發展帶、宜居宜遊又活潑文明的百姓福祉帶。
這是一項同樣繁複的操作:需將眾多河渠進行生態綠化,並對河渠流經村屯進行必要的景觀改造,與此同時,還需恢復或重建河湖生態廊道,使各村屯的河湖防洪、排澇、供水等基本功能得到保障。河渠堤頂、坡面的綠化植被也都要翔實地納入方案,以西部地區為例,各河渠均位於潮間帶,土壤多屬鹽鹼性土質,選取的護坡植被需是具備耐鹽鹼特性的本土植被。
至此,原本只為通暢縣境西部溝渠的「水系連通」方案,已切實升華為包含了盤山縣水生態修復與再建的綜合性治理工程。其意義也由此突破了提升沿岸村鎮人居環境的範疇,同時具備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的長遠價值。最為可貴的是以此為縣域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擁有亞洲第一大蘆葦溼地的盤山,還有著一份更為重要的責任。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溼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歷來備受世人矚目,同時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盤山的水系連通,對遏制溼地退化、保護溼地生態和動植物多樣性所產生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同時也是具有示範意義的。
水韻盤山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樂章
敘述到此,可以發現,這場肇始於水利部門的治水工程,已經不止於水利,也不止於農業和農村,而成為事關盤山縣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成為於2020年全新啟動的「水韻盤山——遼河第一水鄉總體規劃」。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又興師動眾的工程,包含了庫湖生態景區建設、鄉村生態林網建設、宜居鄉村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等多項內容,需要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生態環境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文化和旅遊局、縣林草局等眾多部門的精誠努力、密切配合。
比如僅2020年這一個年度,宜居鄉村的建設項目就需要提檔升級20個宜居鄉村示範村、使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面覆蓋全縣的154個行政村、使縣域所有村屯都實現24小時供水、使天然氣入村率達到100%、新建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個、新建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74個、對全縣村級衛生所進行維修維護;現代農業的建設也包含了節水灌溉系統的升級、有機肥的推廣、化肥的壓減、稻漁綜合種養的擴展等多項工程。
這是一場生態建設的交響樂,每個部門都是樂手,都在譜寫相對獨立的樂章,而總指揮就是盤山縣委、縣政府。
「水韻盤山」精準落子,生態建設的盤山模式正在成型。期待「老縣」盤山在「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成為具有閒適田園風光、溼地葦海特色的現代鄉村,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現代街區。
早春盤山,站在縣城繞陽湖畔,遠眺湖上片片葦塘,正是所謂「蒹葭蒼蒼」,可以盡情暢想綠遍大地之時這遼河第一水鄉的「在水一方」。
(責編:李進媛、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