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戰,指的是一國政府,正式向另外一國通知或者宣告終止兩國的和平關係,進入戰爭狀態,其作用,包括向對方和中立國,說明參戰的理由,以及通告戰爭狀態的存在。
二戰的發生,對整個人類文明而言,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破壞,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慘痛的回憶。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也不可避免的參與其中,並且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過後兩天,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同時對義大利、日本、德國宣戰,和三國相關的「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相比於這份聲明,但是軸心國一方,卻並沒有任何的文件發布,二戰期間,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中國宣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先來說說日本和中國,從19世紀末期開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而到了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正式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帷幕。然而儘管雙方很快就進入了戰爭白熱化的階段,但是卻都沒有發布宣戰聲明。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儘管在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已經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以及《對盧溝橋時間之嚴正聲明》表示要「抗戰到底」,但是在日軍不斷推進的情況下,情況愈發危急。
一旦正式宣戰,那麼這也就意味著駐紮在日本的華人僑胞,企業,無法得到保護,除此之外,進入戰爭狀態,各國對中國提供的進口品、外援和貸款,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日方很有可能以此作為藉口,封鎖附近海域和航道,這是更加重要的打擊。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隨著明治維新以來,國力迅速的提升,日本開始自詡為東亞文明發揚者以及捍衛者,更是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聯邦制戰略構想和政治號召,這也成為了他們入侵的理由,然而一旦宣戰,很顯然會為侵略的行為落實口供。
除此之外,雖然日本在此前並未締結《日內瓦公約》,但卻是1928年8月《巴黎非戰公約》的籤署國,該公約規定,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或衝突,雖然這份條約最終成為一紙空文,但是日方公然宣戰,更會獲得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甚至遭遇制裁。
而到了1941年以後,隨著美英等國家的加入,中方總算等來了宣戰的最佳時機,此時的日本,也找到了兩位「代理人」,分別是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承認它們的地位並且迅速建交,從而試圖取代重慶政府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就更加不可能宣戰了。
接著再來說說德國,在近代歷史上,德國是和中國關係最為緊密的幾個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開始,德意志帝國在強大的基礎下,依然能夠保持皇帝有力的統治,因此始終是清朝官僚學習的對象,雖然一戰期間,兩國曾經進入過戰爭狀態,但是在30年代,卻再次迎來了升溫。
戰敗後的德國,急需進口工業原料,來完成工業的復興和壯大,至於南京政府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也迫切的需要先進的武器和技術,來抵禦日本日益膨脹的野心。
因此雙方一拍即合,中方成為了德國主要的鎢礦提供者,而來自於德國的武器裝備,軍事顧問,也趕赴中國,著名德械師,比如教導總隊,正是在德國教練的培訓之下發展起來的,至於多位德軍顧問,例如德國顧問團團長法肯豪森將軍,也直接參與了抗日長江防線的部署規劃當中。
抗戰爆發後,納粹德國試圖扮演一個調停者的角色,很顯然,這樣才更加符合它的利益,不過,隨著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籤訂,中德關係迅速急轉直下,在汪偽政權成立後,納粹甚至還試圖說服重慶,承認滿蒙以及撤出華中華南大片地區,來達成停火協議,這當然被堅決的拒絕,到了1941年6月,隨著納粹德國進攻蘇聯,承認汪偽政權,兩國因此斷交,至於軸心國的其他成員,包括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維希法國等國家,紛紛承認汪偽政權,因此他們為未曾向中方正式宣戰。